第七节 拟古文学思想之延续
作为其时主流文学思想的代表,宋濂的复古思想是师其意不师其辞,是复古而重在政教之用,是复古宗经而自树立。与之共存之另一种复古思想,是师其意亦师其辞,师其意象构造手法,亦摹拟其风格,实际上是拟古。
此一种之复古,实承元末之余绪。这从洪武初两位最重要的诗人杨维祯和高启之创作倾向可以得到说明,他们的主要活动在元末。杨维祯死于洪武三年;高启死于洪武七年。他们创作的主要倾向与文学理念,在元末都已完成。虽然在作品的情调上进入洪武朝之后有时略有变化,但自大格局而言,他们的文学思想,属于元末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
杨维祯与高启,都是极有才华的诗人。他们的文学思想既丰富又复杂。他们身处元末那样一个动乱的时代,既处人命危浅之环境,又有个人情性自由挥洒之巨大空间,还有传统观念之影响。在他们的文学思想倾向里,既有复古观念,也有强调个人情怀抒发之主张。正是因为此一种之复杂性,后人对于他们的评论,也就往往从两个相反的方面说,一说他们的文学思想是独抒性情,一说他们是师古摹拟。其实他们的文学思想里,这两个方面都有。或者,在他们心中,复古与独抒性情本来统一于一体之内。由于他们的才华,他们的诗被认为有很高的成就。但是无论评价杨维祯还是评价高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拟古,而且被认为拟的很像。论高启者,甚至认为他拟什么就像什么。他们拟古,成就与局限同在。钱谦益论杨维祯,谓:“余观廉夫,问学渊博,才力横轶,掉词坛,牢笼当代。古乐府其所自负,以为前无古人。徵诸勾曲,良非夸大。以其诗体言之,老苍奡兀,取道少陵,未见脱换之工;窈眇娟丽,希风长吉,未免刻画之诮。”清人吴乔论明人学唐诗,称:“明之瞎盛唐诗,字面焕然,无意无法,直是木偶被文绣耳。”他认为此一种之弊病,实由二高(高启、高棅)开其端。我人读杨维祯诗,常常可以看到李贺的影子,虚荒诞幻、怪奇秾丽之辞语意象。而读高启诗,则似杜似白。读时觉得不错,过后留不下任何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拟古,虽有过人才华,而没有独特之创造。
复古之风在洪武朝绵延不绝。然所复之古何所指,则说各不同。贝琼在《乾坤清气序》中说:“诗盛于唐,尚矣。盛唐之诗,称李太白、杜少陵而止。……长庆以降,已不复论,宋诗推苏、黄,去李、杜为近。逮宋季而无诗矣。”这是说,所复之古是盛唐。诗学盛唐而文则学韩、柳、欧、曾、王、苏六家:“降于六朝之浮华不论也。昌黎韩子倡于唐,而河东柳氏次之。五季之败腐不论也。庐陵欧阳子倡于宋,而南丰曾氏、临川王氏、及蜀苏氏父子次之。盖韩之奇,柳之峻,欧阳之粹,曾之严,王之洁,苏之博,各有其体,以成一家之言,固有不可至者,亦不可不求其至也。”诗宗盛唐,文宗唐宋六家,他也说学古不应在一辞一句上强合古人,而应本于自然:
诗固未易知也。三经三纬之体已备于三百篇中……汉魏以降,变而为五言七言,又变而为律,则有声律体制之拘。作者祈强合于古人,虽一辞一句壮丽奇绝,既不本于自然,而性情之正亦莫得而见之也
但是,在创作实践中,他却未能做到。此一点,我们后面将会提及。
林鸿论诗,亦宗盛唐。高棅《唐诗品汇》称:
先辈博陵林鸿,尝与余论诗。上自苏李,下迄六代,汉魏骨气虽雄,而菁华不足;晋祖玄虚,宋尚条畅;齐梁以下,但务春华,殊欠秋实;唯李唐作者可谓大成。然贞观尚习故陋,神龙渐变常调;开元天宝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故学者当以是为楷式。
在创作实践中,林鸿并非全学盛唐。他的多数诗,有意学李白,如《赠浮丘生》、《五马承恩图》、《行路难》、《春日金陵酒肆别故人》、《寄蔡殷》诸诗。《寄蔡殷》:“少年所性尚游侠,夜读古书朝射猎。相逢然诺重千金,性命由来轻一叶。自言濩落长如此,岂谓年光若流水。当时意气何足论,今日为儒人共鄙。……”语气声调,都有李白的影子。但是他的一些诗,却明显学阮籍,如《感秋》十九首。议论与玄思,有阮籍《咏怀》之影响。
林弼则并肯定汉魏晋宋:
夫四言肇于唐虞而盛于周,五言昉于周之《行露》等篇而盛于汉魏晋宋,七言权舆于张衡之《四愁》、魏文之《燕歌》而大盛于李唐之世。然汉魏以来,五言七言皆古体也,至唐则流于声律而为近体矣。然则五言本三百篇,而汉去古未远,作者固当以是为准的也。
而此时之复古倾向,主要的还是反映在创作中。创作中之复古,主要表现为模仿。模仿得较好的,有模仿对象之某种韵味。模仿得不好的,只是模仿对象之形式,求形式之类同。此一类之模仿,其实可以不叫复古,应该称之为拟古。
模仿杜甫为此时之一大倾向。元末至洪武间,杜之地位极高,模仿者众。写法大体叙述挟议论。李昱学盛唐,宋濂称其“善为诗,精熟清新,气雄而辞畅,一出李、杜二家机轴”。他自己说以杜甫为师:“粤昔风雅,兴善惩恶,优柔敦厚,匪媮以薄。曹刘鲍谢,陈宋阴何,神之所惠,煊赫良多。继兹作者,缤纷蝟毛。狂澜砥柱,谁障滔滔?有雄者甫,神实助之。纵横皇纬,颠倒蛟螭,上规浑噩,下拯浇漓,度越千古,允为我师。”他有意学杜甫叙述夹议论的写法。《送辕儿》一首:
……我今七十翁,风痹卧在床。崦嵫既已迫,衰飒方自伤。齿牙半脱落,头发尽已霜。况兼左耳聋,两目俱茫茫。赖尔营束脯,糊口走四方。藜藿供我餐,汤药供我尝。今兹舍我行,言及我泪滂。……扶病送出门,东风为凄凉。吞声竟呜咽,气尽语不长。汝行勿我念,努力随忠良。所怜三小孙,路远不得将。……
诗不仅叙述之写法与杜甫相近,不少辞语,亦从杜诗脱胎而来。他的《菜圃为邻畜残而作》、《摘豆示辕》、《次韵妻兄郑伯武见寄》诸诗,亦为拟杜之作。他又有《宵行效阴何体》与《海棠留春莺歌效长吉体》诗,则拟而不像。这可能与他的气质更近于杜甫而不近于李贺等有关。
袁凯亦一模仿杜诗者。四库馆臣称其“《在野集》专学杜。盖能极力摹拟,不但字面句法,并其题目亦效之。骤观宛若旧本,然细味之,求其流出肺腑,卓尔自立者,指不能一再屈也”。他的《老夫》五首、《置酒》、《乡友携酒至舍下》诸篇,均可看出拟杜之明显印记。
十才子之一的张适学唐诗,他的《月下听友人弹琴》,完全模仿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有的诗句甚至照抄。试将两诗列下,以兹比照:
林飙生凉夕,池月已东上。坐来众喧息,芳琴发幽响。徘徊别鹤意,窈窕出尘想。或如群骑来,奔驰上长阪。又如孤飞隼,一落云千丈。于乌意外音,何人共清赏。(张诗)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孟诗)
氛围的描写,意境的构造均相似。凉夕、夕凉;幽响、清响;池月已东上,池月渐东上;何人共清赏、恨无知音赏。此一类摹拟的诗作,在此时尊崇唐诗,主张复古的作者中,经常可以看到。王恭有大量拟作诗,如《拟唐储光羲题陆山人楼》、《拟唐祖咏江南旅情》、《拟唐祖咏题韩少府水亭》、《拟唐祖咏苏氏别业》、《拟唐王仲初边上送故人》、《拟唐高适送郑侍御使南》、《拟唐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拟唐贾岛题李凝幽居仍次韵》、《拟唐刘文房青溪口送人归岳州》、《拟唐王摩诘积雨辋川庄上》、《拟唐窦遗夏夜宿表兄宅话旧》、《拟唐姚合赠王尊师》、《拟唐张文昌送汀州元使君》、《拟唐韩君平送长沙李少府入蜀》、《拟登金陵凤凰台》、《拟游君山寺》等等。王恭的所谓“拟”,是摹拟其诗之境界。他不是有所感而作诗,而是读唐人诗,对其境界有所体悟,因之模仿其境界也写一首。这可从他的拟作诗得到说明。
祖咏《苏氏别业》: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竹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拟唐祖咏苏氏别业》:
忘机依别墅,丰水带南山。野竹连孤屿,溪云伴独闲。鹿鸣花外去,鹤梦雨中还。寂寞何人到,年年但掩关。
祖咏《苏氏别业》描写一处无一点尘杂,令人生归隐之思的别墅的环境。王恭诗亦写此一种之环境。沣水、南山的景色相同;人境外闲坐与寂寞掩关意象相同。或者可以说,王恭写的是他对于祖咏诗的一种解读。这里的所谓“拟”,其实就是读出了一点什么因而模仿一首。王恭有的诗,虽并未表明“拟”作字样,但实际是模仿之作。此一类诗,主要也是受情思境界之影响。他模仿最多的是王维、刘长卿。特别是王维,有的情思境界可以说极其相近,如《灯下写怀》与王维之《秋夜独坐》。《灯下写怀》:
独坐山窗里,灯残欲二更。月中山叶堕,阶下草虫鸣。风便遥钟响,霜寒独自惊。青云犹未达,徒此怅离情。
《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
深夜独坐,周围寂静得惟有虫吟、连山果或者山叶堕落的声音都能听得到。在此种境界中,一种失落之感油然而生。这些两诗全相同。不同的只是王维归结到从佛理寻求内心之解脱;而王恭则以惆怅情怀作结。
此时拟古之另一种表现,是拟其词语与意象构造。此一种之拟作,以摹拟韩愈与李贺之作最多。拟韩愈和李贺最多的,是元末的杨维祯。此后拟韩愈、李贺者,大体从诗之表现方式着眼,如用怪奇、色彩秾丽词语,散文句式,用仄韵等等。张羽有拟李贺之作《秦宫词拟李贺题秋景》:
凉波翠湿南山影,露滴金人光炯炯。秦王夜半卷衣回,楼壁斜开蜀云冷。西宫桂熟离离子,海童不归一尘起。蛄啼老石不胜秋,小玉弄香惜香死。胭脂影破澄潭白,菱角尖尖不堪摘。鲜红皴绿未满舡,楼前凉兔光团团。
与李贺用过的胭脂、凉月、冷翠、寒蟾、云楼半开壁斜白等词语对比,我们就可以知道张羽用心于用怪奇艳丽词语模仿李贺的特点。王彝亦摹拟李贺。他的《神弦曲四首》、《徐雨山寄莲花》、《题李太白像》等诗都是例子。他批评杨维祯,称杨为文妖,说杨“淫辞怪语”,“顾乃柔曼倾衍、黛绿朱白而狡狯幻化奄焉以自媚”。他所批评的就是杨维祯学李贺的问题,而他自己在创作实践中其实亦以李贺诗为范式。张孟兼亦模仿李贺。他的《赋得可怜人度可怜宵》在用语与构辞方式上就明显的学李贺。而他有的诗的散文句式,他的联句诗,则明显的受到韩愈的影响。
拟古之创作倾向,反映着此时一部分诗人对待诗歌创作之态度。他们亦讲诗须发抒性情,亦讲情有所感,不得不发之类的传统话语。但是,诗歌在他们眼中,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做诗,是一种工作,一种技艺,一种交往行为,一种表现自己才华、能力之所在。“做”是最主要的,做得好是目的。这样一来,是否有情要发抒,也就成为次要的了。拟古之思想基础,就是建立在此一种诗歌观念之上的。
- 钱谦益《列朝诗集》第一册页370,中华书局2007年版。
- 贝琼《乾坤清气集序》,《清江贝先生集》卷一,四部丛刊景印明初刻本。
- 《唐宋六家文衡序》,《清江贝先生集》卷二十八。
- 《陇上白云诗稿序》,《清江贝先生集》卷二十九《中都集》。
- 高棅《唐诗品汇》凡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林鸿《寄蔡殷》,《鸣盛集》卷二。
- 《熊太古诗集序》,《林登州集》卷十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李昱字宗表,号草阁,钱塘人,元末避兵金华。与杨维祯、魏观等有诗文往来。洪武中以荐补国子监助教。未几,以病免,卜筑永康,开馆授徒。
- 《屏诗神文》,《草阁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草阁诗集》卷一。
- “齿牙半脱落,头发尽已霜。况兼左耳聋,两目俱茫茫。”脱胎于杜甫《复阴》“牙齿半落左耳聋”。“藜藿供我餐”,脱胎于杜甫《甘林》“试问甘藜藿”。“扶病送出门,东风为凄凉。吞声竟呜咽,气尽语不长”之意象,与杜甫《醉歌行》“乃知贫贱别更苦,吞声踯躅涕泣零”有某些联系。而“所怜三小孙,路远不得将”则来自宋人宋祁《示儿子》“最怜小儿女,路远不得将”。李昱对古诗极熟悉,故运用起来可以说得心应手,随口而出。这也是拟古者必备之一条件。
-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六十九《鸣盛集》提要。
- 张适(1330—1394),字子宜,长洲人。元末隐居不仕。洪武二年以宋濂荐,预修元史,授水部郎中。洪武三年以病免。洪武十八年复以明经荐,十九年授广西布政司理问所提控案牍。在广西两年,调滇池鱼课司大使,考满,改宣课司大使,二十七年卒于官。
- 王恭,字安中,号皆山樵者,闽县人;隐居七岩山。年六十余,于永乐四年荐起,预修《永乐大典》,成,授翰林典籍。不久归田。
- 《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
- 王恭《草泽狂歌》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王维撰,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
- 张羽《静庵集》,文渊阁四库全书。
- 均见《王常宗集》卷四。
- 《文妖》,《王常宗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