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国历代诗歌选(下) 作者:(英)托马斯·胡德 等


对于翻译,父亲崇奉的是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而在这三项原则中,他认为“信”是中心,是第一要义,“达”和“雅”是两个侧面。“信”就是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和精神;“达”就是要通顺、畅达,使读者能听懂、看懂;而“雅”指的是要在译作中体现原作的艺术风貌。没有“信”就谈不上“达”“雅”,不“达”、不“雅”也就说不上“信”,因而,他主张全面求“信”,这是他总的翻译原则。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忠实于原作呢?父亲认为,在翻译时首先要准确、深入、全面地理解原文,探入原作的内里,如形象、情感、意境、气质、语调等,去把握原作的精神。在翻译过程中要对原作做一些分析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原作。因而,父亲在每次翻译之后,译者序、译后记以及一些随翻译而写出的论文也就应运而生了。其次,他主张用通晓、畅达的现代汉语将原诗的内容和意境表现出来,同时注意吸收古典文言文和民歌方面的有益之处,将其化入自然的口语中。虽然他并不反对运用文言文或其他语言形式(如元散曲)来翻译外国诗歌,但他认为那样的语言过于“归化”,与原作的异域精神气质并不相合。他翻译的诗作大多语言自然晓畅,又不乏典雅含蓄之美。在译者方面,父亲借用了济慈的“客体感受力”这一诗歌创作美学概念来阐释译者与原作者的关系。“客体感受力”的英文原文是negativecapability,直译的话应该是“反面的能力”或“消极的能力”。而父亲认为,济慈所说的这个能力,是指诗人应该有一种把自己原有的一切抛开,全身心地投入他所吟咏的对象中去的能力,以此形成物我合一的状态来进入诗歌的创作实践。因而,他将这个术语译作“客体感受力”,并将这一诗歌创作美学创造性地运用到诗歌翻译当中,提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处于“忘我”的状态,抛弃原有的思维定势,全身心沉浸到原作者的情绪和精神中去,感受原作者的一切,与他的灵魂相拥相抱。只有这样,译者的翻译才能把原作的精神实质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同时,要把原作的内容和精神传达出来,就要在诗歌的形式方面做到尽量忠实于原作,因为“信”必须体现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英语诗歌有多种形式和体裁,父亲在翻译时采用的是以汉语新格律诗译外国格律诗,以汉语自由诗译外国自由诗的策略。

父亲翻译的英语诗歌形式多样而富于变化。收入本译文集的诗篇仅在《济慈诗选》一册中就出现了颂诗、十四行诗、叙事诗、民谣、长篇故事诗等不同的体裁,而父亲的翻译无不依循原诗的格律和形式,同时又在此基础上对不同体裁和风格的诗作作灵活处理。19世纪中后期的英语诗歌逐渐走出了传统的格律形式,出现了自由体诗。现当代诗歌在形式方面则更为灵活多变,内容也比传统英语诗歌更为复杂、难解和隐晦。收入本套译文集的还专门有儿童诗一册,其中的诗篇大多充满天真的童趣,音韵节奏活泼灵动,适合儿童的口吻和心理,也适宜于儿童朗读。在处理这些不同形式和风格的作品时,父亲亦能应对自如,在翻译中尽可能做到与原作达到形式和气质风格方面的双重契合。在翻译儿童诗时,他十分注重儿童的心理和语言表达口吻,比如,将“Independence”(意思为“独立”)译为“谁也管不着”;把“EscapeatBedtime”译为“该睡的时候溜了”,一个“溜”字,把孩子的心情表达得极为生动,活灵活现。

诗歌翻译永远是留有遗憾的艺术,但父亲总是尽力将这种遗憾减少到最小。译作出版之后,只要有再版的机会,他总要对译作进行不断改进。《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就经过了大大小小数次修改。在父亲看来,翻译工作永无止境。他不仅多次修改自己的译作,绝不放过任何可能的错误,而且热情扶持年轻的译者,对他们的翻译提出意见和建议,甚至亲自为他们修改译稿。对于各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路径,他认为只要译者态度是认真严肃的,他就予以接纳,他的心态是开放而宽容的。

父亲做诗歌翻译大多出于兴趣,年轻的时候尤其如此,但后来他感到了肩负的使命,这种使命感到了晚年愈加强烈。近年来,他多次为翻译工作进行呼吁,在很多场合提出翻译对推进人类文明,对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丰富甚至建构本民族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没有翻译,我们就永远不会认识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西方就永远不会知道中国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没有翻译就没有人类的文化交流和沟通,那样,各民族的文化就会被封闭在黑暗之中。因此,翻译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这样的信念支撑着父亲走过了70多年的翻译生涯,从20世纪40年代到父亲远行,他的生命中始终有翻译陪伴。他将济慈诗中夜莺的歌声带给了我们,带给了这个世界,夜莺也将载着他去往那永恒的美的世界,让他与他钟爱的诗歌,与他的冥中知己永远不离不弃。

本套译文集收入了父亲20世纪40年代以来翻译的诗歌作品,以及莎士比亚的剧作《约翰王》。为了统一全套书的体例,原《鼓声》中的诗篇收入《美国诗选》中,其中的五幅插图和封面木刻及社标图因体例原因忍痛割爱。《英美儿童诗选》中除《一个孩子的诗园》之外的其他诗作此次为首次面世。父亲在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其他语种的诗歌翻译作品,以及他将中文诗歌作品译成英文的译作,未收入本套译文集中。此外,父亲在20世纪50年代还翻译出版过的《诗歌工作在苏联》、南斯拉夫剧作家努希奇的《大臣夫人》等,也未收入本套译文集中。

感谢北方文艺出版社对出版本套译文集的全力支持!2017年7月,当父亲和我表达出想编辑出版这部译文集时,北方文艺出版社即刻做出决定,表示同意出版,并派出了编辑着手开展工作,他们为此套译文集的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此,我们对宋玉成社长,王爽、王丽华等编辑表示衷心感谢!父亲生前已经确定本套译文集的编目和编辑体例,但他未及见到书的出版便离开了我们!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

章燕2019年1月25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