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中国古典诗词是古人语言、思想、审美最凝练的表达,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文人与诗歌有着不解之缘:登高望远要赋诗、感时伤怀要题诗、羁旅闲愁要写诗、交游唱和要赠诗、考取功名要投诗、男女相恋要送诗。可以说,诗歌已经融入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创作诗词从一种生活习惯逐渐演变为民族文化信仰的一部分。
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发现了诗歌蕴藏的价值。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年轻人为什么不去学习《诗经》呢?《诗经》可以让一个人有所感动,可以观察社会风俗,也可以在学诗的过程中团结朋友,甚至可以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效忠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孔子在此强调诗歌不仅“缘情”,还可以“言志”。
孔子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古典诗歌在语言、题材、体式、风格、艺术表现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此同时,“言志”的传统诗教观也越发兴盛,古时的孩童在蒙学阶段就都或多或少受到诗歌的熏陶。从“关关雎鸠”到“秦时明月”,从“陇头流水”到“千里江陵”,那时的孩子们在成长之初就学会了用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并用诗歌艺术化地诠释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安顿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当然,他们还通过诗词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时至今日,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我们感到自己常身处一种追求功利、效率、实用的社会环境中。于是,我们渴望回归传统文化,我们呼唤诗歌。我的老师莫砺锋先生曾经说过:“唐宋诗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什么?我认为是在于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提升我们的人格,对我们有巨大的教育作用。中国古人坚定地认为,只有人品一流的人,才可能成为一流的作家。的确,凡是历代公认的大诗人、大词人,他们一定是一流人物。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东坡、辛稼轩,就是这样的人。他们不但作品写得好,他们的人格境界也是一流的。在这一重意义上,我认为,读诗最后也是读人。读古代诗词的最高境界,就是最后透过文字来读人。所以唐宋诗词中境界最高的名家名作,对现代人具有人格熏陶和境界提升的作用。”(《唐宋诗词与现代人生》,载《光明日报》2016年4月14日)因而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引导孩子们用一只理性的眼睛观察世界,还要教会他们用另一只感性的眼睛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真、善、美。我们希望孩子们在对传统诗词的诵习与了解中,打开关闭已久的心灵之窗,挖掘内心潜藏的诗性情怀,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加强对真、善、美的感悟,提高做人的境界,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抱负、有血肉的人。
因此,诗歌教育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也是当前中华文化复兴工程的重要内容。然而,文化复兴绝非易事,置身于现代中国的文明语境中,学习传统文化难免会遇到一些障碍。就最基本的语言而言,古代中国文言、白话并行,无论孩子读诗还是先生教诗,都不会有太多的语言困难。但是当今国人无论说话还是写作,使用的都是规范的白话文,文言文对于青少年而言,尚需一步步学习掌握。如果一味让孩子们不明就里地诵读古典诗词而不加以讲解,那么孩子们势必不但不理解诗意,还会对诗词失去兴趣,诗词教化的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
鉴于传统文学的普及需要,过去的老一辈学者也曾编写过古诗词赏析读本,如沈祖棻先生的《唐人七绝诗浅释》《宋词赏析》即是质量上乘之作,读者群十分广泛,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此类著作针对的读者仍是具有较高诗词理解能力的成年人,青少年阅读起来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张羽博士在充分借鉴前人诗词赏析读本的基础上,选择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颇具代表性的经典诗词,以时代为先后,以作者为单元,将贯穿于作品之中或背后的内容——曲折的作者经历、复杂的文学理论、深厚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文化习俗、幽美的语言意蕴等,通过散文化的、浅显通俗的、优美委婉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作者为所讲解的每一首诗词都拟定了具有诗意的题目,如“春夜里的交响曲——《春江花月夜》”“苦难中的修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等,可见其用心。全书娓娓道来,明白晓畅;内容难易适中,雅俗共赏;作品选录具有代表性,主题的辐射面也较广阔,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与欣赏古典诗词。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项极具价值的工作,该书的出版也一定能对当前青少年诗词启蒙以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裨益。当然,对于某些作品的作者归属以及内在意义的理解,亦属见仁见智,希望学者们与广大读者不必求全责备。
郝润华(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导)。
201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