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人生抉择我做主:敢于冲撞命运的才是强者

成为董小姐:格力女王董明珠的创业说 作者:文茜 著


第一章 人生抉择我做主:敢于冲撞命运的才是强者

“如果不是这件事,我不会走现在这条路。如果他在,也不会同意我来珠海。”

——董明珠

真正成功的人生是不受命运摆布的人生。危机当头能调动清晰灵敏的思维和决策力;机遇面前,能抵住安居乐业的诱惑,迎面接受新的挑战和事业制高点;面对他人的质疑,能用坚定而强大的内心承担起现实。

丈夫病逝,幸福生活何以为继?

1954年,在六朝古都南京这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才子佳人辈出的城市,一户姓董的普通人家里,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呱呱坠地了。虽然家里已经有了6个孩子,但小女孩的出生还是为这个家庭带来了欢乐,她被父母视若珍宝,也被哥哥姐姐宠爱,父母为其取名“明珠”。

在父母及哥哥姐姐的呵护和疼爱中长大的董明珠,没有丝毫骄娇之气,从小就乖巧懂事的她,有着江南女孩特有的温婉气质。

从小到大,董明珠都很让父母和老师省心,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在她的操行评语上,老师写着“性格内向、爱帮助人”。

平时的董明珠总是面带微笑,别人说什么她都会耐心倾听,不管谁需要她帮忙,只要能做到的,她总是没有二话地答应。

殊不知,这种温顺只是董明珠展现在别人面前的样子,她的内心深处更多地吸收了南京城的阳刚之气,性格坚强而有韧劲,这种和她外表极不相称的“倔强”在她上了高中以后才慢慢表现出来。

“没有我做不到的事!”“不!这样做是不对的!”……

当这些强硬的字眼替代了“好啊”“可以”“行”等字眼,并频频从董明珠嘴里说出来的时候,她已经长大了。她有个梦想,这个梦想和同龄很多漂亮女孩想做“演员”“歌唱家”不同,就是当老师或者军人。

有一次她将自己的梦想悄悄说给最好的朋友时,朋友不相信地瞪着眼睛,看着身材柔弱、长相秀气的她说:“当老师?吃粉笔灰有什么好的?还有参军,天天训练累死了,还只能穿宽肥的军装,难看死了。你唱歌唱得那么好,应该去当歌唱家!”

董明珠摇摇头说:“做老师多好呀,可以在讲台上给学生们讲课,能帮助学生们解决不懂的难题,教书育人,太伟大了;还有当军人,穿上军装多威武呀,怎么能说穿军装难看呢?而且当军人还能保家卫国,多了不起啊!”

董明珠说这番话的时候眼神熠熠发光。在她的眼里,没有什么职业比老师和军人更崇高、更无私的了。

不过,理想和现实总会有差距,董明珠没有当成老师,也没能去参军当一名军人,她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现在想来,如果董明珠以前的理想实现了,那么我们的国家是不是就会缺少一位商界精英呢?格力电器如果没有董明珠,是不是还会像现在这样成为国际知名企业呢?中国少了位优秀女教师、女军人,却多了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一切好像都有定数。

上天似乎格外宠爱董明珠,从出生到上大学,她一直都顺风顺水,没有波折。

1975年7月,她从安徽省芜湖干部教育学院统计学专业毕业,没费多少周折,她便被分到了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

工作不久,她恋爱了,经过“你侬我侬”的恋爱期后,她进入了婚姻的殿堂,丈夫的宠爱、家庭的幸福让她好像生活在蜜罐里,舒适安逸且甜蜜。

董明珠是个好妻子,她将做家务和做饭当成一种享受。每天一下班她便兴冲冲地去买菜、做饭,不让丈夫插手,然后看着丈夫大口大口地吃着她做的饭,一脸幸福。

几年后,28岁的董明珠和丈夫幸福的二人世界里多了他们的爱情结晶——儿子东东。东东的出生让董明珠和丈夫的感情更好了,一家三口过着快乐的日子。

董明珠以为她的幸福日子会一直延续下去。也许是上天嫉妒董明珠过得太幸福美满,要从她的人生里夺走一些什么。在东东两岁的时候,丈夫生了一场病,撒手而去。

丈夫、她、儿子,原本支撑幸福的三点失去了一点,幸福一下子坍塌了,那时候的董明珠不过30岁。

没有了丈夫的宠爱,幼小的儿子还需要照顾。董明珠没有时间去悲伤,只能咬紧牙关,将失去爱人的痛苦和泪水往肚子里咽,她知道,她必须坚强。

董明珠内心深处的坚韧好像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她独自带着儿子,风风火火地过起了艰难的日子,只盼着儿子快快长大。

在忙碌和艰辛中,一晃6年过去了,儿子东东已经8岁了。此时的董明珠回顾起自己36年来的日日夜夜。抛开她和丈夫、儿子在一起生活时的幸福,这样的生活是否太过平淡?儿子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生活,那么自己老了甚至死后,留给世间的又是什么呢?

什么也没有!那么,自己的人生价值又是什么?好像也没有。

单位——家,家——单位,这种简单的两点一线的生活难道要过一辈子吗?董明珠不甘心,她不甘心过这么平淡甚至有些平庸的生活,她要出去闯荡!

去哪儿呢?董明珠突然想到了广东。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是南下打工潮盛行的时候。董明珠决定将儿子暂时交给父母,让他们帮着照看孩子,自己则辞掉现在的工作,南下打工。

董明珠的决定遭到了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反对,他们觉得她疯了,一个年近中年的女人竟然要抛下8岁的儿子,辞去稳定的工作,非要去做打工仔,去陌生的地方闯荡,简直不可思议。

父母和哥哥姐姐轮流做她的思想工作,母亲甚至抹着眼泪说:“你这么走了,你的儿子怎么办?他两岁就失去了爸爸,你现在又要让他失去妈妈,他才8岁,你忍心吗?”

董明珠的心里也不好受,她一抹眼泪,眼神坚定地说:“他不会失去妈妈,永远都不会!我们只是暂时分开,等我在那边稳定下来,我会接他过去的!”

谁也不能说服董明珠。这时候父母和哥哥姐姐才发现,他们心里那个温顺柔弱的小女孩已经不在了。他们想不明白,董明珠刚烈的性格来自于哪里。按理说像董明珠这样的江南女子大多习惯于过安分守己的日子,闯荡江湖是男人的事。

有着姣好面容、舒适工作的董明珠,完全可以重新再找个爱她的男人,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她为什么要去折腾呢?

可董明珠就是董明珠,她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需要的不仅是衣食无忧。在她的内心深处,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和男人女人的性别没有关系,男人能去闯荡,女人同样也可以,她要去寻找自己的梦想。

凡是决定了的事,董明珠是不会改的。父母和家人磨破了嘴皮,她依然执意辞职南下。见说服不了她,父母和哥哥姐姐只好依了她。

于是,36岁的董明珠辞去了工作,告别了年老的父母和幼小的儿子,进入了南下的打工潮中。

“和大多数女性不一样,我从小就有做一点事业的追求!”这是若干年后,董明珠对决绝辞职、执意南下打工的解释。

不甘平庸,投入南下打工潮

“火车哟,汽笛响,小妹妹送情哥去南方。”这首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传遍了大江南北的歌,成为那个时代的符号,也是那个时代的特殊写照。

那是一个新观念、新思想不断涌现并异常活跃的时代。自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南方“画了一个圈”后,“春天的故事”便响彻全国,浩浩荡荡的打工潮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无数人怀揣着梦想和激情,告别家人,背上行囊,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广东成了很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向往的地方,他们响应着“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口号,向南方蜂拥而去,向那个奋斗与欲望交织的地方涌去。

在那里能不能实现梦想?没有人知道,但那里却是梦想开始的地方。在这股“寻梦”的人潮中,也有了董明珠的身影。

36岁的董明珠,过了30年的平静日子。30年里,她是乖巧可爱的女儿、温柔贤惠的妻子、善良能干的妈妈……直到30岁那年,她经历了丈夫的去世,她的人生从30岁发生了改变。

在艰辛和孤独中独自抚养儿子6年后,她要去南方寻找她的梦,那个梦是什么她不知道。她只知道,她必须去寻找。因此,她背上行囊,不让任何人送行,就这样离开了家。带着对儿子和父母的深深不舍,进入了拥挤的火车站。

那时的火车站,凡是通往广东方向的候车室都是人山人海,站着的、坐着的、躺着的……全是人。

在大喇叭吆喝着去广州的人开始检票时,候车室里呼啦一声,四面八方的人全都涌了上去。董明珠也是乘坐这趟列车的,稀里糊涂地被人浪卷进了检票口,挤上了火车。

车厢里拥挤不堪,腥臭、汗臭味令人窒息。董明珠在人缝中穿行,寻找着自己的座位,直到挤出一身汗她才坐了下来。

车厢里站着的人比坐着的还多,他们说着各种各样的方言,每个人的脸上似乎都流露着期待与迷茫的复杂表情。

夹杂在这群年轻面孔中的董明珠显得格格不入,但与他们相同的是对未来的期待与迷茫。她不知道破釜沉舟的想法会为她带来什么,但她知道,无论怎样她都要去努力,努力面对一切变化,寻找梦想并实现它,给自己和儿子创造一份不一样的未来。

晚饭时间到了,火车还在不知疲倦地行驶着,拥挤的车厢里弥漫着各种气味,站着、坐着的人全都拿出了食物:方便面、煮鸡蛋、饼干、面包、葱油饼……

看着大家大声说话、大口吃东西时那种什么都不顾忌的样子,董明珠的肚子虽然也饿得咕咕叫,但她却没有动,只是双手托腮,看着窗外。

包里也有父母为她准备的食物,但她却没有拿出来吃,她不愿意让自己不顾形象地吃东西,只为饱腹。不管身处什么环境,即使再糟糕的环境,她都不能让自己失去优雅,这就是董明珠的生活态度。

夜深了,面前是东倒西歪、流着哈喇子、打着呼噜的人,董明珠依然托着腮看着漆黑的车窗外,听着列车行驶在铁轨上发出咣当咣当的声响,董明珠的心里泛起了酸意,她想她的父母、哥哥姐姐,尤其是她8岁的儿子。

此时的儿子一定睡着了吧!不,他一定在找妈妈!

一想到在她离开时8岁儿子那撕心裂肺的哭声,董明珠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心也一阵阵地抽搐着。

“儿子,对不起!”她喃喃说完,又一抹眼泪,对自己说,“董明珠!你不能流泪!既然已经走出了这一步,怎么都要坚持下去!”

在火车上过的第一夜,即使周围人睡得呼噜喧天,董明珠依然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窗外,寻找窗外那黑暗中忽闪而过的一点点亮光……此刻的她,是那么的单薄、孤独、无助和茫然。

列车是在晚上到达广州的。

随着拥挤的人流,董明珠走出了火车站,站在广州的高楼大厦下,仰头看着璀璨的灯光与星月争辉,董明珠深深吸了一口气。她知道,自己已经离开了熟悉的出生地南京,来到了陌生的城市。

“偌大的城市,到底哪里才有我的梦想?我的梦想又是什么?”董明珠轻声地问自己,问夜空。

转战珠海,“菜鸟”立志卖空调

董明珠南下的目的地是深圳。

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那条笔直的深南大道上总是人满为患,堵车现象也十分严重。20公里的深南路两边荆棘丛生,荒凉中零零落落地散落着正在修建的楼房。

坐在公交车上从深南大道路过的时候,除了看到正在修建的楼房,还能看到路旁绿油油的菜地和菜农用竹架搭起的简易房子,有些是石棉瓦搭的,有些则是油毡纸搭的,一块块材料和毛坯矗立在那里,触目惊心。

一切都显得那么空旷辽阔,一切又都表现出百业待兴的样子。

“轻踏着寻梦的脚步,徘徊在他乡灯火阑珊处……”这是所有满怀激情的年轻人踏进深圳时的第一个感触,董明珠也不例外。

在南京坐惯了办公室、习惯了悠闲工作的董明珠突然面对这个走路都要小跑的城市,除了有一丝不适应之外,更多的是新奇和激动。当然,初到深圳,她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工作,要先找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可找什么工作好呢?

董明珠去了人才市场。不过,当她看到密密麻麻的求职者时便再次震惊了。僧多粥少是当时的求职现状,只有安徽省芜湖干部教育学院统计学文凭的她想找一份在南京时那样的工作根本不可能,当然,那也不是董明珠想要的工作。

董明珠不怕苦,也不怕涉足其他行业,因此,她应聘到了一家化工厂,在写字楼里做了一名行政人员。

深圳是特区,来到深圳才知道,特区的生活节奏原来那么快,这种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让董明珠思念儿子和父母的心情有所缓解,或者说,为了减轻自己对儿子及父母的思念,董明珠拼命地工作着。

然而,在深圳工作几个月后,董明珠对上班接听电话、收发文件的单调工作感到乏味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这样的生活好像也不是她想要的,太机械、太没有挑战了。

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她也不知道。与此同时,深圳这座正高速发展、由各地涌来的各种人形成的城市繁华、浮躁又忙乱,缺少暖意,这让董明珠有些不适。

几个月后,董明珠去珠海看一个女性朋友,一到珠海她便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那里既不像深圳那么“匆忙”,也不像南京那么“懒散”,生活节奏恰到好处。

“我要来这里找工作!”董明珠一见朋友就说。

朋友很惊讶,说深圳那么繁华,你已经在那里找到工作了,为什么还要来珠海?她还正想着去深圳发展呢。董明珠笑笑说,她预感到珠海以后的发展一定不会比深圳差。

朋友不相信,因为当时深圳、东莞、佛山等城市的工业化发展如火如荼,现代化厂房和高楼大厦取代了昔日的农田和旧平房,它们从渔村变成城市的时候,珠海还停滞不前,只有几个镇在启动工业化发展。

“不管怎样,我喜欢这里。我喜欢和一个地方一起成长,更何况这里让我有种家的感觉,不像深圳那么浮躁!”董明珠说。

就像她决定辞职南下一样,董明珠看准了珠海这座城市后便辞去了深圳的工作,然后到珠海找工作。这次,她没有找坐办公室的工作,而是找了一份最能考验人的“业务员”工作,她希望锻炼自己,从最底层做起。

“你疯了!卖空调?你会卖空调吗?你知道业务员是怎么做业务的吗?你知道做业务有多辛苦吗?再说,用空调的人有多少你知道吗?你怎么去推销空调?你要推销给谁?你在珠海有亲戚吗?有朋友吗?有关系吗?”朋友把眼睛瞪得圆圆的,噼里啪啦地说了一通,觉得董明珠的脑子出了问题。

“我想试试!虽然我没有做过,但我觉得我可以!虽然我在这里没有关系和人脉,但我可以建立关系和人脉。”董明珠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表现得非常镇定,她淡淡说完后便不再听朋友说什么了,而是开始了解她应聘的这家工厂。

这家工厂叫海利空调厂,就是格力电器的前身。那时候的海利(格力)没有核心技术,并不生产空调,只能进行一些空调组装。

董明珠在选择进入这家空调厂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想到,这家投产时间不长、年产量只有2万台空调的国营空调厂,最终成就了她;她也没有想到,她一进海利(格力)竟然会是一辈子;她更没有想到,海利(格力)就是她寻找的、成就她梦想的地方……

那时的海利空调厂不仅规模小,而且名不见经传,年销售额只有2000万~3000万元,全公司只有20名业务员。业务员的薪酬只有卖掉空调后才会有,100万元销售额可以提成两万元,这两万元里除了工资还包括差旅费、应酬费等。

这是一份有风险、没保障的工作,因为卖不出空调就没有薪水。因此,海利空调厂的业务员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怎么才能把空调卖出去。

这样的企业,这样的产品,想要卖出空调谈何容易?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空调用户多集中在机关、工矿企业和医疗卫生、教科文单位……对于珠海这类单位,董明珠完全是一摸黑,不仅不知道门开在哪儿,甚至连本地人说话都听不懂。

那时候不要说家用空调,就是金融保险、邮电等行业也很少用空调,普通人夏天更多用的是电扇,昂贵的空调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董明珠当时之所以要去做空调销售员,除了想锻炼自己、做自己从没做过的行业外,还因为敏锐的市场嗅觉让她觉得,空调产业的前景非常好。

董明珠喜欢看书、看报纸,了解各类时事新闻。她意识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会不断地提高,而且从一些资料上她了解到,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地球的温度每年都在上升……由此想见,未来人们对空调的需求会增大,空调进入寻常百姓家是迟早的事。

出于对产品和市场前景的了解,董明珠对销售空调有足够的信心,虽然没做过销售员,虽然珠海对她来说是个陌生的城市,但她不害怕,因为她对自己有信心。

“别人能做到的,我一定能做到;别人不能做到的,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也一定能做到!”

这就是36岁初涉空调销售行业,有着“无知者无畏”精神的董明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