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撕开宇宙一角

撕开宇宙一角 作者:傅晓 著


撕开宇宙一角

每个人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同的世界。

每个人都在讲述自己所看到的世界。

……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首歌,叫做《昨夜星辰》。其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爱是不变的星辰,爱是永恒的星辰,绝不会在银河中坠落。”用星辰来寄托爱情,以表明爱情的永恒不变,是这首歌的主旋律。

可是,星辰是永恒的吗?

晴朗的夜晚,你独自一人伫立于地球之上,仰望美丽的苍穹,面对闪烁在夜空中或明或暗、或近或远、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星辰,定会心生敬畏感慨万千——星辰和宇宙这样美丽永恒,而自己却微不足道。

可是没有永恒的星辰——尽管看上去如此——尽管人们把它作为永恒的代表。

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需要八分钟时间: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八分钟以前的太阳;假如太阳熄灭,我们要八分钟之后才能感知。

所以,只要我们眺望太空,所看到的一定是宇宙的历史——闪烁着的星辰不一定存在。

星辰有生灭,正如人有生死。

星星已不是那个星星,月亮也不是那个月亮。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的——只有宇宙永恒。

在我们眼中,事物均呈现它的历史:我们无法看到它“现在的情形”,我们只接收到它“当时如何。”

正如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霍金在《大设计》一书中写道:意大利蒙扎市议会曾通过一项法案,禁止市民将金鱼养在圆形鱼缸里观赏。理由是把金鱼关在圆形鱼缸里是残忍之举——鱼缸弯曲的表面会让金鱼眼中的“现实世界”变得扭曲。这不免让人想到:我们怎么能断定所感知到的“现实世界”是真实的呢?怎么能肯定金鱼看到的就不如我们看到的真实?于是一个问题诞生了: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古往今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人们对时空的思考也从未停息,非但没有找到那个终极真相,反而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一直都处在接近于0的水平上。身体的一个细胞该如何思考整个人体的运作,即使这个细胞具有无限的想象力?

我们通常认为,物质是实在的,空间则是空的。但物理学家告诉我们,即使看起来是固体的物质,包括人的身体在内,它们内部也几乎是100%的空间:原子的大小与原子之间的距离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所有物质的内部,组成它的粒子只占了很小的空间。就连我们的身体,99%都是空间。你看这微观的构造,和宏观的情形何其相似!星罗棋布的天体,在广袤宇宙中能占多少空间呢?

即使探索宇宙无结果无止境,但并不说明这没有意义——意义恰恰在于这举动和过程。尽管“我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那笑也绝对不是嘲笑。如果有一个细胞在思考整个身体的运作,这本身难道不令人心生敬意吗;如果有一个人致力于对宇宙的求索,这行动本身难道不崇高吗。若要与这个宇宙建立一个紧密的关系,我们必须去思考它、理解它、热爱它。否则,如何自称“万物之灵”呢。

神秘的宇宙孕育了我们,我们都是宇宙之子。我们热爱宇宙,正如儿女热爱母亲。对于这个意蕴深厚玄之又玄的宇宙,究竟有多少人想过它呢?有,但是太少了——如果把所有的人看作一个宇宙,那么思考宇宙的人就像天上的星星那般稀少。人不思考,就没有灵魂;没有灵魂,就是行尸走肉。绝大多数人,尽管活着,却并不醒着。阳光、空气以及大自然的一切,无不在向人们讲述着宇宙的思想,但却鲜有发现的眼睛、聆听的耳朵,以及感受的心灵。我们太习惯了,把一切都视作理所当然的存在——由于我们心灵的麻木,活生生的宇宙对于我们似乎并不存在。

对于认识宇宙,我们的确取得了很大成绩,可是这些成果一旦放到宇宙这个视角中来,那又是极其微不足道的。今天看来是真理,明天就会成为谬误;在这里正确,在那里却是错误;你认为这事天经地义,我却认为荒诞至极。我对于牛顿、爱因斯坦、苏格拉底、康德、叔本华等大家都非常崇拜,但我还是认为他们对于宇宙的一些所谓的论断,也不过是一些推测和猜测而已。罗威利说:“我们应当相信科学,但并非因为科学全是定论,而是根本没有定论。”不要说我们身在宇宙,即使我们跳出宇宙,即使我们看到了宇宙的结构和形状——从最大的天体到最小的粒子,我们仍然无法领会宇宙的真理。宇宙间的一切,能够进入我们意识的,毕竟是极少极少。莎士比亚说得好:“天上人间的事,赫拉修,比你的哲学所能梦想到的多得多。”正因为如此,近代科学的奠基人几乎没有不信仰上帝的。美国数学家盖洛普曾对过去300年间300位最著名科学家的信仰进行了一次调查,除其中38人因无法查明其信仰不计外,其余262位科学家中不信上帝的只有20位——92%的都相信上帝的存在。这其中就有牛顿、爱因斯坦、法拉第、帕斯卡、伽利略、笛卡尔、莱布尼兹、爱迪生。我们只知道阿姆斯特朗“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的名言,却不知道他后来成为天主教的神父——事实上所有登月回来的太空人,突然都信仰了上帝。

宇宙之大,众生皆有别。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成为另一个人的权威,因为每个人都只能通过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我的不可能成为你的,你的也不可能成为我的。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确,总是旁征博引引经据典,总是以自己认可的人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总是引用这些认可的人的经典语句,可是谁敢保证这些东西是正确的呢。也就是说,所有的这些都只是二手货,它们只能作为你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果你把这些作为真理,你就不可能发现真理——它们一定会挡住你的目光。

从呱呱坠地之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本来一无所有,头脑也空空如也——恰恰那时我们与宇宙是浑然一体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慢慢被教育、被传统、被文化,头脑中不断被注入观念和知识,精神越来越被限制被局限被僵化,而且还自以为很有学问很有见解很有思想。孰不知,这些东西一开始也许就是错的。我们一直活在别人的观念中。我们就是利用这些东西去看世界,然后得出了所谓的正确的结论,而真相则是我们并没有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我们只是别人观念的奴隶。

人类诞生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所有的哲学以及宗教,是我们认识宇宙的宝贵财富。但已有已知的东西,不管它是如何高明,也仅仅是渡河之舟,过河之后就应放弃,以便轻松前行。它们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旦屈从于权威,一旦从结论出发,我们便再也看不见事物。已有的知识只是一个“手指”:就像是夜里有人直觉地用手指指向月亮——这个手指既可以挡住你的目光,也可以引领你认识世界——如果紧盯着手指,那必将错失整个美丽的星空。

你有自己的世界,你的世界不同于别人的世界。西方讲的天堂是西方式的,印度人讲的天堂是印度形的,中国人讲的天堂是中国的模样。每个人心中的天堂都有自己的模样,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心中的天堂。苏格拉底的视角形成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康德的眼光形成了康德的哲学,老庄的方法形成了老庄的哲学。每个人心中的哲学都不一样,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的哲学。完全沉浸于任何其中一种,都不是明智之举,你最多只能把它们作为你看世界的工具,否则你的思想和视野都要被僵化、被局限、被限制。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代表你。没有任何一个眼光可以代替你的眼光。你是你自己,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你必须用你自己的眼睛去看,其它一切都只是参考。如果你不能自己看见,上帝也无法给你一双慧眼。

人,栖居在大地之上、天空之下,大地是我们永恒的家园,天空是我们恒久的眺望。人,作为有心灵、有思考、有觉悟的人,我们与宇宙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我们要有一颗敏锐的心、一个敏锐的头脑、一双敏锐的眼睛,我们要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真正成为这个宇宙的中心。我们会真正体验到,在这个世界上活着,的确是一件奇妙无比的事情。想一下宇宙是漂浮在太空之中,没有掉下去,也没有升上来,不是很不可思议吗。太阳升起了,月亮落下;月亮升起了,太阳落下。可是太阳与月亮没有升起也没有落下,一直与地球保持恒定的距离。当你想象这一切的时候,你已经与宇宙融为一体,你会感觉天人合一,你会感到非常美妙、非常敬畏——宇宙如果不是一体,那么早就乱了套。

人生不是如梦,人生就是一场梦。当我们在梦中之时,并不知道那是梦;只有在梦醒之后,才知道刚才是在做梦。活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不是经常有一种做梦的感觉呢——我就经常这样。直到有一天,上帝召见我们,到了另一个世界,我们才深切感受到人生的的确确是一场梦。弄了半天,我们连自己都搞不明白,还要去认识和探索宇宙——然而这也正是人的伟大之处。但也许是这样,我们和宇宙本是一体,认清了自己的时候,我们也就认识了宇宙。人一出生便置身于瞬息万变的洪流之中,就连我们的认识和体验也是这样,一切都稍纵即逝,一切都没有止境,一切都没有答案,一切都在这一刻中永恒。

人同时活在两个世界里: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内心世界一如外部世界一样真实,也一如外部世界一样虚幻。两个世界相互辉映的人生,才是多姿多彩的人生;两个世界相得益彰的生命,才是真正意义的生命。人和人之间的不同,归根到底便是这两个世界的差异。外部世界的不同,必然会产生内心世界的不同;同样的外部世界,由于内心世界的不同,对人来讲定会引起不同的内心反应。对于不同的人,世界均呈现不同的面貌。这就是每个人为什么都作为独特的个体而存在,也是为什么我们面对同样的外部世界而人的差别却如此之大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而真实的内心感受,是别人无法洞悉也无法体验的。对于别人,我们最多感同身受——每个人体验到的只是自己的体验,其余一概与他无关。

体验是一个人最真实的存在,它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直到我们离开。“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本来面貌”,而只能感觉事物在心中引起的体验。我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世间的一切。人们在各自的世界里生活,就像花朵开在山坡或林间,就像树木长在海边或田边,但无不是在自己的本性里生长。我们要的不只是活着,还要醒着;我们不要用别人的眼睛来看世界,要用自己的眼睛来看世界。宇宙大美,每个人都要靠自己去发现。如果我的一孔之见,能给您带来一些启发,那便是我的幸福所在。

我对这些文字充满信心。如果其中的某段话或某句话,能激发和感染你的内心、唤醒和震动你的灵魂,那将是我写下它们的价值所在。同时,我也向你表示恭喜和祝贺。如果我们能当面交流探讨,那将会非常之棒。

生非偶然,死是必然,

生和死如一枚硬币的两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