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湘军是怎么练成的
一支自己人的队伍
咸丰三年(1853年),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支新式地主武装军队—湘军产生了。
或许在创办湘军的时候曾国藩并没有想到,湘军最后会成为与太平军分庭抗礼的劲敌,并最终剿灭了太平天国起义。
可能他最初的想法就是通过创办湘军实现湖南自保,但是到了后来,随着湘军的发展,曾国藩也多少开始拥兵自重了。
湘军作为曾国藩的最后一张底牌,曾国藩对其训练的要求极为严格,因为长时间以来他早就对绿营军的散漫军纪感到深恶痛绝,现在他终于有机会训练自己的军队了,所以,曾国藩对这一点决不怠慢。
湘军的训练内容分为“训”和“练”。
“训”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教育和湘军行军纪律教育,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出一支由儒家伦理精神指导的军队来,并通过这统一的思想,加强军队的团结,同时也是为了把湘军和大清的正规军区分开来。
八旗和绿营军长久以来不仅腐败,而且经常吸鸦片、赌博、造谣、搬弄是非、鱼肉百姓,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人们早就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厌恶,而湘军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挽回人心,取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支持,这样就可以为湘军的发展壮大奠定群众基础。
“练”主要是指军事训练。
湘军的军事训练包括操、演、巡、点四个方面。
操即上操,早晚各一次,其目的是为了增强湘军的身体素质。
演即演练各种武艺和阵法,用来加强湘军的作战技巧。
演练武艺包括练拳、棒、刀、矛和枪法;阵法上既学习古阵法,又学近代的阵法,其中包括:布阵、冲锋、埋伏和撤退。
巡即巡逻、放哨、站岗,用于加强湘军的防守。
点即点名,湘军一般在中午和熄灯前各点一次名,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军人的管理。
从现代的军队训练和湘军的“训”和“练”的比较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然而最初的湘军只有陆军,曾国藩初到长沙城招募的团勇就是以后湘军陆军的雏形,也是曾国藩创立湘军的基础。
湘军水师是在曾国藩移驻衡州以后才开始筹备创立的。
最初清朝的水军分为外海和内江两部分,外海水师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内江水师则驻守长江沿岸。到了咸丰元年,虽然外海水师还在,但是,内江水师早已名存实亡,根本谈不上作战能力。
现实的事,总是越怕什么,越来什么。
咸丰二年十一月,太平军占领益阳和岳州后,征用了近万只民船,建立了水军,并挥师而下,第二年就逼近了武昌。
太平军的水军势不可当,虽然大清外海水师可用,但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于是,咸丰命令湖南、湖北、四川三省造船练兵,恢复水军。
然而接到命令的湖南巡抚骆秉章并没有按照咸丰帝的意思去做,原因是当时的内江水师废弛时间太久了,要建水师不仅没有战船,没有武器装备,就连懂水军操练的人都找不着,再加上资金又不足。
经过几次和太平军的接触后,在湖南协助曾国藩办湘军的郭嵩焘认识到了太平军水师的利害,于是就建议江忠源再次上书,请求咸丰帝拨款兴建水师。
而现在的咸丰帝已经是顾不了别的了,只要能灭了长毛,怎么办都行。所以咸丰准奏,命令广东购置洋炮,两湖、四川造战船,建立水师,对抗太平军。
一看咸丰帝有心支持两湖和四川造船,咸丰三年(1853年)冬初,曾国藩顺势奏请咸丰拨款4万两,在衡州建立造船厂,日夜赶造战船。
现在虽然有钱了,但是造什么样的战船,由谁来监督造船呢?
这也让曾国藩犯了难,因为自己的朋友,学生当中没有懂造船的,更何况还是战船。
造船的木材从广西(可能广西人都出来闹革命了,盖房的人少了,所以木材就多了)运来了,打工的小伙子们也到了,可是,没人懂得如何造战船呀!
于是曾国藩特地从广西请来了广西同知(广西盐运大使的助理)褚汝航、岳州守备(负责守城的官员)成名标督造船只。
战船有人督造了,为了加强水军的战斗力,曾国藩又从广东购买了大批的洋炮,并组织人员反复研究如何将洋炮安装到战船上,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洋炮的威力。
虽然曾国藩自始至终都是一个爱国忠诚的人,但是他却没有因为忠国而忽视自己国家的弱点。曾国藩很清楚,虽然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但是中国制造的大炮从身重、射程和杀伤力上都远远比不上洋人的洋炮,所以,曾国藩很明智地选择了购买洋炮。
洋炮战船都准备好了,别处的问题又来了,水军招聘的告示贴出去了好几天,报名的人寥寥无几。
本来,湖南的衡州、郴州、桂阳、永州一带也有很多水性很好的人想应招,但是,这些地区多出刁民,大家都学太平军造反去了,所以,这些地区的应聘者曾国藩是不敢收的。万一招了一批太平军的奸细,人家直接开着战船载着洋炮跑了,那可就惨了,4万两的军饷就白白送给太平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