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中国口腔医学界泰斗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邱蔚六传 作者:中国工程院 著


第一章 中国口腔医学界泰斗

2008年,第12届国际口腔癌大会(ICOOC)在沪召开,邱蔚六作为大会主席致开幕辞

一、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前世今生

在讲述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前世今生那些事之前,让我们重拾昔日的脚步,倾听历史的回声,先把目光重新拉回到400多年前,看看1693年发生在紫禁城宫内的一段秘史。
那是康熙三十二年,紫禁城御床上的康熙帝突患颌面部疾病,进食困难,被折磨得死去活来。御病告急,皇榜张贴全国后,各路名医揭榜而来,却垂头而去,药石均未奏效。适逢法国传教士洪若翰来到中国,其率医生数人专程赶到宫廷为康熙诊断。卧床的康熙帝虽然将信将疑,但疼痛不堪的他只能“病急乱投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后,不日痊愈。满朝文武对西医的神效感到十分惊奇,无不瞠目结舌。
此后,西医还为康熙帝治病三次:一次是“疟疾”,一次是“心悸症”,还有一次是“上唇生瘤”。康熙帝对西医西药的好感和好奇与日俱增,他特地召法国传教士进宫,为自己授课讲解医学和人体解剖的生理知识。康熙帝接受西医的治疗和影响,成为西医东渐、立足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象征。
西医东渐,在1840年之前,还只是集中在广州、澳门一带。但是,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国即将面临一场空前的民族浩劫。帝国主义的大炮轻而易举地轰开了这扇关闭千年的文明古国的大门。美英等西方国家基督教的医学传教士也抢滩中国通商口岸,不但长驱直入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和天津等沿海地区,而且深入到内地,如湖南、成都等地。于是,洋人纷纷在中国办医院。
蛇杖西来。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加拿大人启尔德(O.L.Kilbon)、斯蒂文森(Stevenson)等组成的英美会(教会)“先遣队”抵达成都,租用四圣祠北街12号民房建立福音堂,并创办了成都第一所西医诊所,取名福音堂医院,以后定名为仁济医院。这不仅是西医在成都的萌芽,而且也为以后建立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奠定了基础。
1907年,多伦多大学牙医学院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林则(Ashely Woodward Lindsay)博士也被加拿大英美会作为牙医传教士来到成都,并在当时的仁济医院设立了牙科诊所,开始为中国老百姓解决牙疾。林则的这一创举为他以后在成都建立独立的牙症医院和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系(1917年)打下了基础。林则在华西工作了43年,于1950年离开中国,为我国口腔医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塑像迄今仍保存在原校址,现四川大学口腔医学院内。
在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系建立之前,我国虽在东北地区有过培养牙医人才的专科学校,但寿命不长,大多夭折。只有华西协合大学牙医学系一直不断发展成长,成为现四川大学口腔医学院,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口腔医学成长的摇篮和发源地”。
近代民主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诗词书法大家于右任先生曾为林则题词,评价是:“林则博士推广牙医教育之宏绩,敝国人士每饭不忘。”
几乎所有的英美传教士都明白,没有比医学传教更能获取中国人好感的方式。只有通过人道主义和各种善举才能让中国人逐渐接受基督教这个完全陌生的事物。而由于中国在中医实践方面的深厚资历和经验,使得英美传教人士急于寻找一种更好的突破口。无疑,全新的西方医学理论和外科手术是最好的途径,它的立竿见影与现实性使得传教士们充满信心。于是,西方基督教医药传教事业的“传医布道”的铁轨铺到了古老的中国……
在中国较早开展医学传教的马礼逊曾经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我很久以来就认为,远在两千年前,中国人就精通医药学,要比西方任何国家早得多。问题是,时至今日,中医药却未见有多少改进。这许多错误在精明的中医师手中,并没有阻碍中医中药的有效使用……
晚清时期,虽然中国人已经能觉察到西方科学技术的强势,以及东西方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但是在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人心中,西方的船坚炮利只是一种蛮力而已,中国深厚古老的传统文化还是优于西方的,尤其让国人为之骄傲的也包括中医胜于西医。
但是,这一时期中医在医学理论的创新与系统化步伐中已经明显落后于西医。而在外科领域,这种差距尤为明显。作为医学传教的先驱者、西医理论著作翻译家合信曾经慨叹道:“然以中华大国能者固不乏人,而庸医碌碌唯利是图者亦指不胜屈,深为惜之。”诸多西医手术治疗立竿见影的疾病,在中医面前只能束手无策,而西医也正是依靠外科手术打开了中国民众的心窗,开始逐步渗透到中国社会,甚至将西方文明一并带入。
一门成熟的学科必须要有完整、系统、经典的理论著作来记录和表达。西医东渐伊始,整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以医学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适应与磨合。这期间,西方医学著作的出现与流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邱蔚六感慨地说:“中华民族的祖先,曾经为世界文化宝库奉献过无数颗灿烂夺目的明珠,只可惜的是原属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居然要等到外国人承认下来、并由外国人加以发展的时候,我们才恍然大悟和自惭形秽,这不能不说是最大的憾事。其中,中国口腔医学研究也是如此。”
“如果从远古的旧石器时代谈起,就不难发现中国人在口腔医学上,不仅曾经致力于多种发明,而且早已是解除人类口腔病患的先驱。对于本该不负古人、已处在领先地位的中国口腔医学,由于近百年中国的传统口腔医学几乎停滞不前,现代口腔医学曾一度被美、英、法、德、意、日等发达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其中,口腔颌面外科学也是如此。”邱蔚六如是说。
口腔颌面部是身体的一个解剖部位,全身的疾病都可以发生在口腔颌面部,而牙源性疾病则基本只能发生在口腔颌面部。因此,它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邱蔚六说,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以外科治疗为主,以研究口腔器官,包括(牙、牙槽骨、唇、颊、舌、腭、咽等)、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上颌骨、下颌骨、颧骨等)、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口腔颌面外科学是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个医学分科,是口腔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医学领域中,口腔颌面外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是,有关口腔颌面外科疾病防治的实践却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公元前3世纪,《内经》中就有过口腔生理、病理及其与全身关系的记述——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公元265年至316年,西晋史书已有关于唇裂修复术的记载,也是迄今为止有记载的首例唇裂修复术,并被国外著名整形外科专家D. Ralph. Millard收入其专著Cleft Craft中。公元652年,唐朝医书《千金要方》对口腔脓肿切开引流和颞下颌关节脱位整复手法进行了介绍。从这些历史记载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历代医学科学工作者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对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美国著名唇腭裂专家D. Ralph. Millard 所著Cleft Craft一书引用了我国《晋书》中有关唇裂手术的论述资料,这也是有文献记载的世界首例唇裂修复术。该唇裂患者痊愈后担任过六个省市的官员。
孙思邈《千金翼方》中首次记载了口腔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治疗方法——
治失欠、颊车蹉开张不合方。谓:“一人以手指牵其颐,以渐推之,则复入矣。推当疾出指,恐误啮伤人指也。”

二、“口腔颌面外科事业是不落的太阳”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现代口腔颌面外科学在我国实践中发展的历程吧!
现代的口腔颌面外科学应源于牙医学和临床医学中的整形外科学。追根溯源,早在希腊与古罗马的书籍中都有下颌骨脱位与下颌骨骨折的记载。400年前,被称为医学始祖的希波克拉底也描述过用口外绷带固定下颌骨的方法。至于用拔牙的方法治疗牙疾也是牙医学最早的萌芽手术。
早期的口腔颌面外科学创始者基本也都是从事普通外科学的医师。例如,被西方公认为“现代外科之父”的Ambroise Pare,是第一位在出版的著作——《外科论述》(A Treatise on Surgery)中介绍有关口腔外科内容的医师。被称为“牙医学之父”的法国人Pierre Fauchard也是一位外科医师,于1728年正式出版了《牙外科医师关于牙科的论述》(Le Chirurgien dentisteoutreate des dentes)一书。19 世纪中期,牙科医师H. Wells(1845年),T.G.Morton(1846年)先后用笑气(nitrous oxide)和乙醚(ether)作为全身麻醉药以拔除病牙。他们都为外科的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从左到右依次为“世界外科学之父”法国佩尔(Par é)医师,笑气发现者美国威尔(Wells)医师,乙醚发现者美国莫尔顿(Morton)医师
现代口腔外科学奠基人,公认为美国的James Edmund Garretson,他是第一个外科医师并拥有牙医学学位(D.D.S)者。他于1873年出版了《口腔外科大全》(A System of Oral Surgery),并于1896年在美国滨州大学附属医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口腔外科,因而他被称为“口腔外科之父”。
从左到右为“现代口腔外科之父”美国加里森(Garretson)医师,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口腔和整形外科学会的美国布洛芬(Broghy)医师
在18~19世纪时,不少从事口腔颌面外科的医师大都具有双学位,即医学博士和牙医学博士。例如Truman William.Brophy,他在芝加哥建立了牙医学院,同时把业务范围扩大至面裂外科、肿瘤等领域。是此外,他在1921年成立了“口腔外科学会(Association of Oral Surgery)”。该学会以后又两度易名:1933年称“口腔和整形外科学会(Association of Oral and Plastic Surgery)”;1941年以后再次更名为“美国整形外科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ry)”。
由于整形外科的发展以及众多整形外科医师,例如Ivy、Blair、Brown以及Gillies等的参与,使得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具有新的交叉学科的性质,具有双属性。所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目前国外仍必须有双学位才能成为执业口腔颌面外科医师的理由;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把口腔颌面外科仍设置在医学院而不是牙医学院里。
在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发展中,整形外科医师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第一代创始人中的宋儒耀教授、张涤生教授都是整形外科的奠基人,而他们也都曾毕业于牙医学院。
从左到右为宋儒耀教授,张涤生教授
邱蔚六介绍说,现代“口腔颌面外科”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欧,而由前苏联传入我国。战争也是促使口腔颌面外科发展的因素之一,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1945年,前苏联及东欧各国卫国战争期间,医护工作者在处理大量因战争所致的颌面创伤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口腔颌面外科学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40年代末被确立为口腔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我国的现代口腔颌面外科起步相对较晚。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尚未设置口腔颌面外科专业,有关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诊疗主要分散在普外科以及耳鼻咽喉科进行。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适应阶梯治疗的需要,在沈阳首先建立了因颌面战伤而入院的病区。国内的口腔科医生,包括一些整形外科医生,开始大量接触颌面创伤患者。1951年,原华西医科大学首先建立了口腔颌面外科病房。1953年,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在张锡泽教授的带领下也建立了专科病房。随后,北京医科大学也于1955年正式建立口腔颌面外科病房。除了开设口腔颌面外科病房以外,上述医科院校还相继成立了口腔医学系,并在临床口腔医学中正式建立口腔颌面外科学专业,开展口腔颌面外科疾病的防治、教学和科研工作。这一阶段为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发展的起步阶段。
从左到右为华西口腔颌面外科奠基人夏良才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奠基人张锡泽教授
“1959年,由夏良才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本正式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正式出版,标志着我国口腔颌面外科进入教学和研究的新阶段。‘文革’结束后,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张锡泽教授主编的《口腔颌面外科学》作为我国口腔颌面的规划教材迄今已至第7版,为进一步培养我国口腔医师奠定了良好基础。”邱蔚六如是说。
邱蔚六介绍了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20世纪50年代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萌芽期。其标志是:我国“牙医学”正式转向定名为“口腔医学”,为口腔颌面外科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1年,我国第一个口腔颌面外科病房在原华西协合大学附属医院正式建立。同年,由于朝鲜战争的需要,来自成都、上海、北京的老一代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加盟的医疗队,担负起了口腔颌面部战伤的救治工作。50年代中期,前苏联选派了口腔颌面外科专家柯绥赫(С.Х.К о с ы х俄文)教授来华进行学术交流。这些都为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正式建立提供好了技术条件和物质条件。50年代中期,国家教育部正式下达的口腔医学专业教学内容中明确规定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的教学内容。此后在教学医院及专业口腔医院内也相继有了口腔颌面外科的正式建制。
20世纪60~70年代应属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成长期。虽然在60年代经历了较多的困难和反复,但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大多数仍坚持在临床第一线,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无数宝贵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迎来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国际学术交往年代。我们不但向世界学习到不少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同时国外同行也开始认识我们和了解我们的发展进程。伴随着我国研究生制度的恢复,基础研究获得了良好的条件并逐步向国际水平靠近。
上为1950年上海抗美援朝手术队合影,前排右一为队长张涤生教授。下为1951年西南抗美援朝手术队合影,前排右一为队长宋儒耀教授
1957 年,苏联专家 С.Х.К о с ы х(俄文)教授访问上海第二医学院瑞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时留影(前排左二为张锡泽、左三为 С.Х.К о с ы х、左四为张涤生。第二排左三为邱蔚六)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过我国几代人的开拓性工作,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已成为一个特色鲜明的,被外国朋友称为是“中国式”的口腔颌面外科。与国外口腔颌面外科相比,病例多、病种丰富;涉及相关学科面广,有中医中药可资借鉴和发掘。我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发展迅速,在某些方面,比如口腔颌面外科恶性肿瘤的综合序列治疗和生存率、颌面整复外科的成功率和效果、显微外科的手术量和成功率等方面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至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的几任主席,都曾竭尽全力为中国的口腔颌面外科学会能加入到国际学术活动和组织中去而多次来我国游说。如曾任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主席的Fries教授就多次来函表示:“在亚洲,没有来自中国的同仁们,没有他们的学识、才能和影响,前景不容乐观”“与中国同仁相互合作,交流思想,使其参与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IAOMS)对口腔颌面外科专业的未来至关重要”。
1996年,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IAOMS)时任主席弗里斯(Fries)致信邱蔚六,邀请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会加盟IAOMS
2001年南非ICOMS会议上邱蔚六与Fries合影
至20世纪末,我国第三代口腔颌面外科的专家们已茁壮成长,大多已成为口腔颌面外科学界的学术带头人和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及其下属11个学组和协作组的领导人;也有不少是口腔学会其他相关专业委员会的学术骨干。他们中不少人已是博士研究生导师,已能担负起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和培养人才以及对外交流等重任。
2003年5月,在希腊雅典召开的第16届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理事会上,经过9个国家和地区的激烈竞争,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会和中国香港特区口腔颌面外科学会联合申办并取得了2009年第19届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交流会在上海召开的举办权,中国的口腔颌面外科获得了国际的再次公认。至此,应当说:我国口腔颌面外科的成熟期已经到来。
有着60年历史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九院”)口腔颌面外科的苍生沉浮,现年85岁高龄的邱蔚六不仅见证了九院口腔颌面外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历史巨变,更生动地印证了“力量蕴藏于历史”这句经典哲理。邱蔚六神采飞扬地说:“口腔颌面外科事业是不落的太阳。”
雨后彩虹,是那样的艳丽,那样的壮观。每一位执着奋斗的人,都渴望看到它、靠近它。在第九人民医院就有一位离彩虹最近的人,他就是邱蔚六。他在工作中,是一个兢兢业业、从来不认输、就喜欢向困难挑战的人。几经风雨的他迎来了手持彩虹当空舞的今天,用心谱写了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绚丽篇章。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由张锡泽教授创建于1953年,当时还是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系,建在原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内。1955年,第一任科主任为国内知名整形外科专家张涤生教授,副主任为著名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张锡泽教授。早在20世纪50年代,张涤生教授在唇腭裂治疗及颌面整复外科,张锡泽教授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方面的诊治水平和科研成就已享誉国内,并发表多篇相关论文。
1979年,张锡泽教授、邱蔚六教授等在国内首创颅面联合根治术治疗晚期颌面部恶性肿瘤,同年开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各类组织瓣游离移植整复肿瘤术后缺损。1977年,受原卫生部委托出版了针对三年制的《口腔颌面外科学》教材。1980年,张锡泽教授、邱蔚六教授主编的全国五年制口腔医学统编教材《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一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1年,口腔颌面外科实验室成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人舌鳞癌Tca-8113舌癌细胞系,1995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2年,口腔颌面外科被列为上海市高教局首批重点建设学科之一。1986年,口腔颌面外科科室组建了国内一流的口腔颌面外科重症苏醒室;1989年,又建成了60钴放射治疗室和冷冻激光治疗室。
1984年至1993年,邱蔚六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兼口腔颌面外科主任。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张锡泽教授、邱蔚六教授、张志愿教授等几代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已建立了口腔颌面外科学系;在第九人民医院建立了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培训中心、英国爱丁堡外科学院头颈-颌面培训中心和AO内固定研究学会培训中心第三个国际中心,以及分属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及医院的病房诊治研究中心4个,即上海市头颈肿瘤诊治及转化医学中心、唇腭裂诊治研究中心、正颌正畸联合诊治中心、睡眠呼吸阻塞暂停诊治中心。另外,还有肿瘤生物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为了科室更好地发展,临床上也由原口腔颌面外科建制,再分为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口腔颅颌面科和口腔外科三个独立的科室。
此外,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学还是国家级(教育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教育部“211工程”第一、二、三批重点建设学科以及上海市重点学科。主攻方向分别为:口腔癌细胞增殖转移相关基因的克隆和鉴定、晚期口腔癌综合序列治疗的临床研究和肿瘤术后缺损立即修复重建、牙颌面畸形的功能和外形重建临床研究、口腔颌面部微创外科的实验与临床应用和组织工程技术构建口腔颌面部骨组织的应用研究等。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尤其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正颌正畸外科和颞下颌关节外科等方面的发展更为迅猛,取得了显著成绩。
“倡导‘个体化’的综合序列治疗。”邱蔚六说,对晚期头颈部肿瘤的综合序列治疗原则曾被提出多年。近年来“个体化”治疗,即“量体裁衣”“度身定制”的概念又被重新肯定。而且随着数字科技的进展,在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重建方面表现得更为抢眼。为了提高晚期头颈部癌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继续大力推行“个体化”的综合序列治疗是必须和必要的。
“努力建立头颈肿瘤内科治疗体系,促进基础研究。”邱蔚六说,肿瘤内科应包括八个方面内容:肿瘤诊断、肿瘤随访、肿瘤药物治疗、肿瘤关怀治疗、肿瘤生物治疗、肿瘤内科急症和并发症、肿瘤预防和肿瘤微创治疗。多年来,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在头颈肿瘤的药物治疗(包括化疗、中医中药治疗)、生物治疗和肿瘤微创治疗(包括冷冻、激光、热疗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并被应用到综合序列治疗中。应该说,这些都应属于头颈肿瘤的内科治疗范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在20世纪90年代就组建了头颈肿瘤内科治疗组专门从事头颈肿瘤内科治疗的研究,并召开了数次全国性的研讨会。这对今后头颈肿瘤的治疗和发展不仅有推动作用,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寄希望于大肿瘤内科花大力气去发展头颈肿瘤内科,可能是不现实的。
邱蔚六说,头颈肿瘤内科体系的建立,十分有助于促进头颈肿瘤基础研究的发展。肿瘤内科应与实验室建立紧密的联系和协作;应成为基础研究过渡到临床的中试基地;各种新疗法应都有可能在此基地获得经验和疗效验证。
在邱蔚六眼里,继续完善头颈肿瘤的规范化治疗、随访与评估,提高临床科研水平十分重要。他认为,规范化治疗是现代医学中一项重要的质控标准。各种常规、指南都是规范化治疗的一种具体化。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朝这方面努力。规范化治疗以后的随访和评估则是不断总结和反复修正规范化内容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医疗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保证。纵观国内有关头颈肿瘤的文献报道,在规范化治疗,特别是规范化随访和评估水平方面还比较落后,表现在生存率的统计,影响因素的评估方法等方面还未能跟上和符合现代标准。此外,多中心随机对照的研究报道极少,而这方面往往是高水平科研的体现。他多次强调,逐步完善规范化治疗、随访与评估,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应是今后头颈肿瘤研究方面的一项重要任务。
邱蔚六在2006年就提出:“探索和发展头颈肿瘤微创外科。”他认为,微创外科将是21世纪外科的主旋律,也是21世纪医学的瑰宝之一。很难给微创外科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由于外科手术本身具有创伤性,因而顾名思义,凡是能减少对机体创伤(含机体内环境的创伤)的手术都可以称为微创外科手术。微创可以通过切口小、分离、牺牲组织少,以及手术操作细致和治疗方式的改变来实现。比如,通过激光或冷冻外科等达到减少手术创伤的目的。同样,如果能减少患者生理上的创伤和精神心理上的负担,使其更快地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恢复,也应当隶属于微创手术效应。目前小切口、内镜手术、介入治疗,以及显微外科、激光、冷冻外科等均应属微创外科范畴。但应看到,微创外科决不同于小切口外科、内镜外科等概念。如果片面追求小切口而不考虑手术的暴露和操作,反而会造成更多的、更大的组织创伤,这就与微创外科初衷背道而驰了。内镜外科同样也是如此。因此,大都同意“微创外科”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相对概念的认识,“微创外科”是一个需要继续开展和进一步研究总结的一门新兴学科。
邱蔚六说,口腔颌面部的微创外科当年在我国应属刚起步阶段,微创手术包括颞下颌关节镜手术、涎腺内镜手术和肿瘤的介入治疗,包括颌骨中心性血管畸形、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甲状腺内镜手术以及牵引成骨术等。头颈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手术的微创手术开展得尚不够多,不如其他口腔颌面外科手术。这是由于对恶性肿瘤,特别是原发灶的手术来说,既应坚持肿瘤手术大块、完整,无肿瘤播散的原则,又要做到手术的微创,有时是有一定矛盾和困难的。所幸近年来在颈淋巴转移灶的手术范围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规范,特别在CN0患者的选择性、区域性手术方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种缩小手术范围的措施,也在实际上起到了减少创伤的作用,同样具有微创手术的性质。
邱蔚六指出,肿瘤手术与其他手术相比还有一定的特殊性:肿瘤的治疗首先要保证“根治性”;对手术效果的评价需要假以时日,短期内不易作出结论。如果只有微创而疗效得不到保证的话,微创也就没有价值了。为此,头颈部恶性肿瘤微创手术的探索是要花更大力气和时间的。微创手术具有高新技术的含量,特别是对手术器械及手术操作的要求都非常高。相信手术器械的进一步改进和手术技巧的进一步提高,对头颈部肿瘤微创外科的发展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邱蔚六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口腔颌面外科教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上海市临床口腔医学中心名誉主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理事、口腔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设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名誉主编和International J. of Oral Science编委,是十几所兄弟院校或附属医院的名誉院长、名誉或客座教授,以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正副主委或委员;也是日本齿科大学名誉教授、中国香港医学会牙科专科学院(Dental Surgeon)名誉院士、国际牙医师学院院士和大师、国际牙医学研究会及美国颞下颌关节外科学会会员和国际颌面外科医师学会(IAOMS)会士。
在过去的日子里,他还曾先后担任过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委医学专业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顾问;中华医学会第19、20、21届理事;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副会长、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临床Ⅱ组和口腔医学组召集人之一;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专委会副主委、主委、名誉主委;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委员、副组长;卫生部高等医学教材口腔医学评审委员会副主委;卫生部、教育部口腔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第4、5届专家组成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口腔医学》《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主编,《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副主编,以及 The Chinese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Oral Oncology编委;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0多篇。

三、以“九院梦”托起“中国梦”

“梦”,这个简单的汉字,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了“中国梦”,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也深深地镌刻在邱蔚六和全体九院医务工作者的心中。他们的“中国梦”与“探索生命科学的奧妙、攀登口腔颌面外科高峰、跻身世界一流医院”有关,即俗称“九院梦”。
何谓“九院梦”?邱蔚六说,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做强做优,奠定近百年基业,将九院建设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强大综合实力的、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国际知名的现代化研究型教学医院,为全体九院人谋福祉。这就是九院人共同的愿景,也是医院为之奋斗的宏伟梦想。由此,透过一张张充满自信和希望的笑脸,有梦想的九院人共同承载着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美好憧憬。
九院有着实现这一梦想的强大根基。90多年前,第一代九院人怀揣医学报国的梦想,来到这片满目苍凉的荒滩上创建医院,他们经历了九院历史上条件最为艰苦、命运最为多舛的年代,为医院保留了希望的种子,奠定了发展的基础,铸就了崛起的精神支柱。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九院人满怀振兴医院的梦想,发奋图强,锐意进取,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使九院跻身全国最佳百强医院行列,名列第25名。其中,整复外科荣获“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第1名;口腔医学荣获第3名;骨科、眼科分别获得全国最佳专科提名。如今,九院已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临床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强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同时,廓清了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战略思路,为医院进一步腾飞开拓了广阔空间。从当年的医学报国梦,改革年代的振兴医院梦,到如今的转型发展之梦,一代又一代九院人为之不懈追求。这些一脉相承的梦想,成就了今天九院的不俗业绩,也必将托举九院更加辉煌的明天。
演绎过多少成功与辉煌的九院,又在自己的历史上写下了凝重绚丽的一笔。如今,九院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聚医学科研临床精英组成各学科专业领域突破之师,以力拔山河之态势,以奋发有为之气概,开启新的征程,愿景目标:“建设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国际知名的现代化研究型教学医院”。
展望未来,九院口腔颌面外科将走向何方?对此,邱蔚六解读了九院口腔颌面外科新一轮发展规划的蓝图,共同构筑梦想、憧憬未来、分享智慧、迎接挑战;坚定理想信念,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推进九院口腔颌面外科实现做强做优的“九院梦”。
邱蔚六说,“九院梦”的内涵包括:首先,口腔颌面外科首先必须与大科学的发展同步,与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的发展同步。其次,应进一步结合我学科的实际,发扬病例多、病种多、临床经验多和某些亚科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全面提高临床水平,深化基础研究。第三,要不断顺应和满足患者不断提高的要求,为病员和社会发展服务。
邱蔚六指出,九院新一轮口腔颌面外科发展规划为力求实现发展思路、发展方式、资源配置方式等三大突破。在坚持“成为口腔颌面外科技术的领先者”愿景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明晰路径,细化措施,加快推动九院口腔颌面外科“从临床治疗到服务、从科研教学到竞争力提升、从中国到全球”的战略转型。能力建设将继续围绕技术领先、服务先行等方面提升九院口腔颌面外科核心竞争力,构建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保障措施,将分别从高效管理、员工发展、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激励约束等方面切入。
为了充分发挥各专业发展的积极性,把原口腔颌面外科分成三个独立的临床科室,就是体制机构上的改革。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已取得了初步成功。“当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产体制如不改革,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邱蔚六如是说。
九院口腔颌面外科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新时期九院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邱蔚六说,梦想指引着每个九院人前进的方向,而行动决定着我们在圆梦之路上能走多远。成就“中国梦”“九院梦”,不仅要有激情和决心,更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实干的努力。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为实现这一梦想,我们要用自己的汗水传递正能量。让我们以文化凝聚职工,以创新引领发展,以拼搏成就事业,用自己的信念托起幸福的“中国梦”“九院梦”。唯有如此,“中国梦”、“九院梦”才能早日实现。
在邱蔚六眼中,满是憧憬。

四、东海边的一曲《春天的故事》

39年前那个“春天的故事”,在共和国大地上产生了童话般的效应。南海边的一曲“春天的故事”唱响了新时代的序曲;东海边的一曲“春天的故事”奏响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最强音。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1月18日至2月23日,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给中国和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注入了活力;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终于迎来发展的狂飙期,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也迎来了口腔颌面外科学发展的“真正的春天”,并吹响了中国口腔颌面外科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的集结号。可以说,当时九院在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的迅速崛起,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
说到“春天的故事”,邱蔚六脸上红光流溢,眼里闪闪发亮,他带着一种兴奋激颤的情感说:“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春天的故事’,确实给九院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新思想、新观念、新动力、新面貌。”
邱蔚六神采飞扬地说,1979年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当时医院拨乱反正,发生了三大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在体制上改了过来,取消了在“文革”中形成的班、排、连军事编制,恢复了科室的建制。
他介绍说,直至1979年,九院才恢复了原来的建制。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先驱者之一张锡泽教授不仅恢复了口腔颌面外科主任的职位,而且还担任了口腔系的第二主任。当时,九院口腔系第一主任是口腔正畸科的席应忠教授,邱蔚六任口腔颌面外科常务副主任。
“九院发生的第二个变化是,恢复了教学体制。”邱蔚六说,1966年“文革”开始到1971年的六年间,大学停止办学,直至1972年9月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时任九院院长的张志愿就是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有幸踏进了当时的上海第二医学院大门,进入口腔系求学。
紧接着,恢复了研究生教育。邱蔚六认为,这是“新生事物”。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引进前苏联研究生教育体制——副博士和博士教育。副博士,相当于硕士。上海第二医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当时,在九院整形外科,中国整复外科创始人之一张涤生教授招了一个研究生名叫王炜;在九院口腔颌面外科,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先驱者之一张锡泽教授招了一个研究生名叫陆昌语。这两个人在学术上很有成就。王炜教授由于在整形外科成就显著,后来被评为“终身教授”;陆昌语教授后来从事口腔免疫学成为佼佼者。
20世纪70年代末,医院开始评教学职称。邱蔚六是在1981年9月被评为副教授职称。1986年7月,张志愿顺利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两年后又提前攻读博士,他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邱蔚六的学生。
第三个变化是重新建立了研究生制度。邱蔚六回忆说,其最大特点是1979年建立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81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面成立了许多学术评议组,包括医学学术评议组。张锡泽教授代表口腔医学界,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术评议组第一批成员;1985年1月,邱蔚六是其第二批成员,并兼任第三召集人。第一召集人是运动医学骨科曲绵域教授;第二召集人是“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教授。邱蔚六教授连做了两届(第二、三届)医学学术评议组成员兼任第三召集人;第四届时,口腔医学升为一级学科,单独成立口腔医学评审组,由邱蔚六担任第一召集人;第五届医学学术评议组成员由时任九院院长张志愿教授担任。
研究生制度建立后,张锡泽教授是全国第一批,也是九院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他于1982年招收第一批博士生。邱蔚六是1985年被批准成为第三批博士生导师。九院是博士点,“招收博士很重要,医院能给一笔钱。这钱可建立实验室。”邱蔚六如是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临床Ⅱ成员:前排右三吴孟超教授、右五石美鑫教授、右七陈安玉教授;后排右三陈中伟教授、右四王正国教授、右五曲绵域教授、右七邱蔚六教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口腔医学组成员:前排,由左至右:樊明文、李秉琦、邱蔚六、王大章、傅民魁;后排由左至右:大会联络员、刘洪臣、徐恒昌、马轩祥、杨驰(秘书)

五、激荡迭起的创业和发明年代

为了探索口腔癌的基础研究,更好地提高口腔颌面恶性肿瘤临床治疗水平,1979年,九院口腔颌面外科常务副主任邱蔚六协助口腔颌面外科主任张锡泽教授建立了口腔颌面肿瘤实验室,并从临床抽调了何荣根、陆昌语、周晓健和徐秀琪4位医师专门从事口腔癌细胞系的培养和建株,即:中国第一株人舌癌细胞系及动物模型的建立。从此开始了中国口腔肿瘤基础研究的新征程。
邱蔚六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初,生命科学还处于细胞生物学阶段,90年代后才进入分子生物学时期。分子生物学的代表是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搞研究,要模拟。把人体的癌细胞种植到裸小鼠身上。这个细胞可以繁殖传代,也称“细胞系”。裸小鼠要传十几代后,才能建立永远传代的“细胞系”。这“细胞系”可以用在实验上,解决临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细胞系”可以在试管里培育成长。也可以在科研研究选择药物时,看该药物对这个细胞的敏感程度怎么样?抑瘤率有多少?由此来选择临床用药或其他治疗方法。
当时,让邱蔚六感到最棘手的问题是:九院第一次建口腔颌面肿瘤实验室,以前从来没有搞过口腔癌细胞系的培养和建株,是个“空白点”,既没有设备、场地,也没有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与世界先进医院头颈肿瘤实验室相比,落后至少20年。这一切,让邱蔚六倍感压力。此时,邱蔚六的耳畔响起“恩师”张涤生教授和张锡泽教授的话语:“落后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认准了追赶的目标,一定会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最终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的行列!”
创业是艰苦的。“当时,在医院没有相关实验设备设施、缺少专业经验的情况下,他们没有气馁,秉承着‘干中学、学中干’的坚定信念,走出去学习取经。”邱蔚六感慨地说。
于是,白手起家,邱蔚六率领他的团队开始步入创建我国口腔颌面肿瘤生物实验室艰辛而漫长的征程。他们走南闯北,知难而进,百折不挠,永不放弃,攻坚克难。他们专程到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理研究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和上海市医药工业研究院等进行了调研、学习,将这些研究所及高校的先进实验室技术及科研理念带回医院。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该实验室至今已建立鳞癌和腺样囊性癌系(株),以及人类永生化口腔上皮细胞系、永生化成釉细胞瘤株、人唾液腺肿瘤PLAG1转基因小鼠模型、转基因血管瘤动物模型和SD大鼠颊黏膜鳞癌细胞系等。这些细胞系(株)和动物模型,已成为今后口腔肿瘤防治研究的良好动物模型和实验平台。
这些细胞系(株)和动物模型的建立,也将大大有助于探索癌变机制、肿瘤生物学特征以及实验性防治研究工作的开展。大幅度地提高了研究水平。回到九院,以何荣根、陆昌语为首的实验室成员编写和审定实验课题的项目建议书和任务书,并按年度计划深入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不断积累自己的试验经验。
在口腔癌细胞系的培养和建株的实验中,“拦路虎”却一个连着一个,口腔癌细胞系(株)与模型,以往都是从文献报道上了解,而这次却要真刀真枪地从实验室里提取数据,困难可想而知。
面对重重困难,邱蔚六和他的团队成员毫不畏惧,在国内首次揽下了这个多年没人敢触碰的“瓷器活”。
正是开弓没有回头箭。邱蔚六和同事们一起长期奋战在实验室的现场。碰到问题,积极查阅技术资料,争取在第一时间解决。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经验少,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对此,大家毫无怨言,始终将口腔癌细胞系的培养和建株的实验工作放在首位。
邱蔚六和他的团队成员都难以忘怀,被大家称作“持久作战、无眠无休”的舌癌细胞系Tca-8113实验进入关键的那几天,大家必须连续数天、24小时昼夜不停地“连轴转”来完成观察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其重点是观察细胞是否有活力?肿瘤细胞有时10天传一代,有时是五六天传一代。这就要求长时间观察。
特别在对细胞进行实时动态摄影中,实验室现场值班人员分成三班,每班工作一天一夜,休息一天一夜,每天坚持工作10多个小时。
邱蔚六介绍说:“到后期是把肿瘤细胞注射到裸鼠身上,或把已形成的组织块移植到裸鼠的皮下。这个肿瘤活了、长大了,再将其移植到另一只裸鼠身上。”
凭着邱蔚六和他的团队成员的睿智、超前意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1981年1月13日早晨7时,我国第一个舌癌细胞系Tca-8113培养成功了!
那是一个月色清朗、寒风凛冽的早晨,邱蔚六的团队成员从实验室走出来,信心百倍,浑身都是力量,仿佛再难的事也难不倒他们!
“我国第一个舌癌细胞系Tca-8113培养成功,这对我们九院成立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邱蔚六感慨地说。
第二天,邱蔚六率领他的年轻团队又立即投入新的战斗。
面对荣誉和挑战,邱蔚六和他的团队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为宽广。“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是啊,对于一名学者来说,事业永远没有终点。任何成就,都是新的起跑线。在鲜花和掌声中,邱蔚六昂起头,走向新的起跑线。这一次,他的目标是建立我国第一株腺样囊性癌细胞系高转移细胞株等更多动物模型。
据悉,上述细胞株和动物模型,不仅在国内被广泛应用于口腔癌实验研究中,也为临床口腔癌的理化因子及生物(基因)治疗提供了极好的实验模型,并列入我国自建的“细胞系”。
上述“细胞系”,不仅被国内同行的原北医大口腔医学院、华西医大口腔医学院等引用,而且还在日本新潟大学、大阪齿科大学等有关国外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以及为一些国外的实验室所引用。为此,《人舌鳞状细胞癌Tca-8113舌癌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征》于1982年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舌鳞状细胞癌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实验研究》于1995年邱蔚六以第2完成人身份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邱蔚六回忆说:“当年第一株人舌癌细胞系和涎腺癌细胞系及动物模型的建立,其意义有五方面:一是解决了医院自身乃至国内研究生的培养问题;二是自主研制的国内唯一的“细胞系”符合国人、尤其是汉族人种舌癌的特点;三是推动了其他后续“细胞系”的建立,比如:人涎腺癌细胞系(ACC-M)、肺转移的细胞系,以及永生化细胞系和动物兔子的癌细胞等“细胞系”;四是我们的人涎腺癌细胞走出国门,在日本有关国外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五是促进了实验室的发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