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庄子·胠箧(选)

古诗文初阶 作者:葛兆光 著


庄子(有人考证,他大约生于公元前399年前后,卒于公元前295年之前,这大约是猜测,现在只能说他约为公元前四世纪前后的人)名周,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他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经当过蒙这个地方的漆园吏,大概是一个很小的官。据说楚威王曾经想聘请他为相,被他拒绝了,这也许是根据《庄子》寓言而派生的传说,不一定可信。

庄子的生平虽然不很清楚,不过他的著作却流传下来不少。现在可以看到的《庄子》一共三十三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目前学术界一般都相信,《内篇》七篇可能是庄子本人的作品,外篇和杂篇则可能是追随和崇拜庄子的后人续作,但无疑也体现了庄子的思想和风格。从《庄子》来看,庄子是一个具有自由和超越精神的学者,他虽然继承老子的思路,但与老子却有不同,他对“逍遥游”那种绝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对于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界限的怀疑,对于神秘体验和奇诡想象的追求,特别是对于摆脱权势、生死、名利以及所有束缚的超越,更是那个时代文化人的理想,因而他对于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有着永远的吸引力。从文学角度看,他的文章也极富魅力,风格恣肆汪洋、自由奔放,又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奇特的寓言和瑰丽的想象,来暗示他深刻的道理,文字、词汇和句式也相当自然流畅,节奏富于变化,使得它在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学习和模仿的资源。

庄子·胠箧(选)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1],此世俗之所謂知也[2]。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3]。然则,向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4]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5],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6],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哉[7]?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8],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其圣知之法而盗之[9]。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专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10]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11]?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逄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12],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于戮。故跖之徒问于跖曰[13]:“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14]。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15];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16]。掊击圣人,纵舍盗賊,而天下始治矣[17]。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18];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19]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20]。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而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21]。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22]?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23],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24]。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25]。”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26]。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27],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28]。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29];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30]。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31]。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32]。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33]。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其德而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34]

注释

[1]胠:从旁边开。箧:箱子。匮:即柜。摄:打结、缠绕。缄、縢,都是指绳子。扃鐍:箱子前面的装锁的关纽。这句的意思是,防备那些撬箱掏袋开柜的小偷,通常人们都会把绳子扎得更牢,把锁纽安得更结实。

[2]知:智慧、常识。

[3]揭:举,扛。这句的意思是,当大盗来的时候,他背起柜子、扛起箱子、挑起袋子而走,倒惟恐绳子和锁纽不牢呢。

[4]这句的意思是,那么,前面所说的那些智慧,不正好成了为大盗作的准备了吗?

[5]网罟:用来捕捉猎物的网状工具。耒耨:农具,耒耨是古人用来挖土,功能类似锄头的器具。刺:插。这几句是用都邑相望和农猎众多,来形容齐国当年城邑之繁盛和国土之宽广。

[6]阖:合。竟:同境。宗庙:国君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社稷:祭祀土神以祈求丰收的场合。

[7]邑、屋、州、闾、乡、曲:泛指古代各种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据成玄英引《司马法》说,古代“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四为邑”,又说,古代“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但是另一种说法是,二十五家是一闾,二千五百家是一州,十州是一乡。

[8]田成子:即田常,齐国大夫,原为陈国人,亦称陈恒,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杀姜姓的齐简公,立其弟为齐平公,从而控制大权,后来田成子的曾孙田和取代姜姓自立为诸侯,虽然还是齐国,但国君已经由姜氏变成了田氏。

[9]指因为田成子不仅篡夺了齐国的权力,而且改变了圣人智者留下来的传统制度和法则,因此人们便不以为这是篡权。

[10]大意是,虽然田成子也有盗贼的名声,却像圣明的尧舜一样平安,小国不敢有非议,大国不敢讨伐它,垄断了齐国,这难道不是不仅窃取了齐国,而且还窃取了圣人智者的制度和法则,用来保护他的盗贼之身么?

[11]积:积蓄、准备。

[12]龙逄:关龙逄,传说中夏桀时代的贤臣,被桀所杀;比干:传说中殷商纣王时代的贤臣,因为进言而被纣王剖心而死;苌弘:周敬王时代的贤臣,被国君杀害,《左传》鲁哀公三年记载他死后,怨气郁结不申,血化为碧;胣:车裂,一说为掏心之刑;子胥:即春秋末年的伍子胥,传说他被吴王夫差杀死后,尸体被糜烂粉碎。以上四个例子,都是庄子用来批判威权的合法性的,他指出,正是因为圣人规定的国君的权威,使暴君可以任意杀害贤臣。所以后来注释庄子的郭象也说:“向无圣法,则桀、纣焉得守斯位而放其毒,使天下侧目哉。”

[13]跖:传说是古代的大盗,一说是著名的柳下惠的弟弟。《庄子》杂篇有《盗跖》,借了盗跖和孔子的对话,来讽刺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

[14]儒家思想中,多讲仁义礼智圣(或信)五种道德伦理准则,这里用做盗贼的行为来比附和讽刺。妄意:是猜测的意思;藏:指财物。

[15]这里是反说,指所谓的“善人”如果没有圣人之道,它便不能够被称为善人,而跖要是没有圣人之道,也不能成为大盗。

[16]竭:当作“揭”,指嘴唇向上翻,这里就是“唇亡齿寒”的意思。鲁酒薄:指楚宣王会合各国诸侯,鲁恭公后到,献的酒也很薄,因此与楚宣王发生冲突,导致楚国来攻打鲁国,而这时,一直想攻打赵国,却忌惮楚国援助的梁惠王,便乘机去包围赵国的邯郸。另一种解释说,楚国会合诸侯,鲁国酒薄而赵国酒厚,楚国便派吏向赵国索要,赵国不给,楚吏便把赵国与鲁国的酒互换,使得楚王以为赵国献薄酒,因而攻打赵国的邯郸。以上两个比喻,其实都是为了说明,看来并无直接关系的两件事情,会无意间成为因果关系,用来强调下面所论证的“因为生出圣人来所以有大盗”的道理。

[17]掊击:抨击,指否定;纵舍:释放,这里指宽容。

[18]如果流水干涸,山谷便空了。也有人认为这一句应当是“谷虚而川涸”,意思是山谷空了,河川便没有水了。夷:平,这一句指山丘如果削平,山旁的深渊也被填实。

[19]圣人死了,大盗也不会兴起,天下便太平无事了。也有另一种解释,如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二认为,这里的“圣人”实际上是指当时的诸侯,因为当时齐、韩、赵、魏都是大臣篡权的侯国,而俨然自称诸侯,甚至僭称王号,却追究百姓小偷小摸的罪责,正是庄子所谓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20]这一句里,前一个“重”,是推崇、尊重的意思。后一个“重”,是加倍、增加的意思。意思是说,虽然(用圣、勇、义、知、仁等等作为标准来)推崇圣人,使天下得到治理,但是也同样(因为有了这些功利标准)使盗跖得到更多的利益。

[21]斗斛:古代的量器,可以容五斗。权衡:秤锤和秤杆。符玺:符是古代用木、竹或铜制作,分成同形的两半,双方各持其一,用以检验是否符合的东西,古代记载中有用来调兵的虎符,现代考古发现,古代的符形状很多,不仅有虎符,还有鱼符。玺是诸侯或帝王用的印信,通常为玉玺。这几句的意思是:制造斗斛来确定数量,结果是连斗斛也可以被偷走,制造权衡来确定重量,结果是连权衡也可以被偷走,发明符玺来作为凭信,结果是连符玺也可以被窃用,创造仁义来矫正天下,结果是仁义也可以被挪用。

[22]在《庄子·杂篇·盗跖》中也说过类似的话,“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存焉”。后来《史记·游侠列传》中就接着这个话题进一步发挥,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而仁义存。”这是《庄子》这一篇的关键。庄子要批判的是,那些窃取天下权力的诸侯,恰恰也是制定法律和道德的人,所以小偷小摸就要被法律制裁,而大偷如盗取政治权力的人,却成了诸侯,确定仁义的权力都在诸侯那里,因此他们等于是把“仁义圣知”都窃为己有了。

[23]逐:追随。揭:高举,这里是举着诸侯的名义。这句是指那些追随大盗、以诸侯的名义,连仁义、斗斛、权衡、符玺的利益一并窃取的人。

[24]轩冕:贵族的高车和礼冠,这里是指荣华富贵。劝:鼓励。斧钺:古代的兵器,这里指严刑。

[25]利器:指确定法度和真理的权力。这句话是老子所说的,见《老子》第三十六章,老子所说“利器”,是指奖惩赏罚的权力,但庄子进一步指确立真理和法度的权力。这种想法儒家也有,如《左传》庄公十八年有“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不以礼假人”,成公十二年引孔子说“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昭公三十二年史墨也说,“是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这都是指掌握政治与真理话语权力的重要性。 这里,庄子的意思是,鱼不可以离开深渊,否则就会被人捕获,确认真理和法度的权力不可以公开,否则就会被大盗挪用。

[26]圣人就是确定法度和真理的权力的人,不可以用他来昭示天下的人。

[27]绝圣弃知,是《老子》的思想,《老子》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28]擿:抛弃。朴鄙:这里是朴素的意思。掊:打破。殚残:殚是完全的意思,殚残是彻底毁坏。

[29]擢:同搅。六律:古代音乐有黄钟、太簇、姑洗等合阳声的六律,以及大吕、夹钟、仲吕等合阴声的六律,这里泛指乐律。铄:销毁。竽瑟:在这里泛指一切乐器。师旷:古代传说中极高明的乐师,他是盲人,所以又叫“瞽旷”,他能用耳朵分辨声律甚至察觉音乐中的吉凶。聪:耳朵的听觉能力。这段话是说,乐律和乐器,已经规定和影响了人自己的声音辨别力,只有把这些规定和影响的东西抛弃掉,把师旷这样的辨别力也否定掉,人才能用自己的心灵与耳朵来聆听音乐,获得高度的听觉能力。

[30]文章:文采。五采:五色。离朱:一名离娄,相传是古代眼睛最好的人,可以在百步外察秋毫之末。 明:眼力。

[31]钩绳与规矩,都是古代工匠用来划直线、定方圆的工具。攦:折断。工倕:传说中尧时代的能工巧匠。

[32]削:除去。曾:指儒家学者曾参,是孔子的弟子,有孝行。史:指史鱼,是卫灵公时的忠贞大臣,为劝谏卫灵公不要宠用小人而自杀。杨:指杨朱,战国时的思想家。墨:墨翟,也是战国初期的思想家。玄同:混同为一。这几句的意思是,除去曾参的孝和史鱼的直,让杨朱和墨翟这样的人闭嘴,抛弃仁义这样的观念,天下的思想道德就可以混同为一。

[33]这里的“彼人”,就是指天下人。铄:炫耀。累:忧患。惑:困惑。僻:邪恶。这段话的意思是,当那些所谓的乐律、采饰、尺度、道德规范都被抛开,人们有自己的耳朵、眼睛、智慧和道德,那么就不会有所谓的炫耀、忧患、困惑、邪恶。

[34]爚乱:搅乱。法:指大道、真理。这里说的是,像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这样的人,都是用自己的外在才能炫耀于天下,使人们困惑,从而搅乱了天下,这是大道所不取的。

简评与提示

自从老子提出“绝圣弃智”的观念以来,对于道德和知识的批判,就成了后来被称为道家的一些思想家的话题,庄子也是这些思想家中的一个。这些思想家的原意并不都是反知识和反社会的,他们有这些想法,可能受到当时社会的道德权威和知识崇拜的刺激,因而产生对于这种成为某种权力的道德规范和真理力量的怀疑:为什么“道德”成为某些虚伪的口号和旗帜?为什么“知识”成为约束人自由思想的桎梏?

老子和庄子对于社会和历史中已经形成的道德权威和知识崇拜,并没有特别的具体的办法,作为批判者,他们只能用批判其合理性依据的方法,在观念上去瓦解它。他们指出,这些仁义道德的规范和标准,本来就是后天渐渐被建构和认同的,并不具备天经地义的合理性,所以,老子和庄子指出它的历史性,说它并不符合自然与人性,反而是约束了自然和人性,正如《老子》第十八章说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因为后来历史上很多争斗和苦难,是由于人们的欲望借着这种道德和知识的名义发生的,所以老子和庄子就指出它的虚伪性,说它并不能给生活带来平静和朴素。正如《老子》第三章所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庄子的后学就是沿着老子、庄子的思路发挥这种“绝圣弃智”思想的,在《胠箧》这一篇里,庄子的后学们用激烈的批判口吻,对那些在社会上普遍被认同的知识、道德、神圣进行嘲讽,认为这些东西最终是被强权拥有者所窃取,就像把箱子锁好、东西捆好,反而是帮助窃贼更方便地盗走它一样,那些所谓的道德和神圣,也只是成了权力拥有者掩人耳目盗取权力的东西,他们站在知识和道德的制高点上,不仅以不容置疑的理由粉饰着自己的行为,而且使人无可奈何地受到这些道德与知识的约束和规训。这里,最激烈的批判就是针对那些权力拥有者的一段话,“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段话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一直是知识阶层借以批判政治权力的资源,因而曾经有很多人,在面对社会不公和虚伪权力心中充满激愤的时候,总会引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无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