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大教堂默想
那天,我们从一条小街口拐过来,第一眼见到科隆大教堂时,被小小地震撼了一下。虽然在来科隆的路上,已经做好了准备——从朱自清先生的《欧游杂记》里,略知大教堂的宏伟和气派,但甫一照面,依然禁不住惊叹一声。但见整个建筑,在阴郁的天空下,被浓雾紧紧团绕着,直棱棱的塔楼像紧密的树丛相互簇拥,雾霭从教堂的腰部开始,越往上越浓密,塔尖若隐若现。朦胧中,刚刚遭遇一场小雨的墙壁上水汽很重,黑乎乎的墙壁透着岁月的沉重,也仿佛一路走过的历史都在水雾或烟雨中——对德国的历史我研究不深,对大教堂的历史也是浑然无知,但是对这个庞然大物的印象,就是这样的。
科隆大教堂和大部分欧洲教堂一样,也是哥特式的。这种建筑是罗马建筑的革新,其特点,可以说是自然和宗教相结合的产物,融洽而独特。朱自清先生在《莱茵河》一文里对科隆大教堂有这样的描写:“这也是月光里看好。淡蓝的天空干干净净的,只有两条尖尖的影子映在上面;像是人天仅有的通路,又像是人类祈祷的一双胳膊。森严肃穆,不说一字,抵得上千言万语。”这是朱先生月光下看到的科隆大教堂,和我们阴雨雾汽中看到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景致和意境,但浓厚的宗教情绪却是相同的,特别是“仅有的通路”一说,点破了信徒心中的秘密。
科隆大教堂门厅
雾中的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内的壁画
科隆大教堂内的雕像
科隆大教堂内的壁画
科隆大教堂里的长明灯
我们进入教堂时,里面正在做礼拜,几个穿红袍子的牧师在大厅门口肃穆地站着,只允许教徒进入。我和作家朱文颖在入口的木栏边看着庄严的礼拜场面,看着很远的地方,身穿白袍的牧师讲经的样子,隐约能听到他的声音很浑厚,语感很好,加上教堂空旷的空间,感觉像是从遥远的地方沉缓地传来。尽管我听不懂他讲什么,但我知道他的话深入到所有教徒的内心,并深深地感染了他们。朱文颖拉我一下,轻声说,你别走啊。我点点头。在那一刻,不管是不是教徒,不管懂不懂宗教,我们的内心,都会在这样的气氛中,静下来,是真正的静,心灵的静,情感的静,精神的静。那种慰藉,仿佛已与喧嚣、驳杂的尘世隔绝。
大约半小时之后,礼拜结束了,教徒们从我们身边一声不响地走过,他们有老人,有青年,有情侣,还有三口之家。无论男女,都是面色从容、安详。我在不少西方电影上见过这样的场景。在美国的乡村题材的电影中,也常常看见,从教堂出来的人们,身穿考究的服饰,悄无声息地陆续回家。你不知道他们想些什么,但你能感觉到宗教的力量和伟大。当然,他们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面对千奇百怪的人生。但是他们无论在什么样的人生境遇中,内心都会有自己的信仰,都会有一种力量。
教堂也在礼拜结束后,正式对游人和公众开放。我和朱文颖跟随着人流,慢慢地观看。教堂太高大了,数丈高的玻璃窗上,绘着内容为宗教故事的画,色彩异常鲜艳,室外的光线被图画的色彩割染成不同的颜色,似乎与天堂有了关联。教堂里的空间非常宽大,目视有一百多米高吧,一根根圆形的大石柱有序地排列着,那些带拱尖的窗子,流线非常顺畅,抬眼望去,人的思想也跟着向上升,与宗教里的天国似乎更切近了。朱文颖提议坐一坐。于是我们坐在教堂的长条椅子上,看着一个个棱柱和尖窗,也看着面前桌子上好多本《圣经》。这些《圣经》应该经历过无数人的手吧。我略知一些《圣经》故事,母亲也是基督徒,还有一些信教的朋友。我在此时想到了他们……
我和朱文颖就这样坐着,偶尔小声交流一两句。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各自沉默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看着面前的一本本《圣经》,想起南京一位基督徒作家对我说过的话,她说她经常在遇到想不通的事情的时候,向上帝祈求,思想就往往会走进另一种情境里,心情自然也会大好起来。当时我不理解她的话,甚至觉得她的话可笑。但是,当我坐在科隆大教堂静静默想的时候,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她的话,但我似乎也领悟到什么,这就是宗教的神圣和博大。记得米勒的油画《晚钟》吗?作品展现的是在黄昏来临之际,一对在田间劳作的青年夫妇,在暗紫色的余晖中,默默祈祷的场景,“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像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夫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也许是由于日暮余晖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好像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为了一体……这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这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这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徒形象,这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在宗教境界修炼到一定程度,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讷、痴呆,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这段话,不仅是针对这幅油画作品,应该说,也是对一种宗教精神和宗教情感的恰如其分的抒情与诠释。而科隆大教堂里的许多幅壁画,都会让人联想到很多,是的,是那种任由自在的联想。
我们就这样坐着,默想着,十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大约两个多小时吧,直到约定集中的时间到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起身,环视一眼周遭,看到许多像我们一样静默的人。真的,在那一刻,我们真的还想再坐一会儿,感受一下教堂静穆而深远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