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分 侵华战争

日本人口述”二战“史:一部日本平民亲历者的战争反思录 作者:[美] 田谷治子,西奥多.F.,库克 著;小小冰人,潘丽君,易伊 译


日本人为何不约而同地支持侵华战争?中国大地上发生的屠戮、日本的伤亡情况以及各种血淋淋的现实,为何没能引起日本人的关注?日军又是源于何种原因,才能对战争期间犯下那么多骇人听闻、惨绝人寰的罪行,视而不见、丝毫不受良心谴责?

今凭陛下之盛威,帝国陆海军已攻克广东(广州)、武汉三镇,平定中国重要地区。国民政府仅为一地方政权而已。然而,如该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

帝国所期求者即建设确保东亚永久和平的新秩序。这次征战之最后目的,亦在于此。

此种新秩序的建设,应以日满华三国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立连环互助的关系为根本,希望在东亚确立国际正义,实现共同防共,创造新文化,实现经济的结合。这就是有助于东亚之安定和促进世界进步的方法。

——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近卫文麿内阁声明

日本的战争并非始于珍珠港事件。早在1941年12月7日之前的四年半里,日本已向中国展开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战火波及范围极广,向北达到中国满洲地区,南至法属印度支那地区,肆虐长江流域多地,包括国际知名港口城市上海。中国国民政府军对日军作战接连失利,大片国土沦陷,首都南京告急,国民党总裁蒋介石被迫决定迁都重庆。截至1941年,近30万日本士兵在侵华战争中丧生,驻扎中国各地的日军兵力高达100多万,他们占据着该国绝大多数主要城市、港口和各大重要铁路线。不计其数的中国人因此殒命,然而,战争却不见任何消停的迹象。

这场战争的开端难以界定。20世纪初的中国,中央政府的权威轰然倒塌,国家陷入混乱。盘踞各地的军阀混战,人民饱受内战之苦;国家分崩离析,外国势力伺机入侵。经过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义和团运动以及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迫使中国政府给予其特殊待遇,开放港口和一些内陆城市,便于日本从经济上渗透中国。而许多西方大国则早已先于日本,纷纷攫取在华特权。接着,日本趁西方国家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暇东顾之际,迅速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当然,彼时日本还没有野心勃勃地采取果断行动,大规模控制中国领土,直到1931年9月“满洲事变”爆发。

早在3年前,即1928年,日本关东军就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秘密暗杀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张作霖是奉系最高领袖,控制着矿产丰富的满洲地区,与在1910年被日本吞并的朝鲜接壤。日本阴谋占领满洲,为阻止张作霖归顺南京国民政府,遂对其狠下毒手。1931年,他们企图从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手中夺取满洲的控制权。9月18日晚上,日军小分队秘密潜入奉天(今沈阳),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柳条湖段,却反诬为中国东北军所为,借口出兵,占领沈阳。

日本处心积虑制造这些事件(却总是反过来污蔑中国“侵略”)才得以侵吞满洲。由于日本政府严格的新闻管制,其中细节并不为广大日本民众所知,他们大多只为满洲事变的结果感到欣喜。1932年,清朝宗室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满族人的国家,清逊帝溥仪担任元首。但其实,日本关东军对满洲政权所在地拥有事实上的控制权,他们以保护满洲地区的日本侨民的权利和财产为由,堂而皇之地驻扎在中国的领土上。

对许多日本人而言,在大萧条期间,满洲是日本经济复苏的桥头堡,以应对世界上与日俱增的敌意和动荡。满洲被视为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大陆,这里煤炭、铁等矿产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渥,对日本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满洲幅员辽阔,可有效缓解日本迅速增长的人口压力。东北原居民是日军彻底控制该地区的一大障碍,但同时他们也是顺从而廉价的劳动力源泉。20世纪30年代早中期,日本控制的满洲地区几乎是中国罕见的安定之地,只有少数“土匪”不守规矩;其余的中国国土则饱经成年累月的战乱之苦。当时,中国国民党多次对共产党发起“围剿”战争,最终迫使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被迫开始长征,从南方一路北上抵达满洲附近的陕西省。

1937年7月7日,日军和中国军队在北平(今北京)郊外的卢沟桥爆发冲突。以往发生类似事件时,地方官员就会出来平息事端,并且常常是中国方面在领土问题上作出让步,才得以平息干戈;但这次双方正式爆发了大规模武装冲突。战火迅速蔓延至整个华北、华中地区,并燃烧到国际大都市上海的边缘,那里驻扎着国民党最精锐的部队。双方都没有正式宣战,但中日战争就此打响,而且一打就打了8年。

早在美国人最熟知的珍珠港事件爆发前,激烈的战争已经在亚洲大陆拉开帷幕。那些年的中日交战中,日本的行为已显现出几大特征,而且这些特征在珍珠港事件后演绎到巅峰。

首先是“误判”。这场战争没能如日本事先预料的那样速战速决,仿佛也预示着日本在之后与西方盟国交战时更为灾难性的军事和权力误判。因日本对石油等战略性资源的无止境追求,一场战争往往引发另一场战争,日本并没有适可而止,在中日开战4年后深陷战争泥淖,无法自拔,日本决策层有多么不切实际,由此可见一斑。1937年,日本的战争目标似乎还只是为了惩罚中国,吞噬其北方的一个省;但一年之后,它的野心已经膨胀到创建确保“东亚永久和平”的新秩序。这之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放大,但其实力却似乎承载不起其日渐膨胀的野心。

第二,中日战争折射出日本的一种情结,即对其他亚洲国家所持的暧昧态度。这种情结也最终令日本弄巧成拙。日本想控制属于他人的土地,却不敢明目张胆,总是戴着解放他人的伪善面具。1941年后日本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其雏形早在伪满洲国时期就已显现,随后又出现在1939年日本占领南京后扶植的汪伪国民政府时期。汪伪国民政府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由汪精卫等投靠日本的中国国民党党员建立的政权。在每一个占领区,日本都试图制造一种社会秩序很正常的假象,有意扶植当地人建立的政权,并大肆宣扬“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然而,它并不甘心将实际权力交还给当地人,更别提允许其“独立”了。因此,傀儡政权也无法真正有效地把当地百姓的革命热情或反西方情绪转化到支持日本当局的“高尚”事业上来,这些傀儡政权不过就是空壳子罢了。

日本人,特别是日军,在面对其他亚洲民族时,总是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日本家长式作风盛行,经常以老大哥自居,欲“领导亚洲大家庭中的其他新兴国家共同走向繁荣”。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使得日本在面对敌对方时,总是无视后者的人权和利益。因此,日本士兵和平民才会在战争期间犯下那么多骇人听闻、惨绝人寰的罪行,而丝毫不受自己良心的谴责。他们认为,暴行不过是战争必不可少的部分。这样的例子,在本书接下来的章节中比比皆是。

日军最臭名昭著的罪行莫过于南京大屠杀了。1937年12月12日,日本在占领南京后,对当地平民和战俘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纵火和抢劫,疯狂的屠戮行为持续了好几周,其暴行被中国的幸存者、外国外交官、传教士、商人和记者等记录下来。这些档案资料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国际社会对于日本所谓的在中国开展某项“事业”的说法嗤之以鼻。然而,这些在国际上传得沸沸扬扬的消息,却由于日本政府严密的新闻审查制度,很少为日本国内民众所知,当地报纸最多只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对此一笔带过。日本的新闻报道总是大肆宣传日军攻占“敌都”,南京沦陷后,日本举国欢腾,出现进行各类庆祝活动和胜利游行的盛况。公众想当然地认为,战争基本上已经结束;而且正如万众期待的那样,日本已经大获全胜。但事实证明,中国人并没有轻易屈服。

就这样,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在中国大地爆发了。冲突期间,日本政府并未如实向其国民描述这场残酷的、甚至是赤裸裸的侵略战争。日本的节节胜利,均被歪曲成是将士们为了国家大业而浴血奋战、顽强拼搏的结果。但是,参战者们都清楚地知道战争的真相,这些士兵来自日本全国各地、各个阶层、各行各业,有些人服满兵役期后得以回乡,但大部分人还是随着战事持续而又应召入伍。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类似南京大屠杀的事件每天都在上演,后来更是扩大到东南亚以及整个太平洋战区。这支狂妄傲慢的军队从来都漠视外国民众和俘虏的生命,甚至到战争最后阶段,连本国人民的性命都开始肆意践踏。

第三,中日战争折射出战时日本管理人民和资源的方式。至少,根据现在坊间流传的某些版本,日本政府、军队和天皇发动这场战争是为了动员和控制日本人民,镇压各类反抗势力。报纸、期刊和摄影杂志上满是来自前线的激动人心的报道和照片。摄影机摄录了精彩刺激的战争画面。表面看来,有关战争的新闻多如牛毛,但最该公之于众的消息却从“支那事件”(七七事变)开始起就被严密封锁。尽管战争一直持续,日本还是轻描淡写地称之为“事件”。其间,屠戮的情形、日本的伤亡情况以及战争中血淋淋的现实,这类新闻都被查禁。日本公众被要求,更确切地说,被迫不约而同去支持这场战争。但凡有人质疑,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更别提公然反对战争了。日本政治生活中,绝不容许存在反对天皇制度的意识形态。日本共产党的大多数成员,要么长期遭监禁,要么被捕后被迫“改变立场”。另外的少数成员则过着东躲西藏、胆战心惊的日子。进步思想家、作家和教授,一旦对国家政策有异议,就会落得悲惨下场:哪怕他们只是稍微关心一下阵亡将士的遗孀和战争孤儿的生存状况,或者质疑国家大幅支出战争费用导致通货膨胀而已。

那时,人们习惯于把这场战争奉为“神圣战争”,由天皇亲自领导。日本在中国的战争,不仅正义,而且必胜。然而,日本占领“敌都”10个月后,本该迎来的和谈未见踪影,中方也没有屈服的意思。在日本,任何人都不允许批判这场战争。但仍然有人坚信,以“神圣”为名义,并不表示日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投入战斗。尤其是当人们惊恐地发觉,1940年已有10万人在战争中丧生的时候,部分人不再盲信和麻木。日本国内出现了少数呼声,要求政府给出解释。国会议员斋藤隆夫曾要求政府对战争中付出的惨痛阵亡给出具体理由,却被逐出国会,罪名是侮辱“神圣战争”的目标和战争殉难者“高贵”的灵魂。他提出的那些发难性问题也被人从记录中删除。此时的战时运动已风声鹤唳,由此人们不难想象,1941年后日本政府更是倾其所有打造出一个思想高度一致的国家,其1亿人民时刻准备着甘愿为效忠天皇而献出生命。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其影响也波及东亚。到1940年5月,荷兰、法国等相继落入希特勒军队之手,原本从英属缅甸及法属印度支那进入中国的物资运输线被临时切断。但不列颠之战的危机解除后,在美国的敦促下,物资很快又通过陆路运往重庆。对日本军政府而言,要彻底解决与中国间的冲突,似乎意味着首先要控制更广大的区域。于是,进一步“南侵”变得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因为当时西方国家威胁封锁和禁运一些重要的原材料,以反对日本侵华战争,而这些原材料多数来自南亚。因此日本认为,控制中国的唯一途径,就是控制整个东亚。于是,日军不顾美国的警告,挥师南下,进犯印度;其实日本政府早已有心理准备,想要打破在中国的僵局,可能得面临着向全世界开战的风险。

直到今天,不仅美国人对中日战争了解不多,就连日本民众也对此知之甚少。然而,太平洋地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实际上早在1937年的中国就打响了,根源可追溯至1931年。中国战场直到1945年才结束,那里曾驻扎着100万日军;截至1945年,共有约40万日本将士阵亡。这一切起始于满洲地区;然而讽刺的是,苏联军队仅花了短短几天时间,就实现了对该地区的控制。

  1. 美国人习惯于把中日战争的起始时间定为1941~1945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