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变成肯德基
翻《作家》
世界万物都在变,文学也不例外。在邮局报刊销售处翻杂志,看到《作家》,疑为天人。这本原先土里土气的文学杂志突然间变得洋气了,并且打出了一个口号,要成为中国的“纽约客”。这种改变看起来是脱胎换骨似的:内页是彩色印制,还有一些精美的高档广告,如伊斯莱斯化妆品什么的,看起来就像《时尚》。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个酷爱文学的广告人作家投资了这家杂志,有了钱,杂志便朝着广告人要求的方向发展。我细细地翻了一下,在这本杂志中,充斥了一些轻飘飘、无病呻吟的文字,郁闷而小资;但排版的确漂亮,文学与辛迪·克劳馥的香唇在一起相映生辉。虽然整个杂志变得雅痞了,但我想,这样的文学是不可能有深刻感的。就如同过于漂亮的女人,是不能承受生命以及生活之重的。
这样的杂志也如同肯德基,很漂亮,也很精致,但商品的气息无处不在。现在好像不仅仅是文学在走肯德基这条路,连新新人类的一代,走在街上,也有一种类似肯德基的风格,精致、雷同,充满着人工的芳香。
文凭唬人
现在最想看的就是《一千零一夜》的全版本。想看,是因为那是一本半色情的书。而我在小时候所看到的或者流行的很多版本其实都是“净过身”的。《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国家的文学作品,而阿拉伯国家一般是很保守的,但出这样的作品,也并不奇怪。往往是越压抑的国家,越是出现荒淫的作品。比如说《十日谈》,那就是在中世纪宗教桎梏最严酷的时候产生的。
《一千零一夜》是一本流传很广的书。之所以流传广,我想肯定跟书中具有很大成分的“味精”有关。《十日谈》之所以久盛不衰,是因为上面有很多偷情男女的故事。中国的古代话本“三言二拍”等,也有很多男女偷情故事。这样的故事总是有着诱惑的,社会上很多敢想不敢干的人,都可以在这种小说中找到慰藉。
街头见到C君,已有好几年未见到她了。站着谈了一会,她这几年好生了得,拿了两个硕士学位,现又在攻读博士。于是倾慕之情溢于言表。她突然一笑,说:
“我没有什么本事,只好拿文凭去唬人。”
杭菜名天下
合肥的屯溪路和美菱大道交界处,有一个“楼外楼”饭店,里面烧的是传统的杭帮菜,味道很是正宗,有一道“龙井虾仁”尤其地道,好吃,极有嚼头。这“楼外楼”三个字,就是套用杭州名店西湖孤山的“楼外楼”的。
杭州是一个诗意的地方,山水之好,真是无与伦比。生活在这样的湖光山色中,真有一种在天堂的感觉,久而久之,必定颐养成安居乐业的性情,也少血性和火气。在这个地方生长的人,肯定是会生活的,会吃,也懂得吃。
杭州的吃果然有着品位。跟这里人性格相似,杭帮菜也是以家常为主,用来做菜的一般都是些寻常的材料。这当中最有名的是苏东坡首创的东坡肉,即是以带皮的普通猪肉,调以黄酒,置于密封的砂锅之中用文火慢慢焖烧而成。有时候在下面加上一点杭州的霉干菜,将肉覆在上面,也叫“东坡扣肉”。再如叫花鸡,据说是从叫花子那里学来的,另一种说法是济公传下的,是用黄泥裹鸡在火堆里煨出。当然,实际的操作是用越鸡佐以绍兴酒、生姜、葱叶,再用荷叶和箸壳分层包裹,最后再涂上用酒脚和盐水调入的酒坛泥,放入文火中。正宗的做法对火要求很高,要求置放在稻草堆点着的草灰中,这样的鸡受热比较均匀,也不透气。一段时间之后,打开就食,香气扑鼻,鸡肉白净,酥不粘骨,鲜嫩可口。杭帮菜还有另一道名菜“宋嫂鱼羹”,就是将西湖的鳜鱼切成缕缕丝状,配之以火腿、竹笋、香菇、鸡汤,用文火炖成,味道,当然可想而知了。据说宋高宗吃得龙颜大悦,吃完一碗便赐金百文,宋嫂也一下创了牌子,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富婆”了。
杭帮菜的历史和名气似乎总跟西湖有关,鱼总要求是西湖的,因为西湖的鱼品质最好,但时过境迁,现在我看杭帮菜的材料肯定要改一改了。1997年春天我到杭州,在西湖的一家餐馆里慕名点了一道名菜“西湖醋鱼”,店主说这鱼确实是西湖中的青混,待鱼端上来之后,筷子夹上去一吃,一股浓重的泥腥气!也难怪,如今西湖的水呀,鱼都变成泥鳅了!
裸奔
欧洲赛场又传来了裸奔之势。这两年裸奔之势不断,的确也多了许多卖点,资产阶级的新闻就喜欢无聊炒作,于是各家报纸都用了大幅照片在炒这件事情。我们的一些报纸也登了前几年范志毅所在的水晶宫队一名女球迷裸奔到场地的新闻,从照片上看,面对赤身裸体的女球迷,范志毅的姿态是东方式的,他把头扭了过去,做了一个无可奈何的耸肩姿势。而他的同事们则张着个大嘴,面对着那个女球迷傻乐。
由于裸奔,想起了前段时间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朋友讲的一个有关的段子,非常好玩:
美国也经常发生裸奔事件,有一天,一所养老院的老太太们在一起议论起这个话题,老太太们越说越兴奋。七十三岁的彼德太太最后宣布:今天晚饭后她将在餐厅门口进行裸奔!
老太太们兴奋极了。
老头老太太们在吃晚饭的时候,突然彼德太太一丝不挂地从饭厅门口跑了过去,老太太们欢呼雀跃,而老头们一点表情都没有,像压根没发生这件事似的。老太太们都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老头们,这时一个老头轻轻地摇了摇头,说:
“彼德太太也太不注意形象了,身上的衣服那么皱,也不熨一下,就穿着出来了。”
去省体育馆看球赛
去省体育馆看了一场篮球赛,由首钢队对美国NBA明星选秀队。实际上是什么NBA选秀队呢,可能只是美国的一个半职业或者业余性质的俱乐部,但他们的水平明显高出一截。那些身板消瘦、脚腕纤细的黑人似乎天生就是打篮球的,他们长胳膊长腿的,就像是一支支大螳臂在场上。除了身体素质高出一筹之外,这些老美在场上还显得非常聪明,也兴奋,不时做出表演和出秀的样子。美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心理素质尤其好,很自信;而我们的队员相比较而言就显得呆板,很机械,一个个面色沉重,打起球自然缩手缩脚,没有创造性。实际上那些老美也只不过是二十岁左右的年龄,看起来却显得非常老练,不怯场,合肥观众的助威和起哄对他们一点作用也不起。
美国的教练也很有意思,站在场外手舞足蹈,大喊大叫,他真算得上是场上最忙的人。他的观察细致入微,明察秋毫,球员在场上稍有不好的苗头,就将他换下来。不像我们的教头,就像场边的一尾死鱼。
有很多东西,其实都是体育之外的东西,但他们在影响着体育。比如说日本足球,就是一种“鬣狗”战术,每个队员都像一只凶残无比的“鬣狗”。而英国足球,就像“英国牛”。阿根廷足球则是有着首领的“狼群”。德国足球是什么呢?什么也不是,是一架机械无比的“机器”。
中国足球是什么呢?是“阿Q”,没有工业化的团结,一到大场面和压力下就双腿哆嗦,或者来一下“窝里斗”。这群“阿Q”的理想是什么呢?是“围着火炉吃玉米”,或者挣一点钱,当然,也偶尔轻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