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大昭寺
大昭寺并不大,但是因为有释迦牟尼佛的12岁等身像,因而在藏传佛教信众心中的地位非常高。
见到目前全世界唯一保存完整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就像见到了2500年前的佛。
拉萨的阳光总是明媚得刺眼,走在街上感觉眼前老是亮晃晃的,天空也是蓝蓝的,白云也显得异常生动。
我们从北京东路沿小昭寺路往北,沿途的商店、货摊正在陆续开门上货。大约30分钟,我们已经赶到色拉南路的西藏社科院。
在白色办公楼的4层,我们拜会了宗教所所长次仁加布研究员。次仁加布是我的校友,民族大学81级藏学专业的,毕业后进入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读研究生,毕业后回到西藏政协工作两年后,希望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的他主动申请调到西藏社科院从事宗教研究工作。
1981年考上大学的次仁加布第一次离开家乡阿里,是从狮泉河搭汽车沿新藏线长途跋涉到新疆的乌鲁木齐,然后再坐3天2夜的火车才到北京的,怀揣录取通知书的次仁加布离开家乡,来到北京的大学校园的时候,已经是15天以后的事了。
我们一起回忆了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活,重温了那些共同的回忆。于道泉教授、王尧教授、王辅仁教授⋯⋯这些藏学大家当年都给我们上过课,那是一个还有大家的年代。
次仁加布现在已经是国内知名的藏学家和宗教学家,他对于藏传佛教以及家乡阿里的历史文化了然于心,如数家珍。
次仁加布澄清了公众存在的一些关于古格文明、象雄文明,以及藏传佛教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
古格文明在一夜之间消失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次仁加布指出,古格文明和拉达克文明其实同族同源,因为藏传佛教内部的争斗,信奉噶举派的拉达克人打败了信奉格鲁派的古格王朝。古格王国被消灭后,古格文明依然没有改变,拉达克人并没有改变古格的文化,因为拉达克本身和古格在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方面都极为相似。
经筒和法轮作为藏传佛教著名的标志,代表了人们对人生圆满的向往和追求。人的思想中,纯净和神圣的多,浑浊黑暗的就少。
遁入空门指的是出家。在西藏,孩子们进入寺庙不仅仅是研习佛经,其实也要学习知识,相当于上学。
后来,格鲁派在蒙古军队的帮助下,驱赶了拉达克的势力,重新控制了古格王朝的领地。习惯游牧生活的蒙古人不习惯古格文明的农耕生活模式,他们甚至不习惯居住在古格王朝原来建立的城堡中,而宁愿过住帐篷的生活。蒙古将军建立了新的阿里管理体制,根据草场的变化,阿里的政府成为夏季和冬季不在同一个地方办公的政府。
这样,大约经过300年的时间,古格文明才慢慢消失。
至于据说当年10万之众的古格人在一夜之间消失的故事并不确切。按次仁加布的观点,他们也是为了躲避连年的战乱,陆续离开阿里,迁居到拉达克、日喀则和林芝,甚至远到四川的甘孜和阿坝地区的。
至于传说末代古格国王是因为信奉天主教而众叛亲离导致失败的说法,次仁加布认为纯粹是没有根据的猜想。当时的几个葡萄牙传教士在古格的停留时间很短,而且根本不可能让在藏传佛教方面颇有造诣的古格国王突然莫名其妙地改变信仰。一些传教士的记录是有夸大自己传教成绩嫌疑的。
红黄蓝黑绿,西藏寺庙常见的颜色。似乎越是在荒凉单调的环境中,人们越是喜爱浓烈的色彩。
关于象雄文明博大精深,甚至于孕育了古格文明的观点,次仁加布也持不同观点。他认为,象雄文明缺乏实在的考古遗存的支持,包括著名的象雄文字,其实到现在也只是一个传说而已。现在的阿里,能看到的其实全部都是古格文明的遗存,延续700多年的古格王国,留下了很多实在的东西可供研究。古格文明是吐蕃国王朗达玛灭佛的时候,其后代的一支来到阿里建立起来的,所以根本不是象雄文明的延续。
我们展示了昨天去西藏博物馆参观时拍下的一组石刻的符号,讲解员说这些符号证明佛教正式传入西藏之前,就已经渗透到阿里地区了。而且里面的一个月亮和星星的符号,说明伊斯兰教也对当时的西藏产生了影响。
次仁加布一看就说讲解有误,“这个符号看上去是佛教的万字,但是你仔细看,方向不对,佛教的万字是顺时针的,这个是藏传佛教传入之前的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符号,代表永恒的太阳!那个月亮和星星也是苯教的符号,和伊斯兰教一点关系也没有。后来的佛教也学习了苯教的一些符号,比如很多佛教的寺庙塔尖就有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标志。”
进入大昭寺大殿的通道,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团结等社会因素,都曾经在这条狭长的通道里穿越过,并且沉淀下来。
一席交谈后,我们有一点醍醐灌顶的感觉。
下午,我们踏进大昭寺的时候,拉萨的阳光已经迫使我们脱下了外套。
把我们迎进大昭寺的是一位看上去很谦和的红衣僧人,他就是44岁的尼玛次仁。尼玛次仁1967年出生于拉萨市林周县鲁噶堆村,幼年就读于彭波公办小学,1985年在哲蚌寺朗仁阿旺平措大师足下剃度出家,法名阿旺晋美。作为大昭寺品学兼优的僧人,他于1989年赴十世班禅大师创办的北京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获得在东噶·洛桑赤列、夏尔东·洛桑协珠嘉措、赛仓·洛桑华旦等大师足下学习显密经典的良机。现在,尼玛次仁是拉萨市佛教协会的副会长,大昭寺管委会的副主任。
大昭寺始建于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全寺占地面积达25100余平方米,有20多座殿堂,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建筑,也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
谦逊博学的拉萨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尼玛次仁亲自来带我们走进大昭寺。
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后,“噶厦”的政府机构也设在大昭寺内。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1995年,确定十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通向大昭寺的大街人流如织,人们从各地来到藏传佛教的圣城拉萨。
藏族人民有一个“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大昭寺在拉萨市具有中心地位,不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会生活层面的。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形,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
从大昭寺金顶俯瞰大昭寺广场,右边远处山上是布达拉宫,近处的柳树是“公主柳”,相传为文成公主所栽。大昭寺的布局方位与汉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东面西的。
西藏旅行小提醒 TRAVEL TIPS IN TIBET
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大昭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经历代多次整修、增拓,遂形成了如今占地25100余平方米的宏伟规模。
大昭寺主殿高四层,两侧列有配殿,布局结构上再现了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内的佛殿主要有释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师殿、松赞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鲁派的护法神)、神羊热姆杰姆殿、藏王殿等。寺内各种木雕、壁画精美绝伦,空气中弥漫着酥油的香气,藏民们在此神情虔诚地参拜转经。
由正门进入大昭寺后沿顺时针方向便进入一宽阔的露天庭院,这里曾是规模盛大的拉萨祈愿大法会“默朗钦莫”的场所。届时拉萨三大寺的数万僧人云集于此,齐为众生幸福与社会安定而祈祷,同时还举行辩经、驱鬼、迎诸弥勒佛等活动。“默朗钦莫”始于1409年,是宗喀巴大师为纪念释迦牟尼以神变之法大败六种外道的功德,召集各寺院、各教派僧众,于藏历正月期间在大昭寺内祝福祝愿而设。庭院四周的柱廊廊壁与转经回廊廊壁上的壁画,因满绘千佛佛像而被称为千佛廊。整座大昭寺的壁画面积达4400余平方米。
继续向右,穿过两边的夜叉殿和龙王殿,数百盏点燃的酥油供灯的后面便是著名的“觉康”佛殿。它既是大昭寺的主殿,也是大昭寺的精华之所在。佛堂呈密闭院落式,楼高四层,中央为大经堂。藏传佛教信徒认为拉萨是世界的中心,而宇宙的核心便在于此处。目前这里是大昭寺僧人诵经修法的场所。从大经堂正可遥遥看见造型精美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塑像,两侧有两尊装饰华丽的佛像,左为莲花生,右为强巴佛。大经堂的四周俱为小型佛堂,除位于正中心的释迦牟尼佛堂外,开间均不大,布置简洁。释迦牟尼佛堂是大昭寺的核心,这里是朝圣者最终的向往之地。此殿供奉的释迦牟尼像是文成公主入藏所带的佛像。
走进大昭寺首先看到的天井式院落是藏传佛教中“格西”(藏传佛教中的高级学位,相当于博士)的产生地。1409年,格鲁派开山鼻祖宗喀巴在大昭寺创立传昭大法会,并将之确立为藏传佛教界最大的法事活动,从此格鲁派声名鹊起。法会期间各大寺庙的僧人云集此院,观看被寺庙推选出的杰出僧人进行激烈的答辩。
大昭寺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大昭寺广场从来就少不了远道而来的信众,香火始终鼎盛。
酥油灯后是大昭寺主殿正门,大昭寺最早的建筑都从正门开始;外院是后来修建、扩充的,而主殿是1400多年前的建筑。由于千百年来信徒的抚摸,门口的石头地板光亮如镜。
进入大殿,左右各有两尊巨大的佛像。左侧为宁玛派创始人密宗大师莲花生,他本是印度的佛学家,公元8世纪进藏,在其入藏以后藏区开始出现密宗。右侧是未来佛。
大殿通道入口处右侧是关于大昭寺建寺故事的壁画,生动形象地绘出了7世纪时早期布达拉宫的样子,以及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要了解大昭寺,要了解7世纪时的拉萨,了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就一定要看看这幅壁画。
依顺时针旋转游览。第一间小殿,里面供有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此八位弟子都为弘扬格鲁派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都位于八大弟子之列。格鲁派六大寺庙,甘丹寺为宗喀巴本人亲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均为其弟子所建。一座白塔矗立在西墙与北墙拐角之处,据说这座白塔是在修建大昭寺之前,从卧塘湖中所显现出来的。南侧第一间小殿,端坐着“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紧挨小殿,是噶举派创始人之一米拉日巴的塑像。再行数步的小殿内供有三世佛。
转过来第二间殿是观世音殿。当地人供养佛的方式很虔诚,在殿内经常能遇到当地一些家庭给观世音菩萨脸上涂金粉。此殿右侧有松赞干布及尺尊、文成公主塑像。在藏民族的心目中,他们三人不仅仅是普通的国王和王后,而是菩萨变成了国王和王后来教化藏族人的。两位公主体貌端庄,其中前额发髻高挽、典型大唐女子气质的就是文成公主。
在南墙与东墙拐弯之处,有宗喀巴及其他教派的诸位宗师,东墙第一间佛殿是无量光佛殿。这里还可以看到公元7世纪的檀木门框和上面精美的雕刻,另外释迦牟尼殿前也有同样造于7世纪的木柱,一共8根。大昭寺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些木雕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在西藏其他任何寺院都看不到这样的木雕。这些木雕现在看上去已经像铁一样坚硬了,敲一下,还会发出金属之声,果然是经历了1400年的风风雨雨的传世珍宝。
再往下的佛殿里供有拉萨十分出名的一尊强巴佛,据说他掌握着西藏的风调雨顺,每年藏历新年活动结束前人们都要把他请出去绕大昭寺一周。
强巴佛殿外面供奉的五位高僧就是萨迦五祖(萨迦派五位法位继承人)。藏族佛教虽然是一个整体,但后来逐渐形成了四大教派:宁玛、萨迦、噶举、格鲁。萨迦派影响最大时曾经统治了整个藏区,也就是萨迦王朝。萨迦王朝五位法王里面的最后一个叫八思巴,就是被供在最右边的一位,是他把藏传佛教文化传到中原。后来八思巴又成了蒙古汗王忽必烈的帝师,也就是元朝的国师。他创造了蒙文,井把佛教文化带给了蒙古族。
转过殿角,和刚才看到的大昭寺修建的壁画紧邻的壁画也一定不能错过,其内容是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组织的一个庆典活动,是为了庆祝大昭寺竣工的开光典礼,实际上是一场传统运动会的情景,比赛项目包括摔跤、牦牛舞、面具舞、射箭等。画上面的是原来的藏医学院,上面的白塔就是布达拉宫前面的广场侧的佛塔,原来是拉萨城的西大门。壁画右侧便是最早只有两栋主要建筑的布达拉宫,也就是松赞干布建的王宫。
逛完大殿,可出门绕大殿一周,此处共有380个转经筒,一个紧挨一个。边走边推动转经筒是虔诚信徒们必做的功课。
从庭院出来,回到侧门的售票处,有楼梯可以直通二楼和三楼的平台。二楼只在早上开放,松赞干布的法王殿就在二楼的西南角,里面供有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以及大臣禄东赞等塑像,也是早期的作品。二三楼之间有班丹拉姆护法神殿,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女神。二楼天井的东北角有一个梯子,通向三楼的小门,是上金顶的入口。大殿的三楼平时不对外开放,僧人们在这里打坐修行。顶层四座巨大的金顶分别建于14世纪中叶和17世纪。
西藏旅行小提醒 TRAVEL TIPS IN TIBET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
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按照释迦牟尼本人的形象塑造的。像塑好后,那些弟子有幸请佛祖释迦牟尼自己给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塑像的珍贵,不仅仅在于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很多人认为参拜佛像和参拜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
大昭寺已经成为拉萨最有名的景点之一,国内外游客很多,但最虔诚的来访者还是信仰藏传佛教的群众们。
据说世上只有3尊释迦牟尼等身佛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提倡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释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8、12、25岁)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这三尊佛像中,以12岁时身为皇子的释迦牟尼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原供于小昭寺。小昭寺主供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原供于大昭寺。历史上因为吐蕃和唐朝关系的起伏,为了防止唐朝军队进入拉萨抢走12岁等身像,一些高僧把佛像从小昭寺运出,藏在大昭寺的一个洞窟内。后来唐蕃再次和亲后,为了防止再次出现两国交兵的风险,按照金城公主的意见,干脆把12岁等身像留在大昭寺供奉,而把尼泊尔公主带来的8岁等身像换到小昭寺去了。从此两尊等身像被交换位置,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遂被供奉在大昭寺至今。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大昭寺被保护起来,作为粮食和酥油的仓库,12岁等身像完好无损。可是,小昭寺的8岁等身像却没有逃脱厄运。那些愤怒的藏族红卫兵居然把8岁等身像锯成了两截,并且把上半截运到北京去了。据说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十世班禅大师四处寻找,终于在北京故宫找到了上半截佛像,用专机运回拉萨后,找西藏最好的工匠修补好了8岁等身像,重新在修复的小昭寺公开展出。
“原来,两座等身像尽管年龄、大小不同,但是它们的价值是完全一样的。可是经历了这一场浩劫,8岁等身像的完美就被破坏了,成为永远的遗憾。”
尼玛次仁为我们讲解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围过来,挤得水泄不通。尼玛次仁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佛像的名称,而且把佛教的一些基本的内容,比如六道轮回与贪嗔痴的关系,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和信仰的关系做了延伸讲解,引来不少参观群众的交口赞叹。到最后,原本站在尼玛次仁旁边的我,居然被热情的游客们生生挤到了人群的外围。
尼玛次仁的讲解也很幽默,他说汉地佛教徒们祈祷的时候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藏传佛教信徒们祈祷的时候念的是六字真言。汉传佛教比藏传佛教早400年,所以祈祷时直接喊的是老师的名字,藏传佛教信徒算是晚辈,喊的是阿弥陀佛的弟子的名字。六字真言的含义就是大慈大悲心和智慧心同时交融,就可以进入西天极乐的世界。
尼玛次仁谈到十世班禅大师的时候,非常尊敬和爱戴。他认为十世班禅大师是一位很伟大的宗教领袖,包括他敢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直言,从不粉饰太平。
尼玛次仁说,藏传佛教改变了藏族和蒙古族的命运,剽悍好战的藏族人和曾经打遍世界无敌手的蒙古人先后接受佛教,改变了自身的命运。
大昭寺成为藏传佛教,甚至整个佛教世界的一个朝圣目的地,就是因为所有的佛教信徒都希望可以在大昭寺看到目前全世界唯一保存完整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见到佛像,就如同见到了2500年前的佛。
宗喀巴大师对藏传佛教的发展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格鲁派,已经成为目前藏传佛教的主流,达赖喇嘛、班禅喇嘛都属于格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