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鉴赏讨论篇

轨道上的行吟:中国古典诗词网络教学实录 作者:段莉萍


2014年

8月17日,纳兰性德《临江仙·寄严荪友》

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出身显赫,是康熙皇帝的侍卫。其词“哀感顽艳”,清新流畅,格调高远,王国维对他的词评价很高,“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今日读一首纳兰词。

临江仙·寄严荪友(清/纳兰性德)

别后闲情何所寄,初莺早雁相思。如今憔悴异当时,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

生小不知江上路,分明却到梁溪。匆匆刚欲话分携。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

【《纳兰词笺注》卷三】

@落鸿鼓涛:词意不难,词情甚深。“初莺早雁”,其来也孤独,其触也尚寒,正如别后之孤冷心境。“飘零心事”,如“残月落花”与圆满总相反。上阕情景如契之合,取景尤好,“初莺早雁”“残月落花”,易晓而不俗。下阕写梦,“生小不知江上路,分明却到梁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管他知不知江上路呢,想到梁溪去看朋友,分明便去,情是这般不讲道理。然而梦中毕竟梦中,天亮成空,不讲道理亦复作罢。下阕前两句是天真处、深情处,经历一小转折,成无奈处、冷落处,词态顿时丰美。“匆匆刚欲话分携”,淡用苏武李陵典,轻轻之间,重情已现,毫不费力。纳兰词之贼有意思,于是可观。

@升仙刀:欲说还休,戛然而止,结尾颇有余韵。现实中本已伤离别,就连梦中话分别也不可得,被天明鸡叫中断。使离别的伤感和遗憾更添一倍。

段老师回复升仙刀:“香消梦冷,窗白一声鸡”,确实余韵袅袅,无限悲感,都在虚处。

@北方的雪:这首词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感表达丝丝入扣,先是说自己的闲情无处抒发,时间久了人也憔悴了,这样的心事只有残月落花才能了解,接下来自然过渡到了梦境,欲叙旧之时却是梦醒时分,思念之情进一步升华,整体有层次感。

段老师回复北方的雪:虽是对友人诉说,但更有身世之感寄托于其间。

@紫烟画柳:又见纳兰。爱别离,最苦,既爱别离,便是求而不得,放而不下。经历过情爱之悲欢的读者总比未经世事的感触更深更具体一些。未经历过的全凭想象,经历过的确有切肤之痛。学生没真正经历过爱别离,只敢想象,不敢妄言。

段老师回复紫烟画柳:据说是悼念他的亡妻卢氏所作,所以说“如今憔悴异当时”。容若乃至情之人,所以“爱别离”。

紫烟画柳回复段老师:嗯呢!曾经读到“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纳兰性德《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句,感动到无以复加。后来看甄嬛传果郡王如此为甄嬛降温,便想起纳兰,想必也是用的同一典故。

段老师回复紫烟画柳:可能是剧作者受纳兰词境的影响。

8月20日,郑谷《多情》

昨日读了田锡的《多情》,大家觉得意象陈旧,无真情实感。今日看看晚唐诗人郑谷的这首《多情》;虽是同题,手法和表现的感情又有不同。

多情(唐/郑谷)

赋分多情却自嗟,萧衰未必为年华。睡轻可忍风敲竹,饮散那堪月在花。薄宦因循抛岘首,故人流落向天涯。莺春雁夜常如此,赖是幽居近酒家。

【《郑谷诗集笺注》卷三】

@北方的雪:诗人的多情总是忧伤的,郑谷作为一名唐末的诗人,诗中带有时代所赋予的特殊印记,整体意象都带有末世的悲凉,题为多情,但相较田锡多情,数量上减少了,但深度却更近一层,整首诗透露着诗人对人生的真切感受,这种真实的感受才能打动读者的心,拉近诗人与读者的距离。

段老师回复北方的雪:对啊!此诗深度比田诗更进一层,也更真切了。此评可谓“知人论世”。

@升仙刀:连“风敲竹”“月在花”这种轻微的动静,都使诗人不堪忍受,可见诗人敏感、深情之至。却又把深情锁在心中不敢吐露,只“赖是幽居近酒家”。感情并不狂放,多了一种“沉郁”。

段老师回复升仙刀:嗯,芳川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得很细致、贴切。这两句化用前人李益的“开门风动竹,疑是故人来”和沈亚之诗“徘徊花上月,虚度可怜宵”。

@潇竹絮:老师,“薄宦”该是指仕途坎坷吧?不知道“蚬首”作何解?我查到“蚬”是一种贝壳类软体动物,“薄宦因循抛蚬首”为什么会是一段令人伤心的往事?我猜测是不是诗人回忆起以前曾和故人一起抛蚬首,可如今,故人流落天涯,因而感伤?有时候读诗因为意象的原因觉得个别句子挺难理解的。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岘首,即岘山。用的是羊祜的典故。我们不是学过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一诗吗?表达的是物是人非、功业未建的怅惘。这首诗在“唐宋诗导读”这门课上学过,还记得吗?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薄宦”是小官、闲官。此句在这是指自己为微不足道的官职束缚身心而失去山水吟咏之乐。

@木文雅子回复潇竹絮:薄宦,就是冷官;因循,是不振作之意,而岘首,就是岘山,整句意思老师已经解答了,其实从这也可以看出郑谷的隐逸倾向,现实的不遇不达,失意落寞也为他后来归隐仰山推了一把,毕竟寄情山水也是排遣烦忧的最佳途径了。

段老师回复木文雅子:枝林最近在写关于郑谷的论文,她的回答很不错哦!如意不懂就问的态度也值得赞许!看来,我们的“读诗茶馆”愈加热闹了。

@落鸿鼓涛:“赋分多情”,天生一个多愁善感的种子,非人力可改变,此种特质甚至与年华一样萧衰着诗人,无处可逃。因之由多情带来的心伤,与多情同时,贯穿诗人之生命,诗人也就无时无刻不承受着情感的煎熬,此种情怀,正同林黛玉,一言以蔽之,“悲观”。头一联里,诗人就给我们展示一个多愁善感的形象,此后种种,都是诗人承受煎熬的情境。《庄子》谓得道者“成然眠,遽然醒”,正是胸中一无滞碍之表现,反之如诗人多情,入眠既难,入眠之后,亦难以没心没肺“成然”,所以风敲竹,便打扰了诗人轻轻之睡眠。“可忍”,不可忍也。试想一下,悲观的诗人被扰醒之后,更听萧索竹声不断而引起故人之思(李益“开门风动竹,疑似故人来”),又是何等寂寞凄凉!悲观之人,面对大好之情境,亦能生出极低潮之感情,何况酒阑人散,孤独冷清。人散而花月玲珑,正如李商隐“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不堪的不是月照花,而是由此茂盛景物反衬下的人散后的孤独清冷。

@落鸿鼓涛:颈联有人注释“因循”为不振作,若郑谷本意如此,则此联平弱矣,二、三联之间感情推进不多,诗势散缓。若“因循”是“因循守旧”之意,则颈联陡佳,何也?薄宦者,漂泊凄苦,薄宦而因循守之,则明知薄宦之苦,却不得不一直守此薄宦,内在悲观,外在不可改变,似乎人生已披上悲剧之镣铐,永无了期!凄苦复无奈,较之简单之凄苦不振作,高下悬殊不可道里计!不知郑谷原意如何。“莺春雁夜”,春秋也,一年到头,“常如此”,春秋常如此,年复一年如此,唯有借酒浇愁。“诗无达诂”,改变“因循”二字之意,虽乏节操,然苦守注家之说,亦无生趣焉。

段老师回复落鸿鼓涛:随手一拈,便是一篇好文。超赞!

落鸿鼓涛回复段老师:咳咳……木有木有,段老师特意拔高了~~

8月22日,纳兰性德《采桑子·当时错》

秋天适合读怀人之作。贵为皇帝侍卫的纳兰面对所爱的人也无法事事如意。他曾有侍妾沈宛,乃江南艺妓,纳兰视其为红颜知己,两人恩爱非常。无奈,种种原因,沈宛被遣。纳兰作词怀之。

采桑子·当时错(清/纳兰性德)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纳兰词笺注》卷二】

@北方的雪:纳兰的词感情真挚,十分打动人心,从这首词看出他对沈宛的绵绵情意,纳兰果真是一个可怜之人,妻子、侍妾都没能长久地陪伴在他的身边,经历了这样多的感情创伤,他那脆弱的小心脏爆发了巨大的力量,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首首感人至深的词。

段老师回复北方的雪:是啊!“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升仙刀:好像有《钗头凤》和《武陵春》的影子。但就此词而言,还是不如陆游和李清照的词句能撼动人心。

段老师回复升仙刀:哦!不同的感受哦!表达情感有强烈而直接的,也有表面出之于淡语,情感却深藏其中的。我想,纳兰此首词即是后一种表现。

@另一个自己:我在想,要是纳兰一生平顺,可能就作不了那么令人感伤的词了吧,正如鲁迅所说“感情正烈的时候,反而不宜作诗,否则锋芒太露,能把诗美杀掉”(《两地书》),有种“时势造英雄”的感觉。

段老师回复另一个自己:人方所评极是,所以欧阳修有“诗穷而后工”的说法。纳兰虽为贵公子,也有许多不如意、不得志之处。

另一个自己回复段老师:正如李清照,一生悲喜参半,政治的变故直接影响到诗词的写作。看了纳兰这首词,让我想起她那首《凤凰台上忆吹箫》,写得也很是动人,“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有异曲同工之感。

@秋色馨满桐:读了几首韩偓的词,太注重意象,华丽复杂。纳兰的字都比较简洁,但情真意切,情比言情作家来得含蓄,意也很含蓄,但却真切非常。

@潇竹絮:无论时空如何变幻,爱情它永远是个难题,比如陆游,比如纳兰。在这方面,司马相如婚前婚后有些小无赖的做法,仿佛才是渡过爱情难关的秘籍。

8月24日,唐庚《醉眠》

今日阳光融融,读一首宋代诗人唐庚的《醉眠》。唐庚,字子西,眉州丹棱人。他与苏轼同乡,又都贬谪过惠州,且擅长诗文,时有“小东坡”之称。

醉眠(宋/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唐庚诗集校注》】

@北方的雪:这首诗是唐庚被贬后所作,记录了他的日常生活,闲适而平淡,可贵的是诗中并无消极情绪,而是享受着山中的生活,“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有道家意味,可见唐庚受道家影响,有较为旷达的心境。

段老师回复北方的雪:先为一萍点赞!这确实是唐庚被贬到惠州的作品。诗中却无半点“牢骚”,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沉浸在鸟语花香的闲适世界的诗人。这就是宋代诗人融儒释道为一体的精神世界。

@紫烟画柳:这首诗是唐庚对贬谪惠州的生活的描述。诗写的是一个“独酌—醉眠—梦醒”的全过程。首句就点出诗人在幽静的山谷中畅饮,似醉欲眠,醉酒把诗人的时间感官无限延长,恍如隔世。罗大经鉴赏这句诗云:“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鹤林玉露》)颔联进一步体现出唐庚自适情怀,虽然只剩一些残花,依然能让诗人陶醉;虽然有鸟鸣在耳旁,依然不妨碍诗人入眠。世俗之门常掩,远离尘世纷扰,生活悠然闲适,似醉非醉。梦中似乎想到了什么绝妙好句,醒后提笔却又忘了梦的是什么,颇有庄周梦蝶之感。

段老师回复紫烟画柳:超赞!还没有忘记三年前读此诗的感怀哈!特别喜欢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谈读唐庚这句诗的句子。所谓“诗入生活”就是这样吧!我们也不妨在油盐酱醋的日子里有点诗意的情怀。

紫烟画柳回复段老师:哈哈!怎能忘记~那时候,毕业论文还是写得很认真的~~诗入生活,诗意生活~~

@紫烟画柳:唐庚描绘被贬惠州的闲适生活、悠然状态的诗歌很多,再如《杂兴·其五》:“旧物杯中酒,新衔海上翁。百非无一是,显过岂微功。引水江分碧,烹丹井为红。幽居亦多事,度日不全空。”心态真是好呢!是今人的学习榜样!

段老师回复紫烟画柳:是啊!贬谪时还如此旷达、闲适,真是难得的。

紫烟画柳回复段老师:嗯!是呢!越读古人,越觉得今不如古。

@另一个自己:诗人醉于馀花、眠于好鸟之鸣中,竹席醉眠、提笔忘言,一副悠适恬淡的闲情,但是我觉得这只是诗人表面不闻世味,实则内心暗含对世事的耿耿于怀、终不能忘的强烈意绪,其愈说闲淡,愈见其对世事的牵挂及时被贬谪居的怨愤。

段老师回复另一个自己:有道理,有时人的心理是如此复杂,表面越不在乎的东西,心里越在意。当然,还是要看全部作品。

8月25日,李商隐《访秋》

今日读李商隐的《访秋》,此诗李商隐于宣宗大中元年(847)在桂林时作。诗歌画出了一幅南国秋意图。

访秋(唐/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李商隐诗歌集解》】

@北方的雪:李商隐一生郁郁不得志,南国的秋景即使别有一番韵味,也难以使他静心欣赏,心中始终还是惦记着早日回归北方,能够一展宏图。

段老师回复北方的雪:一展宏图,对李商隐来说是不可能的。他久居人下,又夹在牛李党争之间,难免郁闷不欢。

@木文雅子:秋天本来就是容易让诗人叹老嗟悲的季节,李商隐身在客乡,目睹南方秋景,虽然也是秀丽美好,但发现除丹枫外不见秋意,这和自己秋意正浓的北方故乡形成强烈反差,见此思彼,尾联意蕴深长,不仅是羁旅他乡的感伤,更多的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归乡的期待。

段老师回复木文雅子:对啊!思乡之愁与不得志之忧交织在一起,美丽的秋景引发了诗人的忧伤。

@潇竹絮:老师,我来报到啦!先把昨天的补上。总觉得唐诗和宋诗在韵味上还是有些不同的,就像黑人歌手和白人歌手,唱的都是英文歌,但我总觉得可能因为黑人歌手的舌苔厚一些,唱歌时声音更浑厚一些。又跑远了!一直很喜欢李商隐,他的诗总有一种欲语还休之感。就这首诗来说,颔联和颈联已经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秋日望远图。他却在末句用经霜泛红的枫叶给整幅画面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又是点到即止,真叫人又爱又恨。这首诗还有一点让我很喜欢的地方就是对仗很工整。我每次看到工整的对仗就会兴奋得跟有猫爪子挠一样,觉得中国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居然能有那么一个字能对上那么一个字。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我们如意读诗蛮有感悟力的,就是有时思维喜欢“撒欢”,不过,除了论文,还是喜欢看到这样有个性的文字哈!

@另一个自己:李商隐写的秋,在我的认识里是最好的,秋味足,情韵到位。就像这首《访秋》,秋日图之后的点题,特别是那个“报”字,来报,并且是“殷勤”的,显然诗人是被动知道的,要不是“丹枫”,诗人还以为秋日未到,此外,诗人此时想到的定然也是家乡的秋日、秋风、秋景以及秋景中的家人。只有客居他乡才会有这种情愫的,有时我也有。

段老师回复另一个自己:看来人方是一个感情细腻的女孩,分析贴切到位,点赞!

8月27日,苏轼《东栏梨花》

恼人的秋雨终于停了,让位于融融的秋阳,心也跟着放晴了些。还是再读一遍苏轼的《东栏梨花》。

东栏梨花(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全集校注·诗集》卷一五】

道出人生短暂的惆怅,虽是说理,却情韵袅袅。很喜欢!

@潇竹絮:很喜欢带着哲理的具有独特韵味的宋诗,尤其是东坡看待人生时的那一种旷达与潇洒,更让我感动。

@北方的雪:果然是大文豪,苏轼寥寥几笔就可以打动人心,我也很喜欢诗人把梨花比作雪,贴切且脱俗。

@北方的雪:段老师,我读这首诗突然有种读鲁迅的《朝花夕拾》的感觉,很亲切。

段老师回复北方的雪:对啊!真正的好诗是淡而有味的,而不是堆砌典故,让人琢磨不透。

@另一个自己:简单的两组景物对比,虽没有半点颓废衰飒的调子,却让人悄然为之动容,不是大家很难做到这种看似清淡却深含哲理的好诗。

@雨不停国:东栏雪看几清明,我看前途多荆棘。到底是东坡看得通透!那株东栏雪也只管隔岸观火,要可以的话,倒真想拉它出来体验世情。

10月10日,德诚禅师《船居》

一首禅诗的境界:德诚禅师的《船居》。

船居(唐/德诚禅师)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深水静鱼不食,满船空载明月归。

骆玉明先生解释道:“什么也没有得到,空船而去,空船而归,但心是欢喜的。”(《诗里特别有禅》)喜欢这样的诗句和境界。

@潇竹絮:百度了一下德诚禅师,摆渡以寻有缘人,很有些《西游记》里灵山脚下接引道人的味道。这诗中的境界是不是和王维诗中经常提到的空明境界一样?仅仅静坐垂钓都能了悟佛理,真是高人。作为尘世中人的我,对这种诗和这种境界,望而不愿及。

@升仙刀:此诗前两句说“理”,后两句说“善”。佛教讲“一念万千”,一念生处,便有了是非善恶,而那“丝纶”“诱饵”便是红尘中的俗欲杂念,引出无穷的波动。“一波才动万波随”。后两句讲的是善,虽然鱼没有被诱饵所诱惑,但是佛教讲“不杀生”,鱼的逃生代表一种善行的完成。虽然“空”载明月,但“空”正是佛教追求的境界,“明月”或指一片明净的慈悲之心。前两句是善念的理论,后两句是善行的实践,佛理与善行完美结合,诚禅师不愧是高僧。

段老师回复升仙刀:芳川有点过度阐释之嫌哈!

@黑拓耷:禅境与禅悟,您觉得是否有本末之分?这首诗应该是压在了最后一句,不仅在于旨意,也在于所见所想皆是乘舟所过之景。舟行景动,唯凝心观照,看到万念空寂,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律。我认为这首诗与王维的禅意诗文在笔力上略有差距,但他的寓指同样较多。本诗既可以理解为静谧高悬的明月象征佛的境界,诗人静心体悟,也可理解为诗人在这个场景中获得了自己的感受,关于精神愉悦,关于哲理感知,关于旅途心境等。诗中描摹的是夜景,其绘景较王维较空泛,这也是我觉得他与王维笔力相差的地方。我的愚见,禅诗读的很少……

段老师回复黑拓耷:解析颇切,本诗最后一句确是全诗主旨。禅诗往往借禅境表达禅悟。

@冷月生:老师,如果最后一句改为“空船满载明月归”是不是会更有意思一些?

升仙刀回复冷月生:你觉得“空船满”和“满船空”一样吗?个人认为,“满船空”更能表达佛教的意境。不知老师意下如何?

黑拓耷回复冷月生:我个人觉得还是“满船空载”好一些。满与空是反义词,若是空船,那么起句平声读起来显得较为平泛,且最终的诗意是落在满字上,因为明月同归,此时心满意满。后文则又是平仄交叉,读来朗朗上口。

冷月生回复升仙刀:你觉得“满船空”和“满船空载”是一个意思吗?断章取义的理解,空字的词性还一样吗?空船满载更显外象虚无而心境收获颇丰,快然自足之情更甚。对比更强烈。再者,你在哪觉得仄平平仄就比平平仄仄读来更为上口?

升仙刀回复冷月生:满载明月,的确有一种收获颇丰的感觉,比喻心境的满足很恰当。“满载”的确情感直白强烈,“空载”更含蓄一些。各有意趣。

段老师回复冷月生:江文,你终于有空发言了。你提出的这种说法,虽说可以,也有意思。但又显实了,有点违背禅境的空寂境界。

@尚晴:禅的最高境界就是空,只有空才能契入本心,不为外界的相而迷惑本心。老师有没有特别推荐的禅诗呢!

段老师回复尚晴:尚琴对禅的精神感悟贴切,禅诗很多。以后我们再读。

尚晴回复段老师:喜欢禅诗,那种动静随心的感觉。

@段老师:秋雨连绵,上了一天课回来,一上空间,原来已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里有06级的学长与10级的学弟的交锋。哈哈!谢谢大家的参与。欢迎已毕业的同学进来讨论。

@另一个自己:月夜垂钓,虽空船回,却是满船月光。人生何尝不是这般,不要刻意寻求,随遇而安,唯有这样,才能欣赏生命美好的风光,这是我理解的禅了。说到这,立马想到一句,“上帝关了一扇门,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空船无鱼,却载了满船月光,依然是满满的收获,不要对生活抱怨,处处是美好。”这个是一直拿来勉励自己的。

段老师回复另一个自己:嗯,能结合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体悟禅,也是不错的。

另一个自己回复段老师:有关禅宗的书,我很少看,有空还要多翻翻。好多诗都有禅意,境界不够就体会不到诗人的情感了。

10月21日,苏轼《纵笔》《纵笔三首·其一》

今日阳光和煦,讲课回来,十分愉快,读苏轼两首小诗,颇有意趣。

绍圣四年(1097),苏轼贬居惠州,寄宿寺庙。据说苏轼好睡,一日酣睡一夜,作《纵笔》一诗。哪知。此诗传到京城,章惇将之再贬海南儋州。我们的坡仙再写《纵笔三首》。无限辛酸,尽在言外。

纵笔(宋/苏轼)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苏轼全集校注·诗集》卷四〇】

纵笔三首·其一(宋/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苏轼全集校注·诗集》卷四二】

@潇竹絮:之前看《论语》里有孔子批评宰予昼寝“朽木不可雕也”,苏轼这般好睡,真是坡仙……不过我不明白,为什么这首诗传到京城会让苏轼再度被贬?难道是因为他诗里没有表现出被贬之后的战战兢兢,然后上头不满了?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回答正确,有空可以查查章惇和苏轼的关系,可见人心的复杂和诡异。

潇竹絮回复段老师:查了一下,章惇因为是私生子,性格好像比较极端,挺小气、爱记仇。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他与苏轼原来是朋友,后来不知为何又成了迫害东坡的人。

潇竹絮回复段老师:百度百科是这样说的,章惇出生时,因为是私生子,父母不想要他,想要把他放在水盆里溺死,被人救止,苏轼赠诗,有“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尤爱水云乡”之句,章惇大怒,认为这是苏轼在嘲讽自己,一连几天都很不高兴,遂与苏轼交恶。

潇竹絮回复段老师:那首诗叫做《和章七出守湖州二首》,其中一首是“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犹爱水云乡。功名谁使连三捷,身世何缘得两忘。早岁归休心共在,他年相见话偏长。只因未报君恩重,清梦时时到玉堂”。章惇因为自己的身世总是比较敏感、易猜疑,不能容人,所以,章苏交恶。他因与司马光政见不同,在司马光死后,不仅剥夺其追封,还曾建议宋哲宗鞭尸。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谢谢如意追根究底的讨论,看来苏轼真如他自己所言“平生文字为吾累”啊!

潇竹絮回复段老师:所以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苏轼遇上了一个小人。

@寒塘:苏轼好像真的挺喜欢睡觉的。我今天也读到“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苏轼《南堂五首•其五》)。而且感觉他就是醒了也要赖在床上“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苏轼《书双竹湛师房二首·其二》)。我记得他在被贬黄州的时候写了一首题目很长的诗,也是饮酒,然后微笑,“江城白酒三杯酽,野老苍颜一笑温”(苏轼《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那个“温”字用得真是太好了,豁达又平和。然后再看《纵笔三首》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很是悲哀,即使是苏轼,面对生命中接踵而至的凄风苦雨,也会疲倦,也会老去。

@今将疯:倒是宰我昼寝一事似乎还有一种解释,“晝”与“畫”过于相似,应是画寝(涂房子),老夫子才言粪土不可污墙也。

段老师回复今将疯:哦!这倒是一种新鲜的讲法哈!

今将疯回复段老师:类似的还有“刑天舞干戚”与“形夭无千岁”一说,都已无从考证。

@胖黑:惠夜霜风倦容长,且将呓语伴初阳。今朝不问圣明事,却伴孤舟月茫茫。昔年旧忆满琳琅,此恨流水涸潇湘。病身醉望朱颜在,只影天涯踏秋殇。(于古人来说,诗文辞赋不过是记录心情的一种方式,犹如今天的日记、随笔。仅凭一纸随性之作便遭贬谪,况且谋事之人还是自己曾经的挚友,东坡内心之悲怆,非笔墨可尽述。曾经读苏轼词,只看到大江东去的豪壮,却不见白发病翁的悲凉,真是有些“少年不识愁滋味,只观豪情忘浮生”的感觉了)

段老师回复胖黑:杨博好才情!有感悟,有文采,不错!

@ooo:“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无限心酸,却最终于平淡处铺开。也许正是受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影响。另一方面,满腹忧愁、满心愁事的苏轼只能借睡觉来逃避世事,借酒来消解忧愁,但他却并没有诉说自己的忧伤与不满,只说“春睡美”“是酒红”,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无奈之后的豁达。

段老师回复ooo:对啊!解说贴切哈!苏子毕竟是阳光型的,在满腹辛酸外,还有豁达。

@另一个自己:两首都有表现“平生学道”的苏轼早已不再因境遇的穷达而心神不宁,以一个了悟人生的智者的眼光与胸怀,俯视这一切。尤其是第二首诗,诗人再次被贬,在诗中虽然开始自嘲衰老,写处境寂寞,带凄寒之气,使人感到萧飒可伤,但后二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表现出轻快的情绪,诗境转为绚烂。这种豁达不是常人所能拥有的,要知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像章惇那样的人比比皆是,我们唯有自己强大,然后随心释然。

段老师回复另一个自己:人方解析甚是,是啊!我们应多以苏子为榜样,修炼内心,唯有自己内心强大,才能泰然自若。

10月24日,白居易《感芍药花寄正上一人》、苏轼《吉祥寺僧求阁名》

今日秋阳朗照,暖意融融。读两首诗,此二诗都是由牡丹花缘起。先看唐代白居易的《感芍药花寄正上一人》。

感芍药花寄正上一人(唐/白居易)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白居易诗集校注》卷一三】

苏轼同样观牡丹花,有一首《吉祥寺僧求阁名》。

吉祥寺僧求阁名(宋/苏轼)

过眼荣枯电与风,久长那得似花红?上人宴坐观空阁,观色观空色即空。

【《苏轼全集校注·诗集》卷七】

二人在诗中表现的境界自是不同。

@123211082:都是智慧达观之人,上人观空,东坡观色,色即空,巧妙。

@潇竹絮:两首诗比较来看的话,感觉还是苏轼比较有慧根?白居易尚需和上人探讨交流,苏轼却已是一种指点评论的态度了。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嗯,苏轼是要境界(佛学境界)高一些哈!

@今将疯:似乎颇有神秀惠能偈语之辩。

@北方的雪:通过这两首诗,我们益发可以感受到苏轼的乐观旷达,同时也感受到一种自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流露出潇洒之气。

段老师回复北方的雪:嗯,我们的坡仙由于无人可比的天赋及常人难及的经历决定了他洞观人生的才能。

@黑拓耷:唐人以胖为美,鲜艳肥硕的芍药是富贵的象征。在我看来,白居易这首诗很有意思。全诗只有三联,不是一般的七言近体格式,但写作上遵循的是近体的规范(感觉上)。先说见到了阶前的芍药,而后由此联想到了“早前”与“落后”的今昔对比,大有情景变迁、寄托身世的意思,而后“欲”拿着芍药去问上人,最后所缺的那一联,正是会面上人事情。白诗叙事了一个过程,而叙事的结果没有写出,本是“欲”去而未去!我觉得这是重点。这首诗读起来,感情深婉,深在于感叹“色相”是“幻身”,有反省,有叹息;婉在欲说还休,身心俱疲的冲涌下,含蓄蕴藉。而对于苏子的那首诗,感情上显得相对轻快些。“过眼荣枯”与“久长花红”两句,基本上明确了整诗的内涵,有意思的是在后一句。一来,分解了两个人的观空与观色的表述,最后合一为观色空,分分相合,有感悟上的理解,也可看作道同之友的会心一笑。二来,前两句基本上定下了感伤时光的调子,后两句加入了禅悟的理解,变了诗歌的旨趣。似乎是走了个工新求趣的路子。这纯属是个人理解。有错误的地方,您多多批评。

段老师回复黑拓耷:近来看书很有长进啊!分析甚贴切,细致,太棒了。

@ooo:白居易的烦恼是世人的烦恼。他看穿了花开花落终归幻的本质,却不甘心安于平淡、最终归于虚无,所以他仍“欲把残花问上人”。他有着唐人渴望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不屈之心。苏轼的豁达是想象中的豁达。他知道花不会永远那般红,也知道“观色观空色即空”,终究归于虚幻,然而,苏轼终究是入世之人,又怎么能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东坡禅境虽高,然终是凡人。

段老师回复ooo:解析甚是,赞一个!

@胖黑:看这落花红尘之辩,忽然想到了白苏千年以后,那位遁入空门却心恋凡尘的僧人。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他已远离俗世,却又难逃红尘所扰。我们都是凡俗之人,与其追求“超脱”,不如纵七情六欲,乐享此生。

段老师回复胖黑:就在红尘中看透人生吧!

@升仙刀:白居易的诗歌层次分明,见花、感花、问花,有一点伤感之情。“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可能是怜惜落花的自然之情,也可能是厌恶官场斗争、宦海沉浮的人生感触。《金刚经》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苏轼诗表达了万相如、色即是空的佛理。禅理通过禅境来表达,会更回味无穷,苏轼有禅理而无禅境。白诗文学性更强,像一枝饱蘸感情的芍药。苏诗说理性更强,像干燥的芍药标本。

升仙刀回复段老师:白诗是一首感物诗,苏诗是一首起名诗。所以白诗抒发感情为主,苏诗讲述道理为主,虽然都是观牡丹花缘起,但诗歌情感、境界差异大很正常,并无境界高下之分。

10月28日,苏轼《阮郎归》二首

今日白天讲苏轼词,虽讲过不知多少遍,但依然对苏子深深喜欢和眷恋。晚上在家再读苏词二首,沉醉其中,不由感谢上苍让我与如此美丽的诗词相遇。

阮郎归·初夏(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苏轼全集校注·词集》卷二】

阮郎归·梅花(宋/苏轼)

暗香浮动月黄昏,堂前一树春。东风何事入西邻。儿家常闭门。

雪肌冷,玉容真。香腮粉未匀。折花欲寄岭头人,江南日暮云。

【《苏轼全集校注·词集》卷三】

@今将疯:清真先生并刀如水,纤手破新橙与坡仙玉盆纤手弄玉泉,琼珠碎却圆,两者写动作真真是跃然纸上。

@胖黑:看到梅词,想到了已故诗人张枣《镜中》的最后一句: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东坡一生坎坷,率性而为,空惹一身祸事。但又以东坡之豁达,纵有梅落南山的萧瑟,亦此生不悔。

段老师回复胖黑:杨博好语言!坡仙至情至性之人,纵然远贬天涯,依然不悔啊!真心佩服他!

胖黑回复段老师:是啊,他纵然有苦痛,纵然有自嘲,但是他从不怀疑自己的秉性,甚至从苦中作乐。李白生于盛唐,虽仕途无成但也并无困苦。二者同称豁达,但由此便可见坡仙胜过诗仙之处了。

@升仙刀回复胖黑:“李白并无困苦”。不知此句从何而来?

胖黑回复升仙刀:李白因家世禁参科举,所以一直未能入仕。被玄宗看中后任文学侍从三年,这段经历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但相比苏轼的数度贬谪与牢狱之灾,他也并无仕途之困苦……当然李白一生也有诸多坎坷:漂泊之苦、难为重用之苦、入幕之苦,我所指的单单是仕途……从未出仕也许是他一生最为遗憾之事,但若是李白入世,悠悠九州或许也会少一位诗仙吧!

升仙刀回复胖黑:李白除了早年赐金放还,晚年还被政治斗争所累,也有牢狱之灾、性命之忧。君不见“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言网恢恢,将老身反累”(杜甫《梦李白》其二)?李白和苏轼都曾被政治浪潮席卷,不过李白天真一些,苏轼洞明一些。苏轼的豁达源于世事洞明,李白的豁达源于天真无知。苏轼的豁达比李白多,李白的困苦也不比苏轼少。总之,苏轼不曾把苦难放在心上,李白却从未将苦难放进眼里!

段老师回复胖黑:一位大二小学弟回答研三学姐,真是很不错哦!

胖黑回复升仙刀:学姐说得很有道理受教了,只能说李白未曾亲身体会到仕途中黑暗阴冷的那一面,但是李白也饱经风霜与挫折,是我说的偏颇了。

升仙刀回复胖黑:是的,李白的自由之身,使李白无须豁达。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胖黑回复升仙刀:嗯,也所幸李白未得重用,青史绵竹上才能多一位飘逸俊雅的谪仙。

段老师回复胖黑:重用李白,可能对治世无益处,他可没有苏轼的治世才能。

胖黑回复段老师:嗯,但是历史也没有如果,我们现在只能庆幸华夏古国给我们留下了这么两位伟大的人物。

升仙刀回复段老师:没有重用李白,是李白之幸,也是国家之幸。重用苏轼,却未必是苏轼之幸。不知“惟愿孩儿愚且鲁”“我被聪明误一生”,有几分玩笑,几分真心。

@杜若:沈雄《古今词话》:“观者叹服其八句状八景。音律一同,殊不散乱,入争宝之。刻之琬琰,挂于堂室间也。”空间的变换,感官的交错十分自然,艺术性较高,闺情写到这样也算是小清新啦。

段老师回复杜若:新涛所言极是,原来苏子并不一味“大江东去”,也有如此小清新之作啊!

@另一个自己:比较喜欢《阮郎归·初夏》,词里苏轼描绘了一番很具暖意的初夏境,新蝉、小荷翻都是很具喜气的意象,视觉、听觉、触觉结合得很舒服,颇具立体感,让人很是期待夏天赶紧到来哦。

段老师回复另一个自己:对啊!还有“榴花”。在萧瑟阴沉的日子里读这样的词句,人心里也暖和明亮起来。

@潇竹絮:虽然知道苏轼大部分的词还是偏婉约,不过看过的大都是表现他豁达心胸的豪放之作,乍见两首小清新,还是有些不习惯。看了这首梅词总觉得句子与句子之间好像没什么联系似的,看完首句我还在想难道每句都化用与梅花相关的诗句或典故?但是又好像不是如此。但总觉得尤其是最后一句“江南日暮云”和前面很不搭,整首词在时间上有一种比较混乱的感觉,先是月黄昏,大概已经月上梢头,比较晚了,但是美人好像又在梳妆打扮,应该不算太晚。最后又在日暮时分……已经晕了……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看我的回答。

潇竹絮回复段老师:唉,诗词是门大学问,虚虚实实,我也是醉了……

@La Belle Aurore:每每记起老师的宋词赏析课。如果之前对宋词的接触尚停留在肌肤之浅的背诵和高考机械式的解答,那么是老师让我们走进宋词的精髓,聆听到其深处的绝唱。正如老师之前所讲,东坡之留名远非豪放二字。北宋文人,余最喜东坡,喜他诗有“日啖荔枝三百颗”,喜他文有赤壁赋,提及词更是不胜枚举。喜他“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深情,喜他“亲射虎,看孙郎”的豪情,喜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荡,抛却大江东去,亦有夏午清荷之雅丽,冬日梅花之暗香。都云作者痴,老师亦是词中人。

段老师回复La Belle Aurore:红宇才情迸发,又是一段好语言,精彩!不过,最后两句让我不敢当,我们以此共勉吧!

La Belle Aurore回复段老师:真心感觉跟老师学习,获益匪浅,非三言两语所能全之。又看到了中文系之人才济济,真心叹服。话说还在老师空间里看到了新涛学长,吾二人老乡也,真是缘分。

@雪霏霏:比起苏轼的豪放之作,我还是比较喜欢《阮郎归·初夏》这篇小清新。词中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所表现出来的幽静闲雅的意境让人觉得很真实,倘若置身其中,必是一番享受。读这首词能够让人的心一下子静下来。

@升仙刀:苏轼真是亦刚亦柔,时而意气风发,时而缠绵悱恻。想到苏轼的才华,作文之余而作诗,作诗之余而作词,作词之余而书法,书法之余而绘画,绘画之余而烹饪……却能样样精通,只能想到“天下无难事”这一句了。

@升仙刀:读《阮郎归·梅花》,有种集句诗的错觉。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白玉堂前一树梅(蒋维翰);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肌肤若冰雪(庄子);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陆凯);江东日暮云(杜甫)。无一句无来处。段老师回复升仙刀:为芳川点赞!正是集句诗呢。

10月30日,苏轼《南乡子·和杨元素》

苏轼的《南乡子·和杨元素》是一首经典之作,以前读过,再读一遍,不觉感慨:苏子的离别词也如此豪迈。好像电影《致青春》里有一场景,那些将要毕业的大学生在“最后的晚餐”中含泪诵吟了此词。

南乡子·和杨元素(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苏轼全集校注·词集》卷一】

@段老师:以后要把此词加进教案里,这是一首典型的豪放派的送别词。

@La Belle Aurore回复段老师:期待段老师的课,下学期一定去听。

@La Belle Aurore:最喜欢这几句“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当初电影《致青春》也曾借用此句。苏子豪迈,即便贬谪,即便年华已逝,他的词仍像一副泼墨大写意,让人觉得酣畅淋漓。苏子之情,天地轮廓之大情。正如之前一本书中写道:“大师的作品,不在文字之精雕细琢,而在于气势磅礴之大爱。抑或真正的大师,不单为写离别写离别,为写苦难写苦难,而是从中绽放出人性的光彩和不泯的追求。”

段老师回复La Belle Aurore:红宇文字神采飞扬,确实真正的大师并不仅仅关注一己之悲喜,而是升华为人生精神的超越。我也喜欢这一类豪迈而不失诚挚的作品。

@升仙刀:苏轼的“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使人想起诸葛亮那句“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可惜“星落秋风五丈原”(《三国演义》),使人心酸无限。苏轼和诸葛亮是同一个演员(陆毅),真是巧合。(跑题了)

@21克&香蕉皮:上阕“云海天涯两渺茫”还有对未来功成名遂的设想、期盼,还是有隐约的悲凉之感;但是下阕一句“不用诉离觞”一下子把悲情去掉转为豪迈。

段老师回复21克&香蕉皮:所言极是!

@另一个自己:“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把此离别写得相当豪气,读来不见半点儿女情长的留恋,而是满满的男子气概。那句“醉笑”被三毛改用做“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可见这些词句写得多么经典。我还佩服苏轼的是那种即便被贬了仍旧豁达的心态,这世上有几人能及?

段老师回复另一个自己:是啊!同样是离别,柳永、苏轼大不一样。感谢东坡给我们留下这么一首让我们既豪放又悲伤的词。

@子山:东坡词里,我觉得这首最豪放!聊聊数语,让人血脉贲张而后涕泪横流。

段老师回复子山:焕军,身在异乡,更有感怀吧!

子山回复段老师:是啊,呵呵。去年此时,秋风漫卷,触景伤怀,写了一组绝句,请老师指教:“风起天阑过九州,江南江北四面秋。关山此去两万里,辞君一夜已白头。日暮西湖生紫烟,落霞孤鹜印江潭。冰壶凉簟宜高挂,秋风秋月望中原。已是黄昏海风秋,痛饮狂歌黯怀忧。三秋桂子月中落,万里归心独上楼。烟火已尽夜未央,月明难照丹桂香。江南一季花开落,孤灯残卷对海棠。”

段老师回复子山:我喜欢这些诗,且不论平仄,仅就意象,意境就很优美,化用了许多前人的诗词,也较为浑然一体。看来你对故乡的思念很切啊!

@潇竹絮:看完此词,我觉得其实看起来最不羁于离别的往往更让人断肠。苏轼的豪迈之中隐藏的离别之殇更为动人,只因“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才能“醉笑”陪公三万场,否则恐怕亦是要堕泪的。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我们如意看来也是蛮敏感的,对此词体会深沉啊!赞一个!

10月31日,苏轼《西江月》二首

多读苏词,才知表面乐呵的苏子也有如此丰富的内心世界。苏轼在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人生如梦”的感慨,今日读其两首《西江月》词,又发现类似的感慨,看来天生聪颖的苏子早已参透了人生。

西江月(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另一首过平山堂,怀念欧阳修。

西江月(宋/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苏轼全集校注·词集》卷一】

@21克&香蕉皮:最喜“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还有“半生弹指声中”。我们总说如梦如幻,那是美好的。可是,这种人生如梦,却是光阴飞逝的感慨,也应该有东坡对自己人生大起大伏的感叹。其实还颇有禅味。

段老师回复21克&香蕉皮:是啊!历经沧桑的苏子对着欧阳修曾经留下的墨迹,一定是感慨万千,多少心酸用“人生如梦”一笔带过。大二小女生对人生颇有认识哦!

@胖黑:很喜欢苏轼的另一首《西江月》词:“莫叹平齐落落,且应去鲁迟迟。与君各记少年时,须信人生如寄。白发千茎相送,深杯百罚休辞。拍浮何用酒为池,我已为君德醉。”苏子不胜酒力,但却酷爱饮酒,醉时望见自己的满头白发时,他会有“孔子去鲁,迟迟吾行”的感慨,也会有“人生如寄,多忧何为”的哀思。也许酒对于苏轼而言,不仅仅是酣畅之泉,也是述悲观之引。坡仙豁达,但也不可能对俗世困扰毫不在意,只是,他面对坎坷的态度要比我们乐观太多,“人生如梦”,世忧但心无愁。

段老师回复胖黑:嗯,这首词又有一个“人生如寄”的感慨,看来苏子比我们清醒啊!杨博阅读面挺广的,赞一个。

@寒塘:人生如寄,弹指须臾,不过几场凄风苦雨人便老了。“夜来风叶已鸣廊”读来真是如临其境。秋日老朽的树叶挤在一起,发出喑哑的声响,在这个没有月光的晚上。这份寂寞读来也真令人咨嗟。

段老师回复寒塘:嗯,在这冷清的秋夜里读此词,我们便也有“人生如寄”的感慨了。

@潇竹絮:看一篇论文里写350多篇苏词中有约13处写到“人生如梦”之叹,诗文中也多次提及。大概千帆阅尽后才会有这样的感悟吧。沈从文有言“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若非已经看透“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曹雪芹《红楼梦曲》),是很难真正领悟“人生如梦”的吧。所以我想,能写出含有这种感悟的词句,苏轼想必已拥有了许多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此时的诗人,是值得叹息的。老师上课时曾问我如何理解“语淡而味终不薄”中的“味”。我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看到在讲解《二十四诗品》时,把“味”理解成“情趣韵味”。我是同意的。后面又讲到《二十四诗品》不仅要辨不同之味,还要辨诗中是否有“味外之味”,也称“韵外之致”。我的理解是若一首诗有味外之味,大概就是指这首诗有诗中未尽之意,留待品析回味。如果我理解正确的话,那么我觉得“语淡而味终不薄”评孟诗是恰当的。不过照此来看,评孟诗“味终不薄”与评它“韵高”大概是差不多一个意思?至于为什么古人有用“味”字,也用“韵”字,或许正如老师所说,我文学理论实在学得太不够了,总觉得古人在用多个相近词表达一个意思,而且这意思还有那么点没什么意思,就是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吾辈尚需努力。上节课提的问题,我再想想。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可爱认真的如意,谢谢你在阴冷的秋夜里写下这么一大段文字,老师深为感动!至于你谈到的“味”和“韵”的话题,老师推荐你读周裕锴先生的《宋代诗学通论》,周老师在这本书里有详解。“味”和“韵”不完全一样,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没关系,慢慢来,老师相信你。

@另一个自己:这首《西江月》读来有种淡淡的忧伤,之前跟老师读的、还有熟知的,大多都是苏轼豁达、明朗、豪放、从容的诗,而《西江月》这类词让我看到另一个苏子,那句“月明多被云妨”仿如一个透眼,直接看到了苏轼的失落,不被重视的内心。中秋凉夜孤影独酌的凄清无奈,让人慨叹,人生如梦,奈何也。

段老师回复另一个自己:嗯,所以要多读作品,才能深入了解诗人的内心。

11月4日,秦观《八六子·倚危亭》

今天讲了一天课,很累,晚上几乎都没有说话的力气了。真是年龄不饶人啊!晚上随意翻《全宋词》,翻到秦观的《八六子·倚危亭》。

八六子(宋/秦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淮海居士长短句》】

@21克&香蕉皮:欢娱渐随流水。诗词里的流水常常伴随着悲伤出现。

段老师回复21克&香蕉皮:嗯,可以关注为何流水常伴随着悲伤出现呢?

@胖黑:细雨轻弦芳草楼,花似精神柳似柔。莫道无情即无意,春风传意水传愁。

@升仙刀:秦观词,一是清丽柔婉,月夜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真“女郎诗”也;二是一往情深,话离愁“怆然暗惊”,说别恨“刬尽还生”,有悲情,处处皆悲景,“无端”“怎奈”“那堪”,因情深而不能接受飞花、残雨、鸟啼,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三是化用李煜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但似乎没有李煜的自然流畅。

段老师回复升仙刀:芳川分析得贴切,感觉你的进步太大了。

升仙刀回复段老师:我觉得我的分析还太浅显。秦观的“婉约”“情深”“女郎诗”“伤心人”之说,就像苏轼的“豪迈”“旷达”一样,简直是文学史上的大白话。常常套用前人的评语,虽贴切,却是我评诗的瓶颈。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感觉秦观的词好像多以女子写离愁与身世之慨。想起“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但却比之更深,“刬”之不尽。深愁皆“无端”而来,肆意蔓延,委婉曲折道不尽的一个“恨”字,情致至深。

@紫烟画柳:“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随着年龄的增长,倒是越来越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感受了。

@子不语:“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不禁让我想起了唐诗中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我觉得两者相比,就能感受到词的委婉含蓄了。

段老师回复子不语:对啊!同样的意境,诗和词的表现是不一样的。这涉及诗体和词体的特性问题了。

子不语回复段老师:还是要好好温习功课呢,温故而知新。老师一天辛苦了,祝晚安、好梦。

@潇竹絮:“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让我想到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咳咳,总觉得自己记得的诗都来自小学课本。看了几天的苏词,乍一看秦观词,总觉得柔婉太过,很没有杀伤力。

@西瓜杧果水蜜桃:柳词一向以俗为美,此作又让我看到另一种柳七。犹如“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少游。又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叔原,亦如“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子瞻。

段老师回复西瓜杧果水蜜桃:嗯,秦七的风格和柳七接近。哦!两人都排行老七哦。

11月5日,辛弃疾《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今日阳光灿烂,一扫多日阴冷小雨带来的郁闷。不读凄切的婉约词了,我们读一首辛弃疾的《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宋/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稼轩词编年校注(定本)》卷一】

一代英雄的怨愤由此含蓄而强烈地表达了出来。

@21克&香蕉皮:之前豪迈壮志让人热血沸腾,可惜到最后感叹的却是“功名自误”。范蠡归隐与西施游湖常为人乐道,但在辛弃疾看来却是深深的无奈。

段老师回复21克&香蕉皮:对啊!辛弃疾乃一世英雄,不同于一般的词人,他投奔南宋,壮志难酬,一腔怨愤始终郁积心里。

21克&香蕉皮回复段老师:是啊,曾经少年英雄,到最后却是壮志难酬……突然想起了金庸的《碧血剑》……

@西瓜杧果水蜜桃:去年翻阅唐鉴赏,颇爱辛词,典故颇多。好久不见,今日一见甚是亲切。不过和之前一样的感受,好多典故都不懂。但一句功名自误自是道出心声。

段老师回复西瓜杧果水蜜桃:不懂的典故查一下,你就懂了。不知不觉中,你就博学了哈!

@风雪**连$天:一目山空悲自注,几眉云淡志未酬!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读辛弃疾的词是能体会到那种慷慨纵横、不可一世的豪迈的。眼前之景,触己伤情,词人心情是复杂的,功名自误终是遗恨;人倦心倦,虽然也渴望归隐,但更透着无奈,其实心中仍对朝廷存着幻想;他无时无刻不在惦念国家命运,心永远在边塞,在战场。

@潇竹絮:好多典故。古人究竟是怎么做到文武双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羡慕嫉妒恨。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啊,莫名的我想到了孙悟空“身在花果山,心随取经僧”。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这便是南宋的词了,喜用典故。

@升仙刀:简直是一篇散文。从“望”开始,写了大潮的颜色、声音、动态,连用“鸥鹭”“鼙鼓”“鏖战”的比喻。又描写吴儿踏浪的英姿。下阕写浪花东去,联想到伍子胥沉江的怨愤,范蠡归隐的怅然,也寄托作者的感慨。“悄惯得、凭谁问、堪恨处、谩教得”等虚词使文意转折连贯。总之,先描写、后思量、再评论。多比喻、多口语、多感慨。辛弃疾倡导“以文为词”,这首词正是铁证。

段老师回复升仙刀:芳川的评述已具学术性,确实,辛弃疾“以文为词”已在此词中充分体现。赞一个!

@今将疯:功名自误一句足矣。

@另一个自己:全词层次清晰,章法谨严,气势收发自如。下片抒情,由上片落潮的形势而联想到无辜被杀的伍子胥、功成身退的范蠡,及吴越兴亡的教训,告诫当政者切莫重蹈覆辙。实在佩服辛弃疾,可以寥寥数语,把那么多典故引用自如。

11月13日,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难得的冬日晴天,读一首辛弃疾的《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宋/辛弃疾)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夜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曾见,帘底纤纤月。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料得明朝,樽前重见,镜里花难折。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稼轩词编年校注(定本)》卷一】

稼轩乃一世英雄,竟然也有如此缠绵的儿女恋情。侠骨柔情,更让人深深迷恋。

@今将疯:下阕镜里花一句,还有近来多少华发,似乎亦有美人迟暮之感。

段老师回复今将疯:对啊!这便是“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之中”,江锋每次都是第一个回应,赞一个!

@胖黑:名垂青史,诗篇无数,时间与才气使得他们离我们很远。但无限情思化作绕指柔,仿佛又让他们离我们很近很近。从他们的诗词里,能见到光阴似箭的感慨,能见到英雄迟暮的无奈,能体会明月残雪的旖旎,也能体会红颜枯骨的悲凉。所幸这些诗句没有消失在时间与战火里,我们仍能与先贤对话。

段老师回复胖黑:是啊!感谢这些流传千载的文字,让我们穿越时光,去感受诗人的喜怒哀乐,侠骨柔情,这便是文字的魅力了。谢谢杨博的好文。

@杜若:笔健情柔。

@小仙:许是借情场失意表达年老志难酬。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轻别。略显庸俗无心意,也显出缺乏真切的感受,更多的可能还是身世之感,而不见得多么懂得儿女情长。

段老师回复小仙:思博的评价颇有新意,稼轩终究是一介英雄,即使是写儿女情长,也有一种不平之意寄予其中。

@21克&香蕉皮:“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平易简单,但也因此让人感慨颇多。苏东坡有“人间有味是清欢”,生活细节中的发现体会有时冲击力更大。我也发现有哲理的句子往往是最简单的、大家都能说出来的句子。

段老师回复21克&香蕉皮:嗯,这便是“淡语见情深”。

@潇竹絮:同是《念奴娇》,为什么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这首的断句很多都不一样?我一直以为一个词牌名断句应该是一样的。而且最后一句是不是没有押韵?难道古代“发”的读音又不一样?感觉对韵律好无力。

@西瓜杧果水蜜桃:“楼空人去”句感觉和子瞻《永遇乐》“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略同,应该是化用,但感觉对往事的追忆与子瞻不同。末句“近来多少华发?”不禁想起稼轩名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恋旧之情,身世之思,跃于纸上。

段老师回复西瓜杧果水蜜桃:评析贴切,“楼空人去”确实化用苏轼之语。琳峰评词有进步!

@子不语:上阕“又匆匆过了”及其中的“又”字,一言时光飞逝,二言去年今日,三言时易情坚。简单的句子却能让我联想到许多内涵。下阕“镜里花难折”其实很悲哀,纵然还能再见,已是镜花水月,美好而虚无,远比“旧恨”“新恨”来得好。

段老师回复子不语:婷婷感受细腻,所言极是。

@另一个自己:说到辛弃疾呢,我很喜欢他的那首《采桑子》,用早晚年对“愁”的理解,字里行间烙着对世态炎凉、人生坎坷的叹息。这首呢,用儿女情长来暗示志愿的难遂,异曲同工,但却各具千秋,都很喜欢啦。

段老师回复另一个自己:嗯,辛词风格也蛮多样化的。

@锦城旧游:痴情蚀尽相思骨,犹忆三生石上缘!但凡是留存在记忆深处的情爱,总能让人难以忘怀,刻骨铭心!呵呵,起码须眉浊物如我者,是如此这般的!

段老师回复锦城旧游:欢迎牛博士参与讨论,看来这首词引发了勇军心底的相思情爱啊!

锦城旧游回复段老师:老师,我谈谈我的感受而已。像我这种每天苦大仇深的人,也有个人情感,“大我”“小我”无非是一种“隐”“现”消长的关系,总有一端是要做出让步的!苏辛为世人熟知的是粗豪的一面,儿女私情谁都是有的,他俩也是如此!

11月14日,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

今日阳光明媚,读一首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

水调歌头(宋/辛弃疾)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

【《稼轩词编年校注(定本)》卷一】

@西瓜杧果水蜜桃:世相迷离,当初那份纯净的梦想已被这凡尘缭绕的世事所扼杀,时光斑驳,但岁月留下的并不是日日夜夜梦里所难割的那一份情怀,只剩下满目荒凉,诉说着被浮华浇漓的自己。孤独走在红尘陌上的稼轩,即使肩上背囊被人间故事所填满,但内心那一份落寞又有几人所知,到头来,回眸,不如舍他个弃笔从戎,如此决绝,幼安心中的酸涩自然流露而出。

段老师回复西瓜杧果水蜜桃:好!琳峰评析不错,也很有文采,是一段好文。为琳峰点赞!

@锦城旧游:老师,何不让师弟师妹们注释一下呢!好诗词不怕注释,注释得贴切,能为诗词增色不少!

段老师回复锦城旧游:建议不错,采纳了。

@潇竹絮:“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功名利禄,就像最具诱惑力的毒药,明知一旦沾染再难脱身,却仍有无数人争先恐后一饮而尽,终不能罢。只能等到一腔热血在黑暗的现实面前冷却之后,才兀自叹息,以此警戒友人,只是,被远大前程所蒙蔽的友人,又怎能看清呢?

@寒塘:这首词对我来说难度挺大的,史诗一直是我的短板,而且短的不得了,虽然不能做到知人论事,但是这首词通读下来我依然觉得悲哀。开篇应该讲告别,或者是劝留。起笔很好,落日、古城,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同样的故事不知曾在多少个时间流里粉墨登场又曲终人散,不知道有多少人说过长安路远,可依然有人明夜扁舟,奔赴远方,奔往不由自主的宿命。

段老师回复寒塘:先为子鹤的严谨求实点个赞!对词情把握贴切,精当。

@寒塘:看见有师兄希望师弟师妹来作注释,师弟来了。【注释】①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时稼轩再官建康,任江东安抚使参议官。②“长安”两句:谓友人此去前程难卜,何必冒此风雪艰辛。敝貂裘:貂皮衣服破旧。此用苏秦入秦落魄事,《战国策·秦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红(纺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③“散尽”三句:意承上文,担心友人像苏秦困秦那样身世落魄,反遭妻怨;不如及早归来,退隐山水。秦楼: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此以罗敷女代指妻室。狎沙鸥:与沙鸥亲近,指隐居生涯。④“诗书”两句:谓饱读诗书,理应于国多有奉献。致身:献身出仕。伊周:伊尹和周公,均古代著名贤相。⑤“莫学”三句:盼友人早归,莫学班超长期淹留边关。班超投笔:《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少时家贫,常为官佣书,后投笔从戎,立功异域,封定远侯,在西域长达三十一年始返。⑥“何处”两句:以王粲自况,自叹落寞。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王粲避难荆州,依附刘表,曾作《登楼赋》,述其乡思之情。

段老师回复寒塘:哦!谢谢子鹤!介绍一下,那位要求你们作注释的是06级的师兄牛勇军,牛博士(目前在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博连读),大家有疑惑可以和他探讨。要求作注的求是精神值得提倡,大赞子鹤!

寒塘回复段老师:哈哈!听学长的话,寻找注释也学到了很多,蛮有意思的。

锦城旧游回复段老师:①致身:出仕以为王佐。《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②伊周:伊尹、周公,殷周辅弼之臣,稼轩追步古贤,欲为王之股肱。《汉书》卷四〇赞:“周勃……至登辅佐,匡国家难,诛诸吕,立孝文,为汉伊周,何其盛也!”师古注:“处伊尹、周公之任。”潘安仁《西征赋》:“彼负荷之殊重,虽伊周其犹殆。”善注:“伊尹之相太甲,致桐宫之师;周旦之辅成王,有流言之谤。”

锦城旧游回复段老师:苏季貂裘之典,《战国策》中凡两见。《战国策·赵策一》:“李兑送苏秦明月之珠、和氏之璧、黑貂之裘、黄金百镒。苏秦得以为用,西入于秦。”《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归色。”须要注意的是,辛词还提到“散尽黄金”“长安”“秦楼”“归计”,与苏季子入秦干禄事关合,暗示仕进不畅!

锦城旧游回复段老师:这首词与放翁《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对读,更能体会驱使典故的趋同性!然稼轩或许另有同病相怜之意,下片反语规劝,恐亦是自嘲!

锦城旧游回复寒塘:再说句题外话,清人冯钝吟班,字定远,其字取班超封定远侯之典。

段老师回复锦城旧游:牛博士出山,自是非同凡响。其他小子们,要向师兄学习哈!大赞勇军!

@锦城旧游:③狎沙鸥:《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音义通“鸥”字)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相关“典面”:鸥盟、狎鸥、忘机、狎鸟、不惊鸥、鸥鹭忘机。

@子不语回复锦城旧游:感谢师兄赐教!看到这条注释一下子想起了王维的“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我前面读词时还没注意,真是太粗心了,现在印象深刻。

锦城旧游回复子不语:嗯,用典趋同嘛,变来变去,重在“翻新”,正用反用,不离本事!

锦城旧游回复子不语:摩诘所取典故“原型”为“海鸥相疑(猜)”,其中点缀虚字“何事”“更”,反用本事!

@另一个自己:一篇告别劝留词,虽满满友心深谊,却不见琐碎的婆婆妈妈,豪放气质夹杂其中,加上诸多用典,诉说有力,读来可鉴词人对朝廷的悲愤情怀。功名钱财乃身外之物,珍惜时光,过好人生才是王道啊!

11月15日,王安石《南浦》《山中》

今日读王安石的两首清新可爱的绝句。

南浦(宋/王安石)

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迷。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

【《临川先生文集》卷二七】

山中(宋/王安石)

随月出山去,寻云相伴归。春晨花上露,芳气著人衣。

【《临川先生文集》卷二六】

@胖黑:发现好的诗句都有美丽的意象相随,烟柳画桥、日暮云归。也许不是我们不会写诗,而是没有古人那样淡然的心境,被物质捆绑住,又怎么去发现身边的美。

段老师回复胖黑:是啊!心被各种欲望和杂念填满了,就无法去发现美。早年的王荆公致力于改革,他的诗充满了议论和政治,而这两首小诗是他晚年隐退之后的作品。在闲适的心境下自然也写出了美丽清新的诗句。

@21克&香蕉皮:对王安石的印象一直都是变法的政治家、改革家,生活不拘小节、邋邋遢遢的。没想到也有这样的情趣。

段老师回复21克&香蕉皮:是啊!这是他晚年的作品,其诗风多变。早年诗歌充满议论,是典型的“宋调”,晚年退居金陵,反学唐诗绝句了,具有“唐音”。所以研究一个诗人,要全面观照,不能以个人印象代替客观评价。

@子不语:全诗读来空灵淡远,清新优美,神韵似王维,是宋诗中有唐人句的好例子。两首五言绝句,短短二十字包含了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事情的因(随)果(回/归),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外延。并且在“随”和“回”之中,有一种寻而不得的意味:作者独身一人于偏远之地,闻有花香,见有月色,大概有己与物相看两不厌的感慨,遂去寻找,而寻花迷路,寻月月落,流露出一种含蓄的怅惘。大约美好的东西有时只可远远感受吧。

段老师回复子不语:婷婷好文笔,体会贴切。确实,荆公晚年绝句神似“唐音”,故缪钺先生曾说过:“虽唐诗之中,亦有开宋派者,宋诗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论宋诗》)

@小仙:不夹杂牢骚怨刺的小诗,读来如饮清泉,沁透心脾。

@升仙刀:只怕放入王维集中,真假莫辨了呢!王安石致仕退隐之后,把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化解在悠然的山水田园之中,形成晚年闲适的心态。王安石虽然爱讲道理,但也有这种清幽纯美的作品。《南浦》沉醉于自然,寻花入迷,迷而不返。《山中》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不分。句句是景,句句是我。

段老师回复升仙刀:嗯,荆公不同人生阶段的诗风是不一样的。

@今将疯:似乎荆公的绝句比摩诘多点山花的味道。

@锦城旧游回复段老师:其实,不可不注意“随”字,其次是“寻”“觅”,此二首五绝,皆颇有生活情趣!追月寻芳,非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镇日通夜求访,若非“有闲”,何得如此?愚见绝非凿空无根,无须考证,二三子且将二诗中所用动词连贯起来读一下,自能体会半山老人拔俗之幽趣。虽亦是诗中“有我”,但妙趣浓郁,正可与四灵、诚斋之小诗对读!

锦城旧游回复段老师:另外,“有闲”须以“有钱”辅之,质言之,亦即富贵之气。宋人谓诗中富贵气象,并不在堆砌金玉楼台等意象,大晏少年得志、平步青云,其“无可奈何”“似曾相识”,如非雍容华贵至极,岂能有此细致入微之观照?!

段老师回复锦城旧游:嗯,这几个“字”确实需要关注,其浓郁妙趣甚至超过四灵。可见荆公晚年绝句确实有“唐音”。

锦城旧游回复段老师:这种富贵气象,在位列首辅的名家诗文中,却屡屡以清淡景致示人,这或许是宋人摒弃铜臭、追寻闲雅的一种共同追求。多数诗词显然是“有我”,但并不觉得如唐诗那般“亢奋”。

段老师回复锦城旧游:对,晏殊《无题》诗中有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被后人称为“自然富贵,妙在无金玉气”(清人冯班)(方回《瀛奎律髓汇评》卷五)。

锦城旧游回复段老师:老师,我认为读诗当以作诗的心思去体会诗家的匠心和技巧,这几处动词,并不是太显眼,关键在于用词精当,故意使用寻常字眼,反倒使得此二绝浑融一体。这可能就是炼字而力求其寻常的难处所在!

段老师回复锦城旧游:两种审美范型不同,一种热烈外扬,一种内敛沉思。有人甚至上升为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的不同。

段老师回复锦城旧游:能以作诗的态度去看,当然更见匠心。能用诗学观点去观照,则理论性更强。最高明之处乃是雕琢后反无刻画之迹。

锦城旧游回复段老师:呵呵,其实是有些人夸大了,“诗分唐宋”的命题,应该取决于审美情趣的“隐”或“显”,宋人亦能写出唐诗,看似荒唐,其实是诗歌作为文学生产的“艺术成品”所呈现出的一种主体风貌。这一点,可从莫砺锋先生考证蔡襄诗误入《唐三百》,并误植张旭名下看出一些问题!

段老师回复锦城旧游:我研究的宋代胡宿诗还曾经放在了《全唐诗》里。不过,钱锺书先生早说过“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

@另一个自己:王安石的这两首我都比较喜欢最后一句,觉得有种一种淡淡,至尾而忽然亮眼的感觉,“画桥西”的“画”和“著人衣”“著”都是用得精妙,犹如画龙点睛,巧到不可言喻。不过,我个人还是觉得王安石在用字方面还不及王维。

@潇竹絮:又来晚了。感觉更喜欢第一首,全诗似乎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一种微妙的相似感,尤其是“回舟路已迷”一句,感觉古代诗人们的许多突来的灵感要不来自醉酒,要不来自迷路,而“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又让我莫名想到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前者觅暗香,后者寻酒香。昨天上课沈老师还提到了王安石来着,说他性格比较“诡异”。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灵感来自迷路,这倒是一个新鲜的说法。

潇竹絮回复段老师:最经典的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是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有时信步才能寻芳,走前人走过的老路反倒发现不了什么。说不定迷个路啥的,才能发现世外桃源。作诗大概也是这样,见他人所未见之景,才能有他人所没有的领悟……越来越能胡说八道了。

11月19日,蒋捷《虞美人·听雨》

天气阴沉,让人不免抑郁。还是读一首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词校注》卷一】

@子不语:我觉得,不仅词中主人公的形象在变化,连“雨”的形象也是变化的。最初应是暴雨,歌楼丝竹喧嚣,暴雨才易被听见,并与少年时狂放不羁呼应。而后应是大雨,才与江阔云低相宜,水天茫茫间生出中年深沉的感慨。最后是细雨,与“点滴”照应,并且听细雨可见僧庐之幽静、词人心境之凄凉。

段老师回复子不语:哦!婷婷讲得太有新意了,体会细腻,抓住贯穿全词的“雨”这一重要意象去描绘词境,体会词情,太棒了。

@西瓜杧果水蜜桃:这首词是说诗人听雨的过程,也是诗人回顾一生的感悟,少时、壮时、老时听雨,各有其不同的感触,而今回首,少年轻狂,老来却也无少时的豪情。和前面师哥一样,我也很喜欢最后一句话,就让这一切的思绪,随那阶前下雨,点滴到拂晓。

段老师回复西瓜杧果水蜜桃:末句含蕴悠远,一切人生感慨在点滴雨声中无限延伸,让人回味不尽。

@潇竹絮:最后一句里的“一任”使得这首词在回忆一生悲欢之后,把情感升华到一种痛苦的极致,与温庭筠《更漏子》里的“空阶滴到明”所表现的那一种离愁别绪相比,更多了一种近乎决绝的冷漠。这首词可能写于宋亡以后,这时的诗人想来满目山河,却已不是大宋江山,只能空念远了。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是啊!这首词是南宋词人蒋捷的晚年人生总结。是经过国破家亡后的深创剧痛,末句说“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面淡漠,内心其实潜藏的是沉痛锥心、冷冽彻骨之情。如意这次体会深刻,评析文字内涵也丰富许多。

@小仙:同样的听雨,不同的人生阶段处在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感受。辞平意不平,意境组合,深远微妙,韵味无穷。耐嚼!

段老师回复小仙:嗯,寥寥数语点出,不错!

@21克&香蕉皮:“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是否化用了温庭筠《更漏子》的“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一任”二字看似放开,实则是无奈绝望下的不作为。更显心痛。

段老师回复21克&香蕉皮:对啊!蒋词显然化用了温词,词情确实更为沉痛。

@寒塘:人生都是走向衰老的,当一个人老了,似乎万事万物都会与他作对,苏子写“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我的年岁老了,我的衰颜如何面对那鲜妍的红花?同样是衰老的夜晚,苏子“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他还有海棠陪着他,可蒋捷呢?只有绵延无尽,淅淅沥沥的雨声陪着他。最后“一任”一句,看似漫不经心,但细细读来,那份掷地有声的寂寞砸在心里却也石破天惊。而今听雨僧庐下。当时年少春衫薄。一个人的一生就这样过去了。正好读到李后主的一首词,也是穿越了衰老、年华和寂寞:“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柳枝词》)

段老师回复寒塘:子鹤今天才情大发,这篇评析文字即是一篇佳文。喜欢这句“细细读来,那份掷地有声的寂寞砸在心里却也石破天惊”。联想丰富,评析切当。

@升仙刀:写词就应该追求“情真、句浅”的境界,如同李煜、蒋捷、纳兰容若。还喜欢蒋捷那首《一剪梅·舟过吴江》“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明白如话,情感真挚。词人常用“雨”渲染一种凄冷悲凉的情境,尤其是“梧桐雨”“芭蕉雨”“三更雨”“空阶雨”……或许就像秦观所说的“无边丝雨细如愁”,如同愁绪,不绝如缕吧。

段老师回复升仙刀:哦!芳川的词学修养还不错哈!

@张丽媛:人生是一场单程旅行,目之所及皆是风景。年幼时,我们和风景是一体,自己不会观赏,也懒得欣赏,热切的追求一切身外之物,忙碌是显示自己生存意义的唯一方式,所以看山是山,听雨是雨;渐渐的成长中,青春将尽,天赋的本钱日渐告罄,肉体上精神上开支浩繁,生命沉淀之外,回望自己青春的浪漫和寂寞,外延自己壮年的成熟和努力,必定看山不是山,听雨不是雨。然后,老年来临了,站在躯壳之外,看自己满头华发,脚步蹒跚,心情平和地观赏自己人生的最后一道风景,许会看山还是山,听雨还是雨。

段老师回复张丽媛:丽媛,感觉你最近长大成熟许多。文字表达流畅,见解深刻独到。

11月22日,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阴冷的周六,没有出游的兴致,还是宅在家里读词吧!周邦彦,北宋末词坛著名词人,人称婉约派的集大成者。今日暂且读一首《苏幕遮·燎沉香》。

苏幕遮(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清真集校注》卷上】

@秋色馨满桐:背过,“一一风荷举”,让人赏心悦目。

@21克&香蕉皮:我一直觉得诗词音乐是可以让人“通感”的。上阕鸟雀鸣叫,立在屋檐,荷叶立在水间这些景象被词人描绘出来,不仅眼前能够出现夏日池塘荷景,就连身体都似乎感觉到了夏日炎炎听风吹荷叶水波荡漾的一点点期盼的清凉。“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最是传神。

段老师回复21克&香蕉皮:嗯,看来圣寒对诗词是有悟性的,词里的景象看到了,听到了,连身体都感觉到了在盛夏酷热中的清凉。

@子不语:我也背过,现在还会背呢!喜欢“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这句,清新活泼之气扑面而来。另外,这首词的韵律真的是特别和谐,感受到了词的音乐美。

@今将疯:还记得当时为了这一个“举”字想了半天,想要在不管韵的情况下将其替换掉,结果发现一字不能易。

@潇竹絮:这词也算得上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了吧!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词“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一叶轻舟摇入娉婷而立的荷花里,也是此景只应梦中存了。

@小仙:于寒冬读夏词,真是让人怀想我们家乡江汉平原的初夏。词的上阕清新活泼,但是下阕却在轻婉的语言中寄托了浓厚的思乡意绪,这是一种景与情的对比。“五月渔郎相忆否”,词人思乡心乱,竟问起渔郎,而渔郎又怎能体会词人的心思呢。“梦入芙蓉浦”,是在长安的荷塘中小船上,思念着家乡入梦,还是在梦中进入了家乡的荷塘,现实与虚幻已经交织在了一起,给人以迷离梦幻般的感觉,词的意境全出。

段老师回复小仙:哦!思博对此词的赏析最为详备,贴切,自是一段佳文。此词由眼前荷花联想到故乡荷花,而自然引出一段思乡之情。想必思博也想到了江汉平原的家乡了吧?

@寒塘:曾经在网上和人讨论过清真先生,也极力推荐过这首《苏幕遮》。贴一段那人给我的回复:周词工音律,音律美几乎当之无愧第一,词中老杜之称不是白叫的。惜哉音律高明到一种地步,反而少了词中滋味。不过戴着镣铐跳舞,清真先生也算是登峰造极了。然而论词的滋味,私以为这句是其顶峰。而《兰陵王·柳》《浪淘沙·慢》更是铺陈回转,音韵和谐之最,却名句寥寥,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段老师回复寒塘:说其是一种悲哀,大可不必。叶嘉莹先生说周邦彦是一个“结北开南”的词人,即结束北宋词风,开创南宋词风的词人。“由自然直接之感发力量为词中主要质素而变为一种以思索安排为写作之推动力的新的质素。”正如诗歌之有杜甫一样,由“唐音”向“宋调”转变,只有一种风格才是多么的悲哀啊!

寒塘回复段老师:老师这段话真真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越来越感觉自己书读得不够。

@另一个自己:那句名句也是我最喜欢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干”和“举”字都用得很妙,经得起推敲,几个词放置到一起,有种意想不到的美,似雕琢,又有种天然而成之感,绝矣。整首词呢,虚实结合,思构曲折,语言含蓄,由眼前莲,联想到故乡莲,顺然地引出思乡情怀,读罢一番“故乡遥,何日去”的思念和惆怅油然而生,也学词人“小楫轻舟梦”,千里梦归家去。

@张丽媛:焚香消暑,鸟雀呼晴,荷叶清圆,晨光初新,上片写景由静景到静中有噪,再到动景如生,层次分明,为下片思乡埋下伏笔。下片语词如话,旅泊长安已久,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一切,如今只得入眠才能见得。典雅之词连想念都是不无痛苦的吟唱,却说在了每个思乡人的心上。人生的轨迹,其实就是一个个形状各异的圆圈,起点是家的所在,是自己脐带血洒落的地方。然后,大家都长大了,各自延伸着自己的足迹:有的远走高飞,或官或商,经受外面风霜雨雪的扑打;有的跋涉在布满牛蹄窝的乡间小径上,在炊烟的旗帜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劳作一生……但是,不管人生是如何的千姿百态,不管道路是多么的七弯八拐,也不管你是否情愿,最后,人们都不得不带着自己的满足抑或遗憾,以或快或慢的步履和方式,回到生命的起点,完成生命的轮回。

段老师回复张丽媛:看来这首词又引发了丽媛的一番感慨,丽媛最近才情大发哦!

张丽媛回复段老师:谢谢老师的评价哦。其实读这首词的时候不自觉地想起了苏东坡《定风波·尝羡人间琢玉郎》借用柔奴之口说出的那句:“此心安处是故乡”,化用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我心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的诗句。弘一大师圆寂之前留下一偈:“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也许,决定一个人活得是否舒服的是他对于自己生活的那份悦纳与对自己心灵的自洽吧。羁旅之愁,每个旅泊异乡的游子都会有,但也只有东坡、乐天那样的有着悲剧的喜剧人生观之人才会如此豁达,说出心安是归处的自我安慰之辞。这些人总是会把沉重的生命体验转成美妙的圆舞曲,让悲剧与喜剧在瞬间被舞蹈化解。这样的人生像是风行水上,纵使下面是漩涡激流,风仍逍遥自如。

11月23日,周邦彦《点绛唇·征骑初停》《诉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盘》

昨日下午地震,让人心惊。这时不时的“晃动”是否提醒人生命的无常和无奈?古人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苦短,我们暂且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注在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吧!昨日读到周邦彦词,大家很喜欢。今日再读两首小令。

点绛唇(宋/周邦彦)

征骑初停,酒行莫放离歌举。柳汀莲浦。看尽江南路。

苦恨斜阳,冉冉催人去。空回顾。淡烟横素。不见扬鞭处。

诉衷情(宋/周邦彦)

出林杏子落金盘。齿软怕尝酸。可惜半残青紫,犹印小唇丹。

南陌上,落花闲。雨斑斑。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

【《清真集校注》卷下】

@今将疯:《点绛唇》两阕尾句已然将离别愁苦道明,夕阳美景却是无端被怪。倒更喜欢《诉衷情》,尤其“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真真似一颦蹙女子现于眼前!

段老师回复今将疯:哦!还是江锋回应神速哈!好像林黛玉就被称为“颦儿”,《诉衷情》词显然也塑造了可爱的“颦儿”形象,栩栩如生。让人感慨,原来词也有如许的造境能力哈!

@21克&香蕉皮:“落花闲,雨斑斑”写的是春景,落花细雨连着,好像雨是泪为花伤。“不言不语,一段伤春,都在眉间”,无声的悲更为强烈,伤春也是伤自己,春过也是自己青春的流逝。李清照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里“都在眉间”不如李清照相思之情深,却也把女子伤春的闲愁写尽。

段老师回复21克&香蕉皮:嗯,淡语情深,无论是清照还是美成,描人绘景的艺术水平都极高超。

@小仙:齿软怕尝酸,可是小唇丹上的青紫依旧出卖了她。小女子的调皮让人忍俊不禁。落花闲,一段伤春,也道出了小女子的伤愁,让人我见犹怜。好生动的形象嘎!

段老师回复小仙:哈哈,好一个“我见犹怜”!

@子不语:唱尽离歌拂柳行,十里莲花不见卿。若非等闲人易别,江南何处不娉婷。

@潇竹絮:一直在想,词人是如何妥帖把握一个女子的心理的?不是说女人心海底针么。想到王昌龄《闺怨》,先写闺中少妇不知愁,最后把笔一转,又写“悔教夫婿觅封侯”,周邦彦却是将少女明知杏子酸却仍品尝和少女的怀春心事相勾连,暗示少女内心萌发的懵懂爱情就像吃杏子一样,想要尝试,却又怕齿软,实在是匠心独运。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是啊!有时感慨能真正懂女人的还是男人啊!古代的婉约派词人正是如此,你看从花间鼻祖温庭筠就开始了,柳永、晏几道、秦观、姜夔哪一个不是如此呢!

潇竹絮回复段老师:所以这些词人都有一大批女粉丝啊,柳永才能达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境界。

@夷萍:自古以来少女怀春,志士悲秋。甚是佩服周邦彦对少女情怀的极致揣摩。晏殊有句词“落花风雨更伤春”,很是和此词的下片契合。但私认为周词更甚,因为周将少女的春愁赋予了画面感,让人仿佛看到了在春雨斑斑、落花满地的暮春时节,一个蹙额伤春的妙龄女子,不禁心生怜惜!不知为何,读完此词脑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女子就是林妹妹。

段老师回复夷萍:嗯,林妹妹小名就叫“颦儿”啊!不过,我以为此词中的少女更为天真烂漫一些。

夷萍回复段老师:最近段老师在读周邦彦的词,受了您的启发,刚我也把作品选里的周词读了一下,也许是我的水平有限,初读的时候注意力更多的是集中在词的华美格律上,词的思想内容倒是留意的少了。不过真的不得不佩服周邦彦,言如贯珠,读其诗确实是美的享受!

@寒塘:看见《点绛唇》,突然想到了另一首描写少女娇羞之态的词:“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另一个自己:两首都有种伤情愁绪,可能是因为最近的心情吧,我比较喜欢第二首,词人把少女伤春的内心和表现写得那般到位、活脱,对女子的了解让我很是羡慕,段老师前面说的“有时感慨能真正懂女人的还是男人”,不禁感伤,真正能懂我的人有谁呢。

段老师回复另一个自己:哦!这两首并不太忧伤的词反而引发了人方的愁绪,看来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

另一个自己回复段老师:老师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真是说到点子上了,有时还是觉得“人生若只如初见”比较好啊,有些东西“亵玩焉”还不如“远观”好,夸张了点。

11月26日,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行香子·舟宿兰湾》

上周读了两首蒋捷的词,大家都很喜欢。今日再读两首,都是我的所爱,与大家共赏。

一剪梅·舟过吴江(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蒋捷词校注》卷二】

行香子·舟宿兰湾(宋/蒋捷)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送春归、客尚蓬飘。昨宵谷水,今夜兰皋。

奈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料芳悰、乍整还凋。待将春恨,都付春潮。过窈娘堤,秋娘渡,泰娘桥。

【《蒋捷词校注》卷三】

@子不语:春愁“一片”可知愁肠郁结之深,“待酒浇”却不见太白曾云“借酒消愁愁更愁”,最后还是风雨飘摇,引人长叹。“何日”归家,表现了词人在外漂泊之久与思家之切。最喜欢的还是最后的“流光”三句,构思精巧而不觉刻意雕琢,将“红”“绿”活用为动词,这一红一绿写出樱桃与芭蕉的周而复始的生长荣枯,写出了流光抛人之快,意味深长。可以看出蒋捷自己也很喜欢这首词,才会又运用于下一首词中,但我老有一种看一部精彩的电视剧之后又看了续集的感觉。

段老师回复子不语:婷婷分析细腻,语言流畅,不过,这里的“春愁”可不是如晏殊的“闲愁”啊!它是遗民词人蒋捷四处流亡生活的写照。他自己很喜欢“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二句,所以在两首词中反复使用。这是文学史中常可见到的。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在诗词中皆用过。

子不语回复段老师:国家不幸诗家幸!

@21克&香蕉皮:读“江上舟揺”我好像感觉到词人的心也好像随着舟一样飘摇动荡。“心字香烧”看似很美,但是能体会到词人的痛苦凄凉。第一首词读过,没想到还有第二首。两首词意象大多相同,但是词人重组增删,又是一篇佳作。之前读《四溟诗话》四溟子常把古人诗稍加改动又出新诗,这也是诗词的奥妙精彩之处。

段老师回复21克&香蕉皮:圣寒看来读诗话颇有感悟!能体会词作的言外之意了。

@胖黑:两首词的意象大多相同,但是词人在调换顺序,稍做修改之后,读起来却完全是另一种味道。第一首词看到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往事的回忆,满目萧然,借酒消愁。第二首词却有几分坦然,一种且将烦忧忘却,陌上谁家年少的风流。

段老师回复胖黑:杨博心细,竟然读出两首词的不同味道。

@荏苒♪仍然:无论是“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抑或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都有一种飘零之感,盼望着能够“归家洗客袍”,却只能感叹时光易逝。第二首的“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连续三个叠词的运用,虽是写景,但显得更加愁绪缠绵。第一首是“春愁待酒浇”,第二首是“春恨付春潮”,心中的家国情事,都在这江南的忧愁风雨中付了流光罢了。

@潇竹絮:看到第一首里面的“风又飘飘,雨又潇潇”,我想到了琼瑶在《还珠格格》里给紫薇写的歌“山也迢迢水也迢迢……梦也渺渺人也渺渺”,果然从小深受“荼毒”……蒋捷的春愁来自倦客思归的急切,更来自对年华逐渐褪色的喟叹。而且觉得他的词很喜欢用排比句式,显得情感的宣泄有一种一层又一层的绵密感,很具有表现力。

11月27日,蒋捷《梅花引·荆溪阻雪》《昭君怨·卖花人》

难得的冬日晴天,天空竟然是久违的蓝色,让人心情愉悦。读两首轻松的词吧!蒋捷虽为遗民词人,但其词中充满了乐观精神和审美情趣。

梅花引·荆溪阻雪(宋/蒋捷)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不。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绵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昭君怨·卖花人(宋/蒋捷)

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

帘外一声声叫,帘里丫鬟入报。问道买梅花,买桃花。

【《蒋捷词校注》卷二】

@寒塘:前些日子刚读到一句“担子挑春虽小。白白红红都好”,甚是喜欢。这样的句子读来真是春风扑面、暖心暖肺。当时就想查查出处,可惜一耽搁就忘了。今天又在老师的茶馆里又看见了,说明我和这首词还是蛮有缘分的。整首词读来当真是朴实无华、波澜不惊。可是细细想来,这样的生活又闲适地令人歆羡。

段老师回复寒塘:子鹤,这说明你与这首词有缘啊!“得来全不费工夫。”

@21克&香蕉皮:这样的短句能够让词读起来更轻快,也让情感轻松了些。《梅花引》虽然仍是说愁,但因为是短句,便让愁情减淡。“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因为梅花相伴,词人的愁似乎也有了分担,虽然仍是无人愁如词人,但景的配合也让他稍感轻松。

段老师回复21克&香蕉皮:嗯,蒋捷的词在南宋遗民词中独树一帜,总能发现一些情趣以减其忧。风格也多样化,既有如上周所读的《虞美人·听雨》那样的深愁,也有今天所读的这两首词的轻快。

@荏苒♪仍然:词人觉得自己只是“身留”,因为“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原来是旧游梦不到,反湿衣裘,自然是愁上眉头。可一场夜雪发现梅花“似我愁”,忽然的感同身受,孤寂和忧愁好像都消解了,这一刻应该是“心留”了吧。读起来很有情趣,甚至有些童趣,是否是文人的天真和纯粹呢?本是满心的忧愁,一场雪、一枝梅便能消解。第二首词生活情趣浓郁,很通俗的语言,“担子挑春虽小”很有意味,挑花说是挑春,稍稍运用借代手法,诗意很浓,春意也浓。最后的“问道买梅花。买桃花”很朴实,却写出了春天的味道和女子的心事。

段老师回复荏苒♪仍然:君怡分析得好棒!两首词都善抓住细节诠释,细腻又贴切。语言也清新流畅。

@今将疯:卖花人的印象于我就是担着一篮子白玉兰的老奶奶。时下见得少了,小时候很多,暑假在都江堰又遇见过一次,买了两朵,馨香扑鼻。可这也与古人的卖花挑春的意境不同,怕今人很难感受到古人的心思了。

段老师回复今将疯:是啊!很多古老的习俗都消失了,不过,成都还是有大街小巷推车叫卖的风俗。

@西瓜杧果水蜜桃:以问句开头实属罕见,对答“锁眉头”,下阕正是围绕“何事锁眉”而写,尾句“梅花似我愁”,本来梅花盛开于雪夜不怕寒冷,如今却也禁受不住,如我一样。极写作者之愁,愁之浓,自然流露而出。

@潇竹絮:读这两首词的时候都想拍着节拍唱出来了。感觉第一首里的“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有那么些哲理。之前还以为蒋捷的词都写家国之恨,今天看的这两首词倒让人有阴霾散去、当浮一大白的喜悦。

@小仙:喜欢第二首,词人对生活中细腻处把握得非常好,一瞬间的美好与感动,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让人心生温暖。

段老师回复小仙:是啊!平凡生活中有许多美好与感动,只是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能表现出来的诗情。

@under my skin:古人真的是富于生活情趣。“白白红红都好,卖过巷东家,巷西家。”朗朗上口,轻松愉悦的场景跃然纸上,记得沈如泉老师说过,“如今西方人的生活就是我们古人的生活。”真的有理,拥有一间房子可避风雨,一畦后院可种花草果树,这样的生活足矣,弄堂小巷中有人挑着担子吆喝,时光曼妙,安静美好,读词可以荡涤心灵,去除繁杂。

段老师回复under my skin:其实,不是西方才有,我们的一些小镇、县城乃至成都就有。

@另一个自己:有时,回忆是很美好的,所以和现实才显得有落差,但假若回忆和现实都是苦涩的呢?蒋捷的这第一首词真的让我很羡慕,孤舟夜泊,对回忆的不得、对现实被迫滞留的惆怅可以这样愁话淡说,而我最近总被过去牵绊,被周遭误解,释怀不了的苦闷,让心境都受影响,应该像作者那样,珍惜梅花的同“愁”,看淡一些,生活还是很美好的,如同读完这首词后简单轻快的心情。

11月28日,姜夔《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

据词学家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年轻时在合肥有一段恋情,此恋情后来无果。白石终身怀念此情,据夏先生统计相关作品竟达22首,占白石词四分之一,且词品多为上乘。这里录一首《江梅引》。

江梅引(宋/姜夔)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夜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飘零客、泪满衣。

【《姜白石词编年笺注》卷三】

@子不语:明知心事已成非、往日不可追,却依然止不住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天涯飘零年年,再难携手,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只好寄希望于缥渺的梦里,然而梦里都不能相见。孤独的词人在慢慢长夜中,寒气侵被也不知,仍执着于思恋。读最后两句很是凄凉,或许词人在思人之余,还有对自身飘零的自怜自叹吧。

段老师回复子不语:对啊!白石此词中相思刻骨,无可寻觅,连“小轩窗,正梳妆”的梦境也无。末句真是“艳情打并入身世之感中”。

@今将疯:首句已开题,“今夜梦中无觅处”,坡仙十年生死两茫茫尚还有梦可寻,这句读来力气太大。“淮南春草赋”不知是个什么典故?“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一句与易安居士有共鸣。读罢最喜一句“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悲楚无须重笔。

段老师回复今将疯:嗯,淡淡一笔无穷悲感。“淮南春草赋”指《楚辞》淮南小山《招隐士》赋春草之句“春草生兮萋萋”。

@荏苒♪仍然:上阕有触景生情的意味,“见梅枝,互相思”引出的相思意,想到以前“幽梦手同携”,而今却是“梦中无觅处”,今昔对比,伤心失落之情流露。下阕相思情喷薄而出,“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两个“空”字最能体现词人心境——今昔对比强烈的心理落差,往事挥不去却又回不去,只能空怀念,飘零之苦下内心极度的空虚寂寞和相思之苦。

段老师回复荏苒♪仍然:君怡心思极细,能抓住细节分析,上片今昔对比,下片注意到两个“空”字的作用,极好!

@21克&香蕉皮:“人间离别易多时”开篇一句简单直白,却摄人心魂,引起我强烈共鸣。像是纳兰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样,一句话就能吸引人的眼球。

段老师回复21克&香蕉皮:嗯,好的开头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诗词也一样。

@西瓜杧果水蜜桃:最近在看容若词传,白石所吐露的与成德无异。看见梅枝不禁想起“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成德一生也有两枝梅。只是缘浅缘深,只能在梦中相忆,同携手,下文的细节描写着重于思念佳人,左右徘徊之景。“飘零客,泪满衣。”每个人在世上都是匆匆飘零客,忙碌一生,当初所遇之人,心所向往之处,如今是否还能忆起?唯有绿萝拂过沾满泪花的衣襟。

段老师回复西瓜杧果水蜜桃:白石、容若皆古之伤心人也。

@under my skin:“见梅枝,忽相思。”想必那女子是一个如梅般的玉人儿。不过在此我想表达我的看法,我认为姜夔并不那么深情,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要是真的花好月圆,想必也不会苦郁终身,恋情无果所以抒怀,感谢那个拒绝白石的女子,要不是她,我们不会见到如此精致细腻缠绵的白石词。

@另一个自己:自古离别多为情人之伤,物是人非更是令人愁绪万千,过往“手同携”的美好只能在梦里找寻,“几度”“泪满衣”等都表明情至深,好一个多情男子啊。下片写现实的凄零失落,满是一片“空无雁飞”“古木斜晖”的凄凉之景,是作者的心境把景染得这般感伤呢,还是这景让词人触景生情?连我都被感染到了,望着窗外的孤月……

段老师回复另一个自己:人方今天才情大发啊!分析既细腻、贴切,又具文采。

@潇竹絮:斯人入幽梦,尚可暂获几许安慰。可今夜,梦中徘徊,只余自己形单影只。两相比较,别离之情在今夜更为突出。书难成,信难通,飘零在外的人,只能自伤心事了。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嗯,写得决绝,连梦也没有。

11月30日,李商隐《燕台诗四首·春》

李商隐的诗迷离朦胧,充满魅力。今日与众小友读一首商隐的《燕台诗四首》的第一首《春》。这是组诗,分为春夏秋冬四首。古人曰:“寄意深远,情意怆然。”(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可能读起来有点难度,大家挑战一下吧!

燕台诗四首·春(唐/李商隐)

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暖蔼辉迟桃树西,高鬟立共桃鬟齐。雄龙雌凤杳何许?絮乱丝繁天亦迷。醉起微阳若初曙,映帘梦断闻残语。愁将铁网罥珊瑚,海阔天宽迷处所。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研丹擘石天不知,愿得天牢锁冤魄。夹罗委箧单绡起,香肌冷衬琤琤珮。今日东风自不胜,化作幽光入西海。

【《李商隐诗歌集解》】

据说当时有一名柳枝的女子闻其《燕台诗》,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由此有一段悲哀的恋情。

@子不语:“暖蔼辉迟桃树西,高鬟立共桃鬟齐。”这不就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吗?想想都觉得美啊,只可惜是“暖蔼辉迟”。“衣带无情有宽窄”除了联想到柳永的词,还有古诗十九首中的“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21克&香蕉皮:之前读完迷迷糊糊不敢确定,看了其他人的解释才敢评论。“研丹擘石天不知,愿得天牢锁冤魂”让我想到《上邪》里的女子爱得决绝,爱得大胆。“今日东风自不胜,化作幽光入西海”我不懂大概的意思,但是总觉得有一种凄婉无奈。

段老师回复21克&香蕉皮:你的感觉都是对的,待会儿有师兄详解,敬请关注。

@落鸿鼓涛:诗共三节,起首至“闻残语”为第一节。“风光冉冉”,暖也;“娇魂寻不得”,失落也。“蜜房”二句,由失落而至狂躁。“暖霭”二句,回忆当时初见之温暖旖旎。“雄龙”二句,回到现实之不遂愿;老杜之诗雄浑,此诗春日丝絮之加入,则悲浑。“醉起”二句,醉之前,定是伤怀苦饮;醉起天边微阳反照,身暖无力,恍惚之间,朝夕不分,昔日娇魂之软语若在耳际。下至“锁冤魂”为第二节。“愁将”二句,求之不得。“衣带”二句,两层意:一则谓人为情而消瘦,时光无情,景色自流,二则谓由春至秋,衣带渐宽,情不易也。“研丹”二句,心之不易,天而不知,实有冤屈,故称“冤魄”;情不能已,寻又不能得,忠贞而天又不知,不如天牢锁我,断绝妄想,尚胜漫有思恋而无果于世间。此情之高潮,由爱生嗔。下至末为第三节。天牢锁冤魄何可得?终要回到人世,重拾思念。“夹罗”二句,春将尽,衣变薄,想起那娇魂,单绡着身,环佩琤琤,是何情景?最后两句暂时读不懂。刘、余(指刘学锴、余恕诚二位先生)以为“今日”二句承上,谓娇魂寂寞清冷,今日之东风亦若不胜愁怨,化作幽光,遁入西海矣。不甚切理厌心,然宿舍断网,不能考证,暂付阙如。

段老师回复落鸿鼓涛:龙高出山,自是不同,一切问题都已解决,有理有据,文采斐然,各位小友看仔细哦!有何不清楚之处,与师兄商讨哈!

@落鸿鼓涛:(1)义山善以境写情,“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之暧昧,“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之惘然,“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之寂索,“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之昏聩,无一不能引读者之沉溺。此诗亦然,第一节富有“暖伤”之情绪,春日迟迟,律吕回阳,诗人反伤娇魂之不再遇,时节则暖,情绪则伤,回忆复暖,目下仍伤,醉遣是伤,残语是暖,回忆与现实的轮转,“暖”的氛围与“伤”的情绪不断浮现,读之如身处暖氛之中而见说悲伤故事。(2)刘、余以为第二节中“冤魄”指“娇魂”,实则“冤魄”为作者时,诗意方连贯。“冤”指“天不知”。如“冤魄”为女方,则“冤”字何解?而且“魂”“魄”正可捉对,与“雄龙雌凤”照应。(3)整诗之中,“娇魂”的形象不断出现,“高鬟立共桃鬟齐”“映帘梦断闻残语”“香肌冷衬琤琤珮”,随作者的情绪变动和时间的发展,“娇魂”在诗中的形象也发生变化,无僵硬之感。(4)诗中以“娇魂”“冤魄”喻人喻己,有一往情深、精灵不灭之意,与李贺之铜人垂泪同其工。

@21克&香蕉皮:之前因为看不大懂不敢评论,看了一下上面学姐的见解才敢说一说。“研丹擘石天不知,愿得天牢锁冤魂”有一种《上邪》中女子对爱的决绝和勇敢,但是多了些凄婉。“今日东风自不胜,化作幽光入西海”读不大懂,但总感觉是爱的无奈。

段老师回复21克&香蕉皮:看师兄的解释,已很清晰。

@荏苒♪仍然:春意融融,风光冉冉,“娇魂”“蜜房”配着春景,两人的情感笃厚美好,描写那个女子“高鬟立共桃鬟齐”,自认为是“雄龙雌凤”。开篇几联甚是甜蜜,然而一句“杳何许”之问却是全篇的转折,斯人已逝。之后是种种忧愁和迷醉,“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一句情景交融,感情直白,“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传统的相思意象在此出现很是自然贴切,春烟碧,秋霜白,春秋颜色的对比明写景物,暗指时光流转。最后的几联很有李商隐的特色,是有些魔幻晦涩,但还是能读出诗人想唤回已逝的佳人的一片深情。

@锦城旧游:插句废话,但是比较紧要的废话!自问自答,(1)请问玉谿的笺注本全集有哪几种?这个按下不答!下一问,(2)如何查检笺注全集的信息?答:可参看万曼《唐集叙录》、赵荣蔚《唐五代别集叙录》二书。(3)如何便捷地查询到相同篇目的笺注内容?答:功夫在平时,“分卷”做“每首诗”在不同笺注本中的页数,形成一个“综合索引”。(4)目的何在?答:观诸本之说,参以己意,折衷数家,做出自己的“阐释”!

锦城旧游回复段老师:呵呵,看来老师是认可我的笨办法的!希望师弟师妹们明白“叙录”这种特殊的目录的优长,早日进入与名家“对话”的阶段!我认为祝老师的书就很好,我很崇拜!

@锦城旧游:希望由段老师组织,对常见经典“叙录”类文献,如祝老师的《宋人别集叙录》《宋人总集叙录》电子化,便于查检唐宋要籍版本,并明辨白文、笺注、选本、全集等各色概念!在此基础上,参以己意,合理断案,赏析是可以的,但须持之有故!

@锦城旧游:这么做,不是做无用功,功夫在平日,也是逐渐进入一个行业的“通则”,比如诠释玉谿生这四首诗,不可不知前人的阐释,其来源引文须尽量可靠,二手资料转引须慎之又慎!

12月3日,苏轼《梅花二首》

昨日上课讲到林逋的《山园小梅》,大家都为其“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沉醉。今日与众小友分享苏轼的《梅花二首》。

梅花二首·其一(宋/苏轼)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梅花二首·其二(宋/苏轼)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苏轼全集校注·诗集》卷二〇】

话说,苏子元丰二年(1079)遭受“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三年(1080)正月经麻城县关山,日暮时分细雨飘飘,山道沟壑间梅花飘零,随水流逝。面对此情此景,写下二诗。

@潇竹絮:查了下,的皪,音delì,明亮鲜明的意思,总觉得读音怪怪的……“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让我想到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腔赤诚赋予明月流水,古人还是挺能抓住身边能见之物苦中作乐的。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即使是首小诗,苏子也要显得与众不同。

@戈一木:大概是名字里带“梅”字的原因,总对咏梅的诗词有不一样的感觉。东坡被贬,以独自愁开亦兀自愁落的梅花自喻,让人也不免体会无人把酒相慰的“深幽”。所幸还有清溪相伴,也不能不让人感叹东坡胸怀之豁达了。不是一味感伤,却更让人动容。

段老师回复戈一木:嗯,雨梅的名字颇有意境。苏子面对贬谪,看到幽谷中的梅花,既为梅花而忧,更是为自己而愁,但这一切终化为豁达了。欢迎雨梅光临诗词茶馆,有空多来坐坐哈!

@杜若:《宋代文学通论》对三苏及后代有论述,苏轼部分尤为详细。其中有探讨苏轼思想转变过程,我觉得写得很好,了解下可以防止过度阐释,总把豪放洒脱冠在苏轼头上也是不合适的。另外《栾城集》《苏轼集笺注》《斜川集》等也可看出苏轼的转变,内心有所观照。另,乌台诗案对苏轼的撼动对于诗歌赏析的影响往往被弱化……愚见

段老师回复杜若:嗯,新涛提出不要过度阐释的问题,值得关注。其实,我们在前面苏轼的词里已经涉及苏词多样化的风格的讨论,不知新涛是否关注?解读诗词,一再说“知人论世”,不应简单贴标签。至于此二诗是元丰三年(1080)所写,当然是贬谪之作了。

@荏苒♪仍然:第一首写初春的梅花,“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写出了梅花的凋落之态,也有以梅花自比之意,此处借戍远思乡的“关山”意象,有诗人的思乡之情,也有种豪放的气概。更喜第二首的清幽意味,“开自无聊落更愁”以拟人手法写梅花,实则写己,全篇前两联有些孤独感,但后两联很是乐观豁达,境界开阔。

@子不语:我觉得在第一首诗中,幽谷深深,草棘衰败,反衬出了梅花的卓尔不群。一夜东风吹石裂,梅花半随飞雪而去,带给人无限伤感,但梅花依然铮铮铁骨,半随飞雪还有一半仍枝头抱香。第二首诗中,不对梅花直接写形,而是偏向写意,引梅花为知己,相看两不厌啊。最后两句又表现出一番洒脱之意,读来让人会心一笑。

段老师回复子不语:婷婷所解有新意,抓住了宋诗写意的特征。

@升仙刀:甘肃关山,位于丝绸之路,隔断关中平原与河西走廊,自古难越,诗人多悲关山之路,叹关山之月。河南、辽宁、四川等地皆有关山景区。湖北的关山不知何故,湮没无闻。

段老师回复升仙刀:是啊!不知何故,芳川有空考察一下哈!

升仙刀回复段老师:嘿嘿,我有空查查,向老师报告。

升仙刀:第二首化用李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沈文娟:相比之下,吾更爱前者。自古景语皆情语,“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在初春时节,经过冬的凛冽,梅花依旧美丽地开在草棘间……此意象构成的意境有种大气坚毅之感。后两联:一半梅花随着飞雪和东风飘尽关山……虽飘零浮沉,但也自由坦荡……于东坡之心情最为契合!于第二首则想问:梅花在何处?……看来我才疏学浅不能参透个中滋味。

段老师回复沈文娟:解析贴切!还可看看大家的讨论哦!

@升仙刀:老师,我查阅一些资料。可知苏轼诗中的关山、春风岭,在今河南信阳新县。新县是民国时期从河南光山、湖北黄安、麻城分割合并成的县。关山,即麻城五关之黄土关,今河南有黄土岭村。《光山县志约稿》记载:“光山自西南而东……为老君山,东二十余里为关山坳……又东四十余里为春风岭。”《新县志》记载:“黄土关……扼黄土岭为关,势极高竣。北距县城十数里,南交麻城县界20余里。”《舆地纪胜》记载:“春风岭:在麻城县。岭多梅花,东坡自新息渡淮,由是岭”。《新县旧志摘要》清乾隆《光山县志•山川》记载:“春风岭:在沙窝保,南接麻城境,旧名东界岭。宋苏轼赴黄过此岭,见梅花赋诗二首,后人因名春风岭。”苏轼贬黄州路上,暂居净居寺。现在信阳光山新县一带,有山地风景,但已无梅花踪迹,但有净居寺景点。(凌礼潮《苏轼诗文中“关山”“春风岭”考释》,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9月)

段老师回复升仙刀:大家可要学习一下这位研究生师姐认真探索的精神!

12月4日,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话说苏轼被贬黄州,正是春光烂漫时,苏子每日出寻散步,寻访诸花。诗人笔墨咏及海棠、牡丹、荼蘼、梅花等,其中自叹“平生最得意诗”乃是下面这首。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宋/苏轼)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生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苏轼全集校注·诗集》卷二〇】

@子山:这可能是我见过的诗题最长的诗了。

段老师回复子山:白居易、元稹的诗歌还有比这更长的诗题哈!

@啊船啊:“也知造物有生意,故遣佳人在空谷。”东坡既以海棠自况,此两句岂不是豁达之意?漫山桃李太过粗俗,正是造物主怜惜,才让海棠花生长在幽谷之中,不辜负那份卓尔不群。而苏子亦由此生发,在满朝如桃李般钩心斗角、争奇斗艳的官员队列中,遭到贬谪,何尝不是上天的偏爱呢?让自己远离官场污秽,方能守住自己的初心。也只有东坡之胸襟,方能如此豁达。或许他整首诗主旨在于感叹自己如名花苦幽独,但我更欣赏他这如“阿Q精神”般的自我安慰……

段老师回复啊船啊:哈哈!杨帆解析有新意,苏子若有知,我想也会同意的吧!

@荏苒♪仍然:把海棠当作女子来写,说是“故遣佳人在深谷”,写其曼妙姿态,特别是“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一句,格外生动,花的红嫩,叶的娇翠都在这一句中了。“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海棠花孤芳自赏的意味中带着些诗人的淡淡惆怅,自然过渡到苏轼自己。由一株海棠联系到自己的贬居生活,有自比之意,孤寂之感,飘零之感,“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借酒浇愁,想看海棠又不忍的纠结心态,物我合一,伤感到不忍触碰了。

段老师回复荏苒♪仍然:君怡分析得很细致、生动,对全诗思路梳理清晰,语言也颇具文采。点赞!

@戈一木:满山杂花,海棠幽独,就像自己被贬黄州的情形。天资于此,造物之意,苏子总是能聊以自慰。只不过今朝醉后还复来的忧愁孤独终是逃不过,但也化作人生体验更加饱满了。

@子不语:吟咏海棠,是借花喻人,以海棠自然富贵却苦幽独来抒发自己的满腔苦闷。描绘海棠时,以人喻花,似佳人嫣然一笑,日暖风轻春睡足。“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可是在扪腹自问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忽见海棠自然富贵却天涯零落,怎能不感慨深沉呢!海棠尚有苏子相知相惜,苏子却只能对花长叹了。

段老师回复子不语:苏子总是能苦中作乐哈!

@小仙:无赏海棠之意,通篇只有自怜自艾之语。显出封建士人人生的道路的狭窄,以及文人命运的脆弱。

段老师回复小仙:思博新解!

张丽媛回复小仙:思博,对于你的话我实在不敢苟同,苏子是我最喜欢的古人,想替他说几句话,有冒犯之处请不要介意哈。治史之大忌,就在于站在今人的立场,带着历史的后见之明去做一个盲目判断的主观评价。事后诸葛亮是最容易做的,因为一切是非对错在今天都已了然于胸。东坡的一生,一直被卷于政治上的钩心斗角和利害谋算的漩涡之中,可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惑,关心世事,亢言直论,不稍隐讳。他的作品处处流露出自己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莫不真笃而诚挚,文笔遒健朴茂,他是耶稣所言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温柔敦厚的人。在黄州,东坡情势所逼,从书生变成头戴斗笠,手扶犁耙来自谋生活的农人,但他依旧立在山边田间击牛角而吟咏。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可是他可以在一个名为“临皋亭”的简陋书斋里告诉友人说自己看到的是白云轻绕,清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之境。在黄州的四年里,他将自己犹如在旋风中羽毛一样的生命努力沉潜,在佛教的虚无与儒家的现实剧烈冲突中寻得谅解,单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精神上的和谐,这已经是凡人无法企及的一种圆融自洽了,不是吗?

小仙回复张丽媛:人毕竟是肉体和精神的合一,既然精神已超脱,为何身体还陷在不断遭贬的泥潭里。文人风骨太彰显,又无为官所必要的技能,又怎能强自在官场挣扎。既然骨子里是个纯粹的文人,何苦陷入不论哪个时代都污浊的官场。并没有批评苏子之意,只是以为苏子无法自觉地认识自己心中的追求和自己处境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张丽媛回复小仙: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中提到中国知识分子与外国知识分子的最大不同,就是中国知识分子普遍具有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这同样也是中国古代“士”阶层饱受诟病,难以与西方知识分子完完全全画等号的地方。仔细想想,这样“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界是一以贯之的,《论语》中曾子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样的话曾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赴身于他们改造社会的信念。汉末党锢领袖李膺,史言其:“高自标持,欲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又如陈蕃、范滂则皆有“澄清天下之志”。北宋承五代之浇漓,范仲淹起而提倡“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发着一代读书人的理想与豪情。晚明东林人物的“事事关心”,又或者是近代倡导民意至上,民权至上的集体出走,都是这样“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思想的具体产物。

张丽媛回复小仙:我曾经疑惑过这样的选择基点从何而来,陈平原在北大中文系开学典礼上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他告诉那些经历了高考的年轻人:“当你没有能力改变这个制度,又不想等一百年以后出生,那只好先过关,再寻求自我发展的机遇”,放在古代人治大于法治的政治环境中,这个“机遇”说白了,其实就是一个权力机制里面是否掌握了话语权的问题,古代没有现在这样四通八达的话语环境,所以登上高位去济世救民才算是相对而言的可行之途,再加上中国人生来“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代代读书人因此投身于政治的热忱,他们未必最适合政治斗争,可是依然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中义无反顾地成为革命的斗士,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他们的自我选择,清高如李白,不是也在自己“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王佐”治世思想与“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游仙”本性中不断徘徊吗?

张丽媛回复小仙:苏子选择入仕,他熟稔时代的要求,也清楚自己的定位,他更不同于李白,之后在黄州、惠州的种种充分证明他有政治谋略也有济世才干,但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身居官位,又有多少小人在作怪,不消受难者多说,旁人心中自有评断。其实,读书人建功立业的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的例子在古代比比皆是,屈原沉江,贾谊泪逝,他们用生命去殉道,陈子昂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都是翰墨抒怀。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理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异中不断调和以求自洽,就像夏敬观先生对苏词的评价:“正如天海风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东坡之为东坡,就在于他不仅能从天海风涛的壮阔之中深味人间的幽咽怨断,更能从这种幽咽怨断之中超脱出去,回归天海风涛的随缘放旷。”(《吷庵手批东坡词》,《唐宋名家词选》)

小仙回复张丽媛:苏子固然有才,当然有才能治好一州一地,然而涤荡一世,乃至为万世谋升平这种伟业不仅仅是才能和济世之才所能成就。那么欠缺的是什么,我想是协调各方运用权力以及保有权力的能力。姑且不说苏子能否兼济天下,只说他能够治好一州一地,为什么他治好了地方却还是得不到好结果,扩大来说,为什么著名文人大抵政治下场不好,包括屈原、阮籍、李白、杜甫等超一流人物,考虑过吗,难道仅仅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吗,难道我国古代官场诸君都无容人之量,或者说掌势者都是小人吗,我相信奸臣、弄臣每个时代都有,但是这些不是影响苏子一类人物命运的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封建政权,或者说是它的代表,皇帝。为什么皇帝会让这些有才之士流落远方,这里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皇帝眼中,一州一地不重要,一个人才的生死富贵不重要,只有自己的权力最重要,只要把支持自己的贵族集团掌握好,皇权就有保障,皇帝不在乎百姓是否富足,所以他才不在乎苏子之类人物的命运。

段老师回复小仙:哇,这番辩论好精彩!我为你们思想的火花、飞扬的文采而鼓掌!怒赞丽媛、思博!大三学生竟然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如此深厚的功力和对古诗词如此深情的热爱,为师为你们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

张丽媛回复小仙:时空穿越中有著名的“祖父悖论”,简单来说,就是无论这个穿越者是凭借高科技手段还是仅仅因为日子无聊时的罗曼蒂克想象,它最后穿越回去又回来的核心是:没有改变历史。希腊神话中的忒修斯被神谕判定会弑父,他的父亲恐惧中逃到一个偏远的小岛上,却不料在观看当地的竞技时被恰好参赛的忒修斯失手扔出铁饼砸死。俄迪浦斯王从小便因弑父娶母的神谕而背井离乡,最终还是在命运的牵引下回到故国,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应验了神谕。乍一看这些都很有宿命论的味道,但其实只是叙事视角由单一叙述改为全知叙述而已。每个人的认识也好,一个时代的成长也罢,在时间条件的限制下毕竟有它不可言说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渐渐打开的过程换个名字就是“成长”。

张丽媛回复小仙:时代跨越了整整四百多年,终结了一个腐朽不堪的封建君主专制王朝,开启了一个新时代,这时,我们站在历史的半山腰看见在山脚那苦苦挣扎的古人,岳飞被小人残害,在“忠君”与“爱国”之间徘徊不定,让十二道金牌断了退路,勒死在风波亭;方孝孺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牵连其亲友学生870余人,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之人,如今,百年之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才发现,那些让他们服膺的体制。让他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抽象存在其实共有一个名字:“封建”,而他们却不得而知也无从得知,这就好像你现在回去告诉五岁的自己要少吃糖,对牙齿不好的,但是那个小孩基本不会听,甚至会觉得你是个多管闲事的怪蜀黍。

张丽媛回复小仙:其实,我们身处历史中观望的同时也在不断创造历史,每个人都不能肯定自己现在所处的这个体制在四百年以后的后人看来是不是满是缺陷,只能做在这个时代框架里面相对而言较为正确的而已,四百年前的他们也一样,所以才去服膺了上升期的封建体制并成为积极建设者,作为今人,我们又何必拿今时今日的标准去苛责他们。

小仙回复张丽媛:所以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我有资格可怜一下古人命运。正如我现在不知为什么人会存在一样,后世更高级的社会里也会可怜我这个不知生命为何的迷糊虫吧。

张丽媛回复段老师:谢谢老师哦,年轻气盛话太多了,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段老师回复张丽媛:亲爱的丽媛,你最近让为师大吃一惊,与大一相比,真是进步太大了。喜欢你们的文采飞扬,喜欢你们指点江山、纵论古今的青春朝气。谢谢了!

@今将疯:前面的讲得很好啊,我就取一句讲吧,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一句最是好顽,配合诗题解,怕是东坡借土人不知海棠之贵只得自己欣赏的语境安慰己身呢!

段老师回复今将疯:正是东坡的自我安慰,自我宽解!

@升仙刀:此花不好。第一,境遇不好,竹篱地瘴在幽谷。第二时运不好,没有金盘荐华屋。第三,前途不好,林深物暗晓光迟。虽然天姿高贵,却迁移千里。此花正因为不好,所以成了第一。“忽逢绝艳照衰朽”正如“忽闻水上琵琶声”,“天涯流落俱可念”“叹息无言揩病目”令人想起“同是天涯沦落人”“江州司马青衫湿”。“桃李漫山总粗俗”令人想起“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苏轼叹为“平生最得意诗”,或许因为这是苏轼的《琵琶行》。

@另一个自己:苏子看到和自己一同来自西蜀的海棠,如逢知己,不单因为乡谊,更多的是骨子里相同的东西,幽山独居,却不孤芳自赏,“粗俗”桃李中出富贵天姿,读来字面虽略有流落之感,却不乏豁达的心态。很喜欢,不只是喜欢苏子精妙的词句,还喜欢他“土人不知贵也”的自信,这个必须赞!!

@潇竹絮:看到诗题就觉得,苏轼是不是因为土人暴殄天物而郁闷不已呢?想到那场景就觉得很有意思,就像“汝之砒霜,吾之良药”,在当地居民眼里毫无价值的花放到苏轼眼里就是宝贝了。课本上有《卜算子》,写的“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慧字不一样,是一个地方不?不过比起白居易的“黄芦苦竹绕宅生”,苏轼的生活环境好像要好那么一点。这么说是不是显得对苏轼好没同情心。

12月6日,苏轼《和秦太虚梅花》

前两日读苏轼的梅花诗,大家深为沉醉。今日再读一首苏子的梅诗《和秦太虚梅花》,请众小友注意苏子对梅花诗的艺术探索。

和秦太虚梅花(宋/苏轼)

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东坡先生心已灰,为爱君诗被花恼。多情立马待黄昏,残雪消迟月出早。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孤山山下醉眠处,点缀裙腰纷不扫。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不如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

【《苏轼全集校注·诗集》卷二二】

@寒塘:看题目应该是咏物诗,但读来却没有多少对梅花性状的描写,更多的反而是叙事。或者说,他敞开了自己,让梅花进入自己的生命,记录一个自己和梅花的故事,或者点滴。“去年花开我已病,今年对花还草草。”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在时间的荒流中的一次遥相呼应。

段老师回复寒塘:对啊!物我合一,不过,还是有对梅花的描写“竹外一枝斜更好”,即是这首诗的名句。

@21克&香蕉皮:把咏物变成叙事也算是苏子的一个探索吧?诗中没有对梅花的太多描述,但仔细阅读发现几乎句句都有梅花。好像诗人的生活一直有梅花的存在,梅花和诗人合一的感觉。

段老师回复21克&香蕉皮:嗯,圣寒很仔细,此诗虽没有直接咏物,但确实每句都与梅花有关。其实,这种艺术手法不是在学姜夔的《暗香》一词时讲过吗?

21克&香蕉皮回复段老师:嗯嗯 我说怎么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子不语:“江头千树春欲暗”用整个春天与千树梅花对比,赞扬梅花的好,而“竹外一枝斜更好”笔锋一转,勾勒梅花的幽独意境。我很喜欢这一句。诗中用了一些典故,“西湖处士”“孤山”讲得是林逋。查了一下,“草草”“畀昊”出自《诗经·小雅·巷伯》,《巷伯》是一首政治抒愤诗,作者被谗言陷害,作此诗以发泄满腔的怨愤。苏轼在吟咏梅花以外,也是为自己被贬外放、怀才不遇的经历而感慨。

段老师回复子不语:此诗虽无前两首的明显寓托,但也有苏子的心迹可寻,只是更为含蓄蕴藉罢了。

@戈一木:看到“竹外一枝斜更好”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似乎没有相干的“红杏一枝出墙来”,思维发散了一下嘿嘿。说是和梅花,感觉是和人生啊。喜欢那两句,“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对仗很工整,但喜欢的是它写出的那种年年春相似,人却空自老去之感,却又不是一味沉吟的哀伤。最后两句大概又是一种无奈之中的豁达吧。(最后一个词不太懂,说完了去百度一下)

段老师回复戈一木:嗯,无奈中的豁达,说得好!不过,亲,应是“一枝红杏出墙来”。

@西瓜杧果水蜜桃:第二联“心已灰”即点明全诗,为什么会有心灰的感觉。千树的光芒仿佛要将日月光华争过,而自己犹如竹外那悄悄的一枝一样,远离那繁华之地。孤山?好山,恍惚与“我”一样,同是孤独人,但那繁华不远万里随我而来,也许懂我的也只有她们,看着那浸泡在红尘中的人们,不如和着风雨,带着一缕幽香,将这花儿献给梵天,有种难以言表的悲情。

段老师回复西瓜杧果水蜜桃:嗯,琳峰评析颇有文采。不过,“孤山”不是孤独的山哦!难道没看出他对林逋《山园小梅》的化用吗?林逋隐居在西湖边上的孤山哈!

西瓜杧果水蜜桃回复段老师:老师我知道哇,白居易写过“孤山寺北贾亭西”但不是为了点诗意么。下次不这样脱离实际的想象了。

段老师回复西瓜杧果水蜜桃:读诗离不开想象,但不能跑得太远。

西瓜杧果水蜜桃回复段老师:学生记住了。以后会注意这一方面,主要很多时候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但表达时为了让别人更容易看懂就容易描写很多,然后不知不觉就跨越度了。

@徐雪婷:为了老师那句艺术探索,着实找了好久。与大家体悟是一致的,没有多正面描写梅花的神态,却多是叙事。只觉得“竹外一枝斜更好”无过多修饰,却甚是俏皮,跳脱于整首诗的悲壮的基调,苏子就是这样可爱的人儿呀。可“万里”“十年”扩大了整个时空,悲愤、哀苦之情更是扑面而来。最后两句仿佛看淡了一切,却又像是赌气一说,耐人寻味。

段老师回复徐雪婷:是的,“竹外一枝斜更好”,后人评价“得梅之幽独闲静之趣”(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一七),此语比林逋的“疏影”一联“以随意造语为工”。至于此诗的艺术手法,可参看我们讲姜夔的《暗香》一词。

@另一个自己:上次课,老师讲到咏物诗,李白的“宠物”是大鹏,苏子的应该是梅花吧,他的诗集中,以梅为题的就有近四十首,对梅花的喜爱,可见甚浓。这首诗虽题为梅,诗中却不得见梅,写法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其实苏子想让人看到的不只是梅,还有里面潜藏着的梅花孤傲的精神和自己与梅花同具的品性和骨气,以物写我志,人物完美结合。但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能在某个物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是时代的浮夸,还是人心的浮动?

段老师回复另一个自己:嗯,不错!能够联系关于咏物诗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我们解诗不仅要析意,而且要逐渐用相关理论知识去认识它,这样,你的诗学水平就会提高了。

@潇竹絮:这首诗和的是秦观的《和黄法曹忆建溪梅花》。首层借林逋来赞美秦观诗。然后写自身被贬黄州,已是心如槁木死灰,却因秦观这首诗引起了看花的兴致。第二层写不待明日、诗人当日就跑马江边赏梅。“竹外一枝斜更好”借梅花之闲雅幽独,来暗合自身的落寞。第三层回忆往日不同时期赏梅的情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至今日,只有梅花,陪着诗人,走过一个又一个初春,见证着诗人逐渐老去。最后一句写出了作者与其辜负良辰美景,不如归去,把这春天送予风雨的沉痛心态,感慨深沉。一般的咏物诗都是由物及人,而这首诗由梅而己,由己而梅,比一般的咏物诗更多了些层次和内涵。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亲,层次分析细腻,诗情体贴入微,语言也颇具文采!作为研究生来说,能把原诗(即秦观原作)录出,则更好了。

潇竹絮回复段老师:秦观《和黄法曹忆建溪梅花》:“海陵参军不枯槁,醉忆梅花愁绝倒。为怜一树傍寒溪,花水多情自相恼。清泪斑斑知有恨,恨春相逢苦不早。甘心结子待君来,洗雨梳风为谁好?谁云广平心似铁,不惜珠玑与挥扫。月没参横画角哀,暗香销尽令人老。天分四时不相贷,孤芳转盼同衰草。要须健步远移归,乱插繁华向晴昊。”(《淮海集笺注》卷四)这首诗是秦观和黄子理之作。黄子理,时任海陵司法参军,他的原诗我没有找到。诗中先描写黄子理对梅花的多情,而梅花为报答这份怜惜“甘心结子”“洗雨梳风”。再用宋璟(广平)的典故比喻黄子理的爱梅。宋璟为相,人以为铁石心肠,而其《梅花赋》“清便富艳”(皮日休),不似其为人。黄子理身为法曹,掌鞫狱丽法,督盗贼,知脏贿没入,本应也是一个冷面无情之人,而其梅花诗却是饱含其爱花之意。最后两句化用杜甫《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安得健步移远梅,乱插繁花向晴昊。”全诗以花拟人,以人拟花,把人的爱怜和梅的痴情写得真实感人。

@张丽媛:读到“东坡先生心已灰”这句顿住了,觉得似曾相识。想起他在《自题金山画像》里面的句子“心若已死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同样是“心已灰”,但是前期这首咏梅诗是带点自我调侃的成分在其中,政治生涯的落差刚刚开始,一切还存希望,心火未熄,所以轻易才会“被花恼”。时间跨越四十二年,苏轼在海南岛儋州获赦回归路过润州,同表弟程德儒同游金山,见山上有一幅自己壮年时的画像,目睹相貌英姿焕发的昔年,对比如今的两鬓飞霜,不禁感慨万千,随即在原肖像旁写下《自题金山画像》,作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评价,字字泣血,这时的“心已灰”才是真正的无奈之辞吧,读之不得不令人扼腕惋惜、慨叹不止。

段老师复张丽媛:丽媛好眼力!所解极是,见解深刻,颇有文采。

@紫烟画柳:我记得苏轼在论写物之功时,对林和靖是相当赞许的,大概是说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写物之功。现在开篇就说秦观《和黄法曹忆建溪梅花》诗能压倒林逋,多少给了点友情分吧?而且秦观明显也是受林逋影响了的。说是“东坡先生心已灰”,却依然能看出苏轼的兴致,能“为爱君诗被花恼”能“多情立马待黄昏”,初贬黄州时“惊起却回头,又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惊惧和孤寂不再,反而多了一丝调侃和自适,倒也能体现出东坡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最爱“竹外一枝斜更好”一句,极具画面感,又赋予了梅花灵动之感,一下就联想到去图书馆的那条小路,也是竹林旁种了腊梅,但有些过于显露,若能“藏”在竹林内,冬季花开之时,想必更有一番味道。读到“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这一句时,突然想到了陆凯《赠范晔》“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也是写梅,还记得第一次读《赠范晔》时,很是被诗歌和诗人与朋友的情谊感动。“醉眠”二字让我想到了有“小东坡”之称的唐庚,他有一首诗就名《醉眠》:“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有相通之处,又同是被贬时期的作品,看来这个“小东坡”和前辈“老东坡”确实很像啊!收尾处又低沉了一些,不得不回归现实,这才透露出了作者的些许无奈和郁结,“不如风雨卷春归,收拾余香还畀昊”,索性全部还给上天得了,让人唏嘘。(原谅我竟然想起了闻一多《死水》:“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吧,这真的是乱入……)

@冷月生:此诗更显东坡构图之妙。

12月10日,苏轼《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昨日上课讲到苏轼诗歌,认为苏诗七古最为杰出。今日再读苏子一首梅花诗与众小友分享。此诗作于绍圣元年(1094),此时苏子被贬惠州。苏子十月到达惠州,寓居松风亭,亭下有梅花二株。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十四年前在贬往黄州道中经过麻城县关山所见梅花,接连写下三首咏梅诗。且看第一首。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宋/苏轼)

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蜒雨愁黄昏。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岂惟幽光留夜色,直恐泠艳排冬温。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苏轼全集校注·诗集》卷三八】

@啊船啊:易安云“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沧海桑田,人世变迁,相似的情景,相同的际遇,怎样讽刺的巧合,又是怎样凄凉的心境?在这凄风苦雨的黄昏,纵是豁达如东坡也抵不过这般断魂之伤。在诗中,东坡既与梅花有惺惺相惜之意,亦想以梅花自比,“长条半落荔支浦,卧树独秀桄榔园”,在松风亭边,梅花开得孤寂而冷艳,纵是生长在荆棘里,纵是只能有夜色来独赏幽光,也依然开得绚烂。想必东坡也正是借此来舒展胸臆吧。而末句“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我觉得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恰有异曲同工之妙,梅花、落月、苏子,对影相饮,互相安慰,而东坡与太白也有着同样豁达豪迈的胸怀。也正是这如此际遇,才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苏东坡吧。一家之言,望老师指正。

段老师回复啊船啊:分析细致,语言也畅达流利。

@戈一木:“流落复相见”,人生真是奇妙,十四年前后,以为是沧海桑田,却又像是兜兜转转回到一个点,然而心境肯定不同了。最后一句“幸有落月窥清樽”,让人想起“幸有清溪三百曲”,就像当年在去往黄州途中,终究是在愁闷中豁达了,却让人觉得意味更加复杂。

段老师回复戈一木:是啊!再次遭贬谪的苏子眼见“旧时相识”,心理意味确实更加复杂了。

戈一木回复段老师:我在想他是更坦然了还是更觉辛酸,好微妙的感觉,或者二者都有。

段老师回复戈一木:嗯,我想应是五味杂陈了。

@潇竹絮:“昔年梅花曾断魂”和“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让我想到林黛玉《咏白海棠》里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而且《红楼梦》里海棠诗的五个韵脚“门盆魂痕昏”在苏轼这首诗里出现了三个。古人眼里,这花都是有灵的,难怪蒲松龄能整出那么多狐鬼花妖来。在苏轼的这首诗里,“岂知流落复相见”一句为点睛之笔,春风岭时“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可梅花多情,更是不辞相陪到惠州了。再遭贬谪的诗人也能因为梅花而得以慰藉一二了。

@沈文娟:相同的时节,又是一路颠簸流离,东坡再次邂逅梅花。花依旧,人也依旧,在寒风细雨中再次相见,岂不愁苦?但花终究不是他,花为自己而活,哪管夜色迷离,寒意袭人?看到这一幕,东坡也释怀了,有花有月有酒,足矣。

段老师回复沈文娟:是啊!花哪解人的七情六欲!无非是人多情罢了。

@另一个自己:我到过惠州博罗,一点没有苏子的心境,看来是何情见何景,物我互相,情境交染吧,苏子在“蛮风蜒雨”的异地复见梅,仿若一直流落相伴的友人,不禁心生豁然,不是还有“落月窥清樽”吗,谁说是孤饮了,人生亦如此,不可绝望失落,不管在哪里,总会有月亮相伴,有梅花可遇,苏子的豁达跃然纸上。还有,苏子以梅花来喻自己,“蛮风蜒雨”仍旧“独秀桄榔园”,“荆棘里”又何妨,照样“明朝暾”,可见苏子的梅花精神,梅花真可谓苏子的化身啊,难怪是其宠物也。

段老师回复另一个自己:今天这首诗的评析写得较好,对词情分析非常到位!

@21克&香蕉皮:“妙意有在终无言”让我想到了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紫烟画柳:查了一下,第二首是《再用前韵》:“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先生索居江海上,悄如病鹤栖荒园。天香国艳肯相顾,知我酒熟诗清温。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抱丛窥我方醉卧,故遣啄木先敲门。麻姑过君急扫洒,鸟能歌舞花能言。酒醒人散山寂寂,惟有落蕊黏空樽。”第三首是《花落复次前韵》:“玉妃谪堕烟雨村,先生作诗与招魂。人间草木非我对,奔月偶桂成幽昏。暗香入户寻短梦,青子缀枝留小园。披衣连夜唤客饮,雪肤满地聊相温。松明照坐愁不睡,井华入腹清而暾。先生年来六十化,道眼已入不二门。多情好事馀习气,惜花未忍都无言。留连一物吾过矣,笑领百罚空罍樽。”

@紫烟画柳:还没来得及仔细对比,不过初看,三首同韵,结尾同字。读了几首苏轼梅花诗,发现苏轼写梅花的作品挺多的,而且写梅喜欢用“独”字,应该和他的际遇和心态有关吧!周紫芝《竹坡诗话》点评第二首道:“林和靖赋梅花诗,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语,脍炙天下殆二百年。东坡晚年在惠州,作梅花诗云:‘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此语一出,和靖之气遂索然矣。”柏桦老师给我们上课时候提过,说诗人都有代表自己的意象。我理解的就是,比如提到菊花就能想到陶渊明,提到麦子就能想到海子。感觉苏轼颇有夺林逋意象的气势……之前提到梅花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林和靖,现在还能想到“竹外一枝斜更好”的苏东坡了!

段老师回复紫烟画柳:嗯,苏轼最具个性,最寓身份经历的咏梅作品就是这三首七古。程杰先生认为“诗中洋溢着物我知遇,相怜相慰于海隅野岭的浓郁情绪。正是这特殊境遇中的同情共鸣,使梅花形象披上了一层荒寒幽寂的色彩,浸透了诗人寂寞苍凉的人生情怀。”(《宋代咏梅文学研究》)

@紫烟画柳:“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蜒雨愁黄昏。”有种他乡遇故知的亲切感,但每遇梅花都是人生低谷期,也让人唏噓。

段老师回复紫烟画柳:是啊!此时梅花可谓其人生低谷的知音。

12月11日,元好问的名词《摸鱼儿·恨人间》

周二讲课,提到元好问的名词《摸鱼儿·恨人间》,众人皆悟:原来“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一感人肺腑的词句出自此。现录如下(原有序,此略),与众小友共赏。

摸鱼儿(金/元好问)

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嗟何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元好问集》】

@潇竹絮:新版神雕震雷滚滚,引来吐槽无数,老师把这首李莫愁的口头禅放上来真接地气。出自这首词的还有前些年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虐心电视剧《千山暮雪》。这首词老师的版本和我看的好像不一样,我看的是“问世间”,“就中更有痴儿女”“千山暮雪”“山鬼暗啼风雨”。我认为论情之一字,这首词实在是开篇一语中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从雁的深情来引发层层吟咏感叹,把鸿雁殉情的心路历程给详细描写出来,再引用楚辞,论鸿雁殉情之不朽,悲剧气氛笼罩了整首词。这是一首爱的礼赞。

@子不语:“恨人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真是开门见山,高屋建瓴。先声夺人,一下子就被震住了。这不仅是论情,更是在论生死相依的真情,其实很多人都不曾经历但都被深深感动。特别喜欢“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一句,天地茫茫,日色昏昏,失伴孤雁,无所归宿。又想起了杜甫的“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孤雁》)

段老师回复子不语:婷婷联想丰富、贴切,我也喜欢“渺万里层云”这句,想起这一场景,就有些悲伤。

@另一个自己:我第一次听那首歌《梅花三弄》,就被里面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震惊,想不到原词还有这么一个凄美决绝的爱情故事,以雁拟人,看了真的觉得惋惜、心痛,被词的悲情忧氛伤到了,自古殉情都被流传成佳话,想必是情至深而感动千秋万代吧。“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的凄恻,不肯为情生死相许的人是不会懂的,这首咏物词很好地诠释了永不磨灭的至情至爱。

段老师回复另一个自己:哦!看来这首词让我们人方深深感动了,看吧!这就是诗词的永恒魅力!同意你的最后一句话“这首咏物词很好地诠释了永不磨灭的至情至爱”。

@荏苒♪仍然:上阕直白抒情,下阕用典,有《秋风辞》和《离骚》中的典故。虽用典却不生涩难懂,因为爱情是共通的!很感人的一首词,特别是上阕。

@21克&香蕉皮:其实我是因为看金庸《神雕侠侣》中李莫愁常念此词,才知道此词的。后来很喜欢。之前读《西厢记》中的张生版《凤求凰》:“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张弦代语兮,欲诉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总感觉两篇像是悲伤的连续剧。“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和“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向谁去”有异曲同工之妙。

段老师回复21克&香蕉皮:圣寒联想极妙!

@徐雪婷:想来元好问此时也颇有感触,他将爱情写得如此凄美,读来泪两行。“只影”在“万里层云”,在“千山暮景”却不知何处是归途。孤寂、哀苦之情在天地间无限扩大。“寂寞当年萧鼓”更盛,“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留”,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段老师回复徐雪婷:婷婷所解极是!读来无限忧伤。

@戈一木:“只影为谁去”……其实古往今来好多感情的低唱都是一样的啊。

12月13日,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

天气阴沉,心情不免有点寥落。随意翻《全宋词》,翻到一首南宋词人吴文英的《唐多令·何处合成愁》,正好解闷。

唐多令(宋/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语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全宋词》第四册】

想来大家对吴文英比较陌生吧!吴文英,号梦窗,字君特,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一生未仕,湖海飘零,晚年困顿而死。

@西瓜杧果水蜜桃:首句一“愁”实乃点出全文精神,“离人心上秋”,跟别人分离,或是亲人,或是恋人,一愁也;青春经历的种种事情都如烟花如梦般散去,二愁也;“燕辞归、客尚淹留”,回家不得,三愁也;小子不才,只看出这最浅显的三层。“都道晚凉天气好”不禁想起幼安“却道天凉好个秋”既然晚秋景色这般旖旎,作者又为何怕登楼?

@戈一木:“离人心上秋”,不尽“愁”啊。燕归去,人却只能客留他乡,不由得不愁啊。垂柳无法长青,年去岁来,只能是漂泊。这愁苦,道得真切,让人动容。芭蕉不语也飕飕,是天气晚凉,也是离人之心。

段老师回复戈一木:是啊!说愁的词很多,此篇开篇新颖别致,这是此词点睛之处。

@杜若:我觉得写的不是离别吧,该是客中之愁。开端倒是有些意思,“何处合成愁”,下句自答“离人心上秋”。心上加秋是为“愁”,这也不单是造字游戏,时令确是在秋,另外古典诗词中秋多表愁,两者合起来,造出愁倒也贴切,下句该是“移情”吧?古人有点郁闷就喜欢或登楼饮酒或把栏杆拍遍,或目送鸿雁,总之要爬到楼上骚雅一番。怕登楼,或许登楼不见故乡,心也茫然,不如作罢,犹豫的心态加深了离愁。下片开始提升。燕辞归化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后垂柳句最好。

@杜若:垂柳句貌似可以有多种解释,一为责备垂柳,不能牵住恋人裙带反倒系住我的小船,使我们不得相见,至于“淹留”。一为垂柳虽不能牵住其裙带,却系住其小船,使其不能行,自然不会别离,这样垂柳就不是垂柳了,该是词人的心吧。背景不太了解,就这么理解的!

@子不语:就像老师说的,这首词开篇别致,语意双关,既说明离人分别之愁,又有解字的意味(心字一个秋字正好是愁字)。“有明月”一句,别人都觉天气好,适合登楼,词人却因害怕见明月而起相思,可见羁旅愁苦。喜欢“花空烟水流”一句,既写出秋季萧瑟,又点明年华流逝,令人感慨。

@21克&香蕉皮:这首词在高中读到就很喜欢。高中老师曾说“离人心上秋”中“心上秋”正是愁字,也就是离人愁,十分巧妙。“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一个“休”一个“空”十分凄婉。看到大家讨论“有明月、怕登楼”我也谈一下。我觉得古人多望月怀乡、怀人(《静夜思》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都可体现),而闺怨诗词中也常出现登楼怀人。李煜也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句,可见登楼有愁苦怀旧之意。这里“怕”应该是典故反用,强调了心中的愁苦。

段老师回复21克&香蕉皮:圣寒说得对,这确实是反用典故。“登楼”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已成为“抒怀”“抒忧”的代名词了。

@徐雪婷:梦窗一生漂零,宦途不得志。“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梦窗惧登高临远,引得愁思无限;惧月光孤影,引得凄楚徐徐。尾句让我想起苏轼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皋》)之句,想来苏轼的旷达不是常人可有的,不然梦窗又怎会困顿抑郁。

段老师回复徐雪婷:对啊!每个人面对人生困顿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很多时候取决于人的天性。

@潇竹絮:第一次发现“愁”字原来可以理解成“离人心上秋”,这种双关很新颖别致。我查的《宋词鉴赏辞典》里是“纵芭蕉,不雨也飕飕”,不是“语”。我觉得“雨”字更为恰当,因为芭蕉和雨经常相结合作为一种愁绪的代表意象,比如北宋葛胜仲《点绛唇》有“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南宋朱淑真《秋夜闻雨》三首有“鸣窗夜听芭蕉雨,一叶中藏万斛愁”。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写的也是雨打芭蕉触动愁思。我把这首词和《红楼梦》里林黛玉作的《唐多令》一比:“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毬。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在“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和“一团团、逐队成毬”这,字数又不对了。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关于词牌的字数,如意,你翻翻《宋词鉴赏辞典》最后几页,应该有介绍。还有到底是“雨”还是“语”,你再翻翻唐圭璋的《全宋词》哈!

潇竹絮回复段老师:哦,我看到了,上面说《唐多令》双调六十字,吴文英这首61字。《全宋词》上也是“雨”。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哦!是我看到的版本有误,为如意认真求学的精神点赞哈!

@啊船啊:“离人心上秋”何人解离愁?都道天凉好个秋,谁人可知?秋风转凉,燕尚南归,客却淹留,不敢登楼,明月添愁。似美梦成空,似花落水流,恨垂柳无情,不留人住。只得无奈系行舟。飘零一生,困顿至死,此愁此伤,谁人与共?

段老师回复啊船啊:杨帆的文字流畅无比,又很好地诠释了词意。

@花和橡树:从心理学上讲,怕登楼的心情表现为逃避和拒绝。当我们独自一人面对佳节时,今夕对照,从而产生感伤落寞的情感。

杜若回复花和橡树:哈哈我看到了点不同的地方。只是佳节是不是?

12月19日,蒋捷《解佩令·春》

最近诸事烦扰,今天阳光明媚,太阳照旧升起。还是读一首词好。

解佩令·春(宋/蒋捷)

春晴也好。春阴也好。著些儿、春雨越好。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怎禁他、孟婆合皂。

梅花风小。杏花风小。海棠风、蓦地寒峭。岁岁春光,被二十四风吹老。楝花风、尔且慢到。

【《蒋捷词校注》卷二】

@今将疯:看到“尓且慢”几字突然被抓住眼睛,倒是很有种风流莫要被雨打风吹去的意思,上文春光被二十四风吹老,怕是诗人自喻。

段老师回复今将疯:嗯,惜春的情感,另一种表达。

@荏苒♪仍然:充满生活情趣的一首词,写春景,“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一句最妙,简单的比喻手法,倒是把春景变做一幅锦绣了。“岁岁春光,被二十四风吹老。”二十四节气表示一年,有种时光流逝的感叹,最后“楝花风,尔且慢到,”也是情真意切地希望时间慢些走。

@另一个自己:春晴春阴春雨,蛮有意境的一幅春景图,如丝春雨,“绣出花枝红袅”,这个“绣”字用得到位,我们不仅可以想象到绣出的春景图有多精致,还可以感觉到春天是个心灵手巧的小姑娘。那个“孟婆”我一直以为是冥界神灵,只知道孟婆汤神话,后来查了一下,孟婆还有“风神”的说法,显然和这首词相符。“合皂”我觉得是孟婆把肥皂收起,舍不得洗了这段好锦绣,可见这“花枝红袅”有多惹人爱。梅花、杏花、海棠,我查了都是按时间先后开放的,到楝花开时,就到初夏了,“尔且慢到”词人是多么希望时间慢点走,让他再多看看这美丽的春景,可惜“岁岁春光,被二十四风吹老”,一种惋惜无奈之情跃然纸上。

段老师回复另一个自己:此词正是按照每个月的花开写出春天的流逝,正是所谓的“二十四番花信风”。

@21克&香蕉皮:“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中的“绣”字用得妙,一下子把春雨细如丝线和花枝之美都变得生动形象了。“楝花风、尔且慢到”是惜花,也是惜时,有种淡淡的忧伤。

@小仙:全词都运用拟人手法,春如美人,以春雨为丝,绣出花枝红袅;或以春光自喻,被二十四风吹老。春光虽美,怎奈岁月无情。

段老师回复小仙:是啊!“春光虽美,怎奈岁月无情。”

@戈一木:“海棠风、蓦地寒峭”,一个“蓦地”,真是有一种突然之感。“风小”到“寒峭”是“蓦地”,春光乍晚也是如此啊。

@子不语:我也觉得“绣”字好,贺知章有春风似剪刀,裁剪出柳叶的诗句,与蒋捷的春雨细如针,绣出花枝红袅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雪霏霏:初读这首词时,便被“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这句吸引,春雨滋润万物这一过程本是悄无声息,存在于无形之中,而诗人却在这里用了简单的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从而使其更加形象生动。

@花和橡树:觉得“著些儿,春雨也好。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这句很美,想起杜甫作的这首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都是好雨使得红花袅娜。不知道蒋捷是否借用了杜甫这首诗的意境。

段老师回复花和橡树:能联想到杜诗,不错!

12月20日,欧阳修《蝶恋花》二首

近来闲时看金庸《神雕侠侣》,开篇即是一首欧阳修词,令我对此书大有好感(因为甚少读武侠,以为一味打打杀杀),增强读下去的信心了。现将书中欧公这两首《蝶恋花》词录如下,与众小友共赏。

蝶恋花(宋/欧阳修)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鸂鶒(书中作“鸡尺”)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

蝶恋花(宋/欧阳修)

画阁归来春又晚。燕子双飞,柳软桃花浅。细雨满天风满院。愁眉敛尽无人见。

独倚阑干心绪乱。芳草芊绵,尚忆江南岸。风月无情人暗换。旧游如梦空肠断。

【《欧阳修词笺注》】

@西瓜杧果水蜜桃:第一首,前半部分围绕首句“越女采莲秋水畔”而写,“照影摘花花似面”正写出女子貌美如花,后半部分写暮晚,来时伴都不见去向,只能依稀听到歌声渐远,可读出女子的焦急之状。第二首“愁眉”“独倚”“心绪乱”道出作者之情,但为何有此之意,即在最后一句,暗叹时光飞逝,旧时难在,浮华若梦,为欢几何?

@戈一木:“细雨满天风满院”,莫名喜欢这一句,让人想起李煜的“风回小院庭芜绿”。两首词似乎具有连续性,前首提到“不见来时伴”,暗含今昔对比,又连接后一首独自回忆江南岸。前首最后一句也是离别之景,说“离愁”说“江南岸”也令后一首相承接。秋去春来,是年离别与怀念。

段老师回复戈一木:雨梅,我也喜欢“细雨满天风满院”这句,这是一组“蝶恋花”,共有十七首。欧公才华横溢,其词成组的歌咏颇多,专业术语来说,这叫“联章体”。

@胖黑:越女采莲,让人想起金老先生笔下最具传奇色彩的女子——越女剑仙阿青,看到这首词方知滥觞于欧公词。金庸武侠之所以能闻名于世,想必精彩的剧情和丰满的人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金老先生等作家对中国古典文化和历史的了解,才让武侠文化深深地融入我们现代中国的文化中。

段老师回复胖黑:嗯,非常同意杨博的见解,透过金庸小说,可窥中国古典文化和历史,正因如此,为师要补课啊!

@21克&香蕉皮:哈哈!作为金庸迷看到老师写这首词,莫名开心,这应该是开篇描写嘉兴还是杭州陆家庄前的描述吧。第一首上阕写了采莲女采莲的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令人神往。下阕有隐隐哀愁。第二首描写了江南春景。但是从头至尾都贯穿着哀伤。这也是暗合小说之后的陆家庄被灭门吧。最喜欢“旧游如梦空肠断”“旧游”本就过去,梦本就是空,一个“空”字更是让情感加重,有前面的铺垫,“肠断”就顺理成章了。只能空哀叹。

段老师回复21克&香蕉皮:哈哈!金庸迷的回答确实与众不同,能联系小说情节分析此词。让我大开眼界。谢谢解谜!

@潇竹絮:“越女采莲”让我想到越女剑法。还没有看过金庸的《越女剑》。我买的盗版金庸全集里只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没有《越女剑》。不过《射雕英雄传》中江南七怪里的韩小莹练的就是越女剑法。说到金庸小说里的文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天龙八部》里段誉听到木婉清的名字时说:“水木清华,婉兮清扬。”因为看《天龙》比较早。再就是里面的凌波微步是按易经六十四卦走出来的。记得当时我看到凌波微步时,还想去看看易经六十四卦是怎么回事,然后自己走一走,看看会是怎样的步子呢,现在想来真是囧死!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哇,这也是一个金庸迷,谢谢如意对金庸小说文化的指点!建议继续研究凌波微步,到时亲自走一走也不错的。

@徐雪婷:第一首,越女采莲之景不免想起少女姣好的面容,果不其然永叔接下来就将少女细细描写。“暗露”到“雾重烟轻”,归棹已起,不见来时伴。“尚忆江南岸”可见两诗联系紧密,词的情感也愈加哀婉,只“风月无情人暗换”更让我想起那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段老师回复徐雪婷:雪婷解析贴切,学得多了,就能联想,不错!

@花和橡树:我也想说看到“越女采莲”就想起了我唯一认真看过的金庸的中短篇小说《越女剑》。里面女主是个年轻小阿青,也有“照影摘花花似面”的美貌。受到一只白猿的指点,无意中练就了绝世神功,成为三十三剑客之首。后帮助越国大夫范蠡指点剑士,最终打败吴国,并且喜欢上了范蠡,所以把西施当作情敌来刺杀,结果最终被西施的美貌而征服,剑出却没有刺,但是阿青强大的剑气已经伤到了西施,而后留下了“西施捧心”的传说。啊哈,跑偏了。

12月21日,欧阳修《蝶恋花》二首

阳光明媚之时,需读缠绵绮丽的词方好。昨日录了金庸小说《神雕侠侣》开篇的两首欧阳修词,引发大家对武侠小说的探讨,更有趣的是有两位金庸迷谈到了欧词在此篇小说的作用,这倒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欧阳修,宋代诗文革新大家,身为文坛领袖,其词却是“缠绵沉挚”的,体现了词体的阴柔美和其“锐感多情”。今日再赏两首《蝶恋花》。

蝶恋花(宋/欧阳修)

帘幕风轻双语燕。午后醒来,柳絮飞撩乱。心事一春犹未见。红英落尽青苔院。

百尺朱楼闲倚遍。薄雨浓云,抵死遮人面。羌管不须吹别怨。无肠更为新声断。

蝶恋花(宋/欧阳修)

小院深深门掩亚。寂寞珠帘,画阁重重下。欲近禁烟微雨罢。绿杨深处秋千挂。

傅粉狂游犹未舍。不念芳时,眉黛无人画。薄幸未归春去也。杏花零落香红谢。

【《欧阳修词笺注》】

@今将疯:尚记得分析《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第一首意象算是比较常见的,偏生永叔能写出不同来:最喜“抵死遮人面”一句。

@潇竹絮:第一首写的应是思妇伤春,从“百尺朱楼闲倚遍”可以想见这位妇人为了等待夫婿归来而颙望许久,看到“无肠更为新声断”这句,第一反应是李若彤那版《神雕》里小龙女和杨过分离十六年,杨过创黯然销魂掌,小龙女创伤心断肠剑(原著里只有掌法而没有剑法)。看来还是沉醉在武侠世界里没有回来啊!

@花和橡树:“不念芳时,眉黛无人画。”原来诗词早有男子为女子画眉的渊源,以前以为《倚天屠龙记》中赵敏对张无忌提出的第三件要求:“为她一辈子画眉”的温柔浪漫之举为金爷爷所创呢。好吧,我也还没有从武侠世界走出了。

段老师回复花和橡树:当然不是金庸所创,这一典故来自于《汉书·张敞传》,写张敞为妻子画眉,后比喻夫妻感情好。

@另一个自己回复段老师:《梁祝》电影里也有这个桥段,梁山伯帮祝英台化妆,想必也是从张敞那个时候流传到晋代的吧!

段老师回复另一个自己:嗯,最早出自《汉书》。

@另一个自己:我觉得今天这两首,是昨天的第二首《蝶恋花》的延续。“旧游如梦空肠断”到“无肠更为新声断”,“画阁归来春又晚”和“寂寞珠帘,画阁重重下”,“柳软桃花浅”显然还是春,到“薄幸未归春去也”就“春去也”了,特别是“杏花零落香红谢”就可以看出,杏花的花期是3~4月,零落了就是夏天了,从这些可以看出诗人的愁绪绵延于词里词外,词后又词,令人称赞的还有作者的用字,如“愁眉敛尽无人见”的“敛”字,让人读了深能体会其隐蔽之不见。“杏花零落香红谢”的零落和谢,都有凋谢之意,放置在同一句诗,不见重复,只见叠加的寥落,衬托内心的寂寞之情。

段老师回复另一个自己:人方析词功力大有长进!抓住细节,分析细致,并且还颇具想象力。

@戈一木:前首首句让人想起“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但觉得情感没有那么低沉,而是缠绵为多。

12月26日,司马光《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今日看书,翻到司马光的一首小词,有趣。司马光,一代史学家、政治家,这首《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写得婉约清新,可见词体的独特性。

西江月(宋/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全宋词》第一册】

@胖黑:最喜这“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与佳人见后反惹相思,不如当时不见;下句谓人还是无情的好,无情即不会为情而痛苦。一个不一个无,却反衬出这位女子之动人,惹人遐思。从侧面描写,远比正面直叙要巧妙。

段老师回复胖黑:杨博文思敏捷,此词恰切地抓住了恋爱中的男女矛盾的微妙心理。

@荏苒♪仍然:上阕写女子极其细腻,描写发饰妆容,“松松”“淡淡”两个叠词用得巧妙,写出了女子慵懒的姿态。“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将女子的小心思写得巧妙,恋爱中的猜疑和矛盾心理都在里面了,“深院月斜人静”以景结情,带着女子的淡淡幽怨和惆怅,很有意味。

段老师回复荏苒♪仍然:寥寥几语,细致贴切,为君怡点赞!

@子不语:上阕写了女子的妆容淡雅,轻盈地站在青烟翠雾、蒙蒙飞絮之中,虽然不写眉目如画,让人想不出具体面容,却觉得女子十分美丽。下阕开头两句抒情,有点正话反说的意思,但最后还是要在深院里望着月亮一点一点静静地想着心事(佳人)。抛开司马光的史学家、政治家的身份,他的另一面也是有趣得很。

段老师回复子不语:是啊!写美人却不着眉目,从气氛写起,更加巧妙。“正话反说”正是此词的艺术技巧。当然,政治家也有儿女情长的一面。

@21克&香蕉皮:司马光这首词果然与众不同。通常闺怨诗中的妇女都是哀怨愁绪不断的,更像是附属品。但是这首虽然也同样有一点哀怨,但是更像是一个有性格独特的女子。“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一句就能感觉出来。这首词真的是清新独特。

@啊船啊:发髻松挽,淡淡妆成,青罗翠钿,舞姿曼妙。上片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一位淡粉佳人的形象。而下片着意追思,不如不见,不如无情,方少此牵念。已然相见,已然有情,只能在笙歌散去、酒醉初醒之时空自思念,佳人已散,唯有斜月深院。是追悔?是留念?是哀怨?或者百感交集?又或者借此抒怀?

段老师回复杨帆:嗯,以景作结,无限韵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西瓜杧果水蜜桃:小子愚钝看不出矛盾心情,就看出上阕女子无意细妆,宝髻、铅华都是稍加装饰,下阕应是男子,见后仍会分离,益辗转反侧,倒不如不见,心中有情却也无法道出,这,算是矛盾么。

段老师回复西瓜杧果水蜜桃:“愚钝”小子,看上面诸家的解析。

@戈一木:除却“不见”两句而外,结语也是亮点,酒醒之后深院独看月,相思之情在景语中更进一层啊。感受到那种寂寥牵挂之意。

@花和橡树:“飞絮游丝无定”也是作者自己“思绪”游丝不定。这句情景交融,女子看着飘摇的柳絮,自己也陷入恋爱的万千思绪。

@潇竹絮:“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想必词中那女子是让人又爱又恨的。我觉得,这首词是站在男主人公的立场写的。前四句是他对佳人音容的回忆,后四句是写他的内心波澜。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两人不能在一起,所以相遇徒增男主人公内心的无奈。再来看看我八卦出的不靠谱故事吧:词里的佳人是男主人公的爱姬,正在和男主人公闹着小脾气。男主人公醉后回忆起初见爱姬曼舞时的模样,虽为爱姬的刁蛮头疼不已,却还是朝着爱姬住的院子走去。不过,深院中,刁蛮的爱姬早就任性地睡了。

段老师回复潇竹絮:哈哈!如意可以写小说了。想象力丰富。

@沈文娟:宝髻松挽、妆淡铅华,女子笙歌散后酒醒,于深院漫步看月斜……这里我想到了一首歌歌词: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这位女子心中的情绪着实矛盾: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不如无情……人心如青烟轻盈、如絮飞不定……情景结合得恰到好处!!!

  1. “语”,当作“雨”,文中有论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