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命本是一场红尘修行

幸福成长:心若绽放,清风自来 作者:李黛


生命本是一场红尘修行

生于世间,每日都会面对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如果执著于它们,就会陷入无限的烦恼中。

其实,一切都是梦幻泡影,财、色、名、利,没有一样恒定不变。

你真正爱过谁

某日和外子聊天,他说:“昨日我去见初中喜欢过的女孩了。”

我没有追问,也没有任何吃醋的迹象。

外子有些奇怪,问我:“你就不怕我和她发生点什么啊?”

我莞尔一笑:“如果真发生了什么,我问了有何用?如果没发生什么,我为何又要多此一问?”

他接着说:“她看起来老得好快,笑起来眼角脸上都是鱼尾纹。”

我心里为她掠过一丝悲哀,男人的眼里永远都是以色相为先,却不知色是最经不起岁月摧残的,有一天我也会老去,那时候是否和她一样,被他视为奇丑无比的老妪?

那个叫“然”的女孩我是见过的,性格直爽,也不做作,感觉很亲切。若只以表相来论,或许我之外表要较之略胜几分,但那又如何,与时间比较,谁又能胜过时间?

就好似孙悟空能以火眼金睛看到美女的本质,再美若天仙的女子,到其终老也不过是一堆无用的白骨而已,谁也抗拒不了生老病死的无常。更别说那些建立在“色相”之上的所谓爱情,色衰而爱弛之先例比比皆是。尚有点伦理道德的男人在爱情消失时会以亲情替代,也有天良丧尽的男人抛弃糟糠之妻寻求新欢的。

世间之情若是建立在欲望之上,自然以欲望而结束。

世间许多所谓的爱,一旦遭遇到自身利益的损害,马上有了权衡,有了对比,有了你付出多少我付出多少的比较。实际上,大多数人真正爱的是自己,永远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许多夫妻若有了纠纷,立即忘记曾经的海誓山盟,那些在相爱时说过的话不过是心血来潮时的游戏,一旦牵涉到自身利益马上变了脸。

不是我低估了世人,只须看那些离婚后便成为仇人的夫妻,你就会明白爱情是多么脆弱。

除了自己,你真正爱过谁?父母吗?有些人一生都在埋怨,父母在他小时候没有给他良好的教育,父母没有送他上最好的学校。长大结婚了,他还埋怨父母没有给他买房买车;临到父母去逝了,他还埋怨父母没有留给他多少财产。说到底,父母只是无偿给他创造财富供他花销的人。

以前听一些忤逆不孝的人不愿抚养父母,理由是父母抚养他时根本没有付出过什么。不孝之人总有不孝的理由,但他哪里知道父母给了他生命就是最大的功劳,父母没有在襁褓里把他掐死就是对他的爱。虎毒不食子,天下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但却有不愿抚养父母的不孝子。

许多人一生都在算计,都在权衡自己在爱里的得失。

我爱你有七分,你就应当报之以七分,一旦对方的爱没有达到心中的标准马上翻脸。

有一次我对一个朋友说:“如果你想得到对等的爱,你不可以毫无保留地去爱对方。因为那会宠坏对方,一旦你的爱少了一点,他会马上因得不到满足而对你施以颜色。”当然,这是我以世间人对情爱的看法来就事论事,若对方是个在爱中不计较得失的人,又另当别论。

所以世间之爱永远以满足自“我”为目的,他给你几分,便希望你还他几分。一旦他发现这种爱是不对等的,马上爆发或改换目标。

这也许就是世间之爱的特性,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它是以欲望为基础,是以满足自我情感需要为目的,所以在达不到自我满足时,当然会马上认清现实。因为欲望的沟壑是最难填平的,它每天都会有新的要求,牵手、拥抱、亲吻到亲密接触……再到分手,不过是经过开端、发展、高潮到消亡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所以,世间之小情小爱,才会揪心揪肝,来来去去,如风云聚散。

但其实,真爱是不记回报的,真爱一个人就是全身心的付出,你爱他就希望他全然地快乐,哪怕他不那么关注你,哪怕他并不爱你,只有忘掉自“我”的爱才是真爱。

所以,当我们在慨叹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时,是否想过,你真正爱过对方吗?

无用亦是一种妙用

一日,十岁的女儿问我:“妈妈你是喜欢漂亮的生日礼物,还是实用的生日礼物?”

我当时愣了愣,没作他想,即答:“当然是实用的。”

我自以为,自修行后,对浮华之物已无太多欲望与要求,所以自然选择了实用。

如果有第二种答案,我会说既漂亮又实用的礼物当然是最好的。但没过一分钟我心里马上觉知,所谓漂亮或实用不过都是我们的分别心在作怪,毕竟漂亮的东西并不等同于无用。这个提问本身是存在问题的,无论选择哪个回答,都将漂亮与实用无形地作了对立的比较。

此处姑且不谈这个问题的对错,只说我们常人的心,从某种意义上我和常人一样,都将有用或无用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无形中我们的思想都受着主流的价值观导向,无用的是没有价值的,包括我们结交朋友,建立人脉圈,首先考虑的是这个人对我们是否有用?对自己无用之人连结识的欲望都没有,这是现代人普遍的想法。从小我们也被家人时常灌输“做有用的事,说有用的话”,无用在我们心里似乎是极端贬义的。

其实所谓有用与无用,都是现代人趋利思想的结晶,体现这个时代人心的浮躁与功利。

很多人都不会想,这个东西可能暂时对我无用,但对某些人是有用的,可以和需要的人分享。比如将自己穿旧的衣服布施给贫困需要的人,无用的衣服就立即变成有用的;又比如被我们扔掉的垃圾经过特殊处理可以变废为宝。

战国时的哲学大家庄子就曾以“无用之用”深刻地阐释了事物无用之妙用。

在庄子的《逍遥游》里,有一则关于他与惠子之间的辩论。

某日,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颗大树,人家都叫它为‘樗’。它的树干上木瘤盘结,不能合乎绳墨,它的小枝弯曲不合规矩。长在大路边连经过的木匠都不瞅它一眼。你的言论,大而无用,大家都不肯相从。”

庄子却笑着说:“你不曾看见过野猫和黄狼吗?它们伏着身子,等待捕捉出游的小动物,东西跳跃,不避高低,往往踏中捕兽的机关,死于网罟之中。再看那牦牛,庞大的身子好像天边的云彩,虽然不能捉老鼠,但它的功能可大极了。现在你有这么一颗大树还愁它无用,为何不把它种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广漠无边的旷野上,你可无所事事地徘徊在树旁,逍遥自在地躺在树下。这树就不会遭受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东西会侵害它。无所可用,又会有什么祸害呢!”

可见,无用之木材不受砍伐之害,反而能自在生长,看似无用,其实为人遮荫乘凉亦是一种妙用,此无用之妙用,正合乎天道自然。庄子在无意中讲的话,实则是合乎天道的。天之道原本便是“以不争而善胜”,无用之树,看似无用,其实它长在那里,即使无人光顾,它涵养土地,调节气温,亦是大用。

所谓的有用与无用不过是换一个不同的角度而已。

自然万物无有恒常不变的:今日无用,明日可能成为大材;今日大才,明日可能成庸才。

几十年前,我父亲因为颇有才气,被当地村官留在了农村,永远失去了到城市谋差的机会。

十多年前,因为家境贫寒被女友抛弃的某男,今日在某上市公司担任高层,生活富足。

世间大才之人常招人嫉妒引来是非横祸,而那些看似无才大智若愚之人却能安然立世。可见有用与无用,不过是一种表象上的功用。

老庄思想倡导清静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遵循天道,自然而为,于世间保持独立之人格,是“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可见,无用乃是物之最大妙用。

欲望是烦恼的根源

某日,一位朋友说起他与一位多年前的老朋友见面的事,据说对方目前混得还不错,是一位企业的老总,工资虽然没他高,但名下却买了几套房产,于是他决定也多买几套房子放着防老。我听了他的话有些哑然,明知道当今之人都喜欢攀比,但没想到会如此夸张。

人的价值有时是通过比较才显现的,人的自豪感与虚荣心也是通过比较显现的。

他现在还不到四十,就算他活八十岁,那至少还有一半的人生,现在就在忧愁老年时的安居乐业,那未免也太长远了。人的烦恼总是受欲望控制,欲望得不到满足,烦恼就无穷无尽。

看这些深陷欲望之中的朋友,我实在不知应该说什么才好。

中国人喜欢安居乐业,所以没有工作没有房子他们没有安全感,所以一旦失业他们就变得不自信,即使再有才气的人都会在失业时变得患得患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没有房子会让他们感觉不到家的温暖,好似流离失所的感觉,所以他们拼死拼活攒钱都是为了买房,买那种踏踏实实拥有的感觉,哪怕吃着咸茶喝着粥也要坐在大房子里,否则心里没有丝毫的安全感。

当然,有钱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以买房子为乐,房子越多越有安全感。

于是,中国的房价涨得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快,这是一种经济上不对称的畸形发展。

究其原因,是中国人可怜的安全感在作祟,而欲望却是这种畸形发展的帮凶。

现在许多城市在限制买楼,于是便滋生了许多可悲的买楼歪招。

有些人为了争取更多的买楼指标,先离婚再买房;有些人干脆连十八岁儿子的指标都不放过;还有外地人出具假的纳税证明抢购房的。为了满足物欲,他们千方百计借钱买房,贷款买房,超负荷地支取未来的收入。所以也难怪他们会慨叹生活很累,这种累不是别人造成的,而是自己的欲望造成的。

一切的根源还是在自己身上,生活的负累是我们自己强加给自己的。

其实,如果我们对物质少要求些,对生活的环境少要求些,我们的生活会相对更幸福。

知足常乐谁都明白,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间,想安然地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不为外物所扰,不修行很难断除欲望。而修行的开始,是要关注我们的心,是否被外物所奴役,只要我们的心一直还紧随着外物在转,就永远会不得安宁。

境随心转,如果心不改变,烦恼就永远存在。

圣者说:“‘我’是一切的根源。”其实我们所见到的所有人和事物,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只要我们还有一丝欲望,就会被欲望牵扯生出无穷无尽的烦恼。而我们为了满足欲望而贪恋的外物,我们最终一件也带不走,无论是名利还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抵挡不了宇宙本质的自然规律,他们最终都会失去或自然地消亡。我们贪恋的房子几十年就会陈旧不堪,上百年就会自然更新换代,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在国外,据说某些拥有几百年古堡的千万富翁的后人,交不起高昂的房产税金或者出不起高昂的修缮费,也宁愿将价值连城的古堡捐给政府,没有一种房产是永恒属于一个人的。

连我们贪恋的肉身,也只是我们暂时的居所,还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房子?

在无限的生命长河中,生命其实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当我们断恶修善,明了自然宇宙的规律,便可能在大爱中修得大自在和大圆满;当我们行善道,便能最终得到心灵的解脱,这一切都是修行的结果。

2013年1月于北京雍和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