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正始中学的高才生
1933年秋,吴文俊在中学顺利毕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吴文俊的高中在正始中学度过。这所中学是当时赫赫有名的上海大亨杜月笙办的一所全日制高中。杜月笙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他发迹后感慨于自己没有受过教育,便决定办这所学校造福后人。他自任董事长,邀当时失意的国民党元老陈群任校长,并从国内外重金聘请有才学的老师来学校任教。
正始中学虽然是私立学校,但学费低廉,每学期只需要5块钱的学费,比市立学校或者省立学校的学费还要低;老师教学也极严谨负责,所以创办不久即闻名上海。进正始中学很容易,只要报名就可以,但因为学校清规戒律甚多,老师要求严格,所以升级特别难,往往是一年级就能淘汰一半的学生。据说杜月笙的小儿子初三学期结束,知道没有希望升高中,就找教务长求情,竟然遭拒。可见正始中学的学风之严。
就是在这样一所严格的学校里,吴文俊的数理和英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吴文俊的高一英语老师姓孟,对学生很凶,要求也特别严格。虽然吴文俊小学7年级就开始学英文,但成绩并不好。所以孟老师的课,吴文俊一开始上得并不轻松。因为有过差生的经历,再加上好强的个性,吴文俊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幸好父亲吴福同的英文很好,于是每次课前,吴文俊都会请求父亲先将重点、难点讲解一遍,提前做好预习。渐渐地,吴文俊上孟老师的英文课就越来越轻松了。到了高二,吴文俊已经能够用英文写作文了。在高三时,吴文俊与同学一起阅读了大量的英文原版小说,英文水平更是突飞猛进。
最早使吴文俊对数学产生兴趣的是一位几何老师。因为校长陈群是福建人,所以正始中学聘的许多老师都是福建人,这位几何老师也是福建人。他教学非常认真,但口音比较重,不太受学生的欢迎。这位几何老师发现很多对其他学生而言比较难解的几何题,在吴文俊那里总是能够迎刃而解,于是就把自己以前积累的许多难度更大的几何题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吴文俊。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难度越大的题目,解出来后,得到的喜悦也越大。正是通过这样冥思苦想的解题过程,吴文俊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正如中国古语所云:“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不亦乐乎?”聪明、好学、尊敬师长、积极向上的学生,有哪位老师不是欣赏有加的呢?因为吴文俊的几何成绩很好,这位福建老师经常他给他开小灶。
代数老师的严格要求也使吴文俊打下了很好的数学基础。吴文俊的初级代数教材是美国的大学课本《范氏大代数》,里面有很多的概念,不太好学。他的代数老师是一位日本留学生,很受学生的爱戴。他不仅概念分析得非常细致,难点也讲解得特别明晰,使学生们不仅知道怎么解题,还知道为什么学这些内容。
出色的数学成绩使吴文俊的理科成绩在同学中卓然出众,特别是物理。其实,最初得到吴文俊青睐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他认为物理是比较根本的,数学只是重要的工具,必须从物理而不是数学来认识世界。
当时教物理的是交大教授赵贻经。赵老师的物理课讲得极好,吴文俊总是听得如痴如醉。赵贻经为了能让学生多学一些知识,经常会讲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物理题目,并要求学生课后去做。要解这些物理难题,仅有高中的数学基础自然不够,出于对物理的热爱,吴文俊开始自学数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他成了班级里的“数理王子”。
在高三年级时一次难度很大的物理考试中,吴文俊得了满分,但这次物理考试却为吴文俊确定了以后的数学的方向。
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正始中学有特殊奖励,如果高中毕业后能考入国立大学或日本大学,学校将资助一切学习费用。吴文俊的那一届也不例外。由于吴文俊出色的成绩,他也属于奖学金的候选人之一。
在看到吴文俊的考卷后,物理老师赵贻经认为吴文俊这次的物理考得好就是因为数学学得好,他对校方说:“这次考试的物理题目有两道题非常难,吴文俊同学能够得满分,说明他的数学基础已经很扎实了,这位同学在数学上的潜力是无穷的。”他认为专攻数学才能使吴文俊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力荐他人数学系。赵贻经的意见对校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校方规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100块大洋的奖学金。
当时的社会家族观念很强。在一些家族中,特别是在经济情况不好的家族中,常常是集一个家族的财力支持一个比较有希望出人头地的年轻人,等到这位年轻人有了好工作之后,再回报给大家。吴福同的学业也是在亲戚朋友的资助下才完成的,所以他也要回报给家族,支持亲戚家的孩子念书。虽然吴福同挣钱比较多(那时每月就能拿100多块),但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当时,念大学的学费还是比较昂贵的,支付这笔钱对吴家来讲实在有些力不从心。每年100块大洋的奖学金可是一笔不少的钱啊。当时交大每学期的学费只要30块大洋,有了这100块大洋就可以解决学费和吃饭问题了。如果没有奖学金,吴文俊或许都没有办法进大学。这100块大洋真是太有吸引力了。就这样,作为接受大学教育的条件,吴文俊接受了校方的安排,放弃喜欢的物理,专攻数学。
在战火纷飞的20世纪30年代,吴福同和沈粹华当然不放心独子离家求学,他们对校方的唯一要求就是吴文俊不能离开上海,必须报考上海的大学。于是,学校指定吴文俊报考南洋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1936年秋,吴文俊进了上海交通大学,踏上了他的数学之路。
就像中国传统士人一样,吴文俊虽然贫穷,但疾恶如仇与刚直不阿的个性却分毫未受影响。日寇占领上海后,正始中学的许多老师,包括校长陈群都投靠了日本,担任汪伪政府公职,而其他人也都作了鸟兽散,正始中学就此解散,奖学金也只发了第一年。此期间,当陈群得知上大学的吴文俊成绩优异而生活困窘之时,曾特意派人找吴文俊,表示愿意每年付100块大洋,继续资助吴文俊完成学业。吴文俊立刻严词拒绝了。生活可以苦一点,但中国人的尊严、气节不可以不要。
为了奖学金而放弃了钟爱的物理,吴文俊的遗憾是不言而喻的。即便现在,他还依然对当年校方类似“乱点鸳鸯谱”的做法耿耿于怀:
我学数学是被动的。我的物理考得特别好,物理老师认为他出的题目很难,我考得好是因为我数学比较好,我是偶尔经过听到的。于是校长就决定把一个奖学金给我,规定我去考上海交大的数学系,如果考上了就给我奖金,所以我就去考交大数学系了。因为我要是没有这个奖金,家里面条件不够,那时候学费都是很高的,几十块钱那个时候很值钱。……我个人比较喜欢物理,我到现在还是这个样子,不过现在物理学不起来了,不行了。……假定我是搞物理的,我相信我在物理上面一定也可以搞出东西,从我的个性,从我学习钻研的精神这方面来看,我相信我会搞一些东西出来。我有一种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要把这个客观的事情搞清楚,搞得清清楚楚。但是能搞出什么名堂来已经不知道了。
是的,凭着那一股子的钻劲,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吴文俊当年选择了物理,也同样会是一个出色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