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讲 风云突变

风云南北朝之苻坚 作者:周思源 著


第二讲 风云突变

隐居多年待价而沽的旷世奇才王猛不看好苻坚而屈驾主动投奔桓温,确实有他的道理。

晋永和十年(354),东晋权臣桓温率领步军、骑军四万余人,从今湖北北部、河南南部进攻位于今陕西的秦国。桓温时任晋都督、荆梁等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能征善战,晋军势如破竹,秦军节节败退。秦帝苻健大惊,命太子苻苌率领五万秦军抗击。苻坚和他的父亲丞相苻雄也参加了这场决定秦国命运的战役。但是桓温的晋军锐不可当,逐渐逼近秦国首都长安,关中平原不少郡县甚至连长安旁边的几个重要城池都相继投降了桓温。秦军与晋军在长安南面展开决战。十七岁的龙骧将军苻坚随父亲丞相苻雄,带领七千精锐奋力抗击晋军,总算勉强保住了长安。

令所有人奇怪的是,已经进军到了离长安近在咫尺的灞上,眼看长安即将不保,一场大血战势必不可避免,桓温却下令停止进兵,各部原地待命。原来分别掌握东晋军政大权的几个大家族之间一直有矛盾,远在三千里外的桓温有后顾之忧。桓氏兄弟子侄在东晋军政界虽然势力巨大,但桓温怕晋军占领长安之后,司马氏朝廷和王、谢、庾、郗等几个大族会担心他权力过大,说不定会乘机削去他的兵权,给他个虚衔,让他回京师建康去。桓温想,反正随时可以拿下长安,目前军中存粮不多,眼看麦子快要成熟,索性先休整一些日子,待麦熟之后再发动总攻不迟。届时一举夺取长安,接着再东出潼关,攻占晋国旧都洛阳。那时候上表要求朝廷还都,朝廷和各大家族就不好再说什么,更不敢为难他们。桓温这个重大决策看似稳妥英明,实则大大失策:这就给了本来已精疲力竭的秦军和岌岌可危的秦国以无比宝贵的喘息机会,当然也等于给了苻坚机会。桓温犯了个极其严重的战略性错误。

就在离战场不远的华阴隐居的王猛看出,桓温攻入长安指日可待,眼下晋军气势正盛,将整个关中收入囊中已无悬念,秦已面临灭国之危。晋拿下长安后必定是出潼关,取洛阳,这样燕就处于晋的南与西两面夹击之中,形势危殆,晋国全面收复故土有望。另一方面王猛已经三十出头。古人寿命短,“三十而立”这个“立”不是指刚刚出来做事,而是指事业有成,至少是有了一定成绩,站稳了脚跟。诸葛亮二十七岁才出山已属很晚,王猛比他还晚!就凭这一点,此人就很不简单。要是一般读书人早就出来谋个一官半职了。王猛显然认为,桓温是个能够成大事者,于是毅然决定投奔,直接去桓温的大营求见。

桓温见到王猛不是吃了一惊,而是吃了好几惊!

首先是王猛穿着不凡。按说身为平民的王猛来拜见大都督大将军,总应该穿得尽量体面些才是。当时已经快到麦收季节,天气炎热,王猛却穿了件最普通的褐衫来见他,竟然清高如此!更使桓温吃惊的是,布衣王猛居然和他一边谈话一边把那件褐衫脱了下来,一个一个捉虱子,捉住一个捏瘪一个。由此可见王猛褐衫之脏已到何等程度!当面扪虱,简直有待人轻慢之嫌,何况此人乃大人物!王猛显然是故意穿了这件褐衫来觐见的,目的就是要看看这位大名鼎鼎的桓温对待士人究竟是不是礼贤下士,要不然的话将来可就不好相处。(“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温察而异之。”《晋书·苻坚载记下》所附王猛传)桓温是个见过世面的宰相级权臣,了解魏晋文人的清高,大概也从没见过如此放肆者。所以这个“扪虱而言”的故事后来见诸典籍,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魏晋文人佳话。桓温奇怪地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率领精兵十万讨伐叛军,为百姓扫除残余的逆贼,可是怎么三秦的豪杰至今没一个来投奔我呢?王猛毫不客气地尖锐指出,您千里迢迢深入敌对的秦国,势如破竹,都已经快打到长安城下了,大军却停了下来,不渡过狭窄的灞水把长安拿下,灭掉秦国。三秦大地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不知道你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所以不敢来。意思是,若是投奔了你,万一你只想自己立功升官,却并不想光复故土,一旦退兵,那么这些有老有小的本地人怎么办?(“‘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温默然无以酬之。”《晋书·苻坚载记下》所附王猛传)这话戳到了桓温的痛处。王猛是外人,初次见面,他既不能暴露晋国内部的矛盾,更不能袒露自己有取司马氏而代之的野心,所以只好沉默不语。王猛肯定谈了许多对时局、治国的过人见解,桓温十分欣赏。他当时就把王猛留下,在自己身边暂时代理军谋祭酒。军谋祭酒有点像现在军以上司令部的参谋处长,虽非领一军之长,却为统帅身边重要幕僚,朝夕相处,较易升迁。仅见一面,就能够得此要职,可见桓温对王猛重视之一斑。桓温之所以特别赏识王猛,就是由于王猛不但见解不凡,而且性格直率,胆识过人。一个寻常士子,初次与大都督见面就敢于如此提出不同意见,这在江东确实无人能及。所以桓温才决定将他留在自己身边作为重要谋士。

从《晋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王猛在桓温这里住了几天。这时候军事形势发生了不利于晋军的重大变化。本来几乎已经胜券稳操,必定可以拿下长安取得伐秦胜利的桓温,由于轻敌停止进攻所犯的这个战略性错误的恶果显现了出来。原先已经伤了元气的秦军,不但有了宝贵的喘息休整充实兵员的机会,而且发现了晋军的软肋,制定并且顺利实施了新的作战方针,一举扭转了整个局势。由此可见战略判断与对关键时机的把握是多么重要。

秦军发现,原来桓温迟迟没有进军长安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军粮已有些吃紧。桓温显然想等待麦熟才开始大举进攻,直到结束整个灭秦战役。秦军针对晋军的这个致命性弱点,采取秘密提前收割麦子的办法,而且坚壁清野,使将要面临断粮的晋军无法补充任何食物。(“初,温指秦麦以为粮,既而秦人悉芟麦,清野以待之,温军乏食。”《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一》)这样一来,桓温只好被迫撤军。桓温送给王猛车马,请他出任督护这样的高官,请王猛和他一起南归。这个“督护”的“督”是晋国的一种比较高的军职,乃左卫将军和右卫将军这“二卫”下面的武贲司马、羽林司马等“五督”之一。“护”是包括左、右卫将军在内的“六军”中的护军将军。督护通常都领兵在外,有些督护甚至是统领一个郡的军事主将,比军谋祭酒有实权,易得军功而升迁为主持一郡乃至一州的军政主官。比如地位重要的南阳郡督护就是那里的军事主官。王猛年已而立,功业点无,桓温所许,机会难得。这个诱惑力不小。

本来已经在桓温大营中临时代理军谋祭酒的王猛显然从军事形势的巨大变化上看出,桓温在重大决策上疏于深谋远虑,未必是自己实现抱负可以托付一生事业者。王猛没有马上答应跟桓温走,而是找了个借口,先回到山里征求师父的意见。师父的意思是,桓温是个想篡权代晋的野心家,和想为社稷黎民做一番事业的你根本不是一路人,弄不到一起的。你留在这里也能大展宏图,何必大老远跑到南方去!王猛接受师训,放弃了辅佐桓温的念头。(“猛还山咨师,师曰:‘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猛乃止。”《晋书·苻坚载记下》所附王猛传)也许有读者会想,王猛见识非凡,极有主见,他怎么还要去征求师父的意见呢?我推测,这个师父很可能就是当初让他跟着进深山的那个老者。老人家当然不可能是神仙,应该是一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大智者,所以王猛不但年轻时受过他的教诲,而且后来在重大问题上也继续请师父指点。

王猛没跟桓温走,但是也没有马上投奔燕国或者秦国。一方面他还要看看形势,究竟出山助谁。另一方面,得有人来请才行!所以他继续隐居。

不过这时候苻坚仍然没有要当皇帝的想法,在秦国众多贵族中,他的力量太小,他还是只想当个辅佐皇帝的好大臣而已。

四件大事

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谁造谁,恐怕和鸡生蛋还是蛋生鸡一样说不清。不过二者有个重大区别:蛋与鸡究竟谁生谁是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而英雄与时势究竟谁造谁,若加以细细研究还是可以看出个端倪来的。当时由于时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一两年内接连发生了四件大事,对苻坚命运产生巨大影响,促使苻坚的想法也产生了根本改变。

一、父亲病故

苻坚之父苻雄是秦国丞相,权力仅次于伯父皇帝。苻雄率领秦军主力大败撤退中的晋军,歼敌万余。他一死,苻坚不但失去了最主要的亲人,也失去了最重要的靠山。以他父亲为首的这一支在朝廷的地位显然大大下降了。

二、太子阵亡

“太子苌与温战,为流矢所中死。”(《晋书·苻健载记》)太子一死自然就要另立太子。按说,皇帝苻健有好几个儿子,有的相当优秀,苻健自己也喜欢他,再立一个便是。可偏偏就在太子苻苌刚死时长安城里流传一句谶语:“三羊五眼应符。”(《晋书·苻生载记》)谶语就是某种带有预言性质的话语或者歌谣之类。此谶何意?一只羊有两只眼,三羊应有六只眼,可这句谶语说的是三只羊五只眼,而且“应符”!似乎神明于冥冥之中暗示,少一只眼者当太子才“符合”上天之意。皇帝苻健极其迷信天命神灵,他的几个皇子中只有苻生从小就瞎了一只眼,于是就宣布立皇子苻生为太子。很明显,“三羊五眼应符”这句谶语是苻生一伙故意散布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获得皇位继承权成为天命所归。这样一来,秦国政治格局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苻健这个决定完全出乎人们意料,包括苻坚在内的所有人都想不到皇帝竟然会立苻生为太子。因为苻生从小就品行恶劣,坏得出奇,以至于祖父三秦王大单于苻洪极其讨厌这个孙子,亲自拿鞭子抽他。苻生不但不怕,还犟嘴,话很难听。气得苻洪对儿子苻健说,这小子坏透了,不如早些把他除掉,否则他长大了会弄得咱们家破人亡。(“幼而无赖,祖洪甚恶之。……谓健曰:‘此儿狂勃,宜早除之。不然,长大必破人家。’”《晋书·苻生载记》)苻健当然更加了解自己的儿子有多坏,既然父王说杀了他,就打算杀掉这个逆子。苻坚的父亲苻雄竭力劝他说,孩子长大了会改好的,这才把苻生保了下来。原来的太子苻苌为人很好,对苻坚也很不错。尽管苻坚很不喜欢这个处处不如自己的堂兄苻生为太子,对伯父皇帝的这个决定十分失望,可是皇帝伯父已经立了他,有什么办法!连皇帝的另外几个皇子和近支宗室里比自己年纪大、地位高、兵权大者,也都不敢说半个不字,自己还能怎样!只能悄悄扼腕叹息而已。所以这时候苻坚仍然没有别的念头,只继续乖乖地当他的东海王龙骧将军。

三、堂兄兵变

近支宗室中有一个人对苻生被立为太子特别不服,极不甘心,他就是苻坚同一个祖父的另一个堂兄苻菁。苻菁不是苻健之子,是他侄子。苻菁的父亲是苻洪的长子,由于被后赵的石虎杀害,所以祖父苻洪称王后就立老二苻健为太子。长房长孙的苻菁虽然深感遗憾,却也只能接受这个痛苦的现实。毕竟自古以来长子死了立余子也符合礼制。父亲已故,祖父立叔叔为太子理所当然,无话可说。祖父去世,叔叔即位,天经地义。叔叔对自己也挺器重,所以苻菁也没什么别的想法。当初苻洪自称三秦王时,他率领的几万氐人大军都在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一带,本想把这片最重要的中州大地拿下,想不到很不顺利。临终前他嘱咐儿子苻健,让他把这支氐人大军带回关中平原去,三秦大地才适合氐人发展。就是二叔苻健、三叔苻雄和他苻菁三人同心协力,吃尽千辛万苦才把这支几万人的队伍带了回来,建都长安,二叔苻健当了天王,后来称帝。可是二叔苻健竟然完全不顾大秦社稷利益和宗室、朝臣的意见,立人品最差、毫无威望的苻生为太子。深藏于苻菁心中多年的最大遗憾就突然变成了严重不满,而且越来越强烈起来。尤其是叔父皇帝健康日衰,近来病情日益严重,已经到了不能上朝的地步。苻菁觉得机会来了!他打算等皇帝叔父一死或者已经病入膏肓,立刻杀掉声名狼藉的苻生,自己称帝。反正自己是大秦开国国君三秦王的长房长孙,皇位本来就应该属于自己这支,现在不过物归原主而已。凭自己的兵力、威望,夺位应该不成问题。一日听说皇帝病情已经十分危急,苻菁就急忙带了一批亲信攻打太子苻生的东宫,想把他杀了,自己称帝。结果进了东宫发现苻生竟然没在!一问,说是皇上病重,太子进宫伺候皇上去了。苻菁哪里会相信皇上病危这样的话,认为肯定是托词,更加确信叔叔皇帝已死,苻生一定是赶紧进宫准备登基的大事去了。自己必须赶在他即位之前把他杀掉!要是他一登基,那可就不好办了,他说话就成了皇上口谕,谁敢不遵!于是苻菁连忙离开东宫,索性带兵直接攻打皇宫的东掖门。进了东掖门,里面还有一座高大的端门。正要攻打,哪里想到,苻健竟然没死!原来苻健听说苻菁居然带兵攻打皇宫,就抱病挣扎着登上了端门。端门下苻菁带来的官兵一看,皇帝竟然还活着!而且皇帝下令御林军平叛。大家这下子顿时全都傻了眼,纷纷放下手中兵器逃命,苻菁很快就被拿下杀了。不过这件事情受到刺激最大的还不是苻坚,而是已经病入膏肓的苻健。好家伙,我还没死呢,就有人带兵攻打皇宫造反篡位来了,要是自己一旦归西,那还得了!他一气之下,不几日就一命呜呼。

这件事情对苻坚和他手下的人刺激很大。因为以前苻坚觉得自己虽然在宗室朝臣中地位不算很高,毕竟皇帝叔父对自己不错,安全无虞。现在品行恶劣、残酷无情的苻生当了皇帝,自己就有性命之忧了。再说,苻菁武力夺权的做法虽然没有成功,对苻坚和他的亲信们不可能没有启发!其可为,我何不亦为之!

四、皇帝残暴

对苻坚影响极大的第四件大事就是皇帝残暴。

苻生的凶恶残暴在中国古代史上的暴君中也极为罕见。他即使在朝堂也刀不离手,还故意露出刀尖,而且锤子、钳子、锯子、凿子、弓箭之类都放在手边,动辄杀人。听官员说出现了个什么天文现象,他就把皇后和位列文臣武将之首的太傅、尚书令、车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全杀了。出现日食,苻生问怎么办,一个奸臣说,只要把司空王堕杀了就行。苻生一想,司空顾名思义就是管天空的,让他从天上掉下来不就行了嘛,于是就杀了王堕。苻生在太极殿举行大宴,大家都喝得实在不能再喝了,有些人已经东倒西歪。苻生命尚书令叫大家必须喝。过了一会他发怒道:“为什么不强迫大家喝,还有坐着的!”说罢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把尚书令射杀了。结果“百僚大惧,无不引满昏醉,污服失冠,蓬头僵仆,生以为乐”(《晋书·苻生载记》)。苻生的亲舅舅建议他爱护百姓和大臣,却被他杀了,他母亲强太后忧恨而死。

对于苻坚来说,更为可怕的是,苻生当上皇帝之后,苻坚的处境变得十分危险起来。苻生反复无常,对他说不爱听的话固然会被杀,说他好话也不行,苻生说你这是“媚于我也”,没安好心,也把人杀了。总之,动辄得咎。苻坚小心翼翼地尽为臣之道,生怕触怒苻生。当时羌人领袖姚襄、姚苌兄弟率领的羌军本来早就归顺了晋国,后来闹独立想回到陇西羌人故地,和秦国发生了多次冲突。最近已经攻入长安北部,人数多达两万七千人。苻生派广平王苻黄眉和东海王苻坚率军去平定。秦军大胜,杀了姚襄,姚苌率余部降秦。结果苻生不仅没有任何嘉奖,反倒多次当众侮辱立了大功的苻黄眉。苻黄眉实在气不过,反正他本人就是宗室,就与部下秘密商量除掉苻生自立。(“谋杀生自立”《晋书·苻生载记》)事情被苻生发现,苻黄眉与许多王公贵戚都被杀。“宗室、勋旧、亲戚、忠良杀害略尽。王公在位者悉以疾告归,人情危骇,道路以目。既自有目疾,其所讳者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只之言皆不得道,左右忤旨而死者不可胜纪。至于截胫、刳胎、拉胁、锯颈者动有千数。”(《晋书·苻生载记》)苻生的倒行逆施,弄得天怒人怨。但是皇权专制,谁拿他都没有办法。一些大臣借口年老多病要求辞职回家养老养病,有些领兵在外的州郡主官索性降了燕国。于是秦国日益削弱而燕国更加壮大。

在苻生的这种淫威下苻坚度日如年,实在难过,不过也只能忍,别无良策。危险的是,苻生现在开始注意苻坚了!以前苻坚前面有太子苻苌、父亲丞相苻雄、堂兄大将苻菁、宗室老臣苻黄眉等许多人,数以十计,他的地位不显。由于这些位高权重的大臣战死的战死,被杀的被杀,从而使苻坚在朝中的地位比从前大大突出。尤其是在平定姚襄之役中,苻坚作为主将之一显示出卓越的领导与指挥才干,皇帝苻生感到了威胁。苻生几次想杀了苻坚,全靠苻生特别信任的左卫将军李威从中转圜,巧为应付,苻坚才得以一次次幸免于难。李威是苻坚母亲苟夫人的姑姑的儿子,是苻坚的表舅。苻坚的父亲苻雄在世时,与李威关系非常好。

在平定羌军战役中,姚襄旧部的两位谋士薛讚和权翼归顺了苻坚。他们对苻坚说:“今主上昏虐,天下离心。有德者昌,无德受殃,天之道也。神器业重,不可令他人取之。愿君王行汤、武之事,以顺天人之心。”“坚深然之,纳为谋主。”(《晋书·苻坚载记上》)苻坚虽然动心,但是要把权倾天下的皇帝手里的皇位夺过来,谈何容易!他征求跟他关系最密切的侍中吕婆楼的意见。吕婆楼说,我是个随时都可能被杀的人,没这个本事办这样的大事。我们那个地方有个隐士王猛,此人的谋略举世无双,王爷可以请他出山听听他的建议。于是苻坚就请吕婆楼去礼请王猛。(“仆,刀镮上人耳,不足以办大事。仆里舍有王猛者,其人谋略不世出,殿下宜请而咨之。”《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

王猛终于等到了亲自登门礼请的吕婆楼。于是王猛按照师父指点就地发展的精神,接受了苻坚的邀请。苻坚与王猛一见如故,交谈十分融洽,谈论改朝换代政权更替这样的大事观点非常一致。很显然,苻坚即使不明明白白地告诉他自己的抱负,王猛也能够听得出来,并且会给他出谋划策。王猛一定给苻坚仿佛听了个新《隆中对》的感觉。因此苻坚觉得自己好像是刘备,而王猛就是诸葛亮。(“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晋书·苻坚载记下》所附王猛传)于是王猛立刻成为苻坚最重要的心腹幕僚。

苻坚的另外一位密友特进、领御史中丞梁平老等也对苻坚分析内外形势。说如今皇帝昏庸无德,朝野都痛苦不堪,不少人都和皇帝二心。燕国和晋国也将伺机进攻。秦国有国破之危!敦促苻坚要敢于担当,赶紧采取行动。(“主上失德,上下嗷嗷,人怀异志,燕、晋二方,伺隙而动。恐祸发之日,家国俱亡。此殿下之事也,宜早图之。”《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二》)苻坚觉得他们说得十分有理,但他还是有些担心,因为苻生特别厉害,只要他略有怀疑,就会立即将对方杀死。所以苻坚不敢轻举妄动,还在积聚力量,等待时机。

尽管苻坚表面上十分恭顺,不出头,不露才,尽量避免引起苻生的注意和疑忌,但是苻生越来越觉得苻坚是个潜在的巨大危险。因为苻坚能力过人,颇得人望,又是近支宗室,苻菁死后再没有比苻坚更能够挑战自己皇位的人了。此人不除,寝食难安。也许苻生嗅出了什么气味,这次他下决心了,除掉苻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