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山大川,悟道自然
重庆是山城,近郊就环绕着南山、歌乐山、缙云山。中学时期,江碧波就经常和同学一起去爬山,这里的山间小路、别成一格的岩石上都留下了她攀登的足迹。重庆又是一座江城,嘉临江和长江两江汇合,浩浩长河、激流碰撞、美不胜收。“我选择艺术,是源于对大自然的美对我的召唤。从小,来自大自然的美就给我很深的震撼,我希望能用一种方式形象地表达我对美的体会,那就是艺术。”
用艺术响应自然的召唤,江碧波有幸从青年时期开始就在这条路上一直前行。从她进入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附属中学学习绘画开始,直到她到母校任教的那些岁月,为了进行创作,同时培育英才,她进行了大量的野外采风写生。一开始,她是作为学生跟着老师出去写生;后来,她又作为老师带着学生出去写生。她多次深入中国西南名山大川,不仅领略了西南自然造就的奇峰异石、清泉浩川,还在自然中寻找自我,悟道其中。
自然的天地让江碧波逐渐释放了人类的天性。每当她登上那些险峭的山峰,拨开那些未经开发的荆棘,嗅到泥土中古朴的芬芳,越过那些古老荒芜的城垣,她便为大自然的赐予所感动。这跋涉山川的行走让江碧波升华了对于祖国名山大川的依恋之情,在她温和顺从的女性心灵中注入了追求新鲜、敢于开拓的兴奋剂,用她自己的话说,即大自然的野性。比起同龄的姑娘们,她更希求在不断的自讨苦吃中感受独辟蹊径的自由与狂放,感受苦尽甘来的放肆与快活;她不接受约束、循规蹈矩和安分守己。“生命中充满着冒险,如果你不满足于常规陈套,直追险境是一个开拓者的必由之路,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则是未来开辟一个新的境界。”这些在自然中的冒险体验,都使得她在艺术中有着超越常人的大胆奔放,对她成名后仍然不断开辟新的创作领域,成为一名多产艺术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这天地的造化中,江碧波逐渐升华了她心灵中的气魄和力量。那山洪咬啃过的磐石、河岸,那自然巨变雕凿的深渊、峰巅,那亘古永恒的苍茫大地……诸多的有形和无形,诸多的巨变和沧桑,都蕴含着生命的力度和震撼。这种力度和震撼已经完全融入她的心灵。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朋友们与她交谈,谈到激情迸发之处,她温柔的脸部轮廓会突然凝固,眼神中迸发出让人倒退三尺的凛冽之气。这一点,给很多她身边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人格中同时糅合了女性的温顺和比男性还男性的强悍,这来自于山川造化,成为她艺术中那巨大张力的源泉。
这充满生机的自然,更激发了江碧波作为女性与大地母亲的情感共鸣。1965年,江碧波生下了儿子叶洲,成为母亲对于她来说是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给她带来新的生命体验。作为母亲,她体会到了大地母亲蕴藏的巨大承受力,这种力量就好似母性的坚毅,在痛苦中迸发出大美。女人天生就对美和痛苦敏感,作为母亲,她更理解到“生活并不容易,需要用更多的力量来平衡抚慰心灵,帮助我们正视坎坷,内心的痛苦和软弱需要阳刚之美来支持”。在大地母亲上行走的经历给了她强大的精神支撑。同时,她认为西南地区又是一个非常滋润女人的地方,这里的山川人物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阴柔美。这样的自然和人文背景赋予她温情,使得她在创作中有时又流露出母性温柔婉转的情感,让她的作品有了更丰富的生命层次。
长期沐浴自然山川之气,江碧波滤去了人间的浮华功利,养成了洒脱的个性。人在自然的永恒中显得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什么都带不来也什么都带不去。她不喜欢进城,不喜欢城市的拥挤和浮躁,只是按照自己内心的目标在走,好似闭关修炼一般在冥想中创作。“在实现的过程中我没有所谓的成就感,实现也不是得到了什么,你永远得不到什么。我所创造的我拥有不了,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拿不走的。”江碧波真正悟到了这些,所以才能安于平淡,朴素无华。年老时,她在画室里一个冬天几乎都穿着黑色的及脚踝羽绒服。她多年的朋友甚至开玩笑说:“我今天看到她穿这个,明天还看到她穿这个,有的时候我都觉得这个女人平时那么美丽,但一画起画来,就有点不讲究。”江碧波对此“评语”哈哈大笑。但她曾经在画室里一边唱歌一边绘画时说的一段话或许对此有着最好的解释:“我不追求那些外在的物质上的奢华享受,因为我有着更高的精神享受。生活就是工作,工作本身快乐,我在艺术创作中的快乐又有多少人能体验到呢?”这似乎就是她功成名就以后在外人看来不懂享受,还是选择继续“吃苦”的缘由。
“人,只有把自己与大自然视为一体时,在那超然无为的境界中方能发挥其更大的潜力和创作性。以空灵应充实,以不变应万变,以无为应无不为,如此乐也在其中了。”江碧波对大地、自然、宇宙和人类原始美的讴歌自此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