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秦汉时期东北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秦朝统一中国后,原燕国故地归属秦王朝的管辖,继秦而兴的汉朝取代了燕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并征服了东北的卫氏朝鲜。秦朝时在东北地区所设三郡仍然沿用燕国时期的旧名,其中右北平郡和辽西郡设置于公元前225年,辽西郡府位于且虑县(今辽宁朝阳附近),后移至阳乐县(今辽宁义县西),右北平郡府位于无终(今河北蓟县),辽东郡设置于公元前222年燕王喜被俘后,郡府位于襄平(今辽宁辽阳)。郡下又置县,据《史记·周勃世家》,右北平郡属县十六,辽西郡和辽东郡属县共计二十九,管理更为系统和严密。加强对地方行政管理的同时,秦朝的法令制度亦得以推行于东北地区,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20世纪70年代,在河北省围场县、内蒙古赤峰、奈曼沙巴营子等地出土的秦代铁权和秦陶量上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的诏书铭文,说明东北南部地区处于秦政权的有效统辖之下。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曾东巡至渤海之滨的碣石,据考证,碣石即在今辽宁兴城附近。
西汉时期东北的南部归属幽州刺史管辖,先后设辽东、辽西、右北平、苍海、乐浪、玄菟、真蕃、临屯等郡,并将夫余、高句丽、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汉政权的统治之下。汉初在东北设三郡,各郡分置太守掌管地方事务。其中辽西郡辖境包括辽河西至河北省东部,郡治在且虑(今辽宁朝阳西);辽东郡辖境包括辽河以西部分地区,东南至今朝鲜博川大同江一带,郡治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右北平郡辖境大体上包括今河北省东北部及内蒙东南部,郡治在平刚(今内蒙古宁城县黑城古城)。公元前128年,于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设苍海郡,二年后因为卫氏朝鲜阻隔撤销。公元前108年,汉廷派军灭卫氏朝鲜,其后在卫氏朝鲜境内设玄菟等四郡。其中玄菟郡在今朝鲜东北咸镜道境内,郡治在沃沮(今朝鲜镜城),其后“为夷貊所侵”,迁至高句丽西北,郡治亦迁至高句丽县(今辽宁新宾北);乐浪郡相当于清川江至单单大岭(今朝鲜半岛狼林山脉及其以南的天然分水岭间),郡治在朝鲜县(今平壤南);临屯郡辖境约在今朝鲜半岛东部,郡治在东暆县(约在今朝鲜元山境内);真蕃郡约在今汉江之南,郡治在霅县。汉昭帝时取消临屯和真蕃建制,辖地划归乐浪和玄菟二郡管理。
东汉政权在西汉末期东北地区行政建置的基础上,增设了带方郡和辽东属国两个行政建制。东汉时期,乐浪郡辖域逐渐缩小,北至清川江,东抵单单大岭,西部和南部与西汉时相比变化不大,至汉献帝建安年间,辽东地方的割据势力公孙康,以乐浪郡屯有县(今朝鲜黄海道黄海州附近)以南七县设带方郡,郡治在带方县(今朝鲜黄海道凤山郡文井面古唐城)。高句丽强大起来之后,逐步蚕食原玄菟郡辖地,东汉安帝时玄菟郡二次内迁,郡治在今辽宁省铁岭南唐王营古城。东汉安帝年间,为安置辽河以西的乌桓各部和靠近边塞的鲜卑等部,改邯乡西部都尉为辽东属国都尉,位于辽宁省锦州、盘山地区,史称为辽东属国。经历了西汉末年的混乱局面,东汉政权建立后,大体恢复西汉时期在东北的统治格局,但势力已大不如前,乌桓、鲜卑、高句丽等族趁势崛起,成为影响东北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
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在政治上出现的两个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文学的发展状况。一方面,中原政权加强了对于东北地区的管辖,使得东北文学的发展更多地受到汉族文化的泽被。东北地区与汉族文化接触较早,文明程度较高,正如吕思勉先生在《貉族考》一文中所说:“古所谓四裔者,程度莫高于东夷,此读经、子者所共喻。”长期以来东北地区先民对汉文化即存有敬慕之心。受汉族文学的影响,此阶段的东北文学在形式上趋于丰富,在思想内容和文化倾向上也受到汉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辽东地区出现了以“辽东三杰”为代表的一批杰出文人。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存在时间、势力范围和文明程度上都较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与之相应地,具有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神话传说成为这一时期东北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夫余建国神话。但总体而言,由于地理环境和部族战争的限制,东北地区汉语文学发展仍然极为缓慢,尤其是文字的出现更大大晚于中原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东北文学发展的进程。
《后汉书·东夷列传》所记有关海中女儿国的传说,与后世《西游记》的西梁女国原型颇相类似。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其耆老言,尝于海中得一布衣,其形如中人衣,而两袖长三丈。又于岸际见一人,乘破舩,顶中复有面,与语不通,不食而死。又说海中有女国,无男人。或传其国有神井,窥之则生子云。”另据《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时任玄菟郡太守的王颀追捕挹娄盗寇至其东界,询于当地老者,“耆老言,国人尝乘船捕鱼,遭风见吹,数十日,东得一岛,上有人,言语不相晓,其俗常以七月取童女沉海。又言,有一国,亦在海中,纯女,无男”。
此传说与高句丽祭燧之风俗有关,《后汉书·高句丽传》记载:高句丽“好祠鬼神、社稷、灵星,以十月祭天大会,名曰‘东盟’。其围东有大穴,号燧神,亦有十月迎而祭之”。对于燧神的祭祀方法史籍中有多处相关记载,如《三国志·高句丽传》载:“其国东有大穴,名隧穴,十月国中大会,迎隧神还于国东上祭之,置木隧于神座。”《旧唐书·高丽传》记:“国城东有大穴,名隧神,皆以十月王自祭之。”学者们多认为高句丽的这种祭祀与生殖崇拜有关,燧神应当是主管人口繁殖的女神,这反映了高句丽宗教信仰活动中的地方特性。
夫余源于东夷“九夷”之一的凫族,又称浮渝、於余、扶余等,春秋时夫余迁徙至辽西地区。战国时代,夫余又为燕、赵所逼,迁至今吉林扶余地区,夫余王国的建立当在西汉中期。《后汉书·东夷列传》云:“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里,本秽地也。”这里应当是指东汉时期的夫余国疆域,南与高句丽接界之地,约在今吉林浑河、浑发河上游的分水岭一带。“西与鲜卑接”的界地,约在今吉林白城地区。“北有弱水”,是指弱水的西段,即吉林松花江的西段,而西汉中期东明王所立之国疆域较东汉时期更小,国都初在今黑龙江双城,后迁至吉林扶余。夫余国王接受玄菟郡守的管辖,与汉政府关系友善,汉政府曾赐玉匣,安葬其王。
夫余是东北古族,前后延续五百余年,“在同时期的东北古族中,夫余文明程度最高,曾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丰富的神话遗产”。夫余开国君主东明王的传说较早见于王充的《论衡·吉验篇》,此传说与商族起源神话有着极深的渊源。商族起源神话见于《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生商被认为是典型的卵生神话。《吕氏春秋·音初》对此记载更为详细:“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据《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此外,夫余的东明王,鲜卑族的檀石槐,以及满族的布库里雍顺传说都与卵生神话有关,杨公骥先生指出:“始祖卵生的传说是古代北方族的神话。古商族、周族和高句丽、满族、朝鲜都有着极类似的神话。”卵生神话是东北地区长期存在的日崇拜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