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 文 篇
雨果的少年时代
一、父亲
维克托·雨果(Victor Hugo)的曾祖,是法国东北洛林(Lorraine)州的农夫,祖父是木匠,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
雨果将军(Général Léopold Hugo)于一七七三年生于法国东部南锡城(Nancy)。一七八八年从朗西中学出来之后,不久便投入行伍,数十年间,身经百战,受伤数次:从莱茵河直到地中海,从科西嘉岛(Corse——即拿破仑故乡)远征西班牙。一八一二年法国军队退出西班牙后,雨果将军回到故国,度着差不多是退休的生活,一八二八年病死巴黎。
论到将军的为人,虽然是一个勇武的战士,可并非善良的丈夫。如一切大革命时代的军人一样,心地是慈悲的、慷慨的,但生性是苛求的、刚愎的,在另一方面又是肉感的,在长年远征的时候,不能保守对于妻子的忠实。
一七九三年革命军与王党战于旺代(Vendée)的时候,利奥波德·雨果还只是一个大尉,他结识了一个名叫索菲·特雷比谢(Sophie Trébuchet)的女子,两人渐渐相悦,一七九七年十一月十五日在巴黎结了婚。最初,夫妇颇相得,一七九八年在巴黎生下第一个儿子阿贝尔(Abel),一八〇〇年于南锡生下次子欧仁(Eugène)。一八〇二年于贝桑(Besançon)复生下我们的大诗人维克托(Victor)。
结缡六载,夫妇的感情,还和初婚时一样热烈,一样新鲜。丈夫出征莱茵河畔的时候,不断地给留在家里的妻子写信,这些信至今保留着那时卢梭的《新哀洛绮思》(Nouveile Hèloîse)式的多愁善感的情书。妻子的性情似乎比较冷静,但对于丈夫竭尽忠诚。一八〇二年,维克托生下不久,他们正在南方的口岸马赛预备出发到科西嘉去;她为了丈夫的前程特地折回巴黎去替他疏通。她一直逗留了九个月,回来的时光,热情的丈夫耐不住这长期的孤寂,“不能远远地空洞地爱她”(这是丈夫信中的话),已经另觅了一个情妇,从此,直到老死,就和妻妇仳离了。雨果夫人从马赛到科西嘉,从科西嘉到易北河岛(Elbe),从易北河到意大利,到西班牙,辗转跟从着丈夫,想使他回心转意,责备他忘恩负义,可是一切的努力,只是加深了夫妇间的裂痕。
父亲一向只欢喜长子阿贝尔,两个小兄弟,欧仁和维克托,从小就难得见到父亲,直到一八二一年母亲死后,父亲才渐渐注意到两个孤儿,也在这时候,维克托发现了他父亲的“伟大处”,才感觉到这个硕果仅存的老军人,带有多少史诗的神秘性和英雄气息。但在母亲生存的时期,幼弱的儿童所受到父亲的影响,只有生活的悲苦,从一八一五年起,雨果将军差不多是退伍了,收入既减少,供给妻子的生活费也就断绝了:母亲和两个小儿子的衣食须得自己设法。幼年所受到的人生的磨难,数十年后便反映在《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里。维克托·雨果描写玛里于斯·蓬曼西(Marius Pontmercy)从小远离着父亲的生活: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一个大佐,早年丧妻,远游在外,又因迫于穷困,把儿子玛里于斯寄养在有钱的外祖家。这是一个保王党的家庭,周围的人对于拿破仑的名字都怀着敌意,因为父亲是革命军人,故孩子亦觉得到处受人歧视:“终于他想起父亲时,心中充满着羞惭悲痛……一年只有两次,元旦日和圣乔治节(那是父亲的命名纪念日),他写信给父亲,措辞却是他的姨母读出来教他录写的……他确信父亲不爱他,故他亦不爱父亲……”这段叙述,只要把圣乔治节换作圣莱沃博节,把姨母换作母亲,便是维克托·雨果自己的历史了。如玛里于斯一般,维克托想着不为父亲所爱而难过。见到自己的母亲活守寡般的痛苦,孤身为了一家生活而奋斗,因了母亲的受难,觉得自己亦在受难,这种思想对于幼弱的心灵是何等残酷!雨果早岁的严肃,在少年作品中表现的悲愁,便可在此得到解释。他在一八三一年(二十九岁)刊行的《秋叶》(Feuilles d’Automne)诗集中颇有述及他苦难的童年的句子,例如:
Maintenant, jeune encore et souvent éprouvé,
J'ai plus d'unl souvenir profondément gravé,
Et I'on peut distinguer bien des choses passées,
Dans ces plis de mon front que creusent mes pensées.
(大意)
年少磨难多,回忆心头锁,
额上皱痕中,往事曷胜数。
父亲赐予儿童的,除了早岁便识得人生悲苦以外,还有长途的旅行,当后来雨果逃亡异国的时候,他的夫人根据他的口述写下那部《一个伴侣口中的维克托·雨果》(Victor Hugo raconté par un témoin de sa vie),其中便有多少童年的回忆,尤其是关于一八一一年维克托九岁时远游西班牙的记录,无异是一首儿童的史诗。
一八一一年三月十日,他们从巴黎出发,但旅行的计划在数星期前已经决定了;三个孩子也不耐烦地等了好久了,老是翻阅那部西班牙文法,把大木箱关了又开,开了又关。终于动身了,雨果夫人租一辆大车,装满了箱笼行李,车内坐着母亲,长子阿贝尔,男仆一名,女仆一名。两个幼子虽然亦有他们的位置,却宁愿蹲在外面看野景。他们经过法国南部的各大名城,布卢瓦(Blois),图尔(Tours),博蒂埃(Poitiers)。昂古莱姆(Angoulême)的两座古塔的印象一直留在雨果的脑海里,到六十岁的时候,还能清清楚楚地凭空描绘下来。至于那西部的大商埠波尔多(Bordeaux),他只记得那些巨大无比的沙田鱼和比蛋糕还有味的面包。每天晚上,他们随便在乡村旅店中寄宿。多少日子以后,到达西南边省的首府巴约纳(Bayonne)。从此过去,得由雨果将军调派的一队卫兵护送的了,可是卫兵来迟了,不得不在城里老等。等待,可也有它的乐趣,巴约纳有座戏院,雨果夫人去买了长期票。第一个晚上,孩子们真是快乐得无以形容:“那晚上演的剧,叫作《巴比仑的遗迹》,是一出美好的小品歌剧……可喜第二晚仍是演的同样的戏!再来一遍,正好细细玩味……第三天仍旧是《巴比仑的遗迹》,这未免过分,他们已全盘看熟了;但他们依旧规规矩矩静听着……第四天戏目没有换,他们注意到青年男女在台下喁喁做情话。第五天,他们承认太长了些;第六天,第一幕没有完,他们已睡熟了;第七天,他们获得了母亲的同意不再去了。”
对于维克托,时间究竟过得很快;因为他们寄住的寡妇家里,有一个比他年纪较长的女孩,大约是十四五岁,在他眼里,已经是少女了。他离不开她:终日坐在她身旁听她讲述美妙的故事,但他并不真心地听,他呆呆地望着她,她回过头来,他脸红了。这是诗人第一次的动情……一八四三年,他写Lise一诗,有言:
Jeunes amours si vite épanouies,
Vous êtes l'aube et le matin du coeur,
Charmez nos coeurs, extases inouîes,
Et quand le soir vient avec la douleur,
Charmez encor nos ames éblouies,
Jeunes amours si vite évanouies!
(大意)
转瞬即逝的童年爱恋,
无异心的平旦与晨曦,
抚慰我们的心灵吧,恍惚依稀,
即是痛苦与黄昏同降,
仍来安抚我们迷乱的魂灵,
啊,转瞬即逝的童年爱恋!
三月过去了,卫兵到了,全家往西班牙京城进发。
这是雨果将军一生最得意的时代,他把最爱的长子阿贝尔送入王官,当了西班牙王何塞(Joseph)的侍卫。欧仁和维克托被送入一所贵族学校。那里的课程幼稚得可怜,弟兄俩在一星期中从七年级直跳到修辞班。那些当地的同学都是西班牙贵族的子弟,他们都怀恨战胜的法国人。雨果兄弟时常和他们打架,欧仁的鼻子被他们用剪刀戳伤了,维克托觉得很厌烦,忧忧郁郁地病倒了。母亲来看他,抚慰他。有一天,他在膳厅里和贝那王德侯爵夫人的四个孩子一起玩耍时,忽然看见一个穿着绣花袍子的妇人高傲地走进来,严肃地伸手给四个孩子亲吻,依着年龄长幼的次序。维克托看到这种情景,益发觉得自己的母亲是如何温柔如何真切了。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法国人在西班牙的势力一天一天地瓦解了。雨果一家人启程回国,孩子们在归途上和出发时一样高兴。
这些经过不独在雨果老年时还能历历如绘般讲述出来,且在他的许多诗篇(如Orientales)许多剧本(如Hernani,Ruy Blas)中,留下西班牙的鲜艳明快的风光和强悍而英武的人物。东方的憧憬,原是浪漫派感应之一,而东方色彩极浓厚的西班牙景色,却在这位巨匠的童稚的心中早已种下了根苗。
二、母亲
凡是世间做了母亲的女子,至少可以分成二类:一是母性掩蔽不了取悦男子的本能的女子,虽然生男育女,依旧卖弄风情,要博取丈夫的欢心;一是有了孩子之后什么都不理会的女子,她们觉得自己的使命与幸福,只在于抚育儿女,爱护儿女。
维克托·雨果的母亲便是这后一类的女子,不消说,这是一个贤母,可是她为了孩子,不知不觉地把丈夫的爱情牺牲了。
关于她的出身,我们知道得很少。索菲·特雷比谢于一七七二年生于法国西部海口南特(Nantes)。她的父亲从水手出身做到船长,在她十一岁上便死了,她的母亲却更早死三年,故她自幼即由姑母罗班(Robin)教养。姑母家道寒素,由此使她学得了俭省。姑母最爱读书观剧,使她感染了文学趣味。嫁给雨果将军的最初几年,可说是她一生最幸福的岁月,我们在上文已提及。但自一八〇三年起,丈夫便和她分居了,他亦难得有钱寄给她,只有在一八〇七到一八一二年中间,因为雨果将军在意大利、西班牙很有权势,故陆续供给她相当的生活费。一八〇七年,她收到全年的费用三千法郎,一八〇八年增至四千法郎,一八一二年仅二千法郎。但一八〇五年时她每月只有一百五十法郎,一八一二年十月到一八一三年九月之间也只收到二千五百法郎,从此直到一八一八年分居诉讼结束时,她的生活费几乎是分文无着。但这最艰苦的几年,亦是她一生最快乐的几年。她自己操作,自己下厨房,省下钱来充两个小儿子的教育费。但她受着他们热烈的爱戴,弟兄俩早岁已露头角,使她感到安慰,感到骄傲。对于一个可怜的弃妇,还有比这更美满的幸福么!
她的性格,也许缺少柔性,夫妇间的不睦,也许并非全是将军的过错,也许她不是一个怎样的贤妻,但她整个身心都交给孩子了。从一八〇三年为了丈夫的前程单身到巴黎勾留了九个月回来以后,她从没有离开孩子。虽然经济很拮据,她可永远不让孩子短少什么,在巴黎所找的住处,总是为了他们的健康与快乐着想。
她是一个思想自由、意志坚强的女子,尽管温柔地爱着儿子,可亦保持着严厉的纪律。在可能范围内,她避免伤害儿童的本能与天性,她让他们尽量游戏,在田野中奔跑,或对着大自然出神。但她亦限制他们的自由,教他们整饬有序,教他们勤奋努力;不但要他们尊敬她,还要他们尊敬不在目前的父亲,这是有维克托兄弟俩写给将军的信可以证明的。她老早送他入学,维克托七岁时已能讲解拉丁诗人的名作。他十一二岁时,母亲让他随便看书,亦毫不加限制,她认为对于健全的人一切都是无害的。她每天和他们长时间地谈话,在谈话中她开发他们的智慧,磨炼他们的感觉。
不久,父母间的争执影响到儿童了。雨果将军以为他们站在母亲一边和他作对;为报复起见,他于一八一四年勒令把欧仁和维克托送入Decotte et Cordier寄宿舍,同时到路易中学(Lycée Louis le Grand)上课。他禁止两个儿子和母亲见面,把看护之责托付给一个不相干的姑母。母子间的信札,孩子的零用都亦经过她的手。这种行为自然使小弟兄俩非常愤懑,他们觉得这不但是桎梏他们,且是侮辱他们的母亲。他们偷偷和母亲见面,写信给父亲抗议,诉说姑母从中舞弊,吞没他们的零用钱。一八一八年分居诉讼的结果,把两个儿子的教养责任判给了母亲,恰巧他们的学业也修满了,便高高兴兴离开了寄宿舍重新回到慈母的怀抱里。维克托表面上是在大学法科注册,实际已开始过着著作家生活。雨果将军原要他进理科,进国立多艺学校(Ecole Polytechnique),维克托还是仗着母亲回护之力,方能实现他自己的愿望。
知子莫若母,她的目力毕竟不错。十五岁,维克托获得法兰西学院(Académie Française)的诗词奖;十七岁,又和于也纳创办了一种杂志,叫作Le Conservateur Littéraire;一八二三年,二十一岁时,又加入Muse Française杂志社。未来的文坛已在此时奠下了最初的基础,因为缪塞、维尼、拉马丁辈都和这份杂志发生关系,虽然刊物存在的时候很短,无形中却已构成了坚固的文学集团(Cénacle)。
像这样的一位慈母,雨果自幼受着她的温柔的爱护,刚柔并济的教育,相依为命的直到成年,成名,自无怪这位诗人在一生永远纪念着她,屡次在诗歌中讴歌她,颂赞她,使她不朽了。
三、弗伊朗坦斯
现在我们得讲述维克托·雨果少年时代最亲切的一个时期。
治法国文学的人,都知道在十八九世纪的法国文学史上有三座著名的古屋。第一是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的孔布(Combourg)古堡:北方阴沉的天色,郁郁苍苍的丛林,荒凉寂寞的池塘环绕着两座高矗的圆塔,这是夏多布里昂童时幻想出神之处,这凄凉忧郁的情调确定了夏氏全部作品的倾向。第二是拉马丁(Lamartine)在米里(Milly)的住处,这是在法国最习见的乡间的房屋,一座四方形的二层楼,墙上满是葡萄藤,前面是一个小院落,后面是一个小园,一半种菜一半莳花,远景是两座山头。这是拉马丁梦魂萦绕的故乡,虽然他并不在那里诞生,可是他的心“永远留在那边”。
夏多布里昂和拉马丁的古屋至今还很完好,有机会旅行的人,从法国南方到北方,十余小时火车的途程,便可到前述的两处去巡礼。至于第三处的旧居,却只存在于雨果的回忆与诗歌中了。那是巴黎的一座女修道院,名字铿锵可诵,叫作Feuillantines,建于一六二二至一六二三年间,到十八世纪的末叶大革命的时候,修道院解散了,雨果夫人领着三个儿子于一八〇九年迁入的辰光,园林已经荒芜了十七年。
一八〇九年,雨果母亲和他们从意大利回到巴黎,住在Rue du faubourg St-Jacques二五〇号。母亲天天在街上跑,想找一所有花园的屋子,使孩子们得以奔驰游散。一天,母亲从外面回来,高兴地喊道:“我找到了!”翌日,她便领着孩子们去看新居,就在同一条街上,只有几十步路,一条小街底上,推开两扇铁门,走过一个大院落,便是正屋,屋子后面是座花园,二百米长,六十米宽。园子里长满了高高矮矮的丛树和野草,孩子们无心细看正屋里的客厅卧室,只欣喜若狂地往园里跑,他们计算着刈除蔓草,计算着在大树的枝桠上悬挂秋千。这是他们的新天地啊。
从此他们便迁居在这座几百年的古屋中。维克托和兄长们,除了每天极少时间必得用功读书之外,便可自由在园子里嬉游。他们在那里奔驰,跳跃,看书,讲故事。周围很静穆,什么喧闹都没有,只听见风在树间掠过的声音,小鸟啼唱的声音。仰首只是浮云,一片无垠的青天,虽然巴黎天色常多阴暗,可亦有晨曦的光芒,灿烂的晚霞夕照。一八一一年他们到西班牙去了,回来依旧住在这里。四年的光阴便在这乐园似的古修院中度过了,虽然四年不能算长久,对于诗人心灵的启发和感应也已可惊了。在雨果一生的作品里,随处可以见出此种痕迹。一八一五年十六岁时,他在《别了童年》(Adieux à I'enfance)一诗中已追念那弗伊朗坦斯(Feuillantines)的幸福的儿时。
/维克托·雨果像/
四、学业
虽然雨果是那么的自由教养的,他的母亲对于他的学业始终很关心,很严厉。在出发到意大利之前,他们住在Rue de Clichy,那时孩子每天到Mont Blanc街上的一个小学校去消磨几小时。只有四五岁,他到学校去当然不是真正为了读书,而是和若干年纪同他相仿的孩子玩耍。雨果在老年时对于这时代的回忆,只是他每天在老师的女儿,罗思小姐的房里——有时竟在她的床上——消磨一个上午。有一次学校里演戏用一顶帷幕把课室分隔起来。罗思小姐扮女主角,而他因为年纪最小的缘故,扮演戏中的小孩。人家替他穿着一件羊皮短褂,手里拿着一把铁钳。他一些也不懂是怎么一回事,只觉得演剧时间冗长乏味,他把铁钳轻轻地插到罗思小姐两腿中间去,以致在剧中最悲怆的一段,台下的观众听见女主角和她的儿子说:“你停止不停止,小坏蛋!”
到十二岁为止,他真正的老师是一个叫作特·拉·里维埃(De la Riviére)的神甫。这是一个奇怪好玩的人物,因为大革命推翻了一切,他吓得把黑袍脱下了还不够,为证明他从此不复传道起见,他并结了婚,和他一生所熟识的唯一的女子——他以前的女佣结了婚。夫妇之间却也十分和睦,帝政时代,他俩在St.Jacques路设了一所小学校,学生大半是工人阶级的子弟,学校里一切都像旧式的私塾,什么事情都由夫妇合作。上课了,妻子进来,端着一杯咖啡牛奶放在丈夫的面前,从他手里接过他正在诵读的默书底稿(dictée)代他接念下去,让丈夫安心用早餐。一八〇八至一八一一年间,维克托一直在这学校里;一八一二年春从西班牙回来后,却由里维埃到弗伊朗坦斯来教他兄弟两人。
思想虽是守旧,里氏的学问倒很有根基。他熟读路易十四时代的名著,诗也作得不错,很规矩,很叶韵,自然很平凡。他懂得希腊文亦懂得拉丁文。维克托从那里窥见了异教的神话,懂得了鉴赏古罗马诗人。这于雨果将来灵智的形成,自有极大的帮助。
法国文学一向极少感受北方的影响,英德两国的文艺是法国作家不十分亲近的,拉丁思想才是他们汲取不尽的精神宝库。雨果是拉丁文学的最光辉的承继人,他幼年的诗稿,即有此种聪明的倾向。他崇拜维尔吉尔(Virgile),一八三七年时他在《内心的呼声》(Les Voix Intérieures)中写道:“噢,维尔吉尔!噢,诗人!噢,我的神明般的老师!”他不但在古诗人那里学得运用十二缀音格(alexandrin),学习种种作诗的技巧,用声音表达情操的艺术,他尤其爱好诗中古老的传说。希腊寓言,罗马帝国时代伟大的气魄,苍茫浑朴的自然界描写;高山大海,丛林花木,晨曦夕照,星光日夜的吟咏;田园劳作,农事苦役的讴歌。一切动物,从狮虎到蜜蜂;一切植物,从大树到一花一草,无不经过这位古诗人的讽咏赞叹,而深深地印入近代文坛宗师的童年的脑海里。
一八一四年九月,雨果兄弟进了寄宿舍,一切都改变了。这是一座监狱式的阴沉的房子,如那时代的一切中学校舍一样,维克托虽比欧仁小二岁,但弟兄俩同在一级。普通的功课在寄宿舍听讲,数学与哲学则到路易中学上课。一八一六年他写信给父亲,叙述他一天的工作状况,说:“我们从早上八时起上课,直到下午五时,八时至十时半是数学课,课后是吉亚尔教授为少数学生补习,我亦被邀在内。下午一时至二时,有每星期三次的图书课;二时起,到路易中学上哲学,五时回到宿舍。六时至十时,我们或是听德科特先生的数学课,或是做当天的练习题。”
实际说来,六时至十时这四小时,未必是自修。维克托也很会玩,兄弟俩常和同学演戏,各有各的团体,各做各的领袖。但他毕竟很用功,四年终了,大会考中,获得了数学的第五名奖。
一八一七年他十五岁时,入选法兰西学士院的诗词竞赛,他应征的诗是三百五十句的十二缀音格,一共是三首,合一千零五十句。一个星期四的下午,寄宿舍的学生循例出外散步,维克托请求监护的先生特地绕道学士院,当别的同学在门外广场上游散时,他一直跑进学士院,缴了应征的诗卷。数星期后,长兄阿贝尔从外面回来感动地说:“你入选了!”学士院中的常任秘书雷努阿尔(Raynouard)并在大会中把他的诗朗诵了一段,说:“作者在诗中自言只有十五岁,如果他真是只有十五岁……”接着又恭维了一番。以后,雷努阿尔写信给维克托,说很愿认识他。学士院院长纳沙托(Neufchateau)回忆起他十三岁时亦曾得到学士院的奖,当时服尔德(Voltaire)曾赞美他,期许他做他的继承人,此刻他亦想做什么人的服尔德了;他答应接见维克托,请他吃饭。于是,各报都谈论起这位少年诗人,雨果立地成名了。两年以后,他又获得外省学会的Jeux Floraux奖。
五、罗曼斯
雨果的母族特雷比谢,在故乡有一家世交,姓福希(Foucher)。在雨果大佐结婚之前,福希先生已和雨果交往频繁,他们在巴黎军事参议会中原是同事。雨果婚后不久,福希也结了婚。在婚筵上,雨果大佐举杯祝道:“愿你生一个女儿,我生一个儿子,将来我们结为亲家。”
维克托生后一年,福希果然生了一个女儿,取名阿代勒(Adèle)。一八〇九至一八一一年间,在雨果夫人住在弗伊朗坦斯的时候,两家来往颇密,福希夫人带着六岁的阿代勒来看他们。大人在室内谈话,小孩便在园中游戏。他们一同跳跃奔驰,荡千秋,有时也吵架,阿代勒在母亲前面哭诉,说维克托把她推跌了,或是抢了她的玩具。可是未来的热情,已在这儿童争吵中渐渐萌芽。
/《巴黎圣母院》手稿/
一八一二年雨果一家往西班牙去了一次回来,仍住在弗伊朗坦斯。福希夫人挈着阿代勒继续来看他们,但此时的维克托已经不同了,罢伊翁的女郎,在讲述美好的故事给他听的时候,已经使他模模糊糊地懂得鉴赏女性的美,感受女性魅力。他不复和阿代勒打架了。两人之间开始蕴藉着温存的友谊和雏形的爱恋。当雨果晚年回忆起这段初恋的情形时曾经说过:
我们的母亲教我们一起去奔跑嬉戏;我们便到园里散步……
“坐在这里吧。”她和我说。天还很早,“我们来念点什么吧。你有书么?”
我袋里正藏着一本游记,随便翻出一面,我们一起朗诵;我靠近着她,她的肩头倚着我的肩头……
慢慢地,我们的头挨近了,我们的头发飘在一处,我们互相听到呼吸的声音,突然,我们的口唇接合了……
当我们想继续念书时,天上已闪耀着星光。
“喔!妈妈妈妈,”她进去时说,“你知道我们跑得多起劲!”
我,一声不响。
“你一句话也不说,”母亲和我说,“你好像很悲哀。”
“可是我的心在天堂中呢!”
寄宿舍的四年岁月把他们两小无猜的幸福打断了,然而他们并未相忘。雨果的学业终了时,正住在Petits-Augustins街十八号,福希先生一家住在Cherche-Midi街,两家距离不远。每天晚上,雨果夫人领了两个儿子,携了针黹袋去看她的老友福希夫人。孩子在前,母亲在后,他们进到福希的卧室,房间很大,兼作客厅之用。福希先生坐在一角,在看书或读报,福希夫人和女儿阿代勒在旁边织绒线。一双大安乐椅摆在壁炉架前,等待着每晚必到的来客。全屋子只点着一支蜡烛,在黝暗的光线下,雨果夫人静静地做着活计。福希先生办完了一天的公事,懒得开口,他的夫人生性很沉默,主客之间,除了进门时的日安,出门时的晚安以外,难得交换别的谈话。在这枯索乏味、冗长单调的黄昏,维克托却不觉得厌倦,他幽幽地坐在椅子上尽量看着阿代勒。
有一次——那是一八一九年四月二十六日,阿代勒大胆地要求维克托说出他心中的秘密,答应他亦把她的秘密告诉他。结果是两人的隐秘完全相同,读者也明白他们是相爱了。但他只有十七岁,她十六岁,要谈到结婚自然太早。他们必得隐瞒着,知道他们的父母一旦发觉了,会把他们分开。从此他们格外留神,偷偷地望几眼,交换一二句心腹话。阿代勒很忠厚,也很信宗教,觉得欺瞒父母是一件罪过,一方面又恐扮演这种喜剧会使维克托瞧她不起。一年之中,维克托只请求十二次亲吻,把一首赠诗作交换品,她在答应的十二次中只给了他四次,心中还怀着内疚。
虽然雨果夫人那么精细,毕竟被儿子骗过了;阿代勒没有维克托巧妙,终于使她的母亲起了疑窦。一经盘诘,什么都招供了。
一八二〇年四月二十六日,恰巧是他们倾诉秘密后的周年纪念日,福希夫妇同到雨果家里来和雨果夫人讲明了。如一切母亲一样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成了人,未免觉得骇异。雨果夫人更是抱有很大的野心,确信维克托的前程定是光荣灿烂的,满望要替他找一个优秀的妻子,配得上这头角峥嵘的儿子的媳妇。阿代勒,这平凡的女孩,公务员的女儿,维克托爱她,热情地爱她!不,不,这是不可能的。这是要不得的。虽然她和福希夫妇是多年老友,她亦不能隐蔽这种情操。他们决裂了,大家同意从此不复相见,把维克托叫来当场宣布了。他,当着客人前面表示很顺从,一切都忍耐着,但一待他和母亲一起时,他哭了。他爱母亲,不愿拂逆她的意志,可亦爱他的阿代勒,永远不愿分离:他不知如何是好,尽自流泪。
隔离了一年,他担心阿代勒的命运,他不知道福希夫妇曾想强把她出嫁,但他猜到会有这样的事。偶巧福希先生发表了一篇关于征兵问题的文字,机会来了,年轻的雨果运用手段,在他自办的Le Conservateur Littéraire杂志上面写了一篇评论,着实恭维了一番。他没有忘记福希曾订阅他的刊物,他发表了多少的情诗和剧本,表白他矢志不再爱别的女子,自然,这是预备给阿代勒通消息,保证他的忠诚的。他又探听得阿代勒一星期数次到某处去学绘画,他候在路上,有机会遇到时便偷偷交谈几句,递一封信。
一八二一年六月,雨果夫人突然病故。在维克托与阿代勒中间,她是唯一的障碍,她坚持反对这件婚事。现在她死了,障碍去了,可是维克托依旧哀毁逾恒:母亲是他一生最敬爱的人,最可靠的保护者。葬礼完了,欧仁发疯似的出门去了,父亲住在布卢瓦,一时不来理睬他们。他们是孤儿。其间,虽然福希先生曾来看过他们,唁慰他们,但为了尊重死者生前的意志之故,他并未和维克托提起阿代勒。
同年七月,终竟和福希夫妇见了面,正式谈判他的婚事。福希先生答应他可以看阿代勒,但必须当了母亲的面。他们的订婚,也只能在维克托力能自给时方为正式成立。
这是第一步胜利,他从此埋头工作,加倍热心,加倍勤奋。这是他的英雄式的奋斗时期。他经济来源既很枯竭,卖得的稿费又用作购办订婚的信物,他只有尽力节省。他自己煮饭,一块羊肉得吃三天:第一天吃瘦的部分,第二天吃肥的部分,第三天啃骨头。
一八二二年六月,他的《颂歌集》(Odes)出版了,路易十八答应赐他一千二百法郎的年俸,在当时,这个数目,刚好维持一夫一妻的生活,福希先生因此还要留难。加以部里领俸手续又很麻烦,不知怎样,数目又减到一千法郎。九月杪;福希夫人又生了第二个女儿,还要等待……小女儿的洗礼举行过了,雨果与阿代勒,经过了多年的相恋,多少的磨难周折,终于同年十月十二日在巴黎St.Sulpice教堂中结合了。拉马丁和当时知名的青年作家都在场参与。
雨果的罗曼斯实现为完满的婚姻以后,我们可以展望到诗人未来的荣光,将随Cromnwell剧的序言,Hemani的诞生而逐渐肯定,但他少年时代的历史既已告一段落,本文便以下列的参考书目作为结束。
研究雨果少年时代的主要参考书目
1.Victor Hugo raconté par un témoin de sa vie
2.Oeuvres de Victor Hugo(édition Gustave Simon)
3.L'Enfance de V.Hugo, par G.Simon
4.Le Général Hugo, par G.Simon
5.V.Hugo et son père le Général Hugo à Blois, V.Hugo à La pensionDe Cotte et Cordier, par P.Dufay
6.V.Hugo à Vingt ans. par P.Dufay
7.Bio-bibliographie de V.Hugo, par l'Abbé P.Dubois
8.La Jeunesse de Victor Hugo, Par A.Le Breton
一九三五年九月七日
(原载《中法大学月刊》一九三五年十二月第八卷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