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哈佛艺术馆的精神盛宴

愿生命从容:哈佛访学三 作者:焦小婷


哈佛艺术馆的精神盛宴

拉开窗帘,房顶上有层薄薄的积雪,原来昨晚打窗的不是雨。想起了仓央嘉措的《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经意的夜晚?”佛曰:“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可见世上很多的美与好,都被无缘的人错过。而错过的美对于个体是一种不存在的存在,所以不必抱怨,更不用遗憾,珍惜眼前,只等待有缘的缘。

今天上午11点出门,去东方研究中心听讲座,主题是“阿拉伯文学中的种族性存在问题”,主讲人是来自威斯康星大学的副教授,她主要从事阿拉伯文学、美国黑人文学批评、英语文学翻译、比较文学的研究,出过四本专著,发表了几十篇论文。这是我听过的最接近文学文本的文学批评。尽管她关注的是一些不太熟悉的当代阿拉伯名著,但有关阶级、种族、文化、性别以及政治、经济、宗教的主题也都是所有少数族裔文学关切的基本主题,并没有什么新意。心里再度纠结,这样所谓的文学讲座,超越文本太远的,觉得不是文学批评,而太贴近文本的又没有什么新意,我的理解力是否出了问题?

讲座后去图书馆找到了目前正需要的一本书,可惜不能外借,读至下午4点。一周多没来图书馆,被幽静、宽敞、亮堂的知识氛围包裹着,心旷神怡,再次感叹时间有限,自己的生命之网打捞不尽精神的海味鱼虾。一项大的读书工程总算开了个好头。

下午4点半和朋友们一起去了封馆6年后今天刚开张的哈佛艺术馆参观。展览馆共四层,馆内收藏的从现代艺术作品到中世纪的展品,个个价值连城。每个馆都有专人负责服务指导,没有解说,只是在每个展品旁的月白色墙上,用黑色的小字体印着它们的基本信息。欣赏这样的艺术品需要的是见仁见智,大概无须解释,也无从诠释。来了,观了,看了,赏了,叹了,赞了,享受了,满足了,就是这些藏品的意义所在。它们有的穿越千年还是那么坚不可摧,有的漂洋过海依然那么神采奕奕,用存在默默彰显着自己的美,谁敢妄自以区区燕雀之身,笑傲它们的色、型、意、趣!那才叫真正的不知趣。

地下一层是专门供参观者存放大衣、背包的地方,一楼的北边有个中国展厅,里面放置着中国的艺术品,从东周的青铜器到唐三彩共百余件。观赏归观赏,心里却在自问,自家的宝贝是通过什么方式、什么时候由何人“带”进美国地界,堂而皇之地被摆放在这里,用它们本身的价值遮盖着不太光彩的来由。艺术不问出处,我的心态显然不是艺术家的心态,却也有些黯然。

最令人兴奋的是第一次零距离观看了梵高、毕加索、莫奈的真迹。不敢说能欣赏到何种程度,在这些货真价实的世界级大师真迹的面前站站,熏熏自己苍白的艺术鉴赏力,顿时觉得自己也变得“高大上”,够荣耀一生了。

在二楼的楼梯口处,碰到了一群人,年龄在五十岁上下,男男女女,个个穿着正装,他们的谈吐、站姿、表情、气质、说话的语调、方式,让人见识到什么叫真正的高雅!男士们身着黑色大衣或西装,雪白的衬衣配着雅致的领带,女士们身着不同样式、不同质地的深色裙装,不知他们是一群什么样来路的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一群从事艺术、创作艺术、懂得欣赏艺术的人。他们只是随意站在那里,悄声谈论着某一话题,却能让自己站成艺术的真人秀,而他们的谈吐着装就是一副动态美丽的油画!他们的存在才配得上这里的每件展品。

原来到这种地方,是需要注意着装的,牛仔裤、旅游鞋、大棉袄怎么和这里的展品相匹配?明白自己离艺术太远,离艺术品太远,但心里却有种莫名的向往。看不懂的才叫艺术,一边这样阿Q式地安慰着自己,一边在想这种地方不可以只来一次,虽然是走马观花,还是要争取时间在每个展品前都短暂驻足,攫取一些艺术因子,补充一下精神营养,给自己的世俗生活和灵魂添点亮光。

看过展览之后,对面的“哈佛邻居”里,还有免费的水果、小吃、酒水招待,相信参观者已经食饱精神给养,举办方贴心地准备好物质食粮,为今天的艺术参观锦上添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