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比尔·盖茨:用崭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世界巨富的商场绝学 作者:黄荣华,谢廖斌 著


比尔·盖茨:用崭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他是一个天才,13岁开始编辑程序,并预言自己将在25岁成为百万富翁;他是一个商业奇才,独特的眼光使他总是能准确地看到互联网的未来,独特的管理手段,使得不断壮大的微软能够保持活力;他的财富更是一个神话,39岁便成为世界首富,并连续13年登上福布斯榜首的位置,这个神话就像夜空中耀眼的烟花,刺痛了亿万人的眼睛。

比尔·盖茨,美国微软公司的董事长。他与保罗·艾伦一起创建了微软公司,曾任微软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软件设计师。1995年到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中,比尔·盖茨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2008年6月27日,比尔·盖茨正式退出微软公司,并把580亿美元个人财产尽数捐到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

天生我才

比尔·盖茨于1955年10月28日出生在美国西雅图一个上层家族,父亲是当地的著名律师。他从小就精力过人,早在婴儿时期自己就能让摇篮晃动起来,从小就极爱思考,一迷上某事便能全身心投入。从外祖母循循善诱的启蒙教育到父母不辞辛苦地为比尔·盖茨寻找适合他天分发展的社团与学校,这些都为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铺垫。外祖母特别喜欢和聪明的小比尔一起做游戏,尤其是涉及一些智力的游戏。她教他下跳棋、玩筹码,还有打桥牌等他所喜欢玩的东西。玩游戏时,外祖母总爱对小比尔说:“使劲想!使劲想!”她也常常为比尔下一步好棋、打一张好牌而拍手叫好。外祖母还常常给他讲故事,鼓励小比尔读书。比尔·盖茨从中受益匪浅。他在外祖母的帮助与指导下,逐渐形成了既兴趣广泛又喜欢废寝忘食沉浸于书海。读书甚至成了比尔·盖茨消耗精力的好方式。

比尔·盖茨的父母也十分关注孩子的成长。他们在工作之余总是尽可能地与孩子们待在一起。一家人常常一起玩,从棋类到拼图比赛,几乎所有的益智游戏都在玩。

小学毕业后,父母在征求比尔·盖茨意见后,送他进了湖滨中学。在湖滨中学,比尔·盖茨痴迷上令他今后倾注毕生精力的计算机。比尔·盖茨在湖滨中学读书时,常按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安排学习。比尔·盖茨在喜欢的课程上下功夫,学得非常棒,如数学和阅读方面。每当比尔·盖茨拿回来成绩单,尽管父母知道比尔·盖茨在一些课程上会学得不好,但他们并没有拉下脸来责备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中学起就坚持写日记,随时记下自己的想法,小小的年纪常常如大人般深思熟虑。他很早就感悟到人的生命来之不易,要十分珍惜来到人世的宝贵机会。这追赶生命的意识,在同龄的孩子中是极为少有的。

冒险“诀别”哈佛

1973年,比尔·盖茨考进了哈佛大学,与现在微软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结成了好朋友。在哈佛的时候,比尔·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

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比尔·盖茨告诉父母要离开哈佛,放弃学业,与别人一起创办计算机公司!1975年,年仅19岁的比尔·盖茨预言:“我们意识到软件时代到来了,并且对于芯片的长期潜能我们有足够的洞察力,这意味着什么?我现在不去抓住机会反而去完成我的哈佛学业,软件工业绝对不会原地踏步等着我。”比尔·盖茨与父母多次交谈,平静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了解儿子秉性和志向的父母又能说什么呢,或许儿子的天赋与计算机事业是最佳的结合吧!比尔·盖茨便毅然离开了令亿万学子向往的哈佛大学,开始在软件领域大展宏图。

比尔·盖茨离开哈佛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与孩童时代的好友保罗·艾伦在1975年创建的微软公司中。在计算机定将成为每个家庭、每个办公室中最重要的工具这样的信念引导下,他们开始为个人计算机开发软件。比尔·盖茨的远见卓识以及他对个人计算机的先见之明成为微软和软件产业成功的关键。在比尔·盖茨的领导下,微软持续地改进发展软件技术,使软件更加方便使用,更省钱、也更富于乐趣。微软公司致力于长期的发展,从目前其每年超过50亿美元的研究开发经费就可看出这一点。

比尔·盖茨的慈善事业

1999年,比尔·盖茨撰写了《未来时速:数字神经系统和商务新思维》(以下简称《未来时速》)一书,向人们展示了计算机技术是如何以崭新的方式来解决商业问题的。这本书在超过60个国家以25种语言出版。《未来时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被《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和《华尔街日报》列为畅销书。比尔·盖茨1995年出版的《未来之路》(The Road Ahead),曾经连续七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

比尔·盖茨把两本书的全部收入捐献给了非盈利组织以支持利用科技进行教育和技能培训。除了对计算机和软件的热爱之外,比尔·盖茨对生物技术也很有兴趣。他担任一家专注于蛋白质基体及小分子疗法公司的一名董事。同时他也是很多其他生物技术公司的投资人。

对于比尔·盖茨来说,慈善事业是非常重要的。他和他的妻子美琳达已经捐赠了34.6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基金,支持在全球医疗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慈善事业。比尔·盖茨和他的妻子建立的基金已经将17.3亿美元用于了全球的健康事业,将9亿多美元用于改善人们的学习条件。此外他们将超过2.6亿美元用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小区项目建设,将超过3.8亿美元用在一些特殊项目和每年的礼物发放上。2008年6月22日,比尔·盖茨捐出了全部资产580亿美元。

“他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小伙子,不太爱说话,但浑身充满了活力,尤其是一到晚上就活跃起来。当时的情况是,经常在我早上醒来时,他才准备睡觉。”史蒂夫·鲍尔默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如此形容比尔·盖茨。也许只有活力才是成功的最关键因素,这是比尔·盖茨给大家最好的礼物!

比尔·盖茨给青年的11条忠告(首发于《时代》杂志)

1.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

2.这个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而是要求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有所成就。

3.刚从学校走出来时你不可能一个月挣4万美元,更不会成为哪家公司的副总裁,还拥有一部汽车,直到你将这些都挣到手的那一天。

4.如果你认为学校里的老师过于严厉,那么等你有了老板再回头想一想。

5.卖汉堡包并不会有损你的尊严。你的祖父母对卖汉堡包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称之为“机遇”。

6.如果你陷入困境,那不是你父母的过错,不要将你理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他人,而要学着从中吸取教训。

7.在你出生之前,你的父母并不像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你付账单、给你洗衣服。所以,在对父母喋喋不休之前,还是先去打扫一下你自己的屋子吧。

8.你所在的学校也许已经不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却并不如此。在某些学校已经没有了“不及格”的概念,学校会不断地给你机会让你进步,然而现实生活完全不是这样。

9.走出学校后的生活不像在学校一样有学期之分,也没有暑假之说。没有几位老板乐于帮你发现自我,你必须依靠自己去完成。

10.电视中的许多场景绝不是真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必须埋头做自己的工作,而非像电视里演的那样天天泡在咖啡馆里。

11.站在镁光灯下是堕落的,站在讲台上是堕落的。因为他们会让你觉得,你比别人更聪明。

托马斯·约翰·沃森:以推销员精神笑傲商场

如果没有托马斯·约翰·沃森,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计算机——一种运算的工具而不是技术。所以,他才被人称为“计算机之父”。他经营的不仅仅是企业,而是用理念来塑造一种精神,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人都那么推崇他的原因。他认为:

不赚“有数的”工资。

要善于推销产品,更精于推销自己。

你可以用高薪换取属下的绝对顺从。

托马斯·约翰·沃森(以下简称沃森),IBM(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创始人,毕业于美国埃尔米拉商业学校,1896年进入美国“全国收款机公司”担任推销员,1914年进入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TR)任公司经理,1924年改计算制表记录公司(CTR)为IBM公司,成为IBM的创始人。

在忍耐和辱骂中成长

沃森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1874年2月17日,他生于美国纽约州北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虽然家境贫苦,但他们始终对生活有种乐观的态度。

沃森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从父母的身上,他继承了美国农民许多优秀品质:正直、踏实、认真、乐观、崇尚个人奋斗。因为家里穷,为了减轻父母负担,沃森17岁就进入社会,替一家五金店老板走街串巷推销缝纫机成为他第一份工作。在当时,推销并不被人看得起,因此小沃森受到了很多白眼。但正是推销的经历锻炼了他,后来沃森在谈到自己早年的辛苦,也说:“一切始于销售,若没有销售就没有美国的商业。”

1895年10月,困境中的沃森把谋生的目光投向“全国收款机公司”,因为这里月薪平均400美元,收入可观。而老板帕特森是当时有名的“推销天才”,在他手下,很多质朴勤奋的青年成长为一流的推销人才。

沃森去拜访公司分所经理兰奇先生,结果被拒绝了,但是无论被怎么打击,沃森总是以微笑来面对兰奇。兰奇被他的坚韧和执着打动,决定给沃森一个机会,试用他。但是第一次推销的经历却是惨败的,沃森遭到了兰奇的百般责骂和斥责,被骂得不知所措、面红耳赤。放在一般人身上,早就拂袖而去,但沃森在羞辱中表现出惊人的忍耐,在绝对服从中去学习。因为这就是推销的职业训练。

兰奇是帕特森的优秀学徒,而沃森则成了最好的再传弟子。从兰奇那里,沃森学到了很多关于怎样用实例去推销产品。勤奋的沃森很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年之后,他成为东部最成功的推销员,25岁时,他取代了兰奇的位置。1899年,沃森被提升为分公司经理。到1910年,他已经成为公司中仅次于帕特森的第二号人物。但在那以后,厄运却向他袭来。

帕特森是个专横粗暴又多疑的人。有帕特森在,沃森就非常紧张,如果老板不在,他就能发挥自如。生性多疑的帕特森认为沃森暗自培植亲信,拉帮结派,尽管沃森努力为自己申辩,但毫无结果,无奈之下他只好辞职。他立誓报仇,走出公司办公大厦时转身对一个朋友说:“这里的全部大楼都是我协助筹建的。现在我要去另外创一个企业,一定要比帕特森的还要大!”

然而,重新创业又谈何容易,虽然帕特森给他一笔5万美元的资遣费,但沃森失去了生活保障,丢了饭碗,年龄也快40岁了。他只好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和一个嗷嗷待哺的儿子,去纽约闯荡。

40岁创业,不算晚

40岁的年龄,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早过了创业的年龄,但沃森不这么想,他对自己有信心,认为潜力还远远没发挥出来,潜意识里,他认为自己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

两个月后,沃森遇上了IBM前身的奠基者弗林特。弗林特是华尔街最红火的金融家,号称“信托大王”。他对沃森的才干早有所闻,立即聘任沃森为计算制表记录公司的经理。这家弗林特属下的公司,主要生产天平、磅秤、计时钟和制表机等。由于前任在经营方面不得要领,成立不到三年已是负债累累、濒临破产。沃森之所以对这家公司感兴趣,主要看中它的产品,他认为计时钟、制表机等都是办公自动化的工具,具有广阔的商业前景。

沃森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向银行借贷5万美元,用于产品研发。当银行对公司的偿债能力提出质疑时,他解释说“负债只说明过去,而这笔贷款是为了未来”。这句沃森一生中最伟大的推销词打动了银行官员,于是他顺利借得款项。在度过最初的艰难时刻后,公司业绩开始迅速上升。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制表机需求量激增,几乎每一家大保险公司和铁路公司都用上了沃森公司生产的制表机。不久,连政府部门也采用了。沃森适时地推出新型的打印─制表组合机,更是受到广大客户的欢迎,订货单堆得老高,产品供不应求。1919年,公司的销售额高达1300万美元,利润也升至210万美元。1924年2月,已经身为公司总经理的沃森决定将公司更名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简称IBM。

开创IBM精神

沃森刚进当时的计算制表记录公司时公司有1200名雇员,由于内部风气不良,员工之间不团结,许多老员工更是喜欢欺压新来者。针对这一弊端,沃森提出三条要求:第一必须尊重每一个人;第二必须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第三必须创造最优秀、最出色的成绩。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励了全体员工团结向上的积极性。

在沃森的身上,专制和和蔼并存,他对女职工和蔼可亲,尽量满足她们的要求,不要求统一着装,女职工因为想家还可以让其调动工作。但在其他时候,他却是严厉的、显得有些专横粗暴的,当然建设性的建议除外。他是后工业社会的缔造者,有着家长式的遗风,也有工业社会的开明和敏锐。他经营的不仅仅是企业,而是用理念来塑造一种精神,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人那么尊崇他的原因。

20世纪30年代初,IBM开始进入打字机行业,生产打字机、打孔机、分类机、会计计算机等系列产品,并推出电动打字机、字母制表机等新产品。到20世纪30年代末,IBM公司的销售额增长到3950万美元,其利润达910万美元,竟超过其他4家同类型大公司的总和,一跃而成为全美最大的商用机器公司。

这时的托马斯·约翰·沃森不知道,未来的世界将由数字掌控,他生产的打孔机正暗示着未来世界的趋势,他也不知道自己公司生产出来的计算机是多么重要,将怎样改变世界。这个超级推销员坦诚自己不喜欢美酒与姑娘,只是喜欢“雇佣推销员”。IBM的成功就是靠这些经过沃森专门培训的推销员。

“计算机之父”,紧握时代脉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计算机市场初露端倪,IBM充当先锋,率先攻占计算机市场。虽然沃森没上过大学,没有任何技术背景,但长时间的市场经营锻炼出他敏锐的直觉。如果没有沃森,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计算机——一种运算的工具而不是技术。所以,他才被人称为“计算机之父”,而真正的计算机事业是在他的后代手里蓬勃发展起来的。

早在1933年,IBM就曾为哥伦比亚大学设计了一种高速运算器;1937年,哈佛大学的计算机专家艾肯博士建议沃森综合几种机器,造出更快的运算器,为此沃森拨款50万美元,历时6年之久,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自动顺序控制计算机,名为“马克1号”,每秒钟可以进行3次计算;1946年,IBM又推出第一台电子计算器;1948年,又推出一台部分电子、部分电机的数字计算机,这台机器安装在IBM纽约总部,直接向参观者进行实际操作表演。IBM开始涉足电子计算机领域。

当时在业界出名的是雷明顿—兰德公司,这是两个专业研究人员成立的,1946年,他们成功地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命名为“埃尼亚克”,计算速度比IBM的快了太多。面对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IBM是发展前景莫测的电子计算机,还是继续经营收益可观的打孔卡机?IBM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老沃森为首的一派认为,尽管计算机能够解决所有重要的科学计算问题,但是价格昂贵,几乎没有人肯出资买这样一台机器,况且计算机的前途是很渺茫的,用途不是很广。老沃森的儿子小托马斯·约翰·沃森却不以为然,他深信到一定时候,计算机将有巨大的市场,父子俩之间时常因此而争论不休。

正在这时,市场传来了回馈意见:打孔卡计数器出现严重滞销。面对现实,沃森意识到,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时代已经到来,是自己让贤的时候了。1949年,IBM总裁正式任命儿子小沃森为执行副总裁,放手让年轻人去干新兴行业。1956年,刚刚完成事业交接的沃森因为心脏病去世了。而1955年是他生命中最完美的一年,公司收益7亿美元,几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6倍。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IBM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公司。

马云:不懂也敢吃互联网这只“螃蟹”

马云认为,一个好的企业靠输血是活不久的,关键是自己造血。商场如战场,发令枪一响,你是没时间看对手是怎么跑的,只能专注在自己的事上。一旦创业,更多需要面对的是失败,而不是成功,创业者要随时作好失败的准备。而诚信、敬业、激情、拥抱变化、团队合作、客户第一就和段誉的六脉神剑一样重要。

马云,可以说颠覆了中国企业家一贯低调中庸的形象。他是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雅虎董事局主席、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院长、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是《福布斯》杂志创办50多年来成为封面人物的首位大陆企业家。他的传奇故事成为21世纪的经典。

讲义气的傻孩子

很多人说马云从小就是一个傻孩子,与其说傻,倒不如说“简单”,小时候打了无数次的架,缝过针、挨过处分、被迫转学,全是因讲义气为了朋友。后来被迫转学到杭州八中。由于家庭压力大、父亲脾气火爆、自小在父亲拳脚下长大,造就马云在家里待不住,喜欢出外广交朋友的个性。他说:“我大愚若智,其实很笨,脑子这么小,只能一个一个地想问题,你连提三个问题,我就消化不了。”马云从小功课就不好,数学考过1分,但英语特别好,原因是“爸爸骂我,我就用英语还口,他听不懂,挺过瘾,就学上了,越学越带劲”。从13岁起,马云就骑着自行车带着老外满杭州跑。

从小到大功课不好,参加高考也失败,弱小的马云只好做起踩三轮车的工作。直到有一天在浙江金华火车站捡到一本书《路遥的人生》,才改变了他,1984年几番辛苦才幸运地以备取的方式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因为他的英语太好了,总是班上前五名,显得没什么事可做,于是担任了学生会主席,开始广交朋友。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直至1991年,马云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第一个月收入是600元,但房租却是1500元。

后来马云决定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去义乌,卖小礼品,卖鲜花,卖书,卖衣服,卖手电筒……当起商人来了。不到两年,马云以贩卖商品的方式,不仅养活了翻译社,并且使其成为杭州最大的翻译社,还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成了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

用“阿里巴巴”,撞开财富大门

马云在1999年正式辞去公职,创办阿里巴巴网站,开拓电子商务应用,尤其是B2B业务。目前阿里巴巴网站是全球最大的B2B网站之一,集团旗下的淘宝网目前已成亚洲最大个人交易网站。

马云先后创立独立的第三方电子支付平台,和当时全球最大门户网站雅虎战略合作,兼并其在华所有资产,阿里巴巴因此成为中国最大互联网公司。同时,马云用雅虎中国和阿里巴巴为《赢在中国》官方网站提供平台,为千百万创业者提供平台。马云率领他的阿里巴巴运营团队汇聚了来自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万注册网商,每天提供超过810万条商业信息,成为全球国际贸易领域最大、最活跃的网上市场和商人“小区”。马云创立的阿里巴巴被国内外媒体、硅谷和国外风险投资家誉为与其比肩的五大互联网商务流派代表之一。它的成立推动了中国商业信用的建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中小企业创造了无限机会,“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马云创办的淘宝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本土化的独特道路,从2005年第一季度开始就成为亚洲最大的个人拍卖网站。在马云的每一次公开发言中,他都会强调“网商”这么一个由淘宝网和阿里巴巴带起来的名词。这么一群通过互联网便利平台实现个人抱负的人,终有一天会成为这个社会的商业因子,而在他们的推动下,中国商业社会的重新建构才能够真正做到让每一个有梦想的人实现自我价值。只要你肯动手,随时都可以在淘宝网上开一家小店,也不用担心赔本,因为开始时几乎是零成本,仅仅依靠在淘宝网上开店经营获得的收入,就足够过上体面的生活了,这一群体将会像滚雪球一样壮大。

“不完美”但“正确”的决定

2011年马云曾紧急召开发布会,称其转移股权的决定“不完美”但“正确”。在发布会上,支付宝首席财务官井贤栋称,将外资股权转移为“内资”,源于央行的相关要求。马云现场反问说,在面临提交申请支付牌照的情况下“我能怎么办?”在评价自己做出的这一决定引起的争议时,马云表示,当董事会、大股东不同意时,他作为首席执行官必须考虑到国家法律、用户和阿里巴巴的2.2万名员工。尽管这个决定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它是正确的”。

他经常引用朋友陈帅佛的话“当你有一个傻瓜时,很傻的,你会很痛苦;你有50个傻瓜是最幸福的,吃饭、睡觉、上厕所排着队去的;你有一个聪明人时很带劲,你有50个聪明人实际上是最痛苦的,谁都不服谁”。他说自己在公司里的作用就像水泥,把许多优秀的人才黏合起来,使他们力气往一个地方使。而网络公司要判断三个:第一,它的团队;第二,它的技术;第三,它的内容,这才是存在的必要。一个公司是不是优秀,不要看他是不是有很多哈佛或斯坦福之类的名牌大学毕业生,而要看这帮人干活是不是发疯一样干,看他每天下班是不是笑眯眯回家。

不要让你的同事为你干活,而让我们的同事为我们的目标做事,共同努力,朝共同的目标前进,就要比团结在你一个企业家底下容易得多。所以公司要有大家共同的理想,而不是让大家来为你做事。

路遥知马力的经营哲学

马云觉得,员工第一,客户第二,没有员工,就没有阿里巴巴的存在,也只有员工开心了,客户才会开心。客户们鼓励的言语,会让员工们更积极地工作,这也使得网站不断地发展。他认为首席执行官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不”,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贪心了,什么都会丢掉。

在马云的公司,是每半年评估一次,有些人虽然工作很努力且出色,但评估结果如果是最后一名,就得离开,在2个人和200人之间,他说:“只能选择对2个人残酷。”他要求阿里巴巴的员工要有诚信、学习能力、乐观精神和拥抱变化的态度。并且他认为,路遥知马力,在前100米的冲刺中,谁都不是对手,竞赛是在3000米的长跑中,跑了四五百米后才能拉开距离的;而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30年生活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而我们与竞争对手最大的区别就是得知道他们要做什么,而他们不知道我们想做什么。

商场里的“鳄鱼”与“鲨鱼”

中国寄送的包裹有60%源自阿里巴巴旗下各电子商务网站的订单。2012年,仅阿里巴巴旗下两个主要网站完成的销售额,就超过了eBay与亚马逊(Amazon)的总和。中国有一半的在线支付是通过阿里巴巴旗下的在线支付平台支付宝完成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保罗·吉利斯表示:“人们常说中国没有乔布斯,但是我认为中国有——那个人就是马云。”马云将ebay比喻为大海里的鲨鱼,淘宝则是长江里的鳄鱼,鳄鱼在大海里与鲨鱼搏斗,结果可想而知,我们要把鲨鱼引到长江里来。

重新定义选择与机会

一个公司在两种情况下最容易犯错误,第一是有太多的钱的时候,第二是面对太多的机会。一个首席执行官看到的不应该是机会,因为机会无处不在,一个首席执行官更应该看到灾难,并把灾难扼杀在摇篮里。而淘宝网的主业绝对不该放在与对手的竞争上,而是把眼睛盯在提升客户体验上。而一个人会上当不是别人太狡猾,而是自己太贪心,不管你拥有多少资源,永远把对手想得强大一点。“80后”不要跟“70后”的人竞争,而是要跟90后的人竞争,这样才有赢的可能性。

马云认为,知识是可以灌输的,但是智慧是需要启迪的、唤醒的。对于企业创新,绝不是要打败对手,而是与明天竞争;不是为更大的名气,而是为了社会、客户、明天。真正的创新一定是基于使命感,这样才能持久的进行。

2013年,马云的一句“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改变银行,我坚信这一点”,他开始正式涉足互联网金融,未来势必引爆这股来势汹汹的互联网金融浪潮。

2013年11月11日,“双十一”购物节开抢不到六小时,销售额突破100亿元,比2012年提前了7个小时49分。

马云以其满怀自信的魄力和精准的判断力为我们宣告了一个崭新的、蕴含无限商机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哈兰·山德士:不放弃就不会晚

哈兰·山德士说:“人们因闲散而生锈者比精疲力竭者多,如果我因闲散而生锈过,我会下地狱。”

哈兰·山德士上校,是肯德基品牌的创造者,发明了著名的“肯德基炸鸡”,开创了“肯德基快餐连锁”业务。肯德基是世界最大的炸鸡快餐连锁企业,在世界各地拥有超过1.5万家的餐厅,以永远微笑的肯德基大叔——哈兰·山德士设计的肯德基标志,已成为世界上最出色、最易识别的品牌之一。

艰难的少年时期

1890年9月9日,哈兰·山德士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亨利维尔附近的一个农庄。6岁那年,父亲去世了,留下母亲和3个孩子艰难度日。为了生活,母亲在外面接很多个活计来做,哈兰·山德士是老大,他挑起了照顾弟妹、为母亲分忧的重任。白天母亲不在家,哈兰·山德士只好自己做饭,一年过去了,他竟然学会做20道菜,成了远近闻名的烹饪能手。

12岁那年,母亲再嫁,哈兰·山德士和继父的关系不是很好,他才念到6年级,就再也不想读书了,家里的氛围憋闷无比,哈兰·山德士决定去工作,重新换个环境。他来到格林纳达的一家农场做工,虽然辛苦,但也能维持个人温饱。此后他换过很多工作,可以说什么活儿都尝试过,做过粉刷工、消防员,卖过保险,还当过一阵子兵,后来他还得到一个函授法学学位,使他能在堪萨斯州小石城当上一段时间治安官。

系上围裙,一不小心还当了上校

40岁的时候,哈兰·山德士来到肯塔基州,开了一家可宾加油站,因为来往加油的客人很多,看到这些长途跋涉的人饥肠辘辘的样子,哈兰·山德士有了一个念头,为什么我不顺便做点方便食品,来满足这些人的要求呢?况且自己的手艺本来就不错。想到就做,他就在加油站的小厨房里做了点日常饭菜,招揽顾客。

在此期间,哈兰·山德士推出了自己的特色食品,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肯德基炸鸡的雏形。由于味道鲜美、口味独特,很快炸鸡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客人们交口称赞,甚至有的人来不是为了加油,而是为了吃可宾加油站的炸鸡。刚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哈兰·山德士是为了扩大自己加油站的生意,但是现在反而炸鸡的名声超出了加油站。由于顾客越来越多,加油站已经容不下了,哈兰·山德士就在马路对面开了一家山德士餐厅专营他的拿手好菜——炸鸡。

为了保证质量,哈兰·山德士系上围裙动手烧炸,并投资扩建了可容纳142人的大餐厅。这样,他就创建了一个初级的炸鸡市场。以后,他边经营、边研究炸鸡的特殊配料。到了1935年,哈兰·山德士的炸鸡已闻名遐迩。肯塔基州州长鲁比·拉丰为了感谢他对该州饮食所做的特殊贡献,正式向他颁发了肯塔基州上校官阶,所以人们都叫他“亲爱的山德士上校”,直到现在。

用压力锅来做炸鸡

虽然生意不错,但哈兰·山德士并不满足这样的成就,他别出心裁,又进一步在饭馆旁边加盖了一座汽车旅馆。这样在著名的霍德华·约翰逊汽车旅店建成之前,哈兰·山德士成为第一个集食宿和加油为一体的联合体。但随着顾客增加,哈兰·山德士感到自己管理经验的缺乏,为此他专门到纽约康奈尔大学学习饭店旅店业管理课程,这使他能够很好地解决以后面对的饭店管理问题。随着哈兰·山德士餐厅的名声越来越大,客人越来越多,要为那么多的顾客很快地炸好鸡、端上桌,却不是个容易解决的事儿。他总是一边手忙脚乱地为顾客炸鸡,一边听着急着赶路的顾客在旁边不停地抱怨。

哈兰·山德士为此烦恼不堪,该怎么办呢?就在这时,一次偶然的压力锅展示会给了他一个启发,压力锅可以大大缩短烹制时间,又不会把食物烧糊,这对于他的炸鸡而言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1939年,哈兰·山德士买了一个压力锅,他做了各项有关烹煮时间、压力和加油的实验后,终于发现一种独特的炸鸡方法。这个在压力下所炸出来的炸鸡是他所尝过的最美味的炸鸡,至今肯德基炸鸡仍维持这项使用压力锅的妙方,并且正如他所想象的,炸好一只鸡仅仅用了15分钟。时间短、味道好的炸鸡顿时成为当时大家谈论的热点,众多食客趋之若鹜,即便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间,哈兰·山德士的经营依然红火。

战争让富翁变回穷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哈兰·山德士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政府实行石油配给,加油站被迫关门。随后,由于新建横跨肯塔基的高速路穿过哈兰·山德士的饭店,饭店被迫关门。这突如其来的改变把哈兰·山德士推向了深渊,为了偿还债务,他甚至用光了自己所有的银行存款。哈兰·山德士,这位昔日受人尊敬的上校,一下子从富翁变成了一文不值的穷人。

这时的哈兰·山德士已经56岁了,所能依靠的仅仅是每月105美元的救济金。但哈兰·山德士不想就此了却自己的一生,况且那点救济金根本不能维持生活,一切还得靠自己。他看着政府给他的第一张社会安全支票对自己说:“政府每个月要给我105美元,让我勉强过活,必定有些事是我能为自己和为别人做的。”

一千零九次失败

哈兰·山德士冥思苦想,该怎么做,才能摆脱困境?他拥有的最大价值的东西就是炸鸡了,这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突然,他想起曾经把炸鸡做法卖给犹他州的一个饭店老板。这个老板干得不错,所以又有几个饭店主也买了哈兰·山德士的炸鸡佐料。他们每卖1只鸡,付给哈兰·山德士5美分。困境之中的哈兰·山德士想,也许还有人这样做,没准这就是事业的新起点。就这样,哈兰·山德士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他带着一只压力锅,一个佐料桶,开着他的老福特汽车上路了。

身穿白色西装,打着黑色蝴蝶结,一身南方绅士打扮的白发上校停在每一家饭店的门口,从肯塔基州到俄亥俄州,兜售炸鸡秘方,要求给老板和店员表演炸鸡。如果他们喜欢炸鸡,就卖给他们特许权,提供佐料,并教他们炸制方法。

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饭店老板甚至觉得听这个怪老头胡诌简直是浪费时间。哈兰·山德士的宣传工作做得很艰难,整整两年,他被拒绝了1009次,终于在第1010次走进一个饭店时,得到了一句“好吧”的回答。有了一个人,就会有第二个人,在哈兰·山德士的坚持之下,他的想法终于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1952年,第一家被授权经营的肯德基餐厅建立了,这便是世界上餐饮加盟特许经营的开始。紧接着,让更多人惊讶的是,哈兰·山德士的业务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在短短5年内,他在美国及加拿大已发展了400家的连锁店。

1955年,哈兰·山德士上校的肯德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与此同时,他接受了科罗拉多一家电视台脱口秀节目的邀请。由于整日忙于工作,他只有找出唯一一套整洁的西装——白色的棕榈装,戴上自己多年的黑框眼镜,出现在大众面前。老资格南方上校烹制炸鸡的形象,很快就吸引了众多记者和电视主持人,年近70岁的哈兰·山德士被吵嚷着要与他合作的人团团包围,那些要买特许权的餐馆代表蜂拥而至。为此他建起了学校,让这些餐馆老板到肯德基来学习怎样经营特许炸鸡店。

1964年,一位年仅29岁的年轻律师约翰·布朗和60岁的资本家杰克·麦塞等人组成的投资集团被哈兰·山德士的事业深深打动,他们想用200万美元来购买该项事业,在当时这是笔不小的数额,虽然心中极为不舍,但考虑到自己已经74岁了,哈兰·山德士还是同意了,把事业交给下一代去做。

1971年,经由哈兰·山德士的同意,布朗和麦赛将这项潜力无穷的事业出售给休伯莱恩公司。而这时肯德基的年营业额已经超过2亿美元。虽然此后肯德基事业不断转手、变化,但特许经营的方式一直没有改变,当然,它的形象也永远都是那个一身白色西装、满头白发、戴着黑框眼镜、永远笑眯眯的哈兰·山德士上校。哈兰·山德士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他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在40岁的时候才在餐饮业上找到了自己事业的起点,然后历经挫折,在66岁的时候又东山再起,重新创造了另一个辉煌,有了他的“特许经营”,今天的肯德基才会是全球最大的炸鸡连锁集团。

哈兰·山德士说:“人们经常抱怨天气不好,实际上并不是天气不好。只要自己有乐观自信的心情,天天都是好天气。”

这位60多岁才成功的执着老头,带给世人太多的正能量。他以自己面对人生境遇的方式诉说着关于坚持,关于乐观,关于自信,关于面对失败的坦然与淡定这一切。

安德鲁·卡内基:抓住苦难里的希望

卡内基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人。他象征着美国的工业时代,集野心、才干和凶猛于一身。他创建了一个钢铁帝国,同时也创造了一个传奇。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在美国与“汽车大王”福特、“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等大财阀的名字列在一起的。美国工业史上,写下永难磨灭的一页,他征服钢铁世界,成为美国最大钢铁制造商,衣锦还乡,跃居世界首富。而在功成名就后,他又将几乎全部的财富捐献给社会。他生前捐赠款额之巨大,足以与死后设立诺贝尔奖金的瑞典科学家、实业家诺贝尔相媲美,由此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和个人奋斗的楷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