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西塞山[1]怀古
〔唐〕刘禹锡
王濬[2]楼船下益州,金陵[3]王气黯然收。
千寻[4]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5]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6]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
[1]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
[2]王濬:西晋益州刺史。晋武帝曾派其造大船伐吴。
[3]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4]寻:长度单位,一寻约八尺。
[5]降幡:投降的旗帜。
[6]四海为家:指全国统一。
赏析
当年晋武帝征帆南下益州之时,金陵都城的帝王之气就黯然消散。长江江底横卧着废弃不用的千寻铁锁,宏大的江景之中,石头城上挂出的那片降旗,显得如此单薄而孤独。有多少人曾为这里的历史往事伤怀,可是金陵城外的山脉与森寒的江流却自古不变。如今山河一统,再无地方割据,这旧时都城的壁垒在深秋芦花的掩映下,显得无比凄凉,再也不复东吴割据时的威武气势。
扩展
刘禹锡写作这首诗时,恰逢唐代结束了几次藩镇割据战争,国家暂时回到了较为平稳的统一局面。看到金陵石头城,他不禁联想到当年的东吴依仗长江天险,在三国鼎立中割据一方。但是,险要的地势也无法阻挡分久必合的趋势,最终在王濬战船的攻击下,城内的吴国臣民挂起了降旗,让多年的坚守显得如此无谓而徒劳。今天唐代的政局也是一样,刘禹锡坚信着藩镇割据终将结束,统一是无法阻挡的历史趋势。只是,世事难料,在他讽刺吴国的割据后并没有多久,藩镇割据的局面再次点燃,唐代最终结束于五代十国的动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