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凡例

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插图典藏本) 作者:周汝昌 著


凡例

诗圣杜少陵(甫)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本书题名“千秋一寸心”,取义于此。杜句原意是自知之意,我则以为诗词赏会讲解,就是以我之心去寻求古人之心,是两个“寸心”的契合。这也就是中国诗论“以意逆志”的本义。

因此,本书各篇全是我对古人佳作名篇的“心”的体会与阐发,着重的是情思、笔致的深层领略,而不同于文句表层“词典字义”的“串讲”。

本书各篇编排次第,采取一种创新做法——不是按作者时代先后、名位大小等“文学史模式”而“定格”的死板做法,而是以“个体鉴赏”为出发点的安排。是以看上去似很“乱”,实则含有很多的苦心用意:我是想从一般(初步研习古代诗词)读者的水平、兴趣以及诗词本身内容文采的浅深难易而多方面考虑的,目的是由“易入”的引导,走向较“难懂”的境界,既“引人入胜”,也“渐入佳境”。

本书所选,有名篇,久已脍炙人口,但已有的讲解不甚令人满足的,今次着重讲说,可资赏悟,可以开拓智府灵泉,不致“千篇一律”,总是那几句习见的套语陈言。同时也有不为人注意的“冷篇”,今特为标举,可令读者有“耳目一新”之感。所以,这不是“文学史”,不必向这本书里去寻找“系统”、“全面”、“平衡”等等“常识性”的知识。

唐、宋时代的节序、风俗、习尚、器物、“生活方式”、“人生观念”等等,有时成为今人能否理解的关键问题,故我常常随文多作几句“讲介”,这也不同于“喧宾夺主”,读者鉴之。

中国诗词主体是汉字文学,而汉字语文的极大特点特色是四声、平仄、格律、节奏、抑扬顿挫、音乐美;又有汉字本身的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文采美及字句组联(“语法”)的特殊美。这些不懂不讲,把中华诗词与西文(拼音符号)作品等同而视之,又用那种语文所产生的文学理论的标准去“赏析”、“品评”,其结果常常是“君向潇湘我向秦”——南辕而北辙。本书对此,不惜多加强调,所谓“三致意”焉。

本书选讲唐、宋两代之作,但有一篇清人敦诚的诗,所以附入它,是为了表明杜诗《丹青引》对于后世诗人的深刻影响,而不是“乱例”混入了非唐宋之作。另选讲南唐中主、后主词三篇,元王实甫《西厢记》曲一支。全书只此几例,附带说明,可免疑问。

本书用意在于展示多样化,破除一道汤的沉闷局面,是故编排时力求起伏变化,既讲解文字,亦笔随境转,各不相侔,其风格也是多变的。读者可以从每一篇中获得一个与前篇不同的新意趣新境界。

现行简体汉字,本非为古代文学之研究而设,其中不少除了笔划简省之外,还加上几个汉字的“合并”法(如斗、系、余、只、舍、征、发、里、干、并、吁、呆、帘等),这些时常导致意义上的混乱,甚至关系音律(如“并”古为平声字,不是去声bìng;纍是平声léi,与“累”之上声亦异)。今于必要时不能以简体代替者,仍保存原汉字为更合语文科学的做法。此点也望一般读者分别对待。

音韵美是中国诗词命脉中的一条主脉,传统上十分考究。即如常识应知的,“教”读平声jiāo,“令”读平声līng,“看”读平声kān等,今人多已不知。还有“变读”的传统,例如“胜”多读平声如“升”shēng,而不是去声shèng(不论“胜过”义还是“禁当”义)等,今人亦皆茫然莫辨,本书有时以文词说明之,有时只以“注音符号”表示之,务请注意。(如拙著某诗词选注中,凡此类变读、异读,原入声字〔属仄〕而普通话中改为平声者,皆特为注明;可是印出后,方知那编辑既不懂也不听我的解释,悍然都按“词典”现代注音“改回”了!他不想:这些普通字如非音律攸关,何以要注“音”?这么一个简单道理也弄不清,其低智可惊可叹。兹以此例“警示”一下,千万不要以为汉字读音是可以乱来的事,古诗词是万不可以用现今某些违反古汉语科学的办法来贻误后人的。)

现行标点符号,本自西文用法借来,今用之于中国音律文学词曲,时有难合之处。本书标点办法,概以词曲牌调音律之原句法为准,遇有句义与句律小有断连之异,可以情理参悟而读,自能贯通,而勿以标点(音律)为“错误”。

诗词字句每因版本不同而有异文,本书不拘于某一本(如《全唐诗》《全宋词》),以择善为取舍,亦不列校记,读者谅之。

周汝昌

己卯盛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