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降大任于斯人
历史是一个偶然,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每个时期总会出现领航人,也许有诸多的偶然,但也必定有其必然,社会赋予了他不平凡的生命价值。
一、意想不到的调令
历史无疑是由无数个偶然构成的。
郡县治,天下安。
“谢高华在衢州任市委书记,不愿到义乌任职,迟到半个多月才到任。”民间传说纷纭。
衢州古城一角
衢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秋初为姑篾国,后为越国姑篾之地,战国时属楚。东汉初平三年,始为县治,衢州州名始于唐武德四年,历代为州、郡、路、府治,迄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比欧洲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柏林、慕尼黑等至少要早1000年!
衢州,江南重镇,四省通衢。浙西地区的一个府城,钱塘江上游第一重镇,扼浙、皖、赣、闽之咽喉,历来是东南五省用兵重镇。
衢州,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既拥有“铁”的重量,更富有“文”的内涵。
“谢高华,金华地委对义乌县级领导班子成员作了调整,决定调你到义乌县任县委书记。”
1982年4月的一天,当金华地委领导找谢高华谈话告知这一消息时,谢高华没有一点心理准备,感到很突然,摊开双手,一脸无奈,连忙解释道:“我已经52岁了,到了落叶归根的年龄了,母亲年纪又大,我不能离开衢州啊!能不能留在衢州,哪怕给新来的书记当助手?”
“这是省委的决定,就这样吧。你要马上做好任职准备。”组织的决定让谢高华无以回复。
“喝了一杯水,抽了两支烟,我就离开了地委会议室。”谢高华回忆说。
“父母在,不远行。”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谢高华,马上回家把调任义乌工作的消息告诉老母亲苏招英。
“怎么会调到那么穷的一个地方去,能不能找个借口解释一下,换个地方。”听到调任义乌的消息,苏招英顿时流下眼泪,心疼地说。她家里过去住过义乌人,知道很多义乌人连像样的鞋子都没有,一双草鞋外面用根棕绳捆捆。
1982年4月27日,谢高华接到了中共浙江省委干[1982]87号任免职务的通知:
谢高华同志任中共义乌县委委员、常委、书记;免去中共衢州市委委员、常委、书记职务。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服从组织安排是不容质疑的天职。”自幼受尽苦难的谢高华考虑了几天后,暗暗地下了决心,既然组织信任,让我去义乌干,我就要好好干一番事业,干出点名堂来。
“义乌常委班子派性严重,凝聚力不强,开展工作有一定难度。”省市领导与谢高华谈话时,多次提到县委班子派性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十年“文革”的动乱折腾,对整个中国的破坏都很大,义乌也不能独善其身,内部派性很严重,矛盾越积越深,形成颇为严重的“山头主义”,尤其是阶级斗争扩大化,搞得“洪洞县里无好人”,整个班子不团结,大家纷纷要求从外地调领导干部来。
谢高华正是受命于这样的艰难时刻。以干部交流的名义,已过知命之年的他虽有些无奈,但还是带着满腔热忱,从老家衢州赶赴人生地不熟的义乌上任。
去之前,有人建议,义乌人头不熟,是不是带两个衢州的干部一块去。谢高华说,不要了,去义乌是省委的决定,我没有权力带人去,做事情,还是要依靠当地干部群众。
后来才知道,省委调谢高华赴义乌任职,是有用意的。当时义乌派性严重,许多干部的主要精力仍然放在“阶级斗争”上,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周边地区。而谢高华主政衢县、衢州市的那几年,思想开放,“中心”意识强,经济发展快。让谢高华这个闯劲十足的外来干部去义乌,着眼于“平山头”,快发展。
1982年5月4日,谢高华最后一次参加衢州市委常委会,陈文韶接任市委书记。5月19日上午8时,在衢州红楼会议室,召开欢送谢高华同志的茶话会。
同年5月20日,中共义乌县委员会发文,谢高华接替王明新担任县委书记。
到义乌就任与省委任免文件的时间相差近一个月,以至于有人误解为谢高华不愿到义乌而闹情绪。其实,他在衢州工作30多年,有许多未了之事需要移交。
在义乌新老领导班子交接时,金华地委有关领导语重心长地对谢高华说:“义乌是一个出经验、出人才的地方,希望你不要辜负上级领导的期望。”随后,又对义乌领导干部说:“谢高华从衢州调入义乌是干部异地交流的需要,有利于推广不同的地区经验,同时也利于干部的廉政建设,希望大家加强团结,同舟共济,支持新任领导班子,把各项工作做好,把商业流通发展起来。”
有人说,谢高华是从市委书记贬到义乌任职的。其实,当时的衢州市是一个县级市,同属于金华地区。
“穷”。义乌给谢高华的第一印象。
刚来任职的谢高华通过对机关大院的印象,直观地体会到了义乌的一穷二白:“机关里有三个‘大’,一个吃饭排队等的大食堂,一个桌椅破败的大会堂,再加一个对着宿舍窗户的露天大茅坑。”
“当时,衢州穷,义乌更穷。衢州人均有一亩多地,自然条件好,粮棉油、农副产品都很丰富。可义乌是贫瘠之地,底子薄,土地少,人均只有五六分地,农村不少地方饭都吃不饱,生活都过得很艰苦,真的不如衢县,唯一的特产是红糖很有名。”
谢高华回忆说。
20世纪80年代初,衢州有人口100多万,义乌只有60多万;衢州是省内著名的粮油生产基地,生猪、禽蛋生产基地,农业生产走在全省前面,衢州化工厂又是省内著名的工业企业。而义乌,资源少、工业基础差,人均收入也低,无论哪一方面都无法与衢州相比。
“七山二水一分田,粮食高产贫穷县”“一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就是当年义乌和义乌县城的真实写照。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更多了解义乌的历史,谢高华认真翻阅了《义乌县志》。
义乌,自古以来就与孝义有关。“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乌,孝鸟也。”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乌鸦刚出生的时候,母鸦口中含着食物喂养小鸦六十天,小鸦长大之后,为报答母鸦的养育之恩,也衔着食物反哺母鸦六十天,因此乌鸦被称为“慈乌”。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金衢盆地东缘,沿浙江地图对折,义乌恰好是地图的中心点。秦嬴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乌伤县,据说之前,有个人叫颜乌的人,事亲至孝,父死后负土筑坟,一群乌鸦衔土相助,结果乌鸦嘴喙皆伤,故称乌伤县。当时的县域范围是今金华市的全部和丽水、台州的一部分。新莽时(公元9年)改县名为乌孝,唐武德七年(624年)改称义乌,沿用至今。1988年撤县建市,市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现辖6镇8街道,中心城区面积103平方公里。
义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里曾孕育了南朝梁代禅宗著名尊宿傅大士、“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宋代名将宗泽、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这里也是现代教育家陈望道、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历史学家吴晗等一批名人志士的故里。
谢高华刚来义乌上任时,每天反映问题的材料一大堆,人民来信不断,上访喊冤者接二连三,要将“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很艰难的。
面对实际存在的派系斗争、“山头主义”,谢高华打定主意当着全体县委班子人员的面挑开来说,来一次彻底的摊牌。
“不管是哪个派系反映的材料,我都不会去看的,现在只有一个标准,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才是好干部。”
刚来义乌工作,谢高华每天的早饭几乎都是标准的“两个半”:一个鸡蛋、一碗稀饭、半块霉豆腐,正餐则经常不正常。
到义乌后,谢高华从未透露做过胃切除手术的事。直到有一天,时任金华地委书记厉德馨听说此事后,忍不住给义乌县长打了一个电话,义乌县委班子才知道谢高华做过胃切除手术。原来,“文革”期间谢高华受到迫害,其间落下严重的胃病,不得不切除四分之三的胃。
后来经上级同意,谢高华小女儿谢凤来义乌农业银行工作后,谢高华吃饭问题才有所改善。
谢高华一心扑在工作上,几乎每天都在工作,就连节假日也很少休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白加黑”“五加二”。有时候工作实在太累了,谢高华会把时任县委办副主任吴唐生喊来:“老吴,你去找个人来,陪我去看场电影吧!”
之后,谢高华会带一个县委办的同志去电影院。到了电影院门口,他自己掏钱买票,从不要秘书或公家出钱。至于当天放映什么电影,他并不在意。
“其实,谢书记就是通过看电影调节一下紧张的工作状态。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他除工作之外唯一的兴趣爱好。不过,因为当时工作太忙,他看电影的次数很少。”吴唐生说。
“刚到义乌时,谢高华由于下乡,经常回来很晚而吃不上热菜饭。这对于大部分胃被切除的他是个很大的问题,他却处之泰然。白天谢高华一般都在基层调研,我们在办公室很难见到他。而晚上他工作起来,经常超过12点,甚至通宵达旦。有时晚上开会研究工作,对问题不讨论出个所以然来不休会。我们年青人都困得不行,而他总是烟不离手,一边一支接一支地抽着,一边饶有兴味地听着大家的热烈发言,并不时插话,越来越精神。直到思想高度统一才休会。”当时办公室的一些年轻干部回忆说。
现在全国都在学习浙江省率先推出的“最多跑一次”行政改革经验,其实谢高华在80年代就倡导权力下放的土政策。
“你们部门、乡镇的事情不要找我,找你们的分管领导,县委主要是管区委书记、区长,乡镇书记、乡镇长委托区委管理,一级管理一级。”谢高华每抓一项重点工作,都强调每一层级领导的作用,而不是“西瓜芝麻一起抓”。他认为只要把城阳、佛堂、义亭、苏溪、义东等五个区委主要领导工作抓好,就不会有大的差错,就能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为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职能部门的作用,有利于使经济管理权与人事管理权的一致,有利于转变作风,克服官僚主义,遵照党中央关于干部工作“管少、管活、管好”的指示精神,县委作出《关于改革干部管理权限的决定》,对全县的干部管理权限作了一次较大的改革,将一些单位的干部管理权限下放,实行一级抓一级的管理模式。
“谢高华讲的衢州话很难听懂,但执行力却非常强。”与谢高华共事的人都有同感。
人心齐,泰山移。义乌在全省排名指标中许多垫底的分值不断上扬,从“落后县”飞跃到“先进县”。
既然为官一方,就要造福于民。从1949年6月谢高华被选为村农民协会委员起,就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自己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富起来。谢高华至今也未曾想到,改革开放四十年,义乌经过历届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6万元和3.3万元,连续13年位列全国县(市)第一;未曾想到自己能成为改革开放风云人物。闻名遐迩的光辉命运注定与义乌结缘,是义乌惊天动地的变化,成就了他一个个传奇。但奇迹绝非与生俱来,背后肯定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心酸故事,因为他的运筹帷幄,绝没有诸葛亮、韩信等点将那般轻松,他的精彩充满传奇故事,他的奉献充满牺牲担当精神。
短短两年半时间,从时间上说,只占他全部政治生涯的二十分之一,何以让义乌人如此难以忘怀?
其实,恰恰在这段短暂的时间里,谢高华的政治才能和创造性智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奏出了他生命交响乐中的华彩乐章。
谢高华故居(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