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包袱”还是优势
冯爱倩满意地走了,但谢高华却无法轻松。除了冯爱倩,已有上百个小摊摆在了仅有2.8平方公里的县城里,这些“资本主义尾巴”,割都割不过来。
谢高华开始认真地思索起了这个摆在自己面前的普遍存在的事实。
义乌人多地少工业基础差,靠什么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商品经济在我国一些地方逐步解冻,手工制品、农产品摆上了集市,198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员个人或合伙经营服务业、手工业、养殖业、运销业等”。但是在义乌,长途贩卖、“弃农经商”摆摊做小生意并没有得到鼓励和支持,反而还要被当作投机倒把行为加以打击。
到任后一段时间,农民脱贫致富的渴望,小商品自发市场的蓬勃发展,时时促动谢高华每根神经,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一句句疑惑的问话常常让他彻夜难眠,义乌发展对策何去何从?
镜头一:猫与老鼠的游戏
进入20世纪80年代,神州大地的改革春风和本土上涌动的叫卖声,正剧烈地撞击着千万个行程途中的拨浪鼓手,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已由地下转入半公开状态。
义乌城内的县前街、北门街乃至整个县城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小商贩的摊位数直线上升,一发而不可收,这些摊主的装备简单,有的放着一副货郎担,有的是提篮小卖,有的干脆一张塑料纸在地上一铺,就做起了生意,灵活机动,万一被抓获、没收,损失也不太大,每当他们在大街上吆喝售卖着各种日用产品时,总能吸引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者,以致影响市容。
“劝阻、罚款、围堵、驱赶,办惩罚性的学习班没有尽头。”工商管理部门奉命执行成本不堪忍受,也不能奏效。严抓、严赶根本无法消灭摊主经商的积极性,主管部门既无法驱赶摊主,也无法进行有效管理,按照正常的市场管理办法收取市管费和税收,双方玩起了“市长”与“市场”无穷尽的“猫捉老鼠”的游戏。
多年来,小商贩肩挑手提、走街串巷,背负着生活的巨大艰辛;工商部门则东奔西跑、疲于奔命,肩负着管理城市、维护秩序的职责。由于当时特殊的国情,“工商”与“商贩”似乎结下了“死仇”,被人们称之为“猫”和“老鼠”。于是,“猫”和“老鼠”之间的恩怨屡屡上演,成为社会沉重的话题。
整不断,治还乱。当时,“鸡毛换糖”、搞自由商业经营是政治敏感区域,时不时便被视为“盲目外流、弃农经商、投机倒把、资本主义尾巴”加以批判,有关部门一如继往地对此采取禁、打、关、赶的政策和措施,可是,又怎么也禁不住、打不倒、关不掉、赶不跑。
直面流动商贩的工商人员最早发现,若正确引导,这种自发形成的小百货批发市场将是不错的流通渠道。无数次交锋拉锯后,义乌县工商局在调研报告中向县政府提出开放小商品市场的要求。
义乌的百姓鸡毛换糖、从事小商品经营,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怎么来看待、解决义乌的个体从商问题?谢高华在深入调研,了解情况后,决定转变以往“赶尽杀绝”的策略,采取因势利导,建设适合小商贩经营的场地,以供小商贩营生发展空间,既使令人头痛的商贩流窜问题迎刃而解,又给义乌经济注入强劲的活力。
事实上,社会上许多对立双方矛盾并不是完全不可调和的,关键就看管理者如何更新观念,转变职能,提高素质,提升服务,多一些宽容,少一些粗暴,而服务对象又如何将心比心,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冲顶。从“穷追猛打”到“立法保护”,表面上是实现了从“管理”到“服务”的根本性转变,实质上是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