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楔子

锦瑟哀弦:李商隐传 作者:董乃斌 著


楔子

北宋初年,朝廷沿袭唐制,设置三馆(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秘书省),收纳一批最有学问和文才的人士,号为“馆职”。这些身任馆职的士子平时以阅读、校勘图书和整理史料文献为务,过着悠闲清雅的生活。实际上,他们是国家储备的政治人才。由馆职往往可进而成为中禁词臣,被任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担任为皇帝起草诏敕或为政府撰拟文书的事务。如果顺利,也就有可能从这里走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之位。馆职们地位清贵,待遇优渥,前途看好,接近皇帝的机会多,皇帝既会不时对他们有所咨询,也常常会在宫中赐宴款待。有时宴会之后还有优人的表演和戏弄,气氛相当轻松活跃。

下面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馆职们的一次宴会上。

这是一次颇为隆重的宴会,几位当时最负盛名的馆阁名人,如已当了翰林学士的文坛领袖杨亿以及后来先后当上翰林学士的钱惟演、刘筠等,都出席了。

宴会已进行了一些时候,轮到优伶登场献上馀兴了。

只见一个中年男子姗姗走来,他最显眼的特征是那一身破破烂烂的衣衫。

“请问足下是哪一位啊?”与他搭档的伶人故意冲着他大声问话,以吸引观众的注意。

“啊呀,你连我都不认识吗?!在下便是唐人李义山哪!”

“李—义—山?你是大名鼎鼎的诗人李义山?”搭档夸张地大叫起来。

听到李义山的名字,正在饮宴的馆职们“唰”的一下把目光全都集中过来。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那一身破烂衣衫的伶人背起双手向前一步,朝着众人傲然道:“惭愧,不才正是李义山。”

“那您……您的衣服是怎么回事啊?”搭档用手提起义山一片破烂的衣襟,故意颤抖着声音问。

“这个嘛,”李义山就地转了一圈,用手指着酒席上的诸公,“我是被诸位馆职挦扯割剥得这般模样的啊!”

此语一出,立刻引发哄堂大笑。在座的馆职们,特别是杨、钱、刘几位,马上就明白了:原来优人是扮演了李义山来调侃他们——谁都知道,他们是李义山诗的崇拜者,以他们为代表的“西昆体”诗人,作起诗来,无不宗尚李义山,既有格调上亦步亦趋的模仿,更有遣词造句上的窃取和袭用。优人用李义山的衣衫被挦扯割剥得七零八落来做比喻,实在是形象而逼真,十分巧妙有趣。

西昆体因袭割剥李义山,这已是当时诗坛的公论,即使杨、钱、刘诸公自己也并不否认。优人今日的表演不过是把这公论做了个比拟并且化作了舞台形象而已。

好在优伶戏谑嘲弄在场观众以博一粲,甚至借以批评或进谏,乃是此类演出的惯例。这也是中国优伶自古以来虽地位低下却拥有的一项特权,加上杨、钱诸位都很豁达大度,这场表演和宴会遂以众皆欢笑告终。

故事讲完了。很明显,在这个故事里,主角并不是杨亿,也不是钱惟演和刘筠,而是被他们挦扯割剥得衣衫褴褛的李义山。

李义山是谁?他就是本书主人公,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

商隐是他的名,义山是他的字。

他还有两个自取的号,一个叫玉谿生,一个叫樊南生。

李商隐—李义山—玉谿生—樊南生,是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他的许多诗篇,尤其是那些歌唱爱情、缠绵悱恻的无题诗,那些忧伤而深情的歌吟:“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等等,至今活在我们的心中和口头。

他最早的传记见于《旧唐书·文苑传》和《新唐书·文艺传》。这两部正史的《文苑(艺)传》分别为一百零四位和七十九位唐代文学家作传,诗人如“初唐四杰”王、杨、卢、骆以及沈、宋,盛唐的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均在其中,这些人的特点是文学成绩斐然而没做过什么大官,有的甚至一生布衣。李商隐能够厕身这些人之中,可以想见他的文学创作在唐宋人心目中的地位。

李商隐的这两篇“本传”,后来的学者指出其中有许多不实之处。但它们毕竟提供了不少有关他的基本资料,成为后人继续研究的出发点。而它们最大的价值乃在于记载了当时权势者和主流社会对李商隐的看法,使我们能够比较具体地了解他一生困厄的状况和缘由。

如《旧唐书》李商隐本传记述他以文才得令狐楚青睐,颇受其提携,后因入王茂元幕并娶其女,而被牛李党争波及,楚子令狐绹“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即认为李商隐忘恩负义,人品糟糕。此传照录令狐绹的话而未作说明,显示史官是同意此话的。下面又以史官口吻作客观叙述道:李商隐的文名与同时人温庭筠、段成式相齐,“而俱无特操,恃才诡激,为当途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壈终身”。“为当途者所薄”也就是被当权者瞧不起,这是事实,是他们仕途不顺、屡遭打击、一辈子沉沦下僚的原因,而根子则在于他们恃才傲物、性情诡激。史官的言下之意是他们命运不佳实乃咎由自取。实际上,恃才傲物可能是有一点,性情诡激不过是当权者和主流舆论加给他们的恶评罢了。

《新唐书》李商隐本传说:“牛李党人蚩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笮之。”“绹以为(商隐)忘家恩,放利偷合,谢不通。……绹当国,商隐归穷自解,绹憾不置。”这里的叙述也是含着恶评的。

李商隐在世时,就是这样被指责被嘲骂,而在历史上也就被如此定格。

从李商隐逝世到今天,一千一百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读着他的诗,被他感动,受到美的熏陶,渴望贴近他的心灵,我们不能不问一声:李商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同时代的权贵们和作为国史的两《唐书》对他的评判是公平的吗?

本书将把李商隐放在他生活的晚唐时代之中,展现他饱经忧患、充满艰难困厄而奋力抗争的一生,叙述他四十多年有限生命和燃烧这生命所发出的烨烨光华,探索他的心灵,尽力还原李商隐的真实面貌,以纪念这位为中华文化与文学作出不朽贡献的杰出诗人。

  1. 参陈元锋《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中华书局,2005年版。
  2. 刘攽《中山诗话》,《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版,287页。
  3. 《旧唐书》卷一九0下《文苑传》下,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5078页。
  4. 《新唐书》卷二0三《文艺传》下,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5793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