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欧洲古代文学

世界文学与戏剧历史纵横谈 作者:箫枫 编


第一 世界文学历史

一、欧洲古代文学

荷马

荷马,相传是古希腊两大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是否确有其人以及他的身份、出生地等,一直是西方学者有争论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荷马可能是公元前八九世纪时一位朗诵史诗的盲艺人,他根据口头流传的篇章,整理了这两部史诗。《伊里亚特》写的是由于特洛伊王子帕里斯骗走了斯巴达王后海伦,引发希腊联军讨伐特洛伊的十年战争。史诗集中描写第十年希腊英雄阿基琉斯和伊利昂城主将赫克托尔之间的决战,以赫克托尔的死告终。其中阿基琉斯是一个理想的部落英雄形象。《奥德赛》则写战争结束后,希腊主将奥德修斯返乡途中的海上冒险和机智地维护自己的财产、与妻儿团聚的故事,它的形成比《伊里亚特》稍晚,反映了奴隶制度萌芽时期的生活场景,体现了对私人财产的捍卫,并通过奥德修斯之妻佩涅洛佩的贞洁勇敢提倡新的家庭道德规范。两部史诗的结构巧妙,布局完整,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也被称为“英雄史诗”。基本主题是热爱现实,肯定人的奋斗精神,强调对人生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史诗的语言也很有特点,尤其比喻丰富多彩,贴切生动,被称为“荷马式比喻”。此外还常用重复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荷马雕像

伊索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传说本是一个奴隶,因擅长讲寓言故事而获得自由,常出入吕底亚国王的宫廷。公元前5世纪时,伊索的名字已被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今天流传的《伊索寓言》,是后人收集改编的,共有三四百个小故事。伊索寓言大部分是动物故事,这些故事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如《狼与小羊》《狮子与鹿》《狗和公鸡与狐狸》《两个锅》等;也有一些总结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如《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俄国的克雷洛夫、德国的莱辛等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伊索寓言》插图

埃斯库罗斯

古希腊悲剧的创始人之一,与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合称为古希腊3大悲剧诗人。他出身贵族,共写了7部悲剧(一说是90部),生前得过13次奖,死后还得过4次。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波斯人》《普罗米修斯》三部曲、《阿伽门农》《奠酒人》等70部。其中《普罗米修斯》三部曲的第一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诗人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情节取材丁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天火赐予人类的故事,却被赋予了丰富的现实意义。剧中的普罗米修斯受尽折磨也决不向宙斯屈服,象征着当时雅典民主派对寡头派的斗争,普罗米修斯被马克思誉为“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埃斯库罗斯对悲剧艺术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增加了第2名演员,使对话成为戏剧的主要部分;简缩了合唱队,使戏剧结构程式基本形成;还创造了舞台背景,并使演员面具基本定型。但他的作品人物形象单纯高大,是理想化的性格,并且一般是静止的,缺少发展。抒情气氛浓郁,诗句庄严。由于他在悲剧发展阶段对内容和形式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多贡献,故被称为“悲剧之父”。

埃斯库罗斯像

俄狄浦斯王

索福克勒斯最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在希腊文中是双脚肿胀的人的意思。忒拜王预知自己的儿子长大后会弑父娶母,就在他刚出生时,用铁丝穿其脚踵,让牧羊人将他抛弃在山上。恰巧科任托斯的一个牧人将他救起,并成了国王的养子。俄狄浦斯长大后,从神谕中知道了自己可怕的命运,就逃离了科任托斯的“父母”。到忒拜时,因为解开了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司的谜语,并使女妖羞愤之下跳崖自杀而被拥戴为王,并娶了前王的妻子。悲剧开始时,忒拜发生瘟疫,神示必须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俄狄浦斯千方百计追查,却发现凶手竟然是自己——他曾在三叉路口误杀一个老人。这时,科任托斯的牧人赶到,又说出了俄狄浦斯的身世。真相大白,正后自尽,俄狄浦斯则将自己刺瞎双眼流放。悲剧表现的是个人意志与残酷的命运之间的冲突,是对与命运抗争的英雄精神的肯定和对命运合理性的怀疑。当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俄狄浦斯的行为视为人类依恋母亲仇视父亲的潜意识的反映,并将这种恋母情结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与斯芬克司

希罗多德

古希腊历史家。他的生平没有很多的文献记载,只知道出生在小亚细亚一个城市,前455年到前447年,他游历了埃及、叙利亚、意大利南部等很多地方,后来又在雅典住过。他的《历史》记述了公元前6至前5世纪波斯帝国和希腊诸城邦之间的战争,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一部真正的历史著作,古罗马作家西塞罗称他为“历史之父”。《历史》的传世抄本有10多种,一般都把全书分9卷,每卷以一位缪斯的名字命名,故又称“缪斯书”。除希波战争外,还记载了很多传说、地理、人种志等方面的内容。他的文字风格与荷马有很多相似之处,语言生动流畅,富于文采,文学性强。我国在1959年出版了《历史》的全译本。

希罗多德像

欧里庇得斯

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出生在雅典领土阿提卡东海岸佛吕亚乡,贵族出身。他学习过绘画,热心于研究哲学,被称为“舞台上的哲学家”。晚年,反对当局的暴政和侵略政策,流落到马其顿王宫并死在那里。他的作品大多是在内战时期写成的,反映了雅典奴隶民主制危机中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意识,以沉重的笔触描绘了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在反抗不合理的现实时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在他的剧作中,神和英雄的描写削弱了,代之以对人的激情和意志的刻画,被压迫的妇女和受奴役的奴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如《特洛伊妇女》《美狄亚》《阿尔克提斯》对妇女命运的关注。除了在题材上有所开创,他的写实手法和心理描写对后人影响深刻,有“心理戏剧鼻祖”之称。欧里庇得斯采用的是神话题材,反映的却是日常生活的画面,塑造的人物也更接近现实,他的创作标志着“英雄悲剧”的终结。

修昔底德

古希腊历史学家。出生于雅典,父亲在色雷斯拥有金矿,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其世界观的形成深受雅典“黄金时代”的社会思想的影响。公元前424年被雅典人推选为十将军之一,统率一支由7艘战船组成的舰队,驻泊在色雷斯附近的塔索斯岛。不久因被诬贻误军机,有通敌嫌疑,而被革职并遭到放逐。在这以后的20年中,他大部分的时间待在色雷斯,并一直注视着战争的进程。他的传世之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共分8卷,努力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记述他亲历的这场战争,写到前400年因去世而中断。他把历史的真实放在首位,注意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努力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历史成为科学。他很少直接做结论,而是让读者从他的记述中自己去判断。这部史书问世之初就受到高度重视,据说当时著名演说家狄摩西尼曾把此书抄写了8遍。1502年第一个编订本问世以来,很多国家都有了译本。

修昔底德

阿里斯托芬

古希腊旧喜剧诗人。生于雅典,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是朋友。据说他共写过44部喜剧,得过7次奖,现存11部。阿里斯托芬认为喜剧应该有严肃的政治目的,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几乎涉及当时所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反映了自耕农的思想和立场。如《阿卡奈人》通过农民狄凯奥波斯单独与敌人讲和,从而一家人过着幸福生活的荒诞故事,谴责不义战争,主张重建和平;《鸟》中两个年老的雅典人厌弃城市生活和诉讼风气,建立了一个“云中鹧鸪国”,这里没有压迫与贫穷,所有人都平等地参加劳动。这也是现存的惟一一部以神话为题材的旧喜剧,同时也可以说是西方文学中乌托邦理想的最早表现。阿里斯托芬的创作风格多样,想象丰富,吸取了民间语言的自然诙谐,在当时深受欢迎,对后世的喜剧和小说创作也产生了广泛影响,被称作“喜剧之父”。

圣经

基督教的经典,包括《旧约全书》(39卷)和《新约全书》(27卷)。《旧约》原文是希伯来文,本是犹太教的经典,是古希伯来文学遗产的总汇。公元前285至公元前249年之间,由70个学者在亚历山大城图书馆将其译成希腊文,称为“七十士译本”,它为基督教的产生铺平了道路。包括《摩西五经》、历史书、先知书和诗文集等几部分,表现了犹太民族对耶和华上帝的信仰,而抒情诗中的《雅歌》等文笔优美,文学性很强。《新约》原文是希腊文和亚兰文,公元一二世纪时陆续写成,主要内容是四福音书、《使徒行传》和《启示录》等。福音书是《新约》的核心,体现了初期基督教的思想,生动描绘了耶稣基督的形象和精神面貌。《圣经》除宗教意义外,对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也很大,历代都有许多取材于《圣经》的作品,如英国诗人弥尔顿的长诗《天路历程》等。

希腊喜剧演员 《圣经》福音书封面

西塞罗

古罗马演说家、修辞学家、政治活动家。出身于骑士家庭。在罗马、雅典等地学过修辞、法律、文学和哲学。他是罗马贵族共和制的维护者,很早即从事政治活动,曾担任过执政官。恺撒被刺后,因抨击安东尼,公元前43年被杀害。作为演说家和散文家,他留下了丰富的著述,有58篇演说辞,12部政治、哲学著作。他的演说文辞优美,句法谨严,音韵和谐,说理透彻,说服力强,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有利的方面。西塞罗的演说辞、修辞学著作和政治哲学论文对罗马演说艺术和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对拉丁文学语言的形成和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的演说风格也被后代欧洲很多作家奉为楷模。

奥维德

西塞罗像

古罗马诗人。出生于罗马附近的小城苏尔莫一个骑士阶层家庭。青年时期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游历了很多地方。由于妻子的关系,得以出入罗马上层社会。晚年被流放到黑海东岸,最后病死异乡。奥维德从18岁左右开始写诗,早期作品主要是爱情诗,代表作有《恋歌》《爱的艺术》(一译《爱经》)、《爱的治疗》《烈女志》(一译《女杰书简》)等。《爱的艺术》以教授年轻人获得爱情的方法和艺术为主要内容,曾因内容轻佻、语言大胆而被禁。长诗《变形记》和《岁时记》是他创作成熟时期的作品。《变形记》根据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轮回”说,以“变形”为线索串连起250多个故事,是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的总汇,后代很多作家、艺术家都从中吸取创作材料。奥维德流放期间的主要作品是《哀歌》和《黑海零简》,主要表现流放途中的感受和当地的风土人情。

十四世纪伦巴底学院所有的《爱的艺术》手稿插图,奥维德著

塞内加

古罗马政治活动家、悲剧作家。他的父亲是著名的修辞学家老塞内加,他学习过修辞和哲学,斯多葛派哲学对他影响较大。公元49年开始任大法官,并任尼禄的老师,开始了他一生中最显赫的时期。晚年因受牵连自杀而死。塞内加的著作包括自然科学、哲学、文学等多方面。文学上悲剧创作的成就较大,现存《特洛伊妇女》《腓尼基少女》《美狄亚》《阿伽门农》等九部悲剧。它们取材希腊神话,以希腊悲剧为蓝本,影射罗马的现实生活,反映贵族反对派的心理。塞内加的悲剧情节比较简单,语言夸张,还有不少流血场面和关于鬼魂、巫术的描写。

迈锡尼纯金面具

史诗

古代民间文学的一种体裁,常指以传说或重大的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民间叙事诗。史诗主要歌颂各个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战胜和经历各种艰难险阻如克服自然灾害、抵御外侮的斗争及其英雄业绩。史诗在产生初期,一般以口头形式在民间流传,其内容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有所增删,发展到一定时期再由专人进行整理加工,成为有固定文本的作品。所以,史诗是一个民族的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风格一般庄严崇高,表现朴实自然,常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形象丰富鲜明。流传至今的外国史诗中,著名的有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由于史诗所包含的深刻社会意义,现在也常把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生活的长篇艺术作品称为史诗式的作品。

表现特洛伊战争的想象图

十四行诗

欧洲的一种抒情诗,音译为“商籁体”,源出普罗旺斯语Sonnet。起初泛指中世纪流行于民间,用歌唱和乐器伴奏的短小诗歌。意大利中世纪的“西西里诗派”诗人雅科波·达·连蒂尼是第一个使用这种诗歌形式并使之具有严谨的格律的文人。它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两节四行诗,后一部分是两节三行诗,共十四行。每行诗句通常是11个音节,抑扬格。每行诗的末尾押脚韵,押韵方式是ABAB,AB-AB,CDE,CDE。13世纪末,十四行诗的运用从抒情诗领域扩大到叙事诗、教谕诗、政治诗等,押韵方式也变为A BB A,ABBA,CDC,CDC或ABBA,ABBA,CDC,EDE。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等人的创作,使十四行诗在艺术上和表现上更加完美,对欧洲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莎士比亚、雪莱等都创作过很多优秀的十四行诗。

《古诗人的诗》诗歌集中的一页

巴别塔

《旧约·圣经》中的传说。洪水过后,挪亚的子孙繁衍了众多后代,虽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却都说同一种语言。后来,他们往东迁移,计划在示拿地方修建一座通天大塔。但上帝不喜欢他们的目的和作法,于是,在塔快要建成时,变乱了他们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无法交流,塔也就不能再修建下去。后来,这些人散居世界各地,各说各的方言,从此,人类的语言不再统一。造塔的地方名叫巴别,希伯来文的字根是“变乱”的意思,也有的学者认为它在巴比伦语中意为“神之门”。《圣经》中的“巴别塔”象征着凡人的狂妄自大和一次徒劳无功的努力。

巴别通天塔,油画1563年,勃鲁盖尔

二、欧洲中世纪文学

奥古斯丁

罗马基督教作家、思想家。出生在努米底亚的塔加斯特,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少年时代在家乡和迦太基学习,先研究修辞学,后转向哲学。384年皈依基督教,395年成为希波的主教。奥古斯丁的著述今存83种,有的是反对异教的论战文章,有的是论述基督教义的作品,还有大量书信和布道词。其中《忏悔录》和《天国论》是他的代表作。《忏悔录》是一部自传体作品,讲述他自己皈依基督教之前的思想历程,并作了深刻的自我剖析。后来,卢梭也写过同名的作品。《天国论》对古老的罗马宗教和各种异教哲学进行了批判,指出只有通过基督教的启示才能通向永生之路。他的教理著述对基督教和后来的西方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

圣奥古斯丁像

亚瑟王传奇

中世纪欧洲主要国家有关亚瑟王故事的许多作品的总称,包括亚瑟王的诞生、魔法师梅林的故事、“圆桌骑士团”的建立、亚瑟和他的骑士的冒险事迹以及亚瑟之死等。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第一骑士郎斯洛和王后圭尼维尔的爱情故事和寻找圣杯的故事。亚瑟王本是6世纪不列颠岛上威尔士和康沃尔一带凯尔特人的领袖,抵抗了昂格鲁一撒克逊人的入侵,久之成为民间传说中的人物。9世纪时有关亚瑟王的传说流传到法国,并有不少诗人开始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使之在欧洲广泛流传。亚瑟王传奇是中世纪西欧骑土传奇文学的三大系统之一(其他两大系统是法兰西和古代系统),它为后世的欧洲文学提供了冒险、爱情和宗教三大主题,除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以外,也开始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长篇小说的滥觞。

有关亚瑟王的绘画

四大民族史诗

中世纪后期出现的四部民族史诗的合称,它们是:法国的《罗兰之歌》(约1080)、西班牙的《熙德之歌》(约1140)、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约1200)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1185—1187)。其中,《罗兰之歌》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叙述了查理大帝远征西班牙时期,大臣加奈隆与敌人勾结,在大军撤退时偷袭后卫部队的故事。断后的罗兰率军英勇奋战,终因众寡悬殊全军覆灭。史诗的主题是爱国主义,查理大帝是一个理想的君主形象,罗兰则是一个保卫祖国的英雄。诗中多用重叠和对比手法,风格朴素。《熙德之歌》写熙德反抗外族侵略者的故事;《尼伯龙根之歌》写围绕尼伯龙根宝物所产生的争夺和流血冲突;《伊戈尔远征记》通过对罗斯王公伊戈尔远征波洛夫人失败的记叙,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这四部史诗的内容和反映的主题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封建制度形成后的特点。

罗兰是8世纪法国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骑士,是11世纪法国的历史叙事诗《罗兰之歌》中的英雄。左图为罗兰吹响号角,要求叔父查理大帝的增援,右图为罗兰率军奋勇杀敌。

但丁

意大利诗人。1265年5月出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小贵族家庭,少年时代就师从著名学者布鲁内托·拉蒂尼学习修辞学、文法和拉丁文等,并掌握了丰富的古典文化知识。当时佛罗伦萨城内有贵尔夫党和吉伯林党两个对立派别,但丁青年时代就加入了贵尔夫党,并一度当选执政官。后来因政治失意而被流放。他提倡用意大利语进行文学创作,并写有《论俗语》一书,对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新生》(1292—1293年)是他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把31首献给贝阿特丽采的情诗用散文连缀起来,歌颂了纯洁的爱情,风格清新自然,并带有中世纪文学的神秘色彩,是“温柔的新体”诗的最高成就,也是西欧文学史上第一部向读者剖析作者最隐秘的思想感情的自传性作品。放逐期间写的《神曲》是但丁最著名的作品,此外还有《飨宴》《帝制论》等著作。由于但丁的作品有从中世纪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的特点,所以他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但丁像

《神曲》

意译是“神圣的喜剧”,但丁原题为《喜剧》。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确定,大概是1307—1321年之间陆续完成的。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诗人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叙述自己在人生的中途迷失在一片黑暗的森林中,刚开始登山,忽然出现三只野兽——豹、狮、狼拦住了去路。在危急关头,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他受贝阿特丽采之托来拯救但丁,并引导他游历了地狱、炼狱,最后贝阿特丽采引导诗人游历了天堂。书中充满了寓意,比如豹象征情欲,狮子象征暴力,狼象征贪婪,它们象征着阻碍人们走向光明的邪恶势力;维吉尔象征着理性哲学,贝阿特丽采象征着信仰和神学。作品的主题是表现人类经过迷惘和错误,经过苦难和考验,在理性的指导下走向光明与至善的历程。围绕着这个中心,《神曲》艺术性地总结了中古文化,同时也有着强烈的现实性,更有不少内容直接取材意大利的现实生活,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神曲》结构巧妙严整,全诗分三部,三行分节,奇偶连韵,每部33篇,加上叙诗共100篇,每行长度又大致相等,看起来匀称整齐。

《神曲》插图,1490年,波提切利

骑士文学

11、12世纪的欧洲进行了多次十字军东征。由于战争需要,很多小封建主作为骑土从军,逐渐形成了“骑士精神”。其信条是“忠君、护教、行侠”,把“荣誉”看得高于一切,还要效忠和保护女主人。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法国的骑士文学最为兴盛。普罗旺斯的骑士抒情诗非常繁荣,主要表现骑士们的“典雅的爱情”,中心主题是骑士对贵妇人的爱和崇拜。《破晓歌》是其代表作。骑士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主要流行于法国北部地区,内容一般写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情,写他们为博得荣誉和贵妇人的青睐,进行各种冒险活动。《特里斯丹和伊瑟》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骑士叙事诗的情节大多荒诞,但它的结构形式、人物刻画及心理描写等对后来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中世纪的欧洲盛行封君封主“赏赐”的骑士都必须向封主“宣誓”效忠,此图描绘的就是一位中世纪骑士受封宣誓场景

萨迦

“萨迦”一词源于德语,本意指短小的故事。指冰岛和挪威人用文字记载的古代居民的口头创作,是一种散文叙事体文学,包括神话和英雄史诗,大约形成于10~14世纪,在12~14世纪被记录下来。13世纪是“萨迦”创作的黄金时代,这期间至少有12部萨迦问世,主要反映氏族社会的生活。流传至今的萨迦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史传萨迦”和“神话萨迦”两类。“史传萨迦”亦称“家族萨迦”,主要作品有《定居记》和《冰岛人萨迦》等。前者列举了930年以前到冰岛定居的名人年表和许多关于宗教、法律、习俗等的材料:后者叙述了950—1130年冰岛有名望的人物的生平、成就和他们的身世,大部分是短篇,其中著名的有《贡劳格传》和长篇《尼雅尔传》《海姆斯克林拉》(即《挪威王列传》)等。“神话萨迦”包括属于神话一类的古代英雄传说,如《沃尔松格传》等。14世纪中期以后,“萨迦”的创作艺术开始衰退,但因为其保存了丰富的北欧史传故事材料而在欧洲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学价值。

图为瑞典霍尔林格兰德斯科格教堂的挂毯,上面展示了北欧文学的另一种创作形式——萨迦中所描述的维京人的三位神:托尔神、奥丁神和弗雷神

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薄伽丘

意大利作家。据说是一个商人的私生子,受过大学教育,足意大利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学者,并能熟练掌握拉丁文和当时流行的俗语。早年在那不勒斯和上层贵族、人文主义者有交往,后回到佛罗伦萨,拥护当地的共和派。1350年和彼特拉克结识,共同提倡古典文学。薄伽丘的创作丰富,有传奇、史诗、叙事诗、十四行诗和短篇小说等,早年作有许多以爱情为体裁的抒情诗和叙事长诗,如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诗《菲洛斯特拉托》、《菲爱索莱的仙女》等。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作品叙述1348年黑死病流行时,10个青年男女到乡间避难,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10天共讲了100个故事。其中许多故事取材历史事件、传说和民间故事,薄伽丘通过这些故事,抨击了教会的腐化和僧侣的奸诈与伪善,否定了中世纪的宗教观和禁欲主义道德观,肯定爱情和人的自然愿望,同时塑造了一系列新兴的资产者的形象,歌颂他们的聪明才智。《十日谈》奠定了意大利散文的基础,开创了欧洲文学中短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

薄伽丘像(左)和15世纪时克利威利为薄伽丘《十日谈》手抄本所绘插图

拉伯雷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生于法国中部的希农城一个法官家庭。自幼受教会教育,1527年后游历了法国中部主要城市,后来走上了从医的道路。1532年,他在一部民间故事的启发下,开始写作《巨人传》,全书共5卷,是在不同的时期写成的。小说写了高康大、庞大固埃父子两代巨人的故事,主要叙述庞大固埃的求学和与巴奴日、约翰修士一起寻找“神瓶”的游历经过。这两代巨人超出常人的体魄和力量、公正善良的品质和乐观精神,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人性”和人的创造力的充分肯定。小说表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严肃主题,歌颂了新兴资产阶级“巨人”般的力量,书中约翰修士在高康大支持下建立的特来美修道院是人文主义的理想国,集中反映了拉伯雷在政治、社会和宗教等方面的理想原则,其核心是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巨人传》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对民间文学的借鉴和发展,以夸张和讽刺为主要艺术手法,语言通俗易懂,丰富多变。作为法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创了通俗小说形式的先河。

拉伯雷像

蒙田

法国思想家、散文家。出身于新贵族家庭,曾做过15年文官,并游历过意大利、瑞士等地,后来相当长时间闭户读书。他把旅途见闻、日常感想等记录下来,集成《随笔集》两卷,晚年修订为3卷。书的卷首写道“我本人就是这部书的材料”,它介绍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结构松散自然,又彼此连贯。蒙田把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个人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思想意境和艺术风格。书中的思想是趋于中庸的,他对当时的迷信、偏见、巫术和破坏进行否定,认为绝对的真理无法认识,只能探索部分的寻常真理。他在政治上又是保守的,尊重现存社会和秩序。《随笔集》行文旁征博引,语言平易流畅,对同时代的英国作家莎士比亚及17、18世纪法国文学都有深远影响。

蒙田像

塞万提斯

塞万提斯像

西班牙作家、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马德里附近一个穷苦医生的家庭,只上过中学。1569年作为红衣主教的随从,游历了罗马、威尼斯、米兰等地,并阅读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1571年在对土耳其的海战中左臂残废。1582年前后开始创作,同时为生活做过收税员等,并因得罪教会数度被诬入狱。这时期的生活丰富了他的阅历,影响着他的创作。他的著名小说《唐吉诃德》就是在狱中构思的。其他作品还有短篇小说《惩恶扬善故事集》(又译《训诫小说》)、历史剧《奴曼西亚》、长诗《巴尔纳斯游记》、《八出喜剧和八出幕间短剧集》等。《惩恶扬善故事集》共13篇短篇小说,体现了作家憎恶欺骗、奴役和压迫的思想,如《两狗对话》通过两只狗的对话,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和形形色色人物的丑恶行为,情节生动。这部作品集也是西班牙文学中第一部完全摆脱意大利文学影响的富有开创性的杰作。

唐吉诃德

《唐吉诃德》是塞万提斯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全名为《奇情异想的绅士唐吉诃德·德·拉·曼却》,作者称创作的目的“无非是要世人厌恶荒诞的骑士小说”。全书用“戏拟体”写成,借用骑士小说的体裁,写一个穷乡绅唐吉诃德因阅读骑士小说入迷,决心离家去冒险,他穿上曾祖留下的一身破烂的盔甲,提着长矛,骑上一匹瘦马,悄悄离家去冒险。他说服了一个农民桑丘·潘沙作自己的侍从,还选中临村·位姑娘作自己的钟情的“夫人”。小说描写了他的三次游历中许多荒唐可笑的事,如把风车当巨人,把羊群当敌人,把旅店当城堡,还不断被人愚弄。最后,唐吉诃德败于“白月骑士”手下,病倒在床,临终悔悟自己的荒唐。小说以唐吉诃德企图恢复骑士道来扫尽人间不平的主观愿望和西班牙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为情节的基础,在充满笑料的情节中,塑造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唐吉诃德,同时反映了16、17世纪之交的西班牙社会的现实,是读者最喜爱的世界名著之一。

画家笔下的堂吉诃德

斯宾塞

英国诗人。出生于伦敦一个布商家庭,少年时代入伦敦布商学校,后入剑桥大学学习,并于1576年获得硕士学位。这期间他进一步学习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哲学及一些自然科学,受到清救思想的影响,并开始诗歌创作。他的主要作品是长诗《仙后》,以亚瑟王追求仙后为引子,写仙后派遣12位骑士去解除灾难的冒险事迹,作品的主旨是为了培养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新贵族,全诗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既有人文主义者对生活的热爱,又有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还有清教徒的伦理道德观念。斯宾塞在艺术上刻意求工,在诗歌的形式方面积极探索,创造了适于长诗的“斯宾塞诗节”,对马洛、拜伦、雪莱等诗人都有重要影响,他也因此被称为“诗人的诗人”。

斯宾塞像

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沃里克郡一个富裕市民家庭,莎士比亚曾在当地文法学校学过拉丁文和古代历史、哲学、诗歌等。1585年前后,他到伦敦,起初在剧院打杂,后来才逐渐成为雇佣演员、股东。莎士比亚共写作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他的戏剧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1590—1600)主要是历史刷和喜剧,代表作有《亨利四世》(上、下)、《亨利六世》《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主要是正面宣扬人文主义的理想,充满愉快乐观的浪漫主义色彩。中期(1601—1607)是悲剧时期,代表作有《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四大悲剧,和《一报还一报》、《雅典的泰门》等,随着对现实认识的深入,这时期剧作的批判力度加强了,风格也变为悲愤沉郁。后期(1608—1612)是传奇剧时期,有《暴风雨》等4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都宣扬宽恕和容忍。

莎士比亚像

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悲剧。写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成为恋人。但却因两个家族是世仇而不能结合。在神父的帮助下,两人秘密举行了婚礼。一次罗密欧为替朋友复仇,刺死人而被流放。朱丽叶为了逃避父母的逼婚,喝下神父的药酒“假死”。由于报信人的耽搁,罗密欧误以为朱丽叶真的死去,在她身边自杀了。朱丽叶醒来,悲痛万分,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部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的爱情理想与封建压迫之间的冲突,歌颂了自由的爱情,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位主人公已经成为世界文学中争取爱情自由的著名典型。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电影剧照

哈姆雷特

五幕悲剧,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故事取材于12世纪一部丹麦史,讲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哈姆雷特在大学受到了人文主义教育,对人生正充满了幻想和希望。突然,父王暴毙,母亲又很快改嫁新王即哈姆雷特的叔叔。坚贞的爱情,忠贞的友谊,都开始破灭。就在他痛苦之际,父王的亡魂又向他显现自己被害真相,要他复仇。哈姆雷特感到责任重大,要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为选择最佳时机,也为整理自己混乱的思想,他开始装疯。由于延宕,他最终落入新王的圈套,在一次决斗中与之同归于尽。莎士比亚的这个故事,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这部戏剧也是莎士比亚的创作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以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为主线,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为副线,三者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另外,又把悲剧和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妙的混合”。

戏剧《哈姆雷特》中的场面

七星诗社

16世纪法国诗人团体。以诗人龙沙为中心,由杜·贝雷、巴伊夫、德·蒂亚尔和佩勒蒂耶等诗人组成。1549年,杜·贝雷发表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七星诗社的宣言书。之后杜·贝雷在《橄榄集》序言、龙沙在《诗学概论》和《福朗西亚德》两书的序言中又分别对该派的理论主张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们肯定法语可以同拉丁语一样用来表达高深的学问和思想,主张通过吸收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汇创造新词汇等方法扩大法语词汇,推进法兰西语言的统一和发展,用法语来创作。但是,他们歧视劳动人民的语言。在文学表现形式上,他们主张模仿希腊、罗马诗体文学及意大利十四行诗体,摒弃民间诗歌体裁,反映了他们脱离人民的贵族倾向。与拉伯雷相对立,他们代表了法国人文主义化中的贵族倾向。

龙沙的铜版画像

流浪汉小说

16、17世纪在西班牙流行的一种小说,它以流浪者的生活及其遭遇为题材,反映下层平民的生活。一般是自传体,也有一些用回忆录的形式。16世纪中叶开始,西班牙经济开始衰落,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沦为无业游民,同时商业经济上升,冒险风气盛行,流浪汉小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的主人公多是出身贫苦的流浪汉,为了自保和活命,学会了欺骗、偷窃等手段。小说通过他们的经历,从下层人物的角度观察社会,批判现实,揭露了衰落中的贵族和教士的贪婪、伪善,讽刺惟利是图的资产阶级观念,慨叹世道不公和生活的艰难。《小癞子》(又名《托梅斯河上的小拉萨罗》)是最早的一部此类小说。该书以主人公自述的方式展开,“我”10岁时就为生活所迫给一个走江湖的盲丐当引路童,并跟着他学会了许多江湖上的勾当,学会了偷窃等。后来,又给一个吝啬的老教士当仆人,不久因为偷吃面包被赶走,接着又给一个绅士当仆人,但衣冠楚楚的绅士却要靠小癞子沿街乞讨来养活。此后他又先后换了好几个主人,最后在大祭司家当仆人,依靠妻子和大祭司的私情发了财,不久妻子死去,他又一贫如洗。小说语言幽默,对人物的刻画生动深刻。其他的作品还有马提奥·阿列曼的《古斯曼·德·阿尔法拉切的生平》,德·乌维达的《流浪女胡斯蒂娜》等。

《多姆斯的生活》封面

牧歌

欧洲文学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一般表现牧人田园生活情趣。诗人往往借这种体裁将乡村生活的恬静与城市或宫廷生活的腐化堕落相对立。希腊的忒奥克里托斯是最早的牧歌作者之一,之后维吉尔的牧歌表现了理想化的庄园生活。作为一个文类,牧歌的高峰期在文艺复兴时期,还出现了利用牧歌主题的田园小说和田园戏剧,如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等,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可以发现牧歌的影子,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它的含义也扩大了,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以后,它的一些艺术手法和主题不但保留了下来,还广泛渗透到了欧洲之外的其他民族文学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因为牧歌中表现的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二元对立的模式,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回到自然,回归乡土和单纯生活状态的愿望。

意大利牧歌,塔索的《阿明达》一书主扉页

四、十七世纪欧洲文学

弥尔顿

英国诗人、政论家、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和革命文学的代表。出生在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从小喜爱文学。1625年入剑桥大学,并开始写诗,著有《圣诞清晨歌》、姐妹篇《快乐的人》和《沉思的人》、挽歌《黎西达斯》等。英国革命爆发后,站在革命的清教徒一边,发表了《论出版自由》《为英国人民声辩》《再为英国人民声辩》等政论文,鼓舞士气。

弥尔顿像

因劳累过度双目失明,王朝复辟后一度被捕入狱,之后专心写诗。共写出3首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悲剧诗《力士参孙》。其中,《失乐园》是他的代表作,选用了《圣经》中魔鬼撒旦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在艺术手法上,他从多方面继承了古典史诗的传统,语言充满激情,富有政论性,参用比喻和多变的句法表现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充满叛逆精神的撒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弥尔顿的创作标志着文艺复兴传统风格向古典主义风格的过渡。

拉封丹

法国诗人。他出生在一个森林管理员家庭,幼年在农村度过,热爱大自然,熟悉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1645年赴巴黎学习法律,结业后返回故乡,潜心阅读和写作。之后,依附财政大臣富凯,后者被捕后被迫逃亡。先后投靠两个公爵夫人出入上流社会。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是《寓言诗》12卷,1668—1694年之间陆续出版,共有故事240多个。其中大多取材于伊索寓言、古希腊罗马和印度寓言家的作品及民间故事,加工改写后进行再创作,大多采用自由诗体,语言流畅自然,思想内容更为深刻。其中不少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如《狼和羔羊》通过一只小羊饮水时被狼强行吞噬,说明强者总是最“有理”的;《农夫和蛇》说明对恶人不能讲仁慈,否则反被其害;其他还有《患瘟疫的野兽》《死神和樵夫》《兔子和乌龟》等。

拉封丹像

莫里哀

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本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父亲是宫廷室内陈设商。他自幼喜爱戏剧,1643年和朋友组成了剧团,亲自参加演出,并为此放弃了继承权。1650年起任剧团负责人并开始喜剧创作。1659年公演的《可笑的女才子》嘲讽当时贵族矫揉造作的风气,也奠定了莫里哀喜剧家的地位。他的主要作品还有讽刺天主教会的《伪君子》,批判修道院妇女教育的《太太学堂》《丈夫学堂》《屈打成医》《吝啬鬼》(一译《悭吝人》)、《乔治·唐丹》《唐·璜》《恨世者》《史嘉本的诡计》《无病呻吟》,舞蹈剧《布索那克先生》《醉心贵族的小市民》等。其中,《太太学堂》的演出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诞生。莫里哀是法国现实主义喜剧的首创者,他对喜剧形式作了多方面的探索,主要讽刺对象是上层资产者和没落贵族,提出了各种严肃的社会问题,用喜剧的形式揭露封建制度、宗教与一切虚假的事物。在艺术手法上,他大胆吸收了很多民间艺术手法,语言自然,把生活中的矛盾和人物性格都表现得很透彻,法国人评价他是“无法模仿的莫里哀”。

莫里哀像

达尔杜弗

一译《达尔杜尔弗》,是莫里哀的代表喜剧。主人公达尔杜弗伪装宗教虔诚,取得奥尔恭的信任,尊他为精神导师,并强迫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达尔杜弗并不满足,反而无耻地勾引奥尔恭的妻子。奥尔恭的儿子向父亲告发这一丑行,反而被赶出家门,并被取消了财产的全部继承权。这时,奥尔恭的妻子设下巧计,让丈夫亲眼看到了达尔杜弗的丑态。但达尔杜弗露出真面目,不但要霸占奥尔恭的家产,还想把他置于死地。幸好国王英明,逮捕了骗子。这部喜剧严格按照古典主义原则进行创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冲突集中。特别是主要塑造了达尔杜弗的形象,逐层深入地揭露了他的本质,深刻揭示了教会和贵族上层社会的伪善、狠毒、荒淫无耻和贪婪,突出批判了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达尔杜弗已经成了伪善者、故作虔诚者的代名词。

莫里哀的时期作品《达尔杜弗》中的插图

拉辛

法国古典主义悲剧诗人。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幼年父母双亡,由祖母抚养大。1658年在巴黎学习期间结识了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之后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由于作品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他受到贵族保守势力的仇视,曾被迫停笔10年。他的代表作有五幕诗剧《安德洛玛克》《费得尔》《爱丝苔尔》等,这些作品大多取材于古希腊故事,描写王公贵妇丧失理性,感情放纵,结局悲惨。《安德洛玛克》写特洛伊城主将赫克托尔的妻子安德洛玛克战争后成了爱庇尔国王庇吕斯的奴隶。国王却爱上了她而不愿娶自己的未婚妻爱尔米奥娜,并以她儿子的性命相要挟。因嫉生恨的爱尔米奥娜唆使有意于她的希腊特使奥莱斯特去刺杀国王。婚礼上,安德洛玛克自杀,国王被奥莱斯特杀死,爱尔米奥娜也自杀而死。剧本谴责了这些受情欲支配的贵族男女。在艺术方面,他文笔细腻,富于抒情意味,擅长分析人物心理,尤其是贵族妇女心理活动的刻画,十分出色。此外还有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悲剧《以斯贴记》和《亚他利雅记》。

拉辛像

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Baroque)一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整的珍珠,最初是在建筑方面来表明一种艺术形式,后来影响音乐、绘画等众多领域。它最早出现在意大利,兴起于16世纪中后期,17世纪达到鼎盛。在文学史上,主要指17世纪文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视词藻的雕琢和堆砌,意象繁复,讲究形式和技巧的创作风格。它惯用的主题是宗教的狂热,人类在上帝的残酷威严面前无能为力,用极端混乱、支离破碎的形式来表现悲剧性的沮丧,用夸张、雕琢的词藻来玩弄风雅。意大利巴洛克文学的代表是马里诺派,马里诺以夸饰的词藻散布人生的悲哀情绪;西班牙的代表是贡哥拉派,提倡一种与晦涩思想相结合的华丽雕琢的诗歌语言;在英国有玄学派,以神秘主义诗人多恩为代表,他的创作把神秘的宗教情绪和色情、好战交织在一起。西欧著名的巴洛克风格文学家是卡尔德隆,他的剧作《人生如梦》表现了一种对人生的蔑视和对宗教的狂热,还宣扬对国王的忠诚,是典型巴洛克风格的作品。

阿波罗和达佛妮1622—1624年贝尔尼尼

古今之争

指17世纪席卷英法两国的一场文学论争,一直延续到18世纪初。“崇古派”有布瓦洛、拉封丹和拉辛等人,坚持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学是优秀文学作品的惟一楷模,“现代派”的支持者有文学家佩罗和法兰西学院的大部分院士,他们认为现代作家比古代作家并不逊色。1687年,佩罗的诗作《路易大帝的世纪》引起双方的激烈交锋,此后发表了不少战斗性的诗歌等,互相攻击、讽刺。其主要争论点有两个:文学是否与科学一样,是从古代进步到现代的;如果有进步,是直线的还是周期性的。这些问题在当时的一片混乱中并未得到解决,但历史已经证明“厚今派”的胜利是决定性的。

五、十八世纪欧美文学

笛福

出生于伦敦。年轻时曾辗转欧洲各国经商。1692年破产,之后为谋生做过政府秘密情报员、开发工作等。他在59岁时开始写小说,1719年处女作《鲁滨逊漂流记》(第一部)发表后大受欢迎。此后,陆续写了《鲁滨逊漂流记》续集和《辛格尔顿船长》等5部小说和多篇传记、游记。他的小说多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形式,以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反映了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初期的繁荣和强烈的海外扩张意识。《鲁滨逊漂流记》正是这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作品,写主人公鲁滨逊不安于父母给他安排的小康之家的生活,到海外去经商。一次去非洲进行奴隶贸易时遇到海难,流落到一个荒岛上。他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用双手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文明人所必须的生活条件,还驯化了一个土人星期五做自己的仆人。鲁滨逊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创业精神,他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理想化的资产者形象。

笛福像

孟德斯鸠

法国思想家。出生在波多尔附近的贵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是法国启蒙主义的先驱之一。晚年致力于研究政治革新问题,著有《论法的精神》等。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1721年托名发表的书信体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作者假托两个波斯贵族到法国游历的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国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这部小说实际是通过文学形象以表达政论,不但思想进步,而且风格清新明快,可以说是法国启蒙文学第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和最早的一部哲理小说,它为新型哲理小说开辟了道路,对法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德斯鸠像

伏尔泰

法国哲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公证人家庭,曾在耶稣会主办的贵族学校读书,并因创作讽刺诗两度入狱。1726—1729年避居英国,回国后发表了《哲学书简》(又名《英国书简》),热情赞扬了英国革命后的成就,被法国当局列为禁书。作者此后长期隐居在西雷庄园。1750年到柏林,接触到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1760年起,定居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山庄,但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和哲理小说的创作。他共有50多部剧本,大部分是悲剧,把舞台当作启蒙思想的讲坛,宣扬宗教宽容和政治独立,代表作有《恺撒之死》《穆罕默德》《扎伊尔》《布鲁图斯》《中国孤儿》等。哲理小说是伏尔泰开创的一种小说体裁,他写有《查第格或命运》《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和《天真汉》等26部。《查第格或命运》通过伪托古波斯青年查第格的故事,颂扬了开明的君上制,《天真汉》作为对卢梭“回归自然”主张的回应,纠正了卢梭对文明的粗暴否定。《老实人》直接描述欧洲当时的社会生活,把盲目乐观主义哲学思想作为揭露和嘲笑的对象,并描写了一个完美的理性王国的黄金国的蓝图。最后,老实人得到一个启示:“种我们的园地要紧。”这些小说通过讽刺性的人物和荒诞离奇而有寓意的情节,揭露和讽刺现实,表现某种深刻的哲理,是伏尔泰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伏尔泰像

卢梭

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出生在日内瓦,信仰新教。父亲是一个钟表匠,培养了他对阅读和小说的兴趣。15岁开始做学徒,因不堪忍受粗暴的待遇,很快外出流浪。后改信天主教,为德·瓦朗夫人收留,系统地学习了各方面的知识,接受了伏尔泰哲学思想的影响。1749年写了《论科学和艺术》参加第戎学院的征文比赛,获得成功,文章指出人类道德的败坏是由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引起的。1755年《伊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以辩证方法说明私有观念和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把原始社会看作人类的黄金时代。这两篇文章以惊世骇俗的叛逆思想奠定了卢梭在欧洲思想史上的地位。1756—1762年他隐居在巴黎近郊,创作了大量文学和哲学著作,对封建等级制度发出了强烈的抗议。后流亡多年,晚年生活凄清。他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书信体小说《新爱洛伊丝》和哲理小说《爱弥儿》,引发希腊联军讨伐特丽和她年轻的家庭教师圣·普乐的恋爱悲剧,批判了封建婚姻制度,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后者讨论人的教育问题,提出教育要“顺乎天性”。卢梭张扬自我、抒发感情、热爱自然,故被看作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先驱。晚年怀着悲愤的心情写出了自传性作品《忏悔录》和续篇《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前以赫克为“文学史上的奇书”,他把自己作为人的标本来剖析,控诉了封建专制社会对人的迫害和腐蚀,也是维护人权宣言的一部宣言书。

卢梭像

狄德罗

法国启蒙主义哲学家和作家。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作坊主家庭,幼年受教会教育,后到巴黎上中学。曾因发表无神论著作而入狱,出狱后主持编纂了《百科全书》。他在哲学、美学、戏剧理论和小说方面都有所建树。他在《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绘画论》等著作中提出了真善美统一的理论,主张把美建立在真与善的基础上。在艺术表现上提出“要真实”“要自然”的要求。狄德罗的文学成就主要是他的三部小说:《修女》、对话体小说《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和《拉摩的侄儿》。后者通过作者和拉摩的侄儿的对话,塑造出一个才华出众而寡廉鲜耻的人,他的自白控诉了封建制度的黑暗,揭示了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的一些心理特征,被恩格斯誉为“辩证法的杰作”。在戏剧方面,狄德罗主张打破悲喜剧的界限,建立一种运用日常语言、表现市民家庭生活的“严肃喜剧”或“市民剧”,他的主张为欧洲近代戏剧开辟了道路。

狄德罗像

萨德

法国作家。原名多纳西安,出身贵族家庭,父亲和叔父的放荡生活,以及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使之养成了目空一切的狂妄性格,并且热衷在作品中表现鞭笞、鸡奸和被动接受等,因其作品有大胆的性描写和性虐待等而不容于当时统治者,他曾两次被投入巴士底狱。他的主要作品有《贞节的厄运》(一译《美德的磨难》),《阿斯汀娜》《爱之诡计》《爱之罪》《隆维尔的女主人》等。《贞洁的厄运》描写一对姐妹,妹妹想恪守操节,却先后落入淫乱的修士等人之手,遭受了种种磨难。姐姐淫乱放荡,却享受荣华富贵。由于小说对妹妹遭受的蹂躏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一度因为渲染性暴力而被禁。

以萨德为中心绘制的萨德的内心世界的想象画

歌德

德国文学家。他出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的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法律,但主要志趣在文学创作方面,是德国“狂飙突进”的中坚。1775年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但一事无成。1786年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开创了德国的“古典文学”。歌德的创作囊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诸多方面,主要作品有剧本《铁手骑士葛茨·冯·伯里欣根》《伊菲格尼亚在陶里斯》《托夸多·塔索》等,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牧歌式叙事诗《赫尔曼和窦绿苔》,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长篇小说《亲和力》《威廉·迈斯特》(包括《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自传《诗与真》(四卷)和抒情诗集《东西合集》等。《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它描写青年维特和绿蒂之间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当时青年人反对封建,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的心声,使歌德享有世界性的声誉。

歌德旅行意大利画像

浮士德

歌德的诗体哲理悲剧,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齐名,是一部史诗性的巨著。这部诗剧的创作从1770年开始构思到1831年完成历经60年之久。取材于中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共两部,第一部共25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为5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以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天上序幕》是全剧的开端,写魔鬼靡菲斯特和上帝打赌,浮士德与魔鬼定下了契约:愿以灵魂为赌注使魔鬼满足他的一切要求。第一部主要写浮士德和甘泪卿的爱情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悲剧性纠葛。第二部写浮土德的政治活动,对政治生活失望后,接着写他和象征古典美的海伦的结合,并生有一子欧福良,欧福良向高处飞时,不幸陨落在父母脚下,海伦也在痛苦中隐去。对古典美的追求也以幻灭告终。这时,浮士德又产生了征服大海的雄心,在魔鬼的帮助下开始填海造田的工程。已是百岁老人的他把死灵们为他挖掘坟墓的声音,当成了群众在劳动,不由满意地说出了“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按朋契约,他倒地死去。但天使把他的灵魂引向了天堂。全剧的基本主题是人生理想以及怎样实现理想的问题。浮士德是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巨人形象,是新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一生反映了欧洲自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文化发展的历程。

魔鬼靡菲斯特再访浮士德

席勒

德国诗人、剧作家。出生在一个军医家庭,少年时代受宗教教育,1773年被符腾堡公爵送入军事学校,毕业后当过军医、剧院作家等。1794年和歌德交往,共同创造了德国的古典文学。他从1776年起就在杂志上发表抒情诗等,1782年上演的以反抗暴君为主旨的《强盗》是他的成名作,也是“狂飙突进”运动在戏剧方面的重要成果。此后,写有悲剧《斐哀斯柯》《阴谋与爱情》,诗体政治悲剧《唐·卡洛斯》,诗歌《欢乐颂》等。古典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诗剧《华伦斯坦》三部曲、《玛丽亚·斯图亚特》、《奥里昂的姑娘》《墨西拿的新娘》《威廉·退尔》等,以及大量诗歌。此外,他还著有《三十年战争史》《美育书简》《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等历史学和美学著述。席勒和歌德一起把德国古典文学推向高峰,为德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席勒

阴谋与爱情

席勒青年时期的戏剧代表作,1782年公演。剧本的主人公是一对热恋中的青年,斐迪南是某公国宰相的儿子,他爱上了音乐师的女儿露伊丝。宰相瓦尔特为了迫使他与公爵的情妇结婚,在秘书愚蠢的老人等阴谋,使斐迪南误以为露伊丝不忠。斐迪南中计,给露伊丝服用了毒药,露伊丝临死前揭穿了真相。最后,他的喜剧风格比罪犯也被囚入狱中。该剧直接取材于现实,反映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表现了封建贵族和市民阶级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以及市民阶级的觉醒和打破阶级界限的愿望。同时把爱情悲剧和宫廷的政治阴谋联系在一起,更加强了剧本对封建统治的揭露力量,达到了德国市民悲剧前所未有的高度。剧本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如斐迪南虽看到了平民的高尚和纯洁,并且珍视他和露伊丝之间的真诚爰情,但也不能体会到露伊丝的苦衷和她与父亲间相依为命的感情,所以很容易就被人煽动起了妒忌心,并铸成大错。

图为席勒在为魏玛的奥古斯特公爵朗诵其“狂飙突进”文学形式的作品。《阴谋与爱情》正是这一文学形式的代表作

奥斯丁

英国女小说家。出生在一个叫史蒂文顿的小乡镇,父亲是当地的牧师。她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在家由父母指导阅读了很多古典文学和流行小说。她终身未嫁,长期居住农村,生活圈子很狭窄。她共创作了6部小说.《傲慢与偏见》和《爱玛》是其代表作,其他作品还有《教导》《曼斯菲尔德山庄》《理智与情感》等。她的作品基本都以乡镇中产阶级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为主题,描写日常生活的风波和人物之间的喜剧性冲突,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表达她的婚姻观:为了财产和地位结婚是错误的,但完全不考虑财产也是愚蠢的。18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充斥着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奥斯丁的创作虽然反映的生活面不广,但扭转了当时小说创作的庸俗风气,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奥斯丁像

济慈

英国诗人。生于伦敦,父母早逝。曾做过医生,同时又深爱诗歌,在创作中受诗人亨特和华兹华斯的影响。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受到人们的好评。后来形成了“天然接受力”的思想。1818年写成叙事诗《伊萨贝拉》,他的思想从强调感官享受转而强调思想深度。1819年济慈写出了传世之怍:颂诗《夜莺》《希腊古瓮》《哀感》《心灵》和抒情诗《无情的美人》,十四行诗《灿烂的星,愿我能与你永在》等,成为济慈诗作的精华和英国诗歌中的不朽之作。同年又写作了抒情诗《莱米亚》等作品。济慈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甚强。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影响巨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丁尼生、布朗宁,以及唯美派诗人王尔德和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受其影响。

济慈像

启蒙运动

指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后进行的第二次民主主义思想文化运动,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启蒙”(Enlight-

图中,一些知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在乔弗朗夫人著名的文艺沙龙交流思想

enment)一词指当时进步的思想家提倡的用近代文化启迪人们的理性和智慧,照亮被基督教会和贵族专制迷信所愚昧的封建社会。启蒙运动最先开始于法国,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人是当时涌现出的卓有成就的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很多思想家直接以文学为宣传的武器,如伏尔泰的哲理小说,卢梭的《新爱洛伊丝》等。这些文学作品冲破古典主义的束缚,为近代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重视文学的教育功能。为了更好地面向广大平民,启蒙思想家还创造了很多新形式,如哲理小说、严肃喜剧、书信体小说等。启蒙运动的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被视作德国“狂飙突进”的前奏,为俄国的民主革命起了思想准备的作用。

百科全书派

18世纪中叶,启蒙思想家、文学家狄德罗和数学家达朗贝尔应出版商的邀请,主持编纂《科学、艺术和工艺百科全书》(简称《百科全书》)。但是狄德罗把编纂工作变成了一场反封建统治和君主专制的斗争,以致在编纂过程中,曾两度被勒令“中止”,达朗贝尔在1759年退出了编纂工作,由狄德罗独立支撑大局。《百科全书》从1751年开始编纂,1772年才完成。当时编写条目的是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们总结了启蒙运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成就,贯穿着一种反对传统思想、反对权威、反对信仰,提倡科学技术和理性的启蒙思想。所以,法国的启蒙学者也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法国启蒙运动的寓意画

哥特小说

18世纪流行于英国的一种小说。它描写恐怖、暴力,以及对中世纪的向往。故事通常发生在一个哥特式的建筑,尤其是阴暗、荒凉的古堡之中。最早的一部哥特小说是1764年出版的贺拉斯·华尔浦尔的《奥特朗堡》,它对当时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起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影响了19世纪初期英国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因此在英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他流行的哥特小说有安娜·拉德克利夫的《尤道拂的神秘事迹》和马修·格雷戈里·刘易斯的《僧人》等。前者经常被作为典型的哥特小说,小说情节恐怖、阴森,富于神秘气氛。《僧人》也非常流行,它的作者获得了“僧人”刘易斯的绰号。它的特点在于恐怖和心理分析相结合。因此,对后来的美国文学尤其是霍桑和爱伦·坡发生了影响。同时,也影响了20世纪的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

《恶梦》——恐怖与梦幻结为一体

即兴喜剧

又称“假面喜剧”。16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广泛流行的一种独特的喜剧形式。它没有成文的文学剧本,只有“提纲”,演员根据提纲提示即兴发挥。剧中的主要角色及姓名、性格都是固定的,有各自定型的假面、服装;演员在舞台上依靠夸张的动作和模拟姿态来取得戏剧效果。每个演员固定扮演一种类型的角色。它的剧情简单,通常都是叙述青年男女曲折的爱情经历,它的演员都是职业艺人,他们组成戏班在各地巡回演出。在初登舞台时,因具有生动的艺术形式和一定的社会讽刺作用而受到群众的欢迎,后来,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脱离了现实生活,成为趣味庸俗的闹剧。18世纪下半叶启蒙主义剧作家哥尔多尼对它进行了改革,废除幕表和假面,并写固定的文学剧本,从而创立了“性格喜剧”。

哥尔多尼是18世纪意大利杰出的喜剧作家,著有约150部喜剧。其写作主题常为历史和古典题材,他创立了“性格喜剧”

狂飙突进

18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次文学运动。“狂飙突进”这个名称来自作家克林格的同名剧本。主要参加者是市民阶层的青年作家,以赫尔德为旗手,向封建意识形态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它的主要精神特征是: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解放;崇尚“天才”,倡导“返归自然”和德国民族风格;反对一切束缚人的僵化保守的教条,强调感情,有着浓郁的感伤色彩。狂飚突进作家的创作揭露性都比较强,尤其反映市民阶层和封建贵族的冲突。在戏剧和小说方面都有较大成就,歌德的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冯·伯里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剧本《强盗》《阴谋与爱情》,华格纳的剧本《杀婴女人》等都是狂飚运动的代表作。80年代中叶后,狂飚运动逐渐消退,它对德国民族文学的形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六、十九世纪欧美文学

让·保尔

德国小说家。原名为里希特尔。父亲是乡村教师,还当过牧师和管风琴师。让·保尔在农村度过了童年。父亲死后家境贫寒,1781年入莱比锡大学攻读神学,1784年被迫辍学,在家乡当教师。大学时开始创作,早期作品是一些讥讽性的答语与警句。1790年经历了亲友的自杀或早故,人生态度转向人类狭窄的爱,形成了幽默的文风,标志着让·保尔创作的转折,是幽默小说的典型。他的大部分小说是在此后10年中创作的。短篇小说《武茨》等给他带来了盛名。1795年发表的《黄昏星》引起了魏玛文人的注意,与赫尔德结成了终生友谊。他的《美学入门》中把小说分成3类。他的小说思想受到18世纪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和其他小说家,尤其是劳伦斯·斯特恩的影响。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画家、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小说的特点是形式散漫、结构松散,但语言很有魅力。

司各特

英国小说家、诗人。出生在苏格兰一个古老贵族的家庭,1789年入爱丁堡大学攻读法律,毕业后成为律师,同时在苏格兰偏僻地区搜集历史传说和民间歌谣,1802年发表了搜集到的3卷《苏格兰边区歌谣集》,此后开始创作,写有叙事长诗《末代歌者之歌》《玛密恩》和《湖上夫人》等。他共写有7部长篇叙事诗,27部历史小说和噶些中短篇小说、人物传记等。司各特最大的贡献在历史小说,《艾凡赫》《昆丁·达沃德》是其代表作,前者表现了12世纪英国狮心王理查在位时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塑造了一个英明君主的形象。后者写15世纪法国路易十一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的过程。其他重要作品还有取材苏格兰历史的《威弗利》《清教徒》《罗布·罗伊》,以15世纪的法国为背景的《奇婚记》和传记《小说家列传》《拿破仑传》等。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丰富和发展了欧洲19世纪的文学,对后代很多作家都有影响。

司各特与其妻子

司汤达

法国小说家。原名马里-昂利·贝尔。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他幼年丧母,受信仰启蒙思想的外祖父影响较大,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侨居米兰,同意大利爱国主义者有来往,后被驱逐出境,回到巴黎。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后写成的,有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巴马修道院》《红与黑》《阿尔芒斯》,中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和一些游记、传记等。司汤达在美学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提出艺术必须适应时代潮流,表现“人民的习惯和信仰的现实状况”。他的作品善于描写政治斗争和社会问题,在塑造人物时重视细腻的心理分析,深刻揭露了19世纪法国复辟时期复杂的阶级矛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奠基人。

司汤达像

红与黑

司汤达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副题“1830年历史纪实”。标题中的“红”象征着红色的军人服,“黑”象征着修道士的道袍。小说描写一个出身低微的外省青年于连,想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进入上流社会,在市长家做家庭教师时,赢得了纯朴的穗·雷纳尔夫人的爱情,事发后被迫进入贝尚松神学院,不久受到院长举荐,成为德·拉莫尔侯爵的秘书,同时又得到了高傲的拉莫尔小姐的爱情。但他的飞黄腾达引起了其他贵族的不满,那些贵族欺骗德·雷纳尔夫人写下告发信。于连一怒之下当众打伤了德·雷纳尔夫人。公审时,他预言自己这个“反抗自己的卑贱命运的乡下人”必将受到严惩,果然,当天就被送上了断头台。于连是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形象,他的反抗源于社会对他的压抑和个人向上爬的野心,因此在反抗中表现出妥协性和动摇性。小说通过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深刻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法国社会的现实情况。

《红与黑》初版时的封面,1824年

欧文

美国作家。他出生于纽约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幼年体弱多病,16岁辍学,先后在几个律师事务所学法律,喜爱文学和漫游。1804年因病赴欧洲休养,到过法国、意大利和英国。1807年,与人共同创办不定期刊物《杂拌》,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活动,显露出他幽默、风趣和含蓄的讽刺才能。1820年将许多散文、随笔和故事结集为《见闻札记》出版,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之后,一边帮哥哥打理生意,一边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布雷斯布里奇田庄》和故事集《旅客陕》,游记《阿尔罕伯拉》、《草原游记》,传记《哥尔德斯密斯传》和5卷本《华盛顿传》等。欧文是美国文学奠基人之一,他的文笔优雅自然,清新精致,时常流露出温和的幽默和浪漫的气息。

欧文像

拜伦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0岁就继承了家族的爵位和庄园,但父母的离异和自己瘸腿的残疾,都带给他深刻的影响。1805年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并开始写诗。1809年发表的长篇讽刺诗《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确立了他在诗坛上的地位。大学毕业后,拜伦成为贵族议院的世袭议员。因受到歧视,他于1809年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大大开拓了政治视野。旅行归途中,他创作了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这部作品以政治和社会问题为题材,表现出一种积极斗争,争取自由的精神。拜伦其他优秀作品还有浪漫主义组诗《东方叙事诗》(包括《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海盗》《莱拉》《巴里西耶》和《科林斯的围攻》)、长诗《锡隆的囚徒》《普罗米修斯》《路德派之歌》,诗剧《曼弗雷德》《该隐》,政治讽刺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青铜时代》长篇叙事诗《唐璜》等。1824年,拜伦在参与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时,因病去世。他的诗作充满斗争精神,并塑造了反抗社会的叛逆者“拜伦式英雄”的群像,在传播中也产生了超文本的影响。

拜伦像

唐璜

拜伦未完成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唐璜本是西班牙中世纪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人物,是一个到处追逐女性的纨绔子弟。在这部作品中,他成了一个普通的贵族青年,因爱情风波逃离故乡西班牙,在希腊岛上和强盗的女儿恋爱。后在君士坦丁堡的奴隶市场上被卖到苏丹的后宫,他又从这里逃走,参加了1790年俄军围攻伊斯迈尔城的战役,因作战有功,被俄女皇派作使节出使英国。长诗背景广阔,展现了19世纪初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洲社会政治的广阔图景,通过唐璜的经历,深刻暴露了封建专制的暴虐和伪善,对专制政治表现出坚决彻底的憎恶。

雪莱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生在英格兰一个乡村贵族的家庭,从小受到严格教育,1804年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就读,第2年因发表《无神论的必要性》被开除。此后参加了爱尔兰的民族解放运动等,1822年不幸因海难去世。他在中学时期便开始创作,早期作品主要有《麦布女王》《致华兹华斯》《赞智力美》等,1818年定居意大利后,发表了长篇诗歌《伊斯兰的反叛》《阿多尼》《暴政的假面游行》,抒情诗《印度小夜曲》《给英格兰人民的歌》《西风颂》《致云雀》,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希腊》等。这些作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武器,反对专制暴政,反对宗教迷信,鼓吹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他是时代先进潮流的代表,通过诗作向被压迫人民传递了革命的火种。

雪莱像

海涅

德国诗人。他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19年起先后到波恩等大学攻读法律,并获得博士学位。1816年开始写诗,1827年出版了诗歌总集《歌集》。他的诗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和民族气息,给诗人带来世界性声誉。同时,他还写了许多游记。1831年海涅流亡巴黎,为德国写了大量通讯和政治评论,集为《法兰西状况》一书。《论德国宗教和政治的历史》和《论浪漫派》两本哲学著作是他介绍德国文化和宗教的论文汇集。他的第二部诗集是《新诗集》(1844),这本诗集标志着海涅由抒情诗人向政治诗人的转变;他的长篇政治抒情诗《德国,一个年天的神话》也于1844年出版。这是他第一次回国旅行的结果,这部长诗是海涅诗歌创作的顶峰。晚年以口授形式创作了第三部诗集《罗曼采罗》,诗集仍洋溢着战斗的激情。

海涅像

普希金

19世纪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在贵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811年进入彼得堡皇村贵族子弟小学,卫国战争的爆发激起他很大的爱国热情。毕业后在外交部任职,之后因创作中的进步倾向几次被流放。1837年,年仅38岁的诗人死于一场有阴谋的决斗。普希金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华,作为诗人,他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和几十篇叙事诗,运用了各种形式和韵律,如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政治抒情诗《自由颂》,长篇浪漫主义叙事诗《茨冈》,长篇现实主义叙事诗《叶甫盖尼·奥涅金》等。在小说方面,他的短篇小说《驿站长》开创了俄罗斯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传统,《别尔金小说集》成为俄国短篇小说的典范,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中篇小说《黑桃皇后》等也是名篇。他还留下几部诗剧和大量政论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