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屠格涅夫与龚察洛夫

郑振铎讲俄国文学史 作者:章太炎 著


第五章 屠格涅夫与龚察洛夫

屠格涅夫

普希金、李门托夫及歌郭里诸人的努力,使俄国文学呈空前的光华,但在当时,西欧诸国,尚未知道他们,英德诸国的文人,对于俄国文学都十分忽视。到了屠格涅夫(Ivan S. Turgenev)出来后,西欧与俄国文学间的隔膜,才开始除去。

屠格涅夫(1818—1883)的家庭是贵族人家。他的家庭教师都是外国人。他对于俄国文学的兴趣,是由家里的一个老仆人那里得来的。一八三四年,他进了莫斯科大学。第二年(1835)又转学到圣彼得堡大学。后来,又到德国去了一次。他最喜欢读歌德(Goethe)的东西;有人说,他能够默诵“Faust”第一篇的全部。一八五二年,他做了一篇哀悼歌郭里的文字,竟因此受祸,几被凶暴的政府遣戍到西比利亚去;因为朋友的救助,政府把他禁锢于他自己的家里。二年后复得自由。但他这时已厌弃了祖国。此后的生活,大概都是在西欧各都会里过的。巴黎尤其是他最常住的地方。他在这些地方,有了许多文学界的朋友。俄国文学因他的宣传与介绍才第一次,被引到西欧各国去,这是他一件很大的功绩。但同时他自己因为久在国外的缘故,许多作品却被批评家视为不大明白俄国的当代生活。一八八三年,屠格涅夫死于巴黎,年六十五;他的遗骸移葬于圣彼得堡。

讲起屠格涅夫的小说,其艺术的结构与文辞的精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实无一个能够得到他的,便是托尔斯泰与杜思退益夫斯基(Dostoyesky)也远不如他。他的作品,不仅包含诗的美,而且具有很充实的智的内容。自从他在一八四五年初次做小说起,他在文学界里的活动时候,有三十年以上之久。在这三十年里,俄国的社会与青年的思想变动得最为急骤;而这种急骤变动的痕迹,都一一反映在屠格涅夫的作品里,如照在镜中之影,如留在海岸沙上的潮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