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贫侠”的流浪之旅
快乐的生活总是短暂的。1905年,宜兴县发生洪灾,悲鸿所在的屺亭桥镇被淹没在一片滔天大水之中。洪水过后,小镇哀鸿遍野,满目凄凉。小镇居民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更别说请人写字画像了。为生存所迫,徐达章决定带儿子流浪江湖,卖画为生。这一年,徐悲鸿刚满13岁。
流浪途中,他和父亲依靠给人画像、写对联、刻图章,获取微薄的收入。为了节省开支,他们有时借宿在当地村民家中,有时住寺庙和便宜小旅店,赶上连续几天生意不开张时,两人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和沿途流浪的穷苦百姓挤在草坪露宿。
尽管生活如此艰难,徐悲鸿却经常看见父亲从自己可怜的进账中,拿出钱来周济遇到的贫苦百姓;见到路上有巨石挡道,父亲担心过路的行人和车辆绊倒,便要和悲鸿一起,将石头滚到路边。
有一次,他们卖完画,看见一个怀抱婴儿的妇女,正坐在茶馆门口哭泣。从围观人们的议论中,徐达章得知是茶馆老板的儿子,带着一帮恶棍,烧了妇女维持生计的茶棚。徐达章怒从心头起,带着悲鸿冲进茶馆内,想劝说老板发发慈悲,给予赔偿。哪知还没等他们父子说完,肥头大耳的老板抓起一只茶杯扔了过来,正打中徐悲鸿头部,一股鲜血流了下来。从此,徐悲鸿头上烙下了一道永久的伤痕。
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指出:善恶是非的种种观念要慢慢儿在后天形成。小孩怎样会辨别善恶是非呢?其道很多,但平日做父母的对于善恶是非显出一种态度,而小孩听了看了无形中受着影响的,也是一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