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二

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研究 作者:胡海义 著


序二

曾大兴

胡海义所做的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研究,可以称为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成功个案。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个定义表明,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乃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地理环境影响文学;另一方面,文学也影响地理环境。地理环境通过文学家这个中介来影响文学,文学通过读者这个中介来影响地理环境。文学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文学作品与文学景观。胡海义的《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研究》这本书,可以说是完整地体现了文学与地理环境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该书第一章为“明末清初西湖小说兴盛的地域因素”,就是讲杭州与西湖的人文地理环境对西湖小说的影响;第五章为“明末清初西湖小说与文学地理研究”,实际上就是讲西湖小说对杭州与西湖的人文环境之影响,讲西湖这个文学景观的内涵与意义;第二、三、四章依次为“明末清初西湖小说题材的地域特色”“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的艺术特色”“明末清初西湖小说与科举文化研究”,实际上就是讲西湖小说在题材、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方面的地域特色;第六章为“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的局限”,则是讲西湖小说在时代意识、现实精神和地域性方面的某些局限。总之,作者的文学地理学意识是非常明确的,思路是非常清晰而完整的。全书史料丰富,分析细致,观点正确,文笔朴实,可以说是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地域文学的一部力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域文学的研究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例如关于文学家族的研究,关于地域性文学流派(文学群体)的研究,关于地域性(区域性)文学史的撰写,关于某个地域的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等,均有许多论著问世。这些论著挖掘出了不少地域文学的史料,使一些长期被忽略的作家、作品得以为人所知,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些论著也存在某些不足或局限,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地理意识和空间分析。我们知道,地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它有方位,有核心区、外围区和过渡带,有相对一致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而所谓地域文学,就是从某个特定的地理空间产生的、具有这个地理空间的自然和文化特征的文学。因此对于地域文学的研究,如果缺乏明确的地理意识和具体的空间分析,只有传统的历史意识和时间分析,那么这种研究就很难到位,很难深入,就会流于一般化。而胡海义的《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研究》这本书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突破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地域文学研究的这个局限,他有明确的地理意识和具体的空间分析,同时又没有忽略传统的历史意识和时间分析,他把地理意识和历史意识结合起来,把空间分析和时间分析结合起来,发现和解决了同题或同类研究所没能发现和解决的许多问题,深化、细化了西湖小说研究,提高了西湖小说研究的水准,予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事实上,这本书不仅仅是运用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发现和解决了西湖小说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同时还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本身,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对“文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具体的第一手材料。我在拙著《文学地理学研究》中,曾引杜佑《通典》中的“闽越遐阻,僻在一隅,凭山负海,难以德抚。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盖因颜、谢、徐、庾之风扇焉”这段话,阐述文学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强调说:“一个地方的文学(无论是作家文学还是民间文学)在哪个层面、哪种程度上反作用于当地的人文环境,也与当地人文环境的素质,以及当地人的文化自觉等有关系,对这些问题的充分解答,有赖于大量的实证研究,更有赖于理论上的探讨和概括。”(详见拙著《文学地理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55—57页)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在这一方面还是比较薄弱的。胡海义很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引用了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序》中的这样一段话:“随在即是诗题,触处尽成佳话,故笔不梦而花,法不说而雨。自李邺侯、白香山而后,骚人巨卿之品题日广,山水之色泽日妍。西湖得人而显,人亦得西湖而传。”他接着指出:“此处的‘人’是指诗人及文学家,西湖小说家强调‘诗题’成就了佳话,名篇佳作为西湖增光添彩,甚至创造、重塑了西湖的文化胜迹。……可见西湖小说的认识已经非常接近当代的文学地理学观念。西湖小说不仅全面反映与生动阐释了‘人地’关系与‘湖山—城市’的地理环境,而且自觉参与营造和积极深化这些因素,从而为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辩证关系提供了深刻启示和研究典范。”这个认识和评价是非常到位的。而在本书第五章的第一节,他就用了许多材料,来实证“西湖得人而显”,即实证文学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他提供的这些材料和他的实证本身,无疑丰富和深化了文学地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第二,是对西湖文学景观的研究。以往的文学研究并不涉及文学景观,文学景观研究是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一项独特内容。我曾在拙著《文学地理学研究》中用两章的篇幅探讨文学景观,之后又在拙著《文学地理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中用一章的篇幅探讨文学景观,另外还发表过几篇同一性质的论文。我的目的,就是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文学景观的特点、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文学景观。“所谓文学景观,就是指那些与文学密切相关的景观,它属于景观的一种,却又比普通的景观多一层文学的色彩,多一份文学的内涵。”(拙著《文学地理学研究》第118页)文学景观既是文学的一种地理呈现,又是一个具有多义性的象征系统。书写或欣赏景观的人,由于个人感受、情感、思想、文化积淀、生活经历、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时代、民族、地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赋予景观以不同的意义。甚至同一个人,由于观景的时间(时令)、角度、方式和心境的不同,也会赋予景观以不同的意义。因此文学景观是可以不断地被重写、被改写的。越是历史悠久的文学景观,越是著名的文学景观,其所被赋予的意义越是丰富。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文学景观,可以说是人类思想的一个记忆库。胡海义对文学景观也是非常重视的。他在这本书的第五章第二节,用了相当长的篇幅来研究西湖文学景观。他指出:“文学作品中的西湖文学景观在不同时代被不断地改写、重塑,最终累积沉淀下来,形成了层理丰富多彩且清晰共存的层累构造。”接下来,他就以《西湖佳话》中的《灵隐诗迹》为例,分析西湖景观的层理层累构造。他一共分析了这个景观的五个层面,一是神话传说中的传奇景观层面,二是历史故实中的史笔景观层面,三是小说人物所见画意景观层面,四是小说所引诗词描绘诗(词)话景观层面,五是小说作者描绘的实际景观层面。再接下来,他又分别揭示了这种层累结构的三个特点,以及西湖文学景观的多方面的人文内涵与叙事意义。可以说,对于西湖文学景观的意义,他的探讨是相当深入、相当细致、相当有创意的。他对西湖文学景观的研究,可以供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从事文学景观研究的学者参考和借鉴。

30多年前,我跟随先师曾昭岷先生研读唐宋词的时候,读到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于1959年发表的《西湖与宋词》一文,印象特别深刻。这应该是最早的一篇研究西湖地域文学的论文。夏先生指出:宋词中的许多佳作,“描绘了西湖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西湖也给词以丰富的内容和种种发展条件,二者相得益彰。我们倘若在西湖文学里抽掉了宋词,或在宋词里抽掉了有关西湖的许多作品,这在地理和人文上,都将是多么大的减色和损失啊!”(原刊《杭州大学学报》1959年第3期,后收入《夏承焘集》第8册)夏先生不知道有“文学地理学”这个概念,更不可能知道“文学景观”这个概念,但是他的这几句话,已经讲到西湖对西湖词的影响,也就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这个重要问题,这是很难得的。今天我读到胡海义的这本书,发现他的理论认识水平已经超过夏先生,他不仅深刻揭示了西湖文化环境对西湖小说的影响,同时还揭示了西湖小说对西湖文化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把西湖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学景观来研究,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了西湖文学景观的意义。这应该是中国当代学术在理论和方法上超越前人的一个例证,这是值得欣慰的。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胡海义的研究虽然存在某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西湖的自然环境如何影响小说家的审美取向和构思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对“层累构造”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尚需进一步明确等等,但是作为一位年轻学者,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相信在今后的岁月里,他会把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做得更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