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早的文明

命脉(三卷) 作者:何弘,吴元成 著


最早的文明

作为人类文明重要摇篮之一的黎凡特,今天仍旧动荡不安,紧挨着它的伊拉克也不消停,不时有恐怖袭击的爆炸声响起。而在人类文明史上,这里曾如此重要,因为人类的第一个文明——苏美尔文明就诞生在这里。

苏美尔文明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南部,位于西边的阿拉伯半岛和东边的扎格罗斯山脉之间,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是希腊人对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这片土地的称呼。两条河流均发源于土耳其东南部的山脉,底格里斯河在东边,流经土耳其和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在西边,流经土耳其、叙利亚和伊拉克。两条河流在巴士拉交汇成阿拉伯河,流入波斯湾。在苏美尔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这两条河流是交织在一起的,直到公元前3000年才形成各自的河道。两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上,满足了发展农业的最低要求,而南部则达不到这一要求,发展农业必须依赖灌溉。尽管美索不达米亚的农业村落最早出现的时间要晚于黎凡特,但也许正是因为对灌溉的依赖,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却早于黎凡特、也早于不依赖灌溉的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率先发展出第一个文明。

就目前考古所见,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和北部以及黎凡特,在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的时候,几乎不存在文化差异。但到公元前3900年的时候,苏美尔进入了乌鲁克文化时期,聚落形式有了重要变化:城市群落出现并有了重要建筑和公共艺术,家庭生产也被集中生产和广泛的贸易网络取代。这种变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缘于灌溉和水道运输的广泛使用。苏美尔文明今天能被我们所了解,是因为在乌鲁克城时期他们即开始在泥板上刻写楔形文字,这些文字现在已被解读出来。乌鲁克文化的重要特点是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以及贸易系统的建立。这一切的基础,也许在于他们建设了一个庞大的运河网络。

早在公元前4000年中叶,两河流域就有了类似古埃及的图形文字。这种文字用芦管刻在泥板上,晒干后成为长久保存的文书。芦管刻成的笔画如同楔形,因此被称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后来为古代西亚各国所采用。在这一时期,口述和笔录的神话传说,成了宗教神话的衍生物,并为世界其他宗教的创立和立论奠定了基础。

苏美尔文明的最后阶段即大家熟知的“古巴比伦”时期。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巴比伦重要的文化贡献之一是留下了至今仍完整保留下来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汉谟拉比法典》,它以楔形文字和人像浮雕刻在一个2.25米高的石柱上。《汉谟拉比法典》多个条文都与水的使用相关,其中第53条即关于田间堤堰怠于维护破裂后造成损失的惩罚措施。古巴比伦时期水还被用于战争,一块泥板记载了阿比舒引底格里斯河水到水渠并淹没田野阻挡敌人的故事。

关于水的管理与政治制度的问题,卡尔·A.魏特夫于1957年写的一本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的著作有过系统论述。他认为有计划地建设和维护灌溉系统,也许还应包括有计划地进行防洪,有赖于一套完整的政治和官僚体系。而罗伯特·亚当斯的调查结论则是,运河和灌溉网络的出现促进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无论如何,对水的控制与中央集权显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苏美尔文明是这样,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大约也是如此。

苏美尔文明是如此依赖灌溉,但上游降水的季节不均衡等因素,使下游的水渠、运河要么面临干旱断水的困扰,要么面临洪水的灾害。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修建了许多水库以便在水多的时候把水存起来,等干旱的时候好有水使用。直到今天,我们的大型水利工程遵循的仍然是这样的思路。

现在的伊拉克,除了不时响起的爆炸声之外,看到的多是一个个抽取地下石油的井架。在巴格达以南,更多是荒凉的黄褐色土地,靠运河灌溉的农田只是偶尔可见。事实上,苏美尔文明依靠远程调水发展起了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期灌溉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土地的盐碱化。水被农作物吸收之后,盐分留在了土壤里。日积月累,土地的盐碱化就会不断加重。以前,通过过量的灌溉和排水系统的建立来冲走盐分,通过休耕使土地得到恢复。但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对土地的需求同时增加,使休耕难以持续做到。因此,对苏美尔文明而言,成也灌溉,败也灌溉。如果没有灌溉,苏美尔文明难以发展起来,但灌溉带来的盐碱化又成为苏美尔文明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苏美尔人用楔形文字写在泥板上的伟大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就记载了这样的情形:“让黑色的田野变成一片白色,广阔的平原积满了盐。”

  1. 《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美]卡尔·A.魏特夫著,徐式谷、奚瑞森、邹如山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