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文学理论研究的良好开端——北戴河城市文学理论笔会侧记

城市文学:知识、问题与方法 作者:王进 著


城市文学理论研究的良好开端——北戴河城市文学理论笔会侧记

吴英俊

由天津、北京、河北三省(市)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部)发起召开的城市文学理论笔会,于八月二十一日至三十日在风景幽美的北戴河海滨举行。参加这次理论笔会的除上述省市外,还有安徽、河南、浙江、陕西、山东、黑龙江和吉林共十个省市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文艺刊物以及有关领导部门的研究人员、编辑、干部等。中国作协研究室、《光明日报》文艺部和《文学评论》编辑部也派人参加了会议。此外,还邀请了从事城市文学创作的专业作家与会。参加会议的共三十余人。

会议期间,天津市委宣传部的负责同志专程前来看望了与会人员。北京、河北和天津文联的领导同志参加并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宣读了二十余篇学术论文,就城市文学的命题、历史发展、基本特征、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并就某些问题展开了争鸣。在与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在东道主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工作下,会议开得是成功的。大家一致认为,这次会议是我国城市文学理论研究的良好开端,将对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下面,就笔者参加会议所见所闻,摘要如下,以供有志于城市文学研究及对城市文学感兴趣的同志参考。

这次城市文学理论笔会,首先对城市文学的命题、内涵、界限与质的规定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在全国是第一次,对于当代文学研究,促进文艺创作繁荣,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什么是城市文学?多数同志认为,凡是反映城市人、城市生活的作品,皆可称之为城市文学。还有部分同志认为,除上述规定外,还应补充“反映城市意识、具有城市风味”的内容。但对什么是“城市意识”和“城市风味”理解不一,有的同志感到内涵不清,缺乏质的规定性,因此,似以前者提法为妥。

与会同志认为,目前之所以提出城市文学的命题并召开专门会议讨论研究,是随着城市生活日新月异而带来的城市文学日趋繁荣的客观现实所决定的。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政权重点的转移和建设重心的改变,革命文学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已由单纯的农村题材(包括战争题材)逐步扩展到城市题材。那种基本上是单一的、单调的创作局面逐渐被改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四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已超过两亿。文艺作品在这里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和观众群,是文化生活最丰富最发达的地方。特别是千百万城市青年,尤其喜欢反映他们生活、命运的文艺作品。近年来反映城市生活题材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是城市读者强烈要求的结果,而且还有继续蓬勃发展的趋势。所以,城市文学的发展是应运而生,会当其时。

因此,为了适应目前文学创作的新形势,城市文学的研究工作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单纯地片面地仅仅研究反映农村题材的作品,“城市文学没有当作一面旗帜飘扬在文坛上”,当然更没有进行专门研究。这种局面,现在到了应当改变的时候了。因此,有些同志认为,文学创作题材不宜划分过细,主张分为:“大三块”,即农村题材、城市题材和部队题材。这种“三足鼎立”的划分方法,被与会者普遍接受。参加讨论会的一位天津市专业作家,过去有人认为她是“工业题材作家”,时而又称她为“商业题材作家”……她说:“这次,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基本上是写城市生活的,叫我城市文学作家比较合适。”

有些同志在发言中回顾了古今中外的文学史,探索了城市文学的历史渊源和沿革,指出城市文学发展源远流长;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甚至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流。我国城市文学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远在汉代的文学作品(如汉赋)中,就已有专门篇章描写城市生活了。唐宋传奇、宋元话本、元明杂剧、明清小说等,都不乏反映城市风貌的优秀之作。到了现代,“五四”以来,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著名作家,都有描绘城市人生活的作品。其中有的基本上就是城市文学作家,而且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其作品有的已成为作家的代表作,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会议着重探讨了我国新时期城市文学的基本特征。首先是城市文学具有广阔的题材领域,诸如党政、外交、工业、商业、科技、教育、文艺、卫生、公安、侨务方面的生活,乃至市民、街道、家庭、待业青年等,均可成为城市文学描写的对象。就这一点来说,它比农村文学和军事题材文学要广泛丰富得多。例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赤橙黄绿青兰紫》等工业题材的作品,谌容的《人到中年》《真真假假》等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航鹰的《金鹿儿》等反映商业战线生活的作品,刘心武的《班主任》等反映教育界生活的作品,苏叔阳的《左邻右舍》《夕照街》等反映市民生活的作品,王蒙的《悠悠寸草心》《夜的眼》等反映干部生活的作品,邓友梅的《寻访画儿韩》《那五》等反映旧时代市民生活的作品,张洁的一系列反映城市妇女爱情生活的作品,以及一大批反映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作品,等等,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和各阶层城市人的思想风貌。因此,城市文学要比工业题材文学和市民题材文学丰富得多广泛得多。

其次,是城市文学的复杂性。这不仅指它的题材领域是非常广泛复杂的,而在于城市生活本身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城市作为国家或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为发达的地方,对新生活、新事物、新问题十分敏感,许多重大的改革萌芽和矛盾斗争的端倪出现在城市,并对农村有着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城市文学的中心也是写人。由于城市有着远比农村、部队复杂的社会结构,社会矛盾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更为错综复杂,反映这种生活的作品也必然错综复杂。由于它十分敏感地触及了复杂的人生和社会问题,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兴味和共鸣。

第三,城市文学适应题材的丰富性和描写对象的复杂性,表现手法也应是丰富多彩和复杂的。正如有的同志在发言中指出,时代的发展,城市的繁荣,“萌发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人物、新思想,城市生活的壮阔图景,城市思潮的日新月异,奠定了新时期文学繁荣兴旺的现实根据和思想基础,城市文学创作的题材、主题、体裁、手法、风格、流派都变得异常多样,使当代文学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崭新局面”。

近年来,不少反映城市生活的作家,在选材角度、艺术构思、叙述方式、情节结构、形象塑造、时空观念,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变化,要比反映农村、部队生活的作品来得更显著。一方面,有些作家较多地吸收外来的艺术技巧,用以表现城市生活的复杂多变;另一方面,也有的作家仍然依循传统技法,也写出了相当出色的作品。在这方面,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作为城市文学的基本特征,最主要最根本的,还在于作家要准确地把握城市生活的脉搏,表现当代城市人民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和追求,反映城市生活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壮阔图景和人们在实现四化进程中灵魂的闪光。这样,才能在总体上把握城市生活的主流,表现新时期城市人的本质。

在讨论中,与会者也对当前城市文学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批评。例如,有的作品热衷于表现小市民的生活琐事和卑微心理,市侩气和庸俗气,热衷于“小人物”而忽视对社会主义新人的发掘与塑造。有的同志指出,我们的城市文学不能从“车间文学”而走向“卧室文学”,专门去写花前月下一类无聊的感情和低级趣味。现在好的工业题材的作品,仍然是城市文学的薄弱点;在反映城市生活多面性的同时,仍然应该有所侧重。又如,前一段有人提出在创作上“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导致回避当前社会生活重大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比较肤浅,作品很难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还有的同志认为,城市文学的创作同样存在一个深入生活的问题;不能认为自己生活在城市就不去熟悉描写对象及其生活。成功的作品表明,深入生活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有的同志在发言中强调,吸收外来的艺术手法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全盘洋化,要警惕西方现代派思潮对我们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的某些不良影响。

参加会议的同志在探讨了城市文学的命题、历史、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之后,一致呼吁文学评论界要把城市文学作为一门新课题加以重视与研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生活的繁荣丰富,反映城市人和城市生活的作品必然随之增多。我们的文学评论研究工作要适应这种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努力探讨规律性的东西,促进城市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与会者还呼吁,关于城市文学的理论研究要经常交流信息,加强各省市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之间以及与其他文艺研究部门的联系,进行互访,参加会议,使这方面活跃起来。大家还希望明年能在东北或其他省市再次召开城市文学理论讨论会。

(原载《文艺论稿》第十辑,吉林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编,1983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