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年级下

小学生古诗文130篇 作者:童承基,费蔚 编


一年级下

7.春 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查阅词典】

①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眠:睡觉。 ③不觉:不知道,不觉得。 ④晓:这里是指天亮的意思。 ⑤闻:听到。 ⑥啼鸟:鸟叫的声音。 ⑦知多少:不知道有多少,形容很多。

【领悟诗意】

春天的夜晚睡觉真香甜啊,不知不觉就天亮了。醒来,到处都能听见鸟儿不停的鸣叫声。忽然想起昨天晚上曾听到过刮风下雨的声音,心头不禁牵挂起来:园子里盛开的花儿,不知道有多少被打落在地上了?

【了解作者】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隐居鹿门山,直到四十岁才到京都长安,求仕未成,却赢得诗坛盛名,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交流感悟】

写春景,但一反常规,极具创意。诗人不以大自然那绚丽多姿的春色为画面,而是选取了一个很特殊的角度切入——在屋子里,在床上乍醒的那一瞬间,并通过一个很特殊的方法展开——靠听觉引起联想和回忆。于是,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诗人写屋外那欢快悦耳的鸟雀啼鸣,分明让自己,也让读者走进了生机勃勃的春的世界;写昨晚那淅淅沥沥的风声雨声,同样让自己,也让读者牵挂起春天那万紫千红的大地。于是,我们一起感受了春的可爱、春的生机盎然,一起萌生了爱春、惜春的浓情。

【拓展视野】

1.读过诗人写春天早晨的诗,再来自学一首他描写夏日夜景的五言古诗,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夏夜的景物,写了诗人怎样惬意的闲适生活。

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2.孟浩然洁身自好、清白高尚的品格深受同时代人和后人的赞颂。李白在《赠孟浩然》一诗中赞道:“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在郢州亭子里为孟浩然画像,并题为“浩然亭”,后人出于尊崇,不愿直呼其名,索性改为“孟亭”,成为当地著名古迹。

8.赠汪伦

[唐]李 白

李白乘舟将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查阅词典】

①汪伦:人名,又名凤林,泾县(今安徽泾县)贾村人,唐代名士,与李白等文人交往密切,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唐开元年间曾任泾县县令,卸任后,迁居泾县桃花潭畔。李白游历至桃花潭时,他常带着自己酿造的好酒热情招待。 ②将:快要。 ③欲:想要。④行:出发。 ⑤忽闻:忽然听见。 ⑥踏歌:一种民间的歌唱形式,表演者一边用行走时脚步的节奏打拍子,一边放声高歌。 ⑦桃花潭:湖名,在今安徽省泾县西南,景色美丽,水深且清。李白当时在这里乘船离别。 ⑧不及:比不上。

【领悟诗意】

我乘着船儿快要起程离别,忽然听到远处岸上传来用脚打着拍子高声唱歌的声音,原来是好朋友汪伦为我送行来了。啊,桃花潭水哪怕有千尺深,又怎么比得上汪伦送我的这片深情厚谊呢?

【交流感悟】

这是一首写离别的诗,着眼“情深”,所以不带丝毫的伤感。

汪伦是怀有一腔真情的,从“忽闻”能推想,他的送行事先并没有张扬,就是要在李白“将欲行”的那一刻突然出现,给朋友一个意外的惊喜。汪伦又是满怀热情的,他响亮地踏着脚步,边走边放声高歌,让朋友受到强烈的感染。

于是,诗人也动情了,他用眼前那美丽清澈的桃花潭来作比:比起汪伦的深情——其实,也就是比起“我们俩”的深情来,那千尺深的桃花潭算得了什么呢?他用自己吟诵的诗歌作为回赠,留下了这千年来口口相传的不朽名篇。

【拓展视野】

1.传说汪伦曾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之景。此时,汪伦搬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说:“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不止,被汪伦的盛情及幽默所感动,所以连住数日,相聚甚欢。临别,汪伦送李白名马八匹、官锦十端。李白则在东园古渡乘舟欲往庐山时,即兴留下《赠汪伦》名诗一首。

2.清代评论家沈德潜十分赞赏末句的“不及”两个字,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9.静夜

[唐]李 白

床前明月光,

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查阅词典】

①静夜:宁静的夜晚。 ②思:思念。 ③明:光明,形容月光皎洁。 ④疑:怀疑。 ⑤举头:抬头。举,抬起。

【领悟诗意】

秋天的夜晚难以入眠,看见照在床前那皎洁的月光,真好像是地上凝结了一层薄薄的秋霜。抬起头来遥望晴空的明月,不禁又低下头思念起故乡来。

【交流感悟】

诗中两个意境可谓神来之笔。

一是把“明月光”跟“地上霜”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形式上,月光与寒霜都具有“白色”的共同点,但更重要的是在含义上:月光皎洁却阴冷,恰似寒气透心的秋霜。所以这句其实并不在于写视觉的误会,而是贴切地表现了诗人客居异乡、孤独寂寞的心情。

二是把“举头”和“低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望明月,浮想联翩,但叹息世态、感慨年华、念及亲友,目光只能从高远的月空收回到现实中来。所以这句其实也并不只写外显的动作变化,而是深沉地刻画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澜。

【拓展视野】

1.诗中“床”字的释义也有另一些说法。有人认为,《辞海》上“床”字除了“供人睡卧的用具”这一意思外,还有“井上围栏”的解释,那么诗中“床前明月光”应翻译为“井栏前洒满了月光”,这样,“疑是地上霜”比较说得通。还有人认为,“床”应该是“窗”的通假字,作者是站在窗前望月,所以首句应该解释为“明亮的月光照在窗户上”。本书采用“卧具”说。

2.此诗李白作于二十六岁那年农历九月十五,正是秋高气爽、圆月当空之际,当时他东游至扬州,夜宿旅舍。同时,他还写有另一首诗,可谓是《静夜思》的续篇。

秋夕旅怀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3.介绍古诗中抒发思乡之情的名句: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悲歌行》)

日暮途且远,游子悲故乡。(汉·无名氏《古诗》)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唐·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唐·刘长卿《代边将有怀》)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唐·岑参《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0.寻隐者不遇

[唐]贾 岛

松下问童子

采药去。

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查阅词典】

①寻:寻找,诗中指寻访。 ②隐者:隐士,隐居的人。过去有人因为对统治者不满,或者因为有厌世思想,特意住到偏僻的地方,不愿出来做官,很少跟人交往,即“隐居”。 ③不遇:没有碰到。④童子:男孩子,泛指儿童。这里指隐者的弟子。 ⑤言:说,告诉。 ⑥师:师父,即隐者。 ⑦只:仅仅,只是。 ⑧云深:云雾缭绕的山林深处。 ⑨不知处:不知在什么地方。

【领悟诗意】

在松树下看见隐者的弟子,问他师父在哪里。他说:“采药去啦。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上,但是深山老林里云雾缭绕,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了。”

【了解作者】

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曾经出家做过和尚,法名无本,后来还俗。唐代著名诗人,其诗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与孟郊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

【交流感悟】

诗要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才有意境,才有诗味。

这首诗的第一句写了作者“问童子”,可是问了什么呢?没说,得我们去思考。直到读了第二句,我们才得到启发:哦,肯定是问了句:“你师父在吗?”读第三句我们会想到,作者在诗里没有点明的一定还有一个问句:“你师父在哪儿采药?”读第四句我们又会想到,作者在诗里没有点明的一定还有另一个要求:“请你把师父找回来让我拜见一下好吗?”于是,自然而然引出了童子那两句颇有礼貌,却又无可奈何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全诗以答代问,寓问于答,构思和表达是多么巧妙啊!

【拓展视野】

1.贾岛写诗十分讲究遣词造句,有“苦吟诗人”之称。他曾经题诗,说自己是“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2.传说,一天贾岛去拜访李凝,看到李凝的居住处十分幽静,就脱口吟诗道:“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可转念一想,“推”换成“敲”也不错。在“推”和“敲”两个字的选用上始终没有拿定主意。第二天,他骑驴外出,脑子里还是反复思索着这件事。不想路上碰到韩愈,两人志趣相投,竟当街讨论起来。最后他们一致认为,“推”只有动作,而“敲”更能以声音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当然更好。从此,“推敲”就成了写文章、办事情反复斟酌的代名词。

11.人之初(节选)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不教,性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查阅词典】

①初:起头,开始。 ②性:这里指人出生时的天性、本质。③善:善良,美好。 ④习:这里指习惯、品格。 ⑤远:距离大。这里指差别很大。 ⑥苟:如果,假如。 ⑦教:教育,教导。⑧性:这里指人在成长过程中后天形成的性格、性情。 ⑨乃:就。⑩迁:变化,改变。⑪道:方法。⑫贵:重视。⑬专:专心,专一。⑭非:不。⑮宜:适当,合适。⑯为:作为,做事的能力。⑰琢:雕刻玉石。⑱义:道理。

【领悟文意】

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很善良的、差不多的,只是长大以后的行为习惯、品格品行会区别越来越大。如果没有接受好的教育,人的性格品德就会发生变化。教育人的方法只有一个:一定要十分重视,而且一定要十分专心。

孩子不好好读书是不行的,小时候不学习,长大了,老了,还会有什么作为呢?这就好比是再好的玉石,不经过打磨加工,是成不了装饰品、艺术品的;人不学习,当然也就不会懂得道理了。

【交流感悟】

《三字经》居我国传统蒙学读物“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首。撰写者十分明确它的读者对象是幼童,所以处处从启蒙的角度写作,让懵懂孩儿易读、易懂、易记、易行。

先说“理”。第一段紧扣个“教”字。为什么要重“教”?前句有答案:不教,就会离“善”越来越“远”。怎么“教”?末句也回答:得时时把“专”字放在心上。第二段呢,抓住个“学”字不放,先让你自小就得想到老,敲响“不学”将“何为”的警钟,然后打个比喻,从琢玉才能成器的常理悟出“学”与“义”的关联。话不多,理不深,可字字珠玑,掷地有声。

再说“言”。全文结构严谨:三个字一句,四句话一组,表达了一个完整意思,再自然转入下一组进一步阐述。简洁的形式,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全文韵律优美:三字的节拍,两两押韵,似童谣,有童趣,读者朗朗上口,闻者悦耳动听,通俗的语言,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拓展视野】

1.关于《三字经》的作者,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南宋王应麟所作。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厚斋,庆元府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政治家。他为了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了融汇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但也有学者提出系宋人区适子、明人黎贞等所作。不同历史时期对《三字经》都有所修订或增加,如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70字本等。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编撰的《三字经》增订本,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版本。

2.《三字经》全文共分六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围绕一个中心。下面是它的结尾部分,勉励人们学习要勤奋刻苦,长大有所作为,值得熟读、领悟、践行。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3.早在1581年,欧洲人罗明坚到澳门学习中文,就开始把《三字经》翻译成拉丁文传到意大利。1727年,俄国政府派人来中国学习儒家文化,首先研读并翻译的就是《三字经》。日本在19世纪就用《三字经》作为私塾教材。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编入《儿童道德丛书》,成为全球共享的儿童读物。

12.池 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采白莲回。

不解踪迹

浮萍一道开。

【查阅词典】

①小娃:儿童。 ②小艇:轻便的小船。 ③偷:此处并非指“窃取”,而是表示背着人做某件事。 ④白莲:白色的莲花。 ⑤解:了解,明白。 ⑥藏:隐藏。 ⑦踪迹:行动留下的痕迹。 ⑧浮萍:水生植物的名称,别称“青萍”,浮生于水面。

【领悟诗意】

孩子们撑着小船,背着大人,到湖中高高兴兴地采了些白莲花回来。可是,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掩盖自己去过湖中央的痕迹,湖面的浮萍被小船推开了一道明显的水路。

【了解作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因为晚年定居香山,所以自号香山居士。曾任太子少傅,所以人称“白太傅”。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曾在杭州、苏州等地担任过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政绩显著。文学创作上提倡新乐府运动,诗作不仅丰富,而且形象鲜明、平易通俗,相传连乡村老妇都能听懂。生前自编《白氏长庆集》达七十五卷三千首,历来传诵不衰。

【交流感悟】

作者描写的对象是“小娃”,所以要着力刻画儿童的天真、无邪、快活。四句二十字,让我们见到了这群以湖面为舞台的小主人公。他们能干并且大胆,敢背着大人入湖去。“偷”,在这里并不是“盗窃”,而是儿童对冒险性、神秘感、自信心的追求。他们“旗开得胜”,并且“班师归来”,采得白生生的莲花,尽观其美、尽赏其芳。显然,这是儿童爱美、寻美、惜美的表现,他们的目的不在于物、不在于钱。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他们到底还是“小娃”,做事终显稚嫩,湖面浮萍中的一道水痕,还不是让他们的“偷”暴露无遗了吗?可以想象,说不定这道水痕会招来家长们的呵斥或责备,但孩子们心中所留下来的却是一种成功的喜悦。

【拓展视野】

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做过不少有益于百姓的好事,如疏通城内六井,解决老百姓饮水和灌溉问题,使全城可灌田从原来的五百亩扩大到一千亩。他还组织疏浚西湖、增高堤岸,所以杭州百姓将白沙堤称为“白堤”来纪念他。他离任杭州时,与百姓洒泪而别,并写下一首《别州民》。

别州民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13.小 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查阅词典】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眼,孔洞,窟窿。 ②惜:爱惜。 ③细流:细小的水流。 ④阴:林木遮蔽阳光形成的阴影。有些版本中作“荫”。 ⑤晴柔:晴朗天气时使人感到很柔和的那种风光。 ⑥小荷:指新生的荷叶。 ⑦尖尖角:新生的荷叶刚露出水面时呈尖角形。 ⑧立上头:停在上面。立,站,诗中指停。

【领悟诗意】

泉水的出口好像十分珍惜水流似的,让泉水无声无息地、细细地流着。池边的大树将阴影映在水面上,一派令人喜爱的柔和晴朗的风光。池中,初生的荷叶刚刚露出一只小小的尖角,就已经有蜻蜓飞到上面停留了。

【了解作者】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二十七岁登进士第,曾任国子博士、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封庐陵郡开国侯。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诗人”。他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作品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交流感悟】

诗题是“小池”,诗人就千方百计扣住这“小”字,要在诗中体现出那种小巧玲珑、令人珍爱的气息来。于是,写泉的出水口,用“眼”;写水流,用“细”;写荷叶,用“小”;写叶的形状,用“尖尖角”。总之,无一不让你感到这盆景般的画面宛如一件艺术珍品。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当然不言而喻了。

【拓展视野】

1.杨万里另有《暮热游荷池上》组诗五首,介绍其一:

玉砾金沙一径长,暑中无处可追凉。

独行行到荷池上,荷不生风水不香。

2.杨万里不仅诗品高超,人品更是有口皆碑。他是一位爱国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他给皇帝上过许多“书”“策”“札子”,一再痛陈国家利病,抨击投降之误。他为官清正廉洁,被人称赞为“清得门如水,贫唯带有金”。他担任江东转运副使期满,所有积蓄一律留存官库,分文不取而归。他在京城为官时就随时准备丢官罢职,因此预先准备好了回家的路费,锁置箱中,藏于卧室,还嘱咐家人不许添置物品,怕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他赋闲在家时,当时掌握朝廷军政大权的韩侂胄新建园林豪宅,请他作一篇“记”,并许以高官相酬。杨万里坚辞不作,表示“官可弃,‘记’不可作”,被人夸为“脊梁如铁心如石”。

14.画 鸡

[明]唐 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

一叫千门万户开。

【查阅词典】

①冠:形状像帽子一样的东西。红冠,诗中指鸡冠。 ②裁:用刀、剪等缝纫工具加工片状的材料做成成品。诗中的“不用裁”指鸡冠自然天成的美丽模样。 ③将:没有实在意义,文言文中常用在动词后面。此句千万不要作为现代汉语的“将来”去理解。 ④平生:平时,往常。 ⑤敢:有胆量,有勇气。诗中的“不敢”指不随意、不轻易。 ⑥言语:说话,发表意见。诗中指啼鸣。

【领悟诗意】

头上戴着生来具有的火红鸡冠,全身披着雪白羽毛,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平时从不随意地轻声细语嘀咕,一旦高声啼鸣,那肯定惊得千家万户都打开门窗:啊,天亮了!

【了解作者】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自刻印章谓“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的画家、诗人。曾以乡试第一名中解元,但因故被贬,仕途失意,就开始漫游名山大川,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他致力于绘画,也善书法、诗文。他作诗别具一格,题材贴近生活,行文多用口语,敢于突破格律限制,大胆表达真情实感。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交流感悟】

说是“诗”,实似“画”。你瞧,眼前活脱脱一只大公鸡迎面走来,高昂的头上顶着火般殷红的冠,壮实的身上披着雪般白净的羽,还有那坚实的双脚不慌不忙地踏着悠闲大步,几乎可以让你听到那“噔噔”的踏步声。于是,这“画”不也成了有声有色、有形有行的“视频”?

再读,你会顿悟:在那“声、色、形、行”之外,还有“神”!你瞧,那公鸡可不像麻雀那般只知道成天叽叽喳喳,不像母鸡那般只知道终日嘀嘀咕咕,它养精蓄锐,甚至对周围平庸之辈有点儿不屑一顾呢。一朝东方露白、红日东升,它就倏地蹿至高处,昂首高唱起来:“喔——喔——喔——”于是,家家户户、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无不为这“一鸣惊人”所动,开始了新的一天的生活。这“神”,就在于那“一叫”催开了“千门万户”!

对照唐寅的生平经历,你能从这首诗中悟出更多的内涵吗?

【拓展视野】

1.唐寅三十九岁那年在苏州城北桃花坞建屋定居,内设学圃堂、梦墨亭、竹溪亭、蚊蝶斋等,遗址在今苏州市桃花坞大街一带。他的后半生主要生活在那里,一生中的主要艺术作品也产生于那里。

他坎坷一生,贫困凄苦,晚年信奉佛教,自号六如居士,又将自己的屋舍改称为“庵”。去世时年仅五十四岁,后事均由其亲友及祝允明(祝枝山)等凑钱安排。祝允明还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后人大多是从这墓志铭中得以了解唐寅的生平事迹。唐寅墓现位于苏州市虎丘区。

2.唐寅的绘画有很高的地位,被誉为“明四家”之一。他的画作笔墨细秀,布局疏朗,秀逸清俊。《落霞孤鹜图》就是他的山水画名作,原图长189.1厘米,宽106.4厘米,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