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用伟大做标准
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大丈夫呢?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很显然,就孟子看来,作为一个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卓尔不群的意志、操守以及骨气,只有具备以上品质的人才能称做是大丈夫。东汉的陈蕃也说过:“大丈夫处世,当埽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多有气魄的一句话啊。陈蕃认为,只有那些能够横舟沧海、能够立马昆仑且志向高远、豪情万丈之人,才是大丈夫,也就是说大丈夫与那些婆婆妈妈的琐事是完全沾不上边儿的。赵温说:“大丈夫当为雄飞,焉能雌伏!”很明显,赵温眼中的大丈夫就是能做大官的人。赵温之前的职务就是一个郡丞,可能是嫌这个官儿实在太小,他说完上面那句话就直接辞职了。后来,经过自身努力终于累拜司徒、录尚书事,圆了自己做“大丈夫”的梦,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啊。东汉梁竦则认为:“大丈夫居世,生当封侯,死当食庙,不然,闲居可以养志,诗书足以自娱。”这个理解与赵温的就不太相同,可以说底气有点不足,充满了自我安慰的味道:咱做不了大官也没关系,读读各种诗书修身养性一下也可以说是大丈夫。但不管是赵温还是梁竦,和汉高祖刘邦比起来那可就差得远了。刘邦年轻时曾有一次看到秦始皇外出视察时的仪仗,那时他赞叹道:“大丈夫当如是也!”这句话多含蓄、多自信啊。根据刘邦的想法,什么叫大丈夫?秦始皇那种层次的才算,只有帝王才算是大丈夫,其他的完全不足论也。可三国时期好读书的李谧可不这么认为,他就曾经感叹过:“丈夫拥书万卷,何暇南面百城!”对李谧来说,你只要给他足够的书读,就算拿个皇帝的位置给他,他也不乐意换。由此可见在李谧的心里,一个拥有学问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大丈夫。对此,唐朝诗人白居易也有自己的见解:“敦诗说礼中军帅,重士轻财大丈夫。”在白居易看来,一个人是不是大丈夫与他所处的地位、职务的高低以及权力大小都无关系。一个真正的大丈夫也许不能做到顶天立地,但他一定是礼贤下士、仗义疏财之人。历史总有惊人的巧合,明朝的文人王维宁的见解与此似乎就有异曲同工之妙,王维宁的视角非常独特。他认为:“丈夫在世当用财,岂为财用。”说白了就是作为一个大丈夫,一定要既能挣钱,又会花钱,绝对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一个活得潇洒的人才称得上是大丈夫。王维宁是这么说了,他也这么做了。他的百万家财每天都用在吃喝玩乐、招待宾客上了,等到钱都花光之后,王维宁就在一个月光清幽的晚上潇洒地跳河自尽了。比起王维宁对于“物质”的偏爱,东晋的桓温似乎偏重“精神”方面的价值,他曾说道:“大丈夫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在桓温的意识当中,所谓大丈夫一定要是一个活得轰轰烈烈的人,出人头地是必须的,至少也要干点名堂出来。为了达到这点,可以利用任何手段,甚至是不惜一切、不计后果,总之就是要出名,至于好名还是坏名就无所谓了。从这方面来看,桓温对于“大丈夫”的定义真的是很另类啊。这还不算什么,还有更另类的,北齐的开国君主高欢就认为:“饮高欢手中酒者大丈夫,卿之为人,合饮此酒。”多有个性啊,只有喝过他杯中酒的人才能算是大丈夫,也可以说,只有大丈夫才有资格饮他的杯中酒。完全依照他的喜好来评判一个人是否是大丈夫。很明显,强权下的标准似乎不能当做客观标准来使用。三国时期的关羽最反感的就是这种权力者的嚣张。刘备曾经封关羽与黄忠分别为他的前将军与后将军,关羽知道之后很生气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关羽认为是不是大丈夫得有硬性指标才行,也就是贡献、实绩以及资历,这一切都不能依靠一个封号来肯定,也不能因为刘备你最大就能随便赏赐个官衔什么的来决定我是不是大丈夫。从这个方面来讲,关羽会闹脾气并不奇怪,看似不全在理,但也的确情有可原。
那么,究竟何谓大丈夫呢?明朝陈继儒的概括似乎最具有代表性与总结性。他说:“放得俗人心下,方名为丈夫。”就陈继儒的理解,一个人无论是做什么工作,只要是用正当的方法追求自己的目标,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就没有什么不好,只要放下贪婪之心,就能成为大丈夫。李敖也有自己的大丈夫标准:意志坚强、从容、有自信、有骨气、有头脑、负责任。能做到这几点的方可称为大丈夫。
◎骨气十足
因为你们恨我入骨,要是有人来看看我李敖就在这里,你们看到我终究露着骨气,所以,你们永远可以看到我的骨头,我的骷髅在这里啊。
——李敖
这句话是李敖在一次演讲会上说的,在那次会上,他同意将自己的遗体捐赠给台湾大学的附属医院,对此,李敖只有一个要求:“最后,我这个骷髅,我这个骨头架子啊,要给我吊在你们台湾大学的医院里面的骨科。”当时的骨科主任韩毅熊医师就很奇怪地问李敖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是李敖就把开篇那句很有骨气的话扔给了他。
前面也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而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的这种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气,一般代表了一个人的气质或是涵养。有的人容易发火生气,动不动就乱发脾气;而有的人则浑身充满侠气,与人交往非常讲究义气。有的人喜欢意气用事,做事时通常血气方刚,得意的时候会意气风发,但事情的发展如果不如意便会怒气冲天;相反,有的人能够沉得住气,这种人在处世时能心平气和,但是需要维护正义时,又会有正气凛然的气势。而骨气则要求人们做人一定要不唯唯诺诺,也不卑躬屈膝,要能挺起腰杆做人,让自己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通常一个有骨气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尊敬,即使这个人一无所有,但是就凭他那身傲骨也绝对不会被人看不起。要知道人穷志不短,哪怕还剩一口气,也要活出个人样来。文天祥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尽管他被囚禁在地牢之中,受尽非人的折磨,而元朝也多次派人来劝降他,承诺他只要低头认个罪便能有高官厚禄,但他仍然坚决拒绝,最终被杀害。这就是有骨气的典型代表。头可断,血可流。但就是不能低下自己的头!还有另一个故事说的是古时候的一位才子,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可就是怀才不遇,没有人看出他的才华,最后因为家境实在困难只好出卖自己的字画以此来维持家里的生计。他每天都在家门口摆上一个书画摊,当场为有需要的客人写字作画,每天都有很多人围观,非常热闹。这个人有个规定,也算是明码标价,就是一副对联价值五文钱,一副匾额价值十文钱,一幅画则需要一两银子。每当没有什么生意的时候,这位才子就会在书画摊旁边弹琴或看书。一次,一个极富正义感的官员经过他的书画摊,被他的琴声吸引,于是便循声而来,一开始这个官员还以为是哪家的书香门第,结果没有想到居然只是个靠卖字画维生的穷小子。但是,这位官员很快就被这个穷小子的字画迷住了,这个官员以前还没见识过风格如此洒脱飘逸的字画。于是他打算出钱买下几幅字画,回去可以好好地欣赏观摩。出于对这个穷小子的同情,官员虽然只买了几幅早已画好的字画,却给了他整整五两银子,并让他不用找零了。但是这个才子不干了,他固执地把多余的钱又退还给了这个官员。官员心想,天底下怎么还会有这么傻的人,给钱他都不要。该不会是他装的吧?于是官员想要试试这个穷小子,他趁那个才子不注意的时候故意把自己的钱袋落在他的书画摊上,然后马上离开了。还没走多远,官员就听见后面好像有人在叫他,回头一看发现正是那个卖字画的穷小子。才子把官员的钱袋还给了他,至此,官员终于相信这个穷小子不是在装样子,于是他不仅为这个才子的才气所感动,更被他的骨气折服,决定要帮这个穷小子一把。等这个官员回到家之后,他请了许多当时的社会名流来一起鉴赏他刚刚买回来的那些字画。一开始那些达官贵人都认为这些字画是这位官员的作品,全都赞不绝口。等到最后官员说出了真相,所有人都惊讶不已。于是在这个官员的大力宣传之下,这位才子开始结识许多社会名流,逐渐地一传十、十传百,才子的名气可以说越来越大,最终位列江南四大才子的首位。而他就是唐伯虎。所以,世上之人都应该努力培养一下自己的气质,尤其在做人方面一定要讲究一点骨气。如果一个人没有骨气,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办法摆脱那种被奴役的性格,这样自然就不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因此,一个有骨气之人,自然就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那种人格特质,总有一天他也会因此发光发亮,唐伯虎就是如此。大家应该都听过饿死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是讲一个穷人快要饿死了,但是无论如何他也不肯吃别人扔给他的一碗饭。因为那碗饭明显不是善意的,而是带有一种蔑视的感觉,对付蔑视的最好办法就是表现出更加蔑视的态度。施舍饭菜的那个人摆出一副慈善家的脸孔,然后随便吆喝一声“喂,来吃!”这种态度和架势就好像喂狗一样,但凡一个有骨气之人都会受不了。如果那个穷人吃了这碗施舍的饭,他以后的日子只会更加不好过,因为他不仅要受到肉体上的折磨,同时还要加上精神上的折磨,与其这样还不如饿死算了。没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像文天祥一样,与其苟且偷生活一世,倒不如轰轰烈烈气壮山河地死去。人要为自己的尊严以及自由而战,就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
人活在这个世上,就是为了一口气,骨气是做人所不可缺少的,虽然每个人的生活际遇都不尽相同,但也不能为了一些身外之物就将自己坚硬的骨头化成一堆软绵绵的犹如棉帛一样的东西。骨气硬朗之人,哪怕沦落到一无所有的地步,也照样能让别人对他刮目相看,甚至佩服到淋漓尽致。有骨气的人都清楚地知道,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一定要让自己充满骨气,这样的人不会不劳而获,也不会收取任何无功受禄或是来路不明的财物。就算这些东西价值连城他们也不会破坏自己的原则。而有骨气的人更明白:不是自己的东西绝对不能要,也绝对不能收,绝不能轻易向他人索求物品,也不能出卖原则让自己没有骨气地活着,一句话:绝对不可以毫无骨气地向他人乞求或是利用各种方法向他人索要。乞求或索要,这些都是没有骨气或是软骨头的表现。既然做人那就要做得有价值,要活出意义来,这样才不枉生而为人。要有骨气地做人,还要有骨气地活着,这样能让自己的短暂一生更有意义。古人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切荣誉与财富都是没有意义的,唯有骨气例外。而李敖到死也不忘记骨气的精神也当真令人佩服啊。
◎自我炼钢
人总该有些意志力,意志力可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志力可促使自己有一种豪迈气概,一种殉道气魄,一种“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的浩然胸怀,一种大丈夫的勇敢与从容,一种好汉硬汉的坚苦卓绝(坚忍)。苦其心志是一种男子汉的必要磨炼,磨得过的人,愈坚强;磨不过的,愈狼狈。这是男子汉的升等考试,要硬碰硬才成。人不论如何软弱,也得有一些起码的信仰,要维护这些起码的,总得有一些牺牲精神,一些决绝精神。
——李敖
李敖是个意志力极为坚强的人,从他入狱两次也不耽误学习和工作,即使一百多本书里有九十六本被禁也依然继续写作就能看出来。台湾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就这样评价过李敖:“像我这样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或者被许多人称为‘绝对自信’的人,都没有能力让自己成全出像李敖这样一个彻彻底底的生命力。”由此可见,李敖这种坚忍不拔、意志坚强的性格已经算是非常出名了。究竟什么是意志呢?心理学家已发现它既不是筋肉的一种,但也不完全属于心灵上的一种能力,它可以说只是一种我们用来达到生活目标的工具之一。每一个人都是有意志力的,只是程度不同,因为每个人无论想要达到哪一种生活目标,或多或少都是需要意志力的。有很多人都知道一些忍耐的方法,这些方法能够让他们应付困难,让他们不被快乐或享乐所引诱,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意志坚强的人,与意志薄弱的人相比,这样的人一定能更有才能。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意志薄弱的人呢?打个比方说,如果一个人知道不饮酒是有益于健康,但是他仍然不能抵抗一些含有酒精的饮料,甚至是不能控制自己不喝酒,这样的人就是意志薄弱的人。意志薄弱的人对于生活中一些“正轨”的事不能专心做。应该努力工作的时候,他们却在想着其他缥缈的事,总之,这样的人在生活上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或目的,就算有也只是个空想。那么,什么东西能使人意志坚强?什么东西又能使人意志薄弱?意志到底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才有的呢?为什么意志薄弱的人就算订了良好的计划也没有办法去实行,而意志坚强的人不需要有什么决心就能把工作做得很好呢?原来人可分为“正”和“反”两类。“正”的这一类,被我们认为是正常的,而“反”的一类则是在某些行为方面有些异常的。属于“正常”这个范畴的人,无论在身体还是精神方面,都是成熟的;而有些异常的人,他的身体方面虽然已经长大,但是精神方面却没有。正常的人都清楚自己的义务与责任是什么;但是有些异常的人,他们总是想逃避属于自己的义务、避免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正常的人大多数都是有坚强意志的人;而异常的人,大多数都是意志薄弱的。但是,经过一些研究表明,有些意志被认为很薄弱的人,其实也有意志坚强的时候,程度甚至比那些意志被认为是坚强的人更高。这话听起来也许很奇怪,但是不要惊讶,我们可以来看个例子:有一个年满6岁的小孩,他在从出生到现在的6年生活中没有亲自做过任何事情,他的一切都需要父母的服侍,他自己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束手无策的人。而6岁之后的生活中他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面对什么事情,只要一向周围表示自己对某事束手无策,他的父母、老师或者是朋友,就会来帮助他解决他感到的困难的所有问题,于是他用这种方式一直生活到成年,直到他25岁了,他还没有承担过任何责任,因为所有应该需要他负的责任都被别人替他承担了去,所以只要他一遇到困难的问题,他就表现出自己能力方面的薄弱,于是很多人都认为他意志薄弱,且优柔寡断。但是,他真的是意志薄弱吗?恐怕不是。如果按照他的生活目标来判断,他的意志完全不薄弱,因为他对于让别人来帮助他对付困难事情的意志是十分坚强的,只要遇到困难的事情他都一定会坚持让别人来帮助他。所以说他并不是意志薄弱,只是他的意志坚强用错了方向。那么要怎样才能把一个我们认为的所谓意志薄弱的人改变成为一个真正的意志坚强的人呢?那就是让他深刻了解自己的缺点,如果一个被我们认为意志薄弱的人能够真正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那么他一定会寻找一些比平常自己心中所设想的困难更困难的问题,然后自己冒险去解决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地就会逐渐变成一个我们所说的意志坚强的人。大多数人之所以会轻视意志薄弱的人,主要是因为意志薄弱的人着实是有点损人利己。因为本来需要他们自己来承担的责任他们却要别人来帮他们承担一切,明明自己什么也没做,却还要与意志坚强的人一起享受同样的快乐生活,这样的确会让许多人心理不太平衡,如果这种意志薄弱的人始终不能觉悟,一定会有一天,将不会有人为他们承担责任,那时他们又该如何。
最后只想说:人类之中并没有真正的意志薄弱的人,相反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坚强的意志用对了方向。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意志坚强之人,那么就必须要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君子之勇
“好汉做事好汉当”中的所谓“好汉做事”,有时候是把事做得功德圆满,有时候却把事做得一败涂地,在做得一败涂地的时候,做好汉的,就该挺身出来,做负责的表示,他不该东推西拖,不该拆下烂污让别人来收拾。换句话说,他不该让别人替他“擦屁股”。大丈夫有屁股自己擦,为什么要别人擦?
——李敖
自己的烂摊子自己收拾,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负责,敢作敢为才是大丈夫,才是好汉。而李敖就是一个敢写敢言、敢做敢当之人。对于“好汉”,李敖还有更详尽的解释,他把“好汉”分为了两种,一种是只会闯祸留下烂摊子让别人替他们“擦屁股”的匹夫;另一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汉,能对自己所做之事负全部责任的大丈夫型的好汉:
“所谓好汉,一般人的观念多以为是荆轲、聂政、朱家、郭解者流,其实绝不尽然。这些人,多是韩非子所说的‘以武犯禁’的任侠式人物,他们缺乏守法的习惯。他们有的多是一朝之忿和匹夫之勇,所以他们在社会上很容易留下烂摊子让人来‘擦屁股’。
“另有一种好汉,他们可说是真正的好汉,他们对个人所作所为,绝对负完全的责任。负责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法律上所应负的限度。”
如果说前面一种“好汉”被称为“匹夫之勇”,那么后面一种好汉就应该是“君子之勇”了。易中天在《品人录》中曾在说到项羽与刘邦时,顺便讲述了一下何谓匹夫之勇,何谓君子之勇。“路见不平,拔刀而起,一言不合,拳脚相加,这是匹夫之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是君子之勇”。“匹夫之勇”所体现出来的是带有几分血性的个人英雄主义,比如项羽。而“君子之勇”表现出来的则是隐忍,是定力,是沉着,比如刘邦。单就这几分隐忍与冷静来说,就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说能做到“君子之勇”的人是少之又少,非成大事者而不能为之。
每个人年少时,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大概都特别强烈。许多人都喜欢《水浒传》中那些梁山好汉还有外国影片中的佐罗,因为他们的意气风发,因为他们的侠肝义胆,因为他们的率性而为或是他们的铁骨铮铮,这些人物每一个都是充满阳刚之气的血性之人,而这些人在心里也很鄙视那些唯唯诺诺,不敢挺起腰板说话,不能痛快淋漓做事的胆小或是中庸之辈,认为那就是懦弱。等到每个人成年之后,难免都要独立在社会上行走,在这期间总会经历一些事,与不同的人相处,在这之后,很多人会发现曾经赞赏的“匹夫之勇”在现实生活中会让自己处处碰壁,一时的冲动很有可能受到严厉的惩罚。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别。很多人都会为此感到有些茫然,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认识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勇。“匹夫之勇”通常可以让人泄一时之愤,逞一时之能,这个时候心里肯定痛快了,面子也随之风光了,但是事情却往往被搞砸了,造成的后果经常是无法弥补的。人不是常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还有一句俗话就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种有着“君子之勇”的人为了自己高远的目标,可以毫无怨言地承受一时之辱,完全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但是就因为他们的忍一时,却使他们得了一世。这种机智、这种清醒,甚至还带有几分狡猾正是“君子之勇”的体现,也是“君子之勇”的厉害之处!“匹夫之勇”仅仅只是一人之勇,而“君子之勇”则是万人之勇。“匹夫之勇”能够享受的往往只是过程中的快感,而“君子之勇”所享受的却是完美的结局!所以说,“匹夫之勇”只能暂得一隅,而“君子之勇”却可以久得天下!还有一点就是“匹夫之勇”明显不能做到敢做敢当,但“君子之勇”却可以。其实敢做敢当也是一种具有责任感的体现,而匹夫是不可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君子就能做到。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一种品质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那就是责任感,一种质朴而又可贵的品质。焦裕禄忍受着病痛坚持走访各户贫苦百姓,张鸣岐无视危险迎着洪水深入探察灾情,孔繁森只靠微薄的收入来供养藏族孤儿……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国家、对人民以及对事业都有着高度责任感。“不患无策,只怕无心”。一个人的才华、能力、学识固然很重要,但如果缺乏责任感,缺乏责任意识或是责任心,就会不堪大用。即使只是小用,也非常令人担心。
责任感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他们绝对不是崇拜个人中心主义之人,国家的、集体的、他人的利益总是放在自己利益的前面。家庭生活中,这样的人呵护家人,孝敬父母,他们会挑起最重的担子且毫无怨言。社会生活中,这样的人对负重前行或袖手旁观,总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责任感是一种伟大的情怀,它的可贵往往与奉献甚至牺牲联系在一起。每到危急时刻或是紧要关头,有些人会选择后退,还有些人会选择挺身而出,这样的人正是责任感强的那些人。他们只衡量一件事情的是非,却不计较一件事情的利害,他们通常会用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生命维护真理以及自己的事业。绝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平凡的,但是只要他们能够自觉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就一定会受到人们的尊敬。责任感还能反映出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现如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责任感的人体现出来的却是对名利的淡泊。他们的价值观让他们从帮助别人获得幸福之中获得满足,而他们自己本身却鲜有索求,所以,责任感也总是和忍辱负重、任劳任怨、顾全大局、谦逊礼让、助人为乐等优良品德联系起来。有责任感的人心境澄明,表里如一,不管在人前还是人后都能保持一个样子,不管有无名利也都保持相同的态度。有责任感的人从不追求名利,但对于自身的不足与失误却从不推诿,也不搪塞。将责任感落实到日常的生活或是工作中就是责任心。白衣天使南丁格尔,正是由于平凡才造就了她的伟大。她将护理工作看成是关乎人的尊严甚至于人类文明的一项神圣事业。不管什么样的工作,不管一个人的能力有多少,都一定要将自己系于责任。有些工作往往就因为缺乏一点点的责任心最后酿成大错。比如,一根火柴能够毁掉一片森林,一张处方关系到一个人的性命,而一颗道钉则有可能倾覆一列火车。责任感可以说是国民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国家的公民责任感的强弱能够体现出这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伟大的民族通常都具有进取的精神、高远的志向、严明的纪律以及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当国家或民族遇到危难之时,就会有千千万万人站出来为其奉献、为其牺牲、为其分担困难、为其排除风险。这样的国家和民族通常都是不可战胜的。
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感,都应该对自己的各种行为负责。平时经常能看到一些人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的表现,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境界不高,没有意识到这样造成的后果,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把负责的途径以及方式完全搞错了,比如面对诱惑,满足自身的欲望也许在他们的心里是对自己的负责任。总之,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都应该心怀正确的责任感,对各项工作的责任感,乃至于对社会的责任感。要记住,只要做过,就一定会存在,只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免于犯错。
◎难得从容
苏轼以“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写周瑜,写出了这位大人物一派从容的风度,这种手上有羽毛的从容,我最喜欢。大丈夫立身行事,为什么要那样紧张、那样严重、那样不洒脱呢?国家大事,也可以在女人大腿上办的。
——李敖
魏兰曾经在《浙案纪略原序》中说过:“当其临事之时,从容不迫,颜色不变,尤非庸常之辈所能及。”而李敖最擅长的就是以从容的方式打败敌人。他认为这是一种本领,一种洒脱的表现。轻松谈笑之间就将敌人击败了,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境界”。而这种境界的表达方法就是从容。
什么是从容?面对眼前的万丈深渊、瀑布仍旧前仆后继地飞流直下,最后形成九天银河,这就是从容;任凭冰雪压枝,朔风怒吼,悬崖上的苍松依然岿然挺立,这就是从容;当狂风夹着巨浪,一次次猛烈地迎面扑来,礁崖仍旧昂着头,看似微笑地望着大海,这就是从容。从容既是一种风范,也是一种气度。美国曾经爆发过南北独立战争,在那之后不久,约翰•亚当斯(之后任美国第二届总统)曾经在费城召开的大陆议会上推荐乔治•华盛顿作为大陆总司令的候选人,并且经过了议会的一致投票赞成,面对这项殊荣,当时年仅34岁的华盛顿并没有表现出应该有的欢欣雀跃,反而是眼睛里闪烁着泪花说道:“这将成为我声誉日益下降的开始。”可谓得之淡然。而华盛顿正是因为以这种淡泊之心从容面对那些从天而降的荣誉以及权力,他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并最终成为美国的第一任总统。
从容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信念。正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就算在生死荣辱面前,也一样坦然面对,毫无畏惧之色。苏武牧羊19年,仍然赤心不改。文天祥英勇赴难,以身殉国,仍然大义凛然。据说在古罗马有一个皇帝,经常派人观察那些死刑犯,尤其是在第二天就要送上竞技场与猛兽搏斗的犯人,对于那些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却仍然能够面不改色甚至呼呼大睡的犯人,便会在第二天早上偷偷将其释放,带回军营,将其训练成能够带兵打仗的猛将。因为从容而自信的人,无形中会形成一种感召力与影响力,使人不由得心生敬畏。真正从容之人大部分都能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从容既是一种坚韧又是一种执著。在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以及充满挑战与竞争的现实情势下,逆境,尤其是突如其来的危机与变故,恰恰是最能检验出一个人品性优劣的试金石。邓小平曾经历过三落三起,当他处在命运低谷的时候,并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灰心丧气,反而以处变不惊、不屈不挠的态度从容面对一切,在极度的困顿之中,一次又一次地突出重围,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站起,在国家危难之际,拨正了前进的方向,为中国开创出了一个新时代。
从容是一种宁静也是一种平和。就好比一汪远离了尘世喧嚣,静静盈在山洼之间的湖泊,一条悄悄流淌在林间的小溪,幽远而又安闲。陶渊明有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挂冠而去,最终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日子过得快活而自在。正直且傲岸的李白,睥睨所谓的高官厚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最终醉心饮酒赋诗,一代“诗仙”就此成就,这是何等的潇洒气派。
任何一个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之人,在遇事时通常都能保持一种轻松而从容的心境。甚至在遭遇逆境的时候,他们的头脑也会立即恢复保持冷静与沉着的状态,随时都能够发掘并捕捉新的机会,以此来了解和解决新的问题。而有些高明的商人很容易就能做到心境轻松,这种情况就像一个合格的橄榄球队员一样。当其他球员在传球时,意外将球传到了他的手中,他并没有因此惊慌失措,这时他会紧抱着球跑离“危险地带”,抑或是警觉且放松地转个方向,以防止对手扑过来抢球。有少数刚开始从商的人,一开始就已经具备这种能够随时轻松的内在能力,但是大多数做生意的人,只有在经过多次的突发事件之后,才能积累经验,并养成这样的习惯。“随时都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在湖中翻了船的人!”这是一个资深石油商人的忠告,他还更详细地说道:“如果你能保持镇静,你就可以游到岸边,至少在浮凫时有人来救起你。假如你失去冷静,你就完蛋啦。”这话很有道理,一个刚刚开始创业的人,就好像一个突然掉落在湖中央且不太会游泳的人。如果他能够保持冷静,那么他生存的机会就会变得很大,否则他只有可能溺死。刚刚开始接触某些新事物或是新工作的人们都应该把这句话记在心里,经常拿出来提醒自己,这样,就能比较容易地养成心情轻松的习惯,从中获得的帮助也会不少,也会有办法来应付各种突发状况。不管在什么场合,只要你能够保持从容不迫以及顺应自然的态度,那么,大多数事情应该都能应付自如。许多伟大的人物都可以被称为“镇静”的高手,因为他们在面对突然的变故时,基本上都能做到镇定自若。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千万不能慌,一旦慌了就没有办法思考应付难题的妙招。更何况如果连他们都慌了,那么周围的人就更是没有主见,全都慌作一团了。这种时候有很多人都会大声说一句:“慌什么?”这句话有一半是对别人说的,而另一半则算是自我暗示,告诉自己自己并不慌张。当一个人感到慌张之时,他的大脑就会失去正常的思考能力,这个人就会变得丢三落四,语无伦次。具体的行为就是很多人会掉了重要的东西,或者说话时非常容易说漏了嘴,会造成这样的状况就是因为这些人心里有“鬼”,内心慌张。这种情况下,你就需要有意地放慢你的节奏与动作,可以说越慢越好,并在心里对自己说:“不要慌!千万不要慌!”这种动作以及语言上的暗示会让你慢慢地镇静下来。这样你的大脑就能够恢复比较正常的思考,方便应付周围发生的事情。经常面对考试的学生更要做到这一点。还有一些没有见过什么大场面的人,一旦他们到了人多的地方,就会周身觉得不自在。想要克服这种心理的方法就是将所有的人都当做是他的朋友,向他们点点头,或者主动与他们打招呼,别人出于礼貌自然也会向这个人致意回礼。虽然他可能不认识这个人或者是无法想起到底在哪里认识的这个人,这是没有关系的,因为这个人已经因为自己的行动消除了紧张。所以说有机会时你就应该主动讲讲话。自我考验一下,这样你就能慢慢养成从容不迫的习惯。
总之,世事难料,而人生亦多艰,生命难得从容,难得恬淡。如果得之,就要谨言慎行,切不可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如果失之,仍要保持气定神闲,切不可悲观失望、惊慌失措。如此这般,只要你不被名所惑,不被利所累,保持从容不迫,做到进退自如,了解平平淡淡总是真的道理,那么很容易你就能赢得一个壮美而又充实的人生。
◎自我肯定
自己肯定自己,这最重要。“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此之谓大丈夫。”
——李敖
李敖这里的自我肯定说简单一些就是要对自己有信心,有自信。别人怎么说不要紧,重要的是自己要承认自己、自己要肯定自己。李敖又补充道:“大丈夫不能靠别人的掌声活,大丈夫自己给自己鼓掌。大丈夫不怕别人封锁他——能从容把自己封锁的人,没人封锁得了他。”没错,别人不欣赏你的做法你可以自己给自己鼓掌、自己给自己掌声。掌声通常代表着肯定与尊重,代表着成功与荣誉。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有一种想要听到掌声的渴望,但在大多数时候,许多人想到的是如何去赢取别人的掌声,却没有想到自己也能给自己鼓掌。赢得掌声可以说是一种价值的认同,也就是说,只有当别人认同你的价值的时候,你才能获得心中所期望的掌声。但往往价值的认同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苦的过程,它通常需要付出许多艰辛的努力,还要经历诸多的挫折与困难,甚至要承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正因为价值认同的过程如此漫长,很多人在经历了困难、艰辛、失败以及挫折之后,就会变得沮丧,甚至失去自信,从此放弃原本努力追求的东西。赢得价值认同的掌声可以说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掌声,它绝对不会因为你渴望得到它而对你施以同情,换句话说,它的主动权始终握在其他人的手中。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自己给自己鼓掌,这是一种自信,同时也是对自己价值的一种认同。这样做可以唤醒内心世界里渴望成功的愿望,自然也可以使自己潜在的力量得到激发。只要掌声的主动权握在自己的手中,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它就能随时随地地响起来。人的一生之中有时是需要自己给自己鼓掌的,自己给还处于不太成功状态的自己鼓掌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鼓励。当我们在追求一种新事物或是创造一种新的价值遇到障碍或挫折时,当我们因为失败情绪变得沮丧时,当我们在经受磨难意志消沉时,当我们在屡次遭受打击使得自信心丧失时,自己给自己鼓一下掌,将自己的自信从心中呼唤出来,这样做是很有益处的。自信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潜在的行为或动作倾向,可以说是各种创造活动的前提,总之,如果没有自信你可能什么事情都干不出来。但是,当一个人有了自信心,他就会在自爱以及自尊这样的积极心理状态下,善于思考、勤于学习以及敢于创新,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赢得自己希望的掌声。而一次成功的体验往往又能推动或激发我们取得第二次成功……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这句话已经流传了整整几千年,仍旧意味深长。所以为了让自己取得成功,我们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支点”,而这个“支点”就是自信。要知道,为自己赢得掌声固然很重要,但是自己给自己鼓掌更重要,要学会将掌声的主动权掌握到自己的手上,在这里你要明确一点——成功不在于别人,而在于你自己。只有自己充满自信才能更容易地改变自己现在的生存状态,才有可能赢得成功,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比较不错的前景。
有很多人经常说谦逊是一项美德,不谦逊的人,是不受人们欢迎或拥戴的,这样的人是办不了事的。话虽如此,任何事都有个度,谦逊也一样,不能谦逊到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自己都肯定不了自己的作用和智慧,这样会经常感到自卑,哪怕在微小之处也会体现出一种自我否定的思维方式,对于自己的生活以及事业的成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除非不断地对自己进行自我肯定的练习,才能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和态度。自我肯定既能默不作声地进行,也可以大声地说出来,在纸上写下来也是可以的,甚至可以用吟诵或歌唱来表现。只要持续进行比较有效的自我肯定练习,就能逐渐消除早已形成的思维习惯。你可以这样对自己说:“在我的专业里,我是非常优秀的”;“我有足够的能力、智慧以及时间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愿望”;“我与他同样都完成了这件事,说明我完全不比别人差”等等。当然,当你在肯定自我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否定自己的过失以及所犯的错误,要提醒自己始终保持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自我肯定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地创造出一种能让自己相信的感觉,一种类似真实存在的感觉。
就像开篇李敖说的,像这样能自我肯定、自己给自己鼓掌的大丈夫的确是“独行其道”,换一个大家都明白的同义词就是特立独行。关于这点李敖用了一首诗来形容:
“中国伟大的特立独行者,大丈夫王安石,曾写过一首七绝小诗《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开。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何等孤高、何等卓绝、何等气魄!我不怕你们浮云挡我,并不因为浮云挡我我就不存在,我好得很,我最高。”
“特立独行”从字面上看是指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独特的行为方式,这样的方式足以使那些庸众们目瞪口呆,套用一个五六十年代的词语来形容,那就是“反潮流”。唐朝的韩愈曾经在《伯夷颂》中说过:“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他还提到平常人能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是非常少的;而“一国一州非之”还能做到力行的,天下可能只有一人而已;而“举世非之”还能够坚持到底的,千百年来能够有那么一人就已经不错了;至于像伯夷这样“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才是古人心目中真正的“特立独行”。由此可见,特立独行有着不顾虑实际利益、只专心于自己的理想或是精神生活的一面;但特立独行最重要的还是反抗世俗或是区别于流俗的一面。“特立独行”这个词出现的时间非常早。《礼记》中的《儒行》通篇文章都是在讲儒生修养的,当其谈到儒者对待观点相同或是相异的人的态度时说:“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这里出现的“特立独行”就是最早的了。这篇文中提到的“特立独行”除了含有不与世俗混同的意思外,还带有一点不党同伐异的意思。也就是不与意见相同者结为一党,但也不排斥那些意见不同者。后面这点通常很难做到,就算是儒家的大师们恐怕也是如此。历史上能够称得上是思想家的,大部分都有一点特立独行的精神,人云亦云的思想家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当然也不需要,因此即使是那些坚决要剥夺民众或是他人“特立独行”精神的法家代表人物的商鞅和韩非子,他们自己也是具有一点“特立独行”精神的。比如商鞅变法中“不循其礼”或是“不法其故”的做法,韩非子著作中那种常常透露出的愤世嫉俗精神都是与当时的官场甚至是世俗相悖而行的。道家曾经强调过要与世无争,与光同尘,无为就是无不为,这样看来好像是要将自己混同在芸芸众生之中,在《庄子•德充符》中就塑造了一些肢体残缺或是社会地位低下的人物,这些人就仿佛是众生之中的一分子,但是他们所表现出的那些特异精神,完全就是高不可攀的。西汉中期之后,在“独尊儒术”的影响下儒家取得了思想界中的最高地位,从那个时候开始那些信仰道家思想的人们,就成了我们所说的“特立独行”的人物,瞩目于世俗。但就算如此,儒家的代表孔子仍旧是个具有“特立独行”精神的人物。完全可以说孔子是较早发现个人独立所具有的价值的思想家。他曾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选自《论语•子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尊重个人的意志。但是这样的意识是不能被统治者接受的。孔子是一个有着娴熟的政治技巧的思想家,但就算是这样的他也还是不太能被主流社会接纳,做官也就三个月。究其原因就在于他的思想意识、政治主张以及作风为人等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认同,这些实质的东西不是技巧这些东西可以取代的。我们可以顺着来看一下,许多儒家的重要思想家都是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或世俗所接受的人物,比如,子夏、颜回、子路、子贡以及后起的孟子、荀子等。到了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大师或是高僧历代皆有,他们当中有鲜明个性者可以说比比皆是。比如,初入中国传法的使者鸠摩罗什、达摩,或者是开宗立派的玄奘、惠能、马祖道一等,哪个不是“特立独行”之人?他们的言论以及行为往往能够惊扰庸耳俗目。有一点比较奇怪的是,历史上的“特立独行”者多存在于古圣先贤或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之中,那么广大人群中的“特立独行”者为何寥寥无几呢?这大概与传统中存在的不能容忍独立思考、缺少宽容的倾向有关,而独立思考可以说是“特立独行”的思想基础或是摇篮。古圣先贤以及那些开宗立派的大师们通常都是不容于时的。“圣”、“贤”之类的封号也大多是后人认为他们的思想已经无害且变得有用而给的。实际上这些圣贤们也有凡人的一面,那就是他们允许自己“特立独行”,但却不支持他人的“特立独行”,甚至有时还会激烈反对。就拿历代思想家中最具有宽容态度的孔子来说,他在刚刚创立自己学派的时候,不是也说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样的话吗?对于手底下想法与众人不同、思想比较活跃的宰我、樊迟等人也是采取斥责的态度。这说明大部分有着“特立独行”行为和精神,甚至是从理性上肯定以及赞扬“特立独行”精神的人士对于他人的“特立独行”,尤其是反对自己的“特立独行”在态度上也是不赞成,甚至是不承认不许可的。这也难怪韩愈会感慨真正的“特立独行”之士是“千百年不一见”的(韩愈虽然这么说,其实他也不待见当时的那些“特立独行”之人)。
总之,只有懂得自我肯定与自我欣赏,在前进的路上才能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以及勇气。而自己给自己鼓掌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勇气,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肯定与自我欣赏。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让自己能够真正成为特立独行之人(抑或是大丈夫),完全有理由也必须让掌声为自己响起。
◎转祸为福
“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是我最欣赏的大丈夫境界,我真喜欢这两句话。
——李敖
正因为这两句话是李敖喜欢且欣赏的,由此也说明了要做到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否则李敖也不会说它们是大丈夫的境界。我们现在先来看几个转祸为福的典型例子吧。
1941年的12月,在爱迪生的家中发生了一场大火,这场大火几乎摧毁了爱迪生的实验室,损失超过了200万美元,但当初因为建筑物是由混凝土所建,原本以为防火效果应该很好的,结果只保了23.8万美元的火灾保险,而爱迪生这一生来的大半研究几乎都在这次火灾中化为灰烬。据说在火势烧得正旺时,爱迪生的儿子查尔斯拼命地在瓦砾和浓烟中寻找自己的父亲,当他找到爱迪生时,他正在平静地看着眼前的火景,火光反射在他饱经沧桑的脸上,一头的白发随风翻飞。看到如此情景查尔斯感到非常心疼,因为父亲已经67岁了,已经不再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了,而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一切却付之一炬。这时爱迪生看到了查尔斯,他对查尔斯叫道:“查尔斯,你妈妈在哪里?”接着又说道:“快把你妈妈找来,有生之年她再也看不到这种景象了。”第二天早晨,爱迪生看着火灾之后的废墟说道:“灾难有它的价值,它将我们所有的错误都燃烧殆尽,感谢我的上帝,我们又可以重新开始了。”3个月之后,爱迪生向公众展示了他的发明——留声机。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是说祸是双至的。我对‘双至’有一个怪解释:当祸本身一至的时候,凡夫俗子本身就配上另一至,另一至就是苦恼自己。凡夫俗子遇到祸事,立刻作直接的苦恼自己的反应,于是祸上加祸,自然就双至了。我的办法是:我遇到祸事,第一就告诉我自己:‘我决心不被它打倒,相反的我要笑着面对它。’这样一来,我就先比别人少了至少一祸。绝不配合祸,这还不够。我要把祸本身给‘值回票价’,这才满意。什么是‘值回票价’?《史记》管晏列传,司马迁说管仲‘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这是我最欣赏的一种本领,化祸为福,转失败为成功,对人生说来多么重要!‘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低手对不如意的事,是唉声叹气;高手对不如意事,却能化成对自己有利。人要修炼到这一段数,才算炉火纯青。炉火纯青的人,不论在八卦炉里、在八卦炉外,都是一样逍遥。”
这是李敖对于福祸转换的理解。看了各种伟大英雄或杰出人物的传记,不难发现他们大多是由苦难中挣扎出来的,在巨变中成长的人,正因为他们有超乎凡人的勇气与毅力而使他们突破困境、创造时势,然后脱颖而出、名垂青史。而一般人遇到苦难,随即彷徨失措、呼天抢地,为失败而战栗,跌倒后也许匍匐不起,焉能成大功立大业?
转祸为福、转败为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力以及平时对生活点点滴滴的注意。先看一个例子。一个孩子出生在300年前的法国,刚出生时就陷入了昏迷状态,后来才被护士一巴掌拍醒,不过医生预言这个孩子严重先天不足,所以他绝对活不过4天。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刚出生就被宣判死刑的孩子凭借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生命整整延续了84年才离去,他就是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那么伏尔泰是怎样转祸为福使自己如此高寿呢?自信心与优越感是首先要具备的。除此之外,随时保持幽默感与微笑也很重要。在伏尔泰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时,神甫来为他作祈祷,伏尔泰问:“神甫,是谁请你来这里的?”神甫答道:“上帝让我来的。”听到这话,伏尔泰将手伸向神甫,说:“哦,既然如此,亲爱的神甫,你的介绍信在哪里?”伏尔泰到死都不忘记开玩笑。“祸兮福所倚”,伏尔泰能如此高寿的另一个原因恰恰来自他的病痛。就如一个玻璃杯和一个塑料杯,玻璃杯易碎,人们会更加小心翼翼地去爱护,而塑料杯则被随便对待,最终,塑料杯反而先于玻璃杯坏掉,玻璃杯却比塑料杯用得更长久。正因为伏尔泰病痛缠身,所以他对自己的日常起居、生活习惯非常注意。他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服药;饮食方面的要求也极高,不该吃的东西绝对不吃;不仅如此,伏尔泰还讲究卫生以及环境的布置。就这样,伏尔泰以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转祸为福,最终成就了富于理性的辉煌一生。
那么,平时要怎样做才能让自己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及时地转祸为福、转危为安呢?首先是要勇于改正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全面,要从理上、事上以及心上去改正,而最快的方法自然是从心上去改正错误,从根本上修正自己的行为,千万不要自欺欺人、自己骗自己。此外还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各种人和事,要做到爱敬存心,因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的付出,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得到同等的回报,因此一定要与人为善、敬重尊长。劝人为善、成人之美也是要常做的。而防微杜渐能让你在突发灾祸时能够冷静自制。修身法则里常有的说法就,言忠信,行笃敬,呈愤,制欲,改过,谦善。这是让人们要诚实、有礼、不嗔、不贪、不痴、谦逊和善。真的遇到逆境也不要埋怨,因为逆境能磨炼你,让你得到进步,而顺境反而是用来淘汰人的,人最容易在顺境中失去自我以及平时的各种准则,因此,在顺境中也要记得时时感恩于人,造福社会,这样你的福气才有可能历久不衰。凡事也要从真诚做起,有时真诚也是事情成败的关键之一。此外,还要学会从整体看事物,不要只看事物的一个点,否则你会很容易患得患失,这对于你脱离逆境也是不利的。
总结一下,转祸为福、转败为功的大概方法就是遇到祸患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因为很多祸患有时是伴随着好事而来的。古人不是说过吗?“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时祸患与幸福只有一纸之隔,当你为祸害所苦,为失败而烦闷时,不妨把这样的现况当做是迈入成功的前奏曲。可是,单纯的乐观主义也是不太好的,我们应该在考验中把握能够充实内心的精华,我们都知道胜利的光辉不会持久,同理可证,悲惨的命运也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若能把人生的教训铭刻在心中,不断累积人生的经验,离幸福之路大概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