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洗心革面

蒋经国传(最新·插图版) 作者:肖如平 著


第三章 洗心革面

一 蒋介石不愿相见

1937年4月,蒋经国一行抵达上海。几天后,转赴杭州。但蒋经国回到杭州后,父亲蒋介石却不愿见他。江南认为,蒋介石对儿子在《真理报》发表的公开信,心中尚有芥蒂,有意不见,以示惩戒。后经吴稚晖、戴季陶、陈布雷、陈果夫、陈立夫等人进言,蒋介石方才同意接见。[1]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因为最近公开的蒋介石日记证实了这一点。

其实,作为父亲,蒋介石固然希望儿子早日回国,但作为党国要人,则更希望儿子能站在自己一边。然而,蒋介石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1935年底,在共产国际的要求下,蒋经国为了自保不得不写下了反对蒋介石的信。1936年1月,苏联以《给母亲的信》为题,将此信发表在《真理报》上。

蒋介石获知此事后,将信将疑。儿子是否会在报上诋毁自己,蒋介石不敢确信,但值得欣慰的是,儿子还安然无恙。他在日记中说:“得经儿在莫斯科报上致其母函诋毁其父之消息,疑信未定,而心为之一慰。”[2]不久,蒋介石接到了邓文仪摘译的蒋经国致母亲的信。他在日记中认为:“经儿复母信,由邓文仪在报上摘译寄来,虽怨父之言未见其译,但其为环境所迫而不忍怒笔之忱,则昭然无疑矣。”[3]由此,他断定儿子“犹未忘本也”。[4]1936年11月5日,蒋介石又从苏联驻华大使处得知蒋经国曾托华侨带信回国,但被搜查扣留的事。他因而高兴地认定“经儿未忘其国家也”。[5]

然而,就在蒋经国回国时,有人将他写给母亲信的全部内容呈给了蒋介石。蒋介石读后,异常恼怒,以致蒋经国一家回到杭州时,他“不愿即见”。[6]蒋介石既然知道儿子是为环境所迫,为什么还会恼怒不已呢?原来,在蒋经国的信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听许多人说,蒋介石在宣传孔子的孝悌和礼义廉耻的学说,这是他迷惑人的惯用手段,以此欺骗和愚弄人民的意识。母亲,您还记得吗?是谁殴打您,抓住您的头发,将您从二楼拖到楼下?那不是他——蒋介石吗?您向谁跪下,请求不要将您赶离家门?那不是他——蒋介石吗?是谁气我的祖母,使祖母因此致死?那不是他——蒋介石吗?这就是他对父母和妻子的孝悌和礼义。

不管蒋经国在信中骂他怎样“卖国”,如何“屠杀同胞”,蒋介石都不会在意,因为他可以将这些内容归咎于共产党的手笔。但是,唯独这些描写他当年如何殴打毛福梅的情景,如不是蒋经国本人所述,其他人是不可能知道这些细节的。因此,蒋介石读完信之后,才会恼怒不已,会在日记中写下“教子不慎,自坏家风,可痛可悲,纬儿决不至此也”的话。[7]

当然,将蒋介石不愿即见蒋经国的原因,完全归咎于蒋介石怒气未消也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蒋介石之所以没有立即召见儿子,还有其他原因:一是养伤在家。西安事变中,蒋介石深受刺激,身心均遭伤害。自1937年1月至6月,蒋介石在家乡溪口休养110天,为其当政后在家乡居住时间最长的一次。二是为了躲避替张学良求情的人。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违背誓言将陪同他返京的张学良扣押,交由军事委员会进行军事审判。军事委员会军事法庭最后判处张学良有期徒刑十年,褫夺公权五年。判决后,蒋介石虽然下令赦免张学良,但仍然将其软禁。张学良被软禁后,不少南京大员纷纷前来为张学良游说,使蒋介石异常恼怒。三是为他的胞兄蒋介卿办理丧事。西安事变消息传到溪口后,蒋介卿受惊吓中风不治而亡。直到4月初,蒋介石才正式为蒋介卿办理丧事。期间,不少国民党大员纷纷前来凭吊,增添了不少应酬。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等待宋美龄对蒋经国的接纳。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