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古今用韵标准

诗词曲赋常识十五讲 作者:于海洲,于雪棠 著


三、古今用韵标准

我国诗歌的押韵标准,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尽相同的。大体可分三个时期:

1.唐代以前的诗,是以当时口语为标准押韵的。如先秦的诗经、楚辞,汉代的古诗、乐府、古赋等,只是据当时口语,大体押韵,那时还无所谓“韵书”。如《诗经·周南·关雎》前二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前一章首句句脚“鸠”、偶句句脚“洲”“逑”押“iu(iou)”“ou”韵;后一章偶句句脚“之”的前一字“流”“求”同上,只是押韵的位置略有变化,原理是一样的。这些韵脚,今天读来,也是押韵的。

2.唐代以后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押韵是以韵书为标准的。唐代以唐韵(即《切韵》)为标准,唐韵成了通用的标准韵书。该书共分二百零六个韵部,颇为繁杂琐细。后来几经合并,到了元代末年,就只剩下一百零六个韵部了。这就是明清时代和后来诗人们通用的“诗韵”——“平水韵”。前举杜甫《秋兴》之一,就是按“平水韵”的韵部押韵的。再看杜甫《曲江二首》的第二首: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韵脚“衣”(y~)、归(gu~)、“稀”(x~)、飞(fēi)、违(wei),按“平水韵”,五个字同属“上平声·五微”韵部,是押韵的。按普通话则“衣”“稀”同属一韵,而“归”“飞”“违”另属一韵,是不同的两个韵。但细加分析,可以看出,这五个字收韵都是“i”,尾音大致还是相谐的。“平水韵”中,因平声类分部较多,共三十部,韵字亦多;为检韵方便而一分为二:前面十五部称“上平声”,后面十五部称“下平声”,上下之分,只为检韵方便,并无其他含义。

3.“五四”运动至今,创作传统格律体诗词押韵有三种情况:

一种是仍按旧时韵书(诗依“平水韵”,词依《词林正韵》,曲依《中原音韵》)为标准。请看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雷”“堆”“灾”“埃”“来”,按“平水韵”同属于“上平声·十灰”韵部,是押韵的。按普通话读起来,“雷”“堆”同韵,韵母是“ei”;而“灾”“埃”“来”同韵,韵母是“ai”,属于不同韵部,但完全合乎“平水韵”的规范,不能说这首诗不押韵;同前录杜甫《曲江》一首,五个字也全以“i”收尾,今天读来也大致和谐。

一种是基本仍依旧时韵书为标准,但多有放宽,一般按归并后多部通押的办法使用“诗韵”(见本讲后“参考资料二”),或依“词韵”作诗,亦无不可,这就较死依“平水韵”宽松得多了,不失为权宜之法。

为了解决古今语音变迁带来的音韵差异,除放宽旧韵部的限制,使相邻或读音相近的韵部通押外,就是干脆放弃旧的韵书规范,而以普通话音韵为押韵标准,即以《诗韵新编》为代表的新韵书为押韵依据。这是第三种情况。

按韵书,则必须是属于同一韵部的字才能相押,如前举杜甫、苏轼、毛泽东的诗词。隋唐科举考试,必须按“平水韵”标准,不能越雷池一步,出韵必遭淘汰。而一般民间创作,或依韵书,或基本依韵书而略有放宽,允许邻韵通押。今天我们学习写诗、填词,当然不必排斥继承传统,但改用新的普通话为用韵标准,更应予以放行,或简直应该大力提倡。这是就用韵而言,至于调声,即讲平仄,则比较复杂,因为牵涉旧读入声字如何处理的问题,尤当别论,下一节再讲。

当今应当用什么韵,目前说法不一,甚至争论得十分激烈。编者认为,鉴于传统韵书的影响根深蒂固,很多中老年作者已熟谙古韵,相当一段时间内继续沿用“平水韵”是正常的,而采用新韵(指按普通话分韵部,不包括按新四声分平仄),则更宜提倡。著名学者、已故中华诗词学会原会长周谷城曾提出关于中华传统诗词改革“要坚持平仄,放宽韵脚,革新内容”的原则性意见是可取的。王力曾在所著《诗词格律》一书中指出:“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这对我们是很好的启示。王力所说的韵书,当然是指旧时的“平水韵”之类。如果有了以今韵为标准的新韵书如《诗韵新编》《诗词曲韵宝典》,创作时用来作参考,还是很方便、很有益的。

思考练习

1.画出下面两首转韵古风中的韵脚,并试按“平水韵”分韵法找出其不同韵部,再按普通话标准分分看。试比较古今韵部分法的异同,从而加深对古韵和今韵的认识,为写作时正确用韵打下基础。

(1)北朝民歌《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明骆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唐白居易《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2.自选唐人律诗、宋人令词各3~5首,分别指出其韵脚所在“平水韵”和《词林正韵》韵部。并说明用今天普通话分韵标准来衡量,有何异同。

参考资料

1.“平水韵”韵部: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琰、二十九。

去声:一送、二宋、三绛、四置、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2.今人整理归纳之“平水韵”(多部通押):

(1)平声之部:一东(ong)二冬(ong)通;三江(iang)七阳(iang)通;四支(i)五微(ei)八齐(i)十灰(ui)[半]通;六鱼(ü)七虞(ü)通;九佳(ia)十灰(ui)[半]通;

十一真(en)十二文(en)十三元(üan)[半]通;十三元(üan)[半]十四寒(an)十五删(an)一先(ian)通;二萧(iao)三肴(iao)四豪(ao)通;九佳(ia)[半]六麻(a)通;八庚(eng)九青(ing)十蒸(eng)通;十三覃(an)十四盐(ian)十五咸(ian)通。

(2)上声之部:一董(ong)二肿(ong)通;三讲(iang)二十二养(ang)通;四纸(i)五尾(ui)八荠(i)十贿(ui)[半]通;六语(ü)七麌(ü)通;九蟹(ie)十贿(ui)[半]通;十一轸(en)十二吻(en)十三阮(uan)[半]通;

十三阮(uan)[半]十四旱(an)十五潸(an)十六铣(ian)通;十七筱(iao)十八巧(iao)十九皓(ao)通;二十三梗(eng)二十四迥(ing)通;二十七感(an)二十八俭(ian)二十九豏(ian)通。

(3)去声之部:一送(ong)二宋(ong)通;三绛(iang)二十三漾(ang)通;四置(i)五未(ei)八霁(i)九泰(ai)[半]十一队(ui)[半]通;六御(ü)七遇(ü)通;九泰(ai)[半]十卦(a)十一队(ei)[半]通;十二震(en)十三问(en)十四愿(uan)[半]通;十四愿(uan)[半]十五翰(an)十六谏(ian)十七霰(ian)通;十八啸(iao)十九效(iao)二十号(ao)通;二十一个(e)与上声二十哿(e)通;

十卦(a)[半]二十二祃(a)通;二十四敬(ing)二十五径(ing)通;二十六宥(ou)与上声二十五有(ou)通;二十七沁(in)与上声二十六寝(in)通;二十八勘(an)二十九艳(an)三十陷(ian)通。

(4)入声之部:一屋(u)二沃(o)通;三觉(ue)十药(ue)通;四质(i)十一陌(o)十二锡(i)十三职(i)十四缉(i)通;五物(u)六月(ue)七曷(e)八黠(ie)九屑(ie)十六叶(ie)通;十五合(e)十七洽(ia)通。

3.戈载《词林正韵》韵目:

平上去声十四部:1.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2.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3.平声支微齐、灰半、上声纸尾荠、贿半、去声置未霁、泰半、队半4.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5.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6.平声真文、元半、上声轸吻、阮半、去声震问、愿半7.平声寒删先、元半、上声旱潸铣、阮半、去声翰谏霰、愿半8.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9.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10.平声麻、佳半、上声马、去声祃、卦半11.平声庚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12.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13.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14.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入声五部:15.屋沃16.觉药17.质陌锡职缉18.物月曷黠屑叶19.合洽

4.周德清《中原音韵》(即“曲韵”)韵目:

1.东钟2.江阳3.支思4.齐微5.鱼模6.皆来7.真文

8.寒山9.桓欢10.先天11.萧豪12.歌戈13.家麻14.车遮15.庚青16.尤侯17.侵寻18.监咸19.廉纤

5.关于韵的术语:

原韵:和(h-)他人的诗,所用的韵是他人原作的韵,称原韵。可以用原韵原字,也可以只用原韵部中的字,而不用原作韵脚之字。

元韵:即原韵。明清时期为尊崇帝王,和其诗称“元韵”。清代赵翼《陔馀丛考》卷二四:“近代词章家和朋友诗曰原韵,和御制诗则曰元韵。盖取元音之元,以引尊崇。”

分韵:数人聚会相约作诗,事先规定用某一些字作韵脚,每人分得一字,然后选用这一字所属韵目中包含的字为韵作诗,并且要用分得的这个字作诗中某一句的韵脚。如唐代岑参《五月四日送王少府归华阴得留字》:“仙掌分明引马头,西看一点是关楼。五月也须应到舍,知君不肯更淹留。”凡诗题中有“得×字”者,都是分韵诗。

限韵:诗人群聚作诗,从某一个韵目中抽出几个字,约定必须用作韵脚,叫限韵。

引韵:奇句押韵(或在开头第一句,或在中间换韵时的第一句),目的是引出后面各句的韵,故称引韵。如首句入韵的七律,第一句平收,用某韵,则其后各句相继用该韵部中的字为韵。又如白居易古歌行体诗《长恨歌》,开篇第一句用入声“国”字为韵,以引出后面的“得”“识”“侧”“色”四个入声韵脚;接下第九句用平声“池”为韵,以引出后面的“脂”“时”两个平声韵脚;第十三句以平声“摇”字为韵,以引出后面的平声“宵”“朝”两个平声韵脚等,皆为引韵。

前韵:前有所作,又有作,而与前作同诗体或同词调,并用前作韵脚为韵脚,叫前韵,亦即“用韵”。

叶韵:“叶”(xie),也叫“协韵”、“协句”。古韵与今韵因为长时间的音变而不同,因此以今音读古时韵文,多有不谐。南北朝时有些学者读《诗经》时为了和谐,有意将作品中的某字临时改读某音,称为叶韵。后用于古音通转,也指“押韵”。

转韵:一首诗或一阕词中,更换韵脚,叫“转韵”。古体诗和某些词中有转韵。

换韵:即转韵。

借韵:五七言律诗或绝句的第一句如押韵,也可以借用相邻韵部的韵字,叫借韵。如唐代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按“平水韵”分部,“浓”属“二冬”,“中”属“一东”,是借“一东”韵部的字与“二冬”韵相押。如按今韵,在《诗韵新编》中,“中”和“浓”同为“十八东”部所收,则不为借韵。

出韵:诗词讲究押韵,且十分严格。如果违反了规律,使用了非同一个韵部里的字相押(实际上是押不上),就叫“出韵”,也称“失韵”“落韵”。作近体律诗、绝句或填词,出韵为大忌,是不可以的。

宽韵:诗韵中各韵包括的字有多有少,收字多的韵部,常用字也多,用起来也方便,有较大的选择余地,这一类韵目称为宽韵;反之,称为窄韵。如支韵、先韵、阳韵、东韵、庚韵、真韵、虞韵等,都属宽韵。

窄韵:与宽韵相反,则为窄韵,又叫险韵,见后。

险韵:韵字少而艰僻难押的韵,叫险韵。平韵中,有的韵部收字较少,用起来选择的余地不宽,如江韵、佳韵、肴韵、咸韵,旧时都属险韵。诗人有时故意用险韵,以显示才华;也有用险韵征和的,目的当然是难为人,未必可取。

倒押韵:为了协韵,有时将复音词颠倒使用,称倒押韵。如白居易《自河南经乱》:“时难年荒事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东西”倒为“西东”。

通韵:为了放宽束缚,字音相近的韵部可以通押,叫通韵。如一东、二冬通押,三江、七阳通押,前文已详。通韵往往限于古体诗,近体诗的律诗、绝句和不转韵词曲,要求一韵到底,不许通韵。今人作诗,以适当放宽通押的限制为宜。

趁韵:指写诗时只顾表面上的协韵而不顾内容是否适当,为押韵而押韵。唐代权龙褒《夏日诗》:“严霜白皓皓,明月赤圆圆。”有人问:“岂是夏景?”他答道:“趁韵而已。”(见尤袤《全唐诗话》卷六)

赋韵:写诗前先设韵字,然后用抽设的韵字赋诗,叫赋韵。南朝人作诗多先赋韵。

腹韵:词中押韵的一种形式。在句子中间押韵,又称“句中用韵”。如毛滂《惜分飞》上阕结句“更无言语空相觑”,下阕结句“断魂分付潮回去”,“语”“付”即为腹韵。(字下加波浪线的字表示押仄声韵)

6.启功《汉语诗歌的构成及发展》:

南宋杨万里、魏了翁都曾明白地反对在平常吟咏中也一定押《礼部韵》。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丙编卷六记载这两位诗人的意见。杨说:“今之《礼部韵》,乃是限制士子成文,不许出韵,因难以见其工耳。至于吟咏情性,当以《国风》《离骚》为法(《诗经》《楚辞》时还没有韵书),又奚《礼部韵》之拘哉!”魏亦云:“除科举之外,闲赋之诗,不必一一以韵为较,况今所较者,特《礼部韵》耳。”我们看《杨诚斋诗集》中所押韵脚非常自由,可见他是说到做到了的!我们今天行事,处处革新,唯有作诗,还拘古代的韵部,难道不怕杨魏诸贤笑话吗?(原载《诗文声律论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