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什么是平仄

诗词曲赋常识十五讲 作者:于海洲,于雪棠 著


一、什么是平仄

凡喜欢读旧体诗词的人,大都知道有“平仄”一说。动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乍一看,似乎觉得有些难!其实平仄只不过是汉字的声调讲究,通过接触、学习,加上适当的训练,并不难掌握。如果懂得汉语拼音,就更容易了。平仄之于诗歌,尤其是对于近体诗、词、曲的创作,虽然非过这一关不可,但实属“雕虫小技”,更重要的还是内容的丰厚、意境的优美。

平仄(z-),又作“平侧(读z-)”,是汉字中特有的声调讲究。诗词曲等格律作品中,按一定规则调配用字的声调(即“调平仄”),通过声调的变异来求得抑扬起伏之音乐美感。

诗歌本是一种吟唱文学。《诗·大序》上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就是放长声吟诵,也就是歌唱吟咏以传情寄意。诗,要适合于吟哦、朗诵。一句之中,声调有起伏,节奏有波澜,具有音乐美,则更能增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汉语中字有声调之别,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上古之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即使有人意识到了,也还没有上升为理论。所以,《诗经》《楚辞》以及汉、魏、晋时期的诗歌创作(后来称作“古体诗”或“古风”),并无“平仄”之说,即使偶有与后来的“格律”相吻合者,也是出于“偶然”,所以一般说来,古体诗是不讲平仄的;但是,六朝以后,人们发现了汉字存在四声的特点,并总结出四声理论,应用到诗文创作,这才有了“平仄”说。尤其是到了唐代,讲平仄的近体诗形成与定型之后,受近体诗的影响,古体诗也有了“平仄”之说,虽然不像近体诗那样严格。

古人发观汉语有四个声调,分别称之为平声、上声(上,读shang)、去声、入声。又把四声分为两大类。四声中,平声自成一类,称“平”;上、去、入三声合为一类,称“仄”;仄,同侧,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和“仄”是对立的两类声调。古代格律诗,用字是讲究平仄声交替变化的,一句之中,往往是两平两仄相间递用,目的是促成声调的波澜起伏,读之上口,听之悦耳,富有和谐的音乐美感。唐代定型的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及后来的词、曲,都有一定的平仄格式,后面将分别详加介绍。

由于语音的变异,古代汉语中的四声与现代汉语中的四声不尽相同。我国东晋以后,文学便以声调相尚。到了六朝的时候,文学家沈约、王融、谢朓(tiao)、周颙(yang),谢庄等人,创作诗文时发现汉字的读音有四种声调,有的轻,有的重,有的升,有的降,有的清,有的浊,于是首创四声理论。南朝周颙作有《四声切韵》,其后沈约又作《四声谱》,今两书均不传。《梁书·沈约传》载:“(沈)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而穷其妙旨,自为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举“天子圣哲”为例以说明四声,“天”为平声,“子”为上声,“圣”为去声,“哲”为入声,甚是明了。再如“东董冻笃”“丰捧俸福”“江讲绛觉”“妻取趣七”“仁忍刃白”“鸡几季吉”“枝主注折”“包宝报博”等,其声调顺序均为平上去入,前人用为分辨四声的例语。平声的特点是柔和圆润,仄声的特点是亢直短促。

《康熙字典》开篇载有歌诀,道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大意是说,平声平读,不向上高扬,也不向下低落,尾声自然延长;上声自下而向上读,猛烈而高亢,并无尾声延续;去声自上向下读,有尾声哀远而较短;入声发音木质而切实,一读即歇,并无尾声。平声、去声皆有尾声,上声、入声皆无尾声;平声的尾声柔和而不高也不低,去声的尾声哀远而短暂;上声响亮,入声木实不响。四声的不同大抵如此。

今天,以普通话为规范的现代汉语也有四声(散文语流中有的字还偶读轻声,诗词中一般不出现),但与前面所介绍的古四声已略有不同。我们以“今四声”与“古四声”区分之。今四声分为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古四声中的平声,今已分为阴平和阳平;入声消失了,原读入声的字,分别归入平声、上声和去声之中。这就是所谓“平分阴阳,入派三声”。平分为阴阳之后,实际是“入派四声”了。古代的诗词等讲格律的作品,都是按“古四声”分平仄的,今人按传统韵书创作的格律诗词等,也是按“古四声”安排平仄的,个别有意突破格律,或偶然不慎失律的除外。当今提倡说普通话,但作传统格律诗词仍宜按古四声分平仄,就如唱京剧用京腔,唱越剧用越语一样。那么,按普通话如何分“古平仄”(即按平上去入古四声分平仄)呢?我们知道,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今四声与古四声尽管有所不同,但大部分字音还是相同的,上、去二声,古今基本没有多大差异;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后,仍然都是平声,也没问题;所差的就是一个入声。“入派三声”后,其中派入上声、去声中的一些字仍归仄声类,一般可以不去管它(除非填写例用入声韵的某些词调,如《忆秦娥》《淡黄柳》《念奴娇》《兰陵王》等),要注意辨别的就只有归入阴平和阳平的一些旧读入声字了,今天作诗词,这一部分旧读入声字仍宜按仄声处理。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方言中还保留有入声,辨识入声本无问题;北方人大都不会读入声,相对有些困难。好在需要加以辨识的入声字并不特别多,常用的也仅百来多个,只要下一点点工夫,去识,去记,如果自己创作,还可以在使用中逐渐掌握。按普通话的读音,以《诗韵新编》为例,如“庚韵”(韵母为eng)中:

声(sh8ng——一声·阴平)

绳(sh9ng——二声·阳平)

省(sh0ng——三声·上声)

圣(sh-ng——去声·四声)

“声”“绳”同属平声类,“省”“圣”同属仄声类。此韵中无入声,古今完全相同。

再如“姑韵”(韵母为u)中:

珠(zh$——一声·阴平)

竹(zh%——二声·阳平[旧读入声])

煮(zh^——三声·上声)

著(zh&——四声·去声)

“珠”单属平声类;“竹”“煮”“著”三字同属仄声类,其中“竹”如今虽然读作第二声(阳平),但因其属旧读入声字,所以创作格律诗词时仍宜作仄声使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