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吕家故事(图片提供:吕宏新)

第一种民间记忆:王林教学工作营纪实 作者:王林 著


(二)吕家故事(图片提供:吕宏新)

吕志超,祖籍江西,1918年生于贵阳。曾任国民党贵阳市“禁烟委员会”委员,20世纪40年代曾因当时的“禁烟运动”得罪军统要员,入过国民党监狱(图1-2)。

图1-2 父亲吕志超青年时代摄于1938年

吕志超1947年与刘宝琴结婚(图1-3)。

图1-3 父亲吕志超、母亲刘宝琴结婚照摄于1947年

从1947年始,吕志超在贵阳豫章中学任教,刘宝琴在贵州银行(后为中国工商银行)工作。其时两人已有子女五人(图1- 4)。两年后吕志超被错划成右派,加之历史问题被判刑十五年。1972年遇特敕出狱后,吕志超及其家庭慑于当时的社会舆论压力,始终不能正常回家,其间有约两年时间,独自一人居住在郊外的农舍里,直至落实政策平反后才得与家人团聚。但仍不便立即回家,所以其间与家人的几次会面均在暗中进行。

图1-4 前排左起:吕建虹 吕建寅 吕宏新 吕宏范后排左起:母亲刘宝琴 吕建兰父亲吕志超摄于1954年

1974年某日,全家人合影留念(图1-5)。在去相馆的路上大家心情紧张,生怕遇到熟人,没料到还是碰上了熟人,据说一家人为此四处藏匿。不过照片上似乎看不出此前惊魂一幕的痕迹。

图1-5 全家合影于光明相馆摄于1974年

刘宝琴的父亲刘树槐,约摄于20世纪30年代(图1-6)。

图1-6 吕宏新外公刘树槐摄于1937年

刘树槐民国时期曾历任四川长寿县县长、贵州水城县县长、绥阳县县长和石阡县县长。1936年红军一支部队黎明前进入石阡城,保安队长及事前召集的民团闻讯后,不通知刘树槐即率众弃城逃离,刘树槐不得已也随后出逃,后来他向上司递交了一封申辩函。一个多月后,刘树槐调往国民党贵州省政府任职,1954年去世。这是刘树槐全家合影(图1-7)。摄于20世纪30年代。

图1-7 母亲刘宝琴家族合影摄于1938年

刘宝琴1921年生于贵阳,这是20世纪30年代读女子中学时,身着童子军服与外婆外侄合影(图1-8)。

图1-8 左起:姨外婆 母亲刘宝琴 外婆前排:外侄 摄于1935年

1958年刘宝琴的大姐一家迁居东北,临行前刘宝琴带着六个子女与其大姐及其三儿子合影(图1-9)。其时吕志超已入狱一年。大姐一家怕被牵连,迁居东北后与刘宝琴渐渐疏远,直到大姐的大儿子在“文化大革命”中亦遭受迫害并被打成臭老九、二儿子精神失常,两家才逐渐恢复了一些联系。

图1-9 前排左起:吕建华 吕建虹 吕建寅中排左起:吕宏新 母亲刘宝琴吕建兰 大姨妈后排左起:吕宏范 三表哥 舅摄于1958年

1960年,刘宝琴带领子女与亲友陈金父女留影(图1-10)。时值三年困难时期中最困难的阶段。

图1-10 前排左起:吕建寅 吕宏新 吕建虹吕宏范中排左起:吕建兰后排左起:表姐 母亲刘宝琴 表姨爹摄于1960年河滨公园

吕志超入狱后,整个三年困难时期,刘宝琴独自支撑起全家九口人的衣食:除六个子女外,吕志超的母亲及刘宝琴的弟弟都靠她一人的工资生活,除刘宝琴本人、吕志超的母亲及弟弟外,六个子女通常连牙刷都是共用的。这是1965年刘宝琴与其余四个子女送长女吕建兰上山下乡,二儿子吕宏范到水利建设单位工作时的合影(图1-11)。其间,刘宝琴为不使子女在就业问题上受到吕志超的牵连,已于三年前被迫与吕志超办理了离婚手续,此后十年间,刘宝琴再也没有去监狱探过监。

图1-11 前排左起:吕建华 母亲刘宝琴 吕建寅后排左起:吕建虹 吕建兰 吕宏范 吕宏新摄于1965年8月

刘宝琴与吕志超1972年复婚后,仍不便公开露面,这是刘宝琴到郊外农舍看望丈夫时,在农舍旁的草地上拍摄的复婚后的第一张照片(图1-12)。

图1-12 左起:吕宏范 吕志超 吕宏新摄于1972年

1971年刘宝琴率子女与从延安返筑的五妹刘碧琴合影(图1-13)。

图1-13 前排左起:舅 五姨 表弟 母亲刘宝琴 姨爹中排左起:表妹 吕建虹 吕宏新 吕宏范后排左起:表妹 吕建寅 吕建华 吕建兰摄于1971年

老大吕建兰1952年与弟弟吕宏范合影,时年四岁(图1-14)。

图1-14 吕宏范与吕建兰的儿童时代摄于1952年

1964年,吕建兰十六岁时的留影(图1-15),两年后她为了学习当时的下乡知青董加耕、邢燕子等,同时也为了减轻家庭生活负担,报名当上了知青,来到乌当区洛湾公社罗吏大队。为争取进步,建兰表现积极,一次进城在贵阳城西小学厕所掏粪时,恰被正在该校读书的四弟宏新及其同学看见,令宏新十分难堪,据说当天建兰担粪回生产队途中扁担折断,粪便洒落一地,为不损失集体农肥,建兰用双手将粪便捧回桶中。在下乡期间,建兰曾多次被评为“五好青年”,事迹报道后,宏新引以为荣。

图1-15 大姐吕建兰的青年时代摄于1964年

1972年,一个下乡支农的公安干部来到吕建兰所在的生产队,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后深表同情,该干部利用自己的工作关系,积极为建兰寻觅工作,后来又恰逢水田铁厂招工,于是牵针引线,上下奔波,终于使建兰结束了七年的知青生活,进铁厂当上了工人。这是刘宝琴带着几个子女到乡下接建兰返城时的合影(图1-16),照片中可以看到建兰喜悦的笑脸。

图1-16 吕建兰终于结束了七年的农村知青生活,全家在乡村合影前排左起:吕宏新 母亲刘宝琴吕建寅后排左起:舅 吕建兰 吕建华摄于1972年

几年后,吕建兰调入刘宝琴所在的银行,1975年与应时黔结婚,1977年生女应晖,1979年生子应涛。应晖毕业于贵州大学外语系,现在北京工作;应涛毕业于某航天学院(图1-17)。

图1-17 吕建兰全家合影摄于1995年

刘宝琴当年怀抱外孙应涛在威西门的银行宿舍中留影(图1-18)。三年后,即1982年,刘宝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图1-18 三代人合影左起:应涛 母亲刘宝琴吕建兰 应晖摄于1979年

老二吕宏范,1949年生于贵阳(图1-19)。读书时学习成绩很好,还酷爱文学和唱歌,但因为家里经济困难,不得不于中学毕业后辍学,于1964年到水电九局当了一名合同工。工作期间表现积极,很快转为正式工、技术员,1980年被单位破格保送到成都地质学院就读岩体力学专业,毕业后在水电部贵阳勘测设计院从事研究工作。

图1-19 吕宏范少年时代摄于1959年

吕宏范工作后,为减轻家庭负担,每月均向母亲刘宝琴汇寄二三十元钱,这在当时无异于雪中送炭,所以宏范深得家人的敬重,被视为吕家的顶梁柱。进入勘测设计院之后,宏范的主要工作,即是作水库大坝砼的强度试验并经常出入于刚刚爆破的现场,提取岩样进行研究,因此其身体以及呼吸系统备受影响,后转为肺癌,终于不治,于1985年去世,年仅三十六岁。这是去世前,四弟宏新与三妹夫刘庆新送他到北京治病时在天安门前的合影。

图1-20 吕宏范在北京治疗时与吕宏新、刘庆新合影摄于1984年6月

老三吕建寅,1951年生于贵阳,1977年与刘庆新结婚(图1-21)。驾驶第一列火车进入贵阳的火车司机就是刘庆新的父亲。

图1-21 吕建寅、刘庆新与女儿刘莉莎合影摄于1978年

吕建寅从小热爱唱歌跳舞,理想就是长大后能从事文艺工作,但限于种种条件,这个心愿始终难遂,好在女儿刘莉莎已从云南艺术学院导演系毕业,现居新加坡,从事导演工作,终于圆了她的梦(图1-22)。

图1-22 刘庆新、吕建寅与女儿 刘莉莎合影摄于2003年

老四吕宏新,1952年生于贵阳,喜好游泳,已坚持三十余年。这是全家人的合影(图1-23)。

图1-23 袁凤鸣、吕宏新与儿子合影于贵阳照相馆摄于1983年

吕宏新是六兄妹中最顽皮大胆的一个(图1-24)。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其居住的银行宿舍内设立了南下串联接待站,宏新得以认识两个河北省张家口中学南下串联的初三学生。在他们的撺掇下,宏新怀揣母亲给他理发用的三毛钱不告而别,跟着两个学生辗转来到北京,参加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对红卫兵的第五次或是第六次接见。二十天后,宏新用学生证在北京办理了回程的手续,并在北京红卫兵接待站得到两个解放军代表馈赠的一件军大衣和三元钱以及三斤全国粮票。宏新感激之余,当即在接待站写下一篇感谢信,题目是“见到你们格外亲”。那段经历在宏新的记忆中铭刻至深,至今还记得两个军代表中,有一个戴着窄边框眼镜的军代表其亲切形象。

图1-24 吕宏新的少年时代摄于1968年

因吕志超的关系,宏新在入队、入团、工作等问题上均受到影响。1970年宏新终于参加工作,还当上了民兵,照片上的宏新手握钢枪,无比兴奋(图1-25)。

图1-25 吕宏新的青年时代摄于1970年

老五吕建虹1954年生于贵阳。1980年与胡桂林结婚,1987年生女胡意,胡意现在医院工作(图1-26)。

图1-26 吕建虹、胡桂林与女儿胡意摄于2003年青云路河边

建虹1969年中学毕业后,参加修建湘黔铁路时的留影(图1-27)。

图1-27 吕建虹在修建湘黔铁路时留影摄于1970年都匀相馆

1972年,老五建虹去看望当知青的大姐建兰时,在知青点的小河边留影(图1-28)。

图1-28 吕建虹的青年时代摄于1972年

老六吕建华1956六年生于贵阳,由于她自小喜好音乐,宏新用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为妹妹买了这把小提琴,这是她在银行宿舍的小院里拉小提琴(图1-29)。

图1-29 吕建华在银行宿舍小院里拉小提琴留影摄于1976年

建华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2005年8月去世;同年,丈夫刘晓庄被评为贵阳市十佳法官。其子刘弦,2006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外语系(图1-30)。

图1-30 吕建华与刘晓庄送儿子上大学合影纪念摄于2002年

吕志超2000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去世前三年已患老年痴呆及糖尿病,数次离家出走均被找回。临终前一天,家人不约而同地分别去花溪疗养院探望并合影,老人也似有预感,临别时两眼噙泪,依依难舍。这是1999年11月26日吕父在世时的最后留影(图1-31)。

图1-31 吕宏新与父亲合影摄于1999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