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君子笃亲以礼兴仁

边读边悟论语 作者:东篱子解译


君子笃亲以礼兴仁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泰伯第八

孔子说:“只是恭敬却不知礼,就劳而无功;只是谨慎小心而不知礼,就会畏畏缩缩;只是勇猛而不知礼,就会作乱;只是心直口快而不知礼,就会说话尖酸刻薄。在上位者如果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亲族,那么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在上位者如果能不遗忘故旧,老百姓待人就不会冷淡无情。”

【感悟一点】

恭、慎、勇、直是很好的四种德行,都属于仁的范畴。但这些德行,都必须以礼去节制。恭、慎、勇、直四种好的德行,如果做得不够或者过分,就是违礼了,就会出现种种毛病,被人们视为缺点,甚至是不可原谅的缺点。可见礼是使仁统领的诸德成为“德”的根本保证。但礼如果失去仁,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成为束缚人的枷锁。仁与礼相互不可分。但长期以来,尤其是当前,人们往往把二者割裂开来,造成了真正的“道德”的缺失。这是任何一个不愿意在做人上逊人一筹的人都应该注意的问题。

康熙以孝治天下

我国古代做官的人,不管文官武官,也不管官做到多大,碰到父母之丧,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那是天大的过错。监察御史一旦知悉此情,一定会马上提出弹劾。对这一过错,判其“永不录用为官”的惩罚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在古人看来,不孝者就绝对地没有教育、领导和管理别人的资格。

政治制度上有如此严密的用以保证“以孝临天下,则民兴于仁”得以切实实施的内容,在一般的教育、宣传和社会舆论导向当中,统治者也注意用各种手段来渗透和灌输。广为流传的、可以称为历代读书人的“圣经”的《十三经》中,就有一“经”叫《孝经》。如果我们要研究孝道,就必须看一看孔子思想系统下的这部《孝经》。《孝经》中说什么样子才是孝呢?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为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

满清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康熙八岁即位,十四岁正式亲政。到他六十九岁去世,在位六十一年。实际统冶中国达半个多世纪(五十五年)!满清天下在他手里安定下来。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倡导反清复明的人太多了,如顾炎武、王夫之这一班人,都是不投降的,尤其是思想上、学说上所做的反清复明的工作,实在令满清政府感到可怕。结果呢,康熙利用中国的“孝”字,虚晃一招,便使反清的种子一直过了两百年才发芽。

满清入关,有三部必读的书籍。第一部书是满人的兵法权谋学《三国演义》;第二部不是公开读的,是在背地里读的,那就是《老子》。当时康熙有一部特别版本的《老子》,每一个满清官员,都要熟读《老子》,揣摩政治哲学。另一部书就是《孝经》。但表面上仍然尊孔。如果回顾一下汉朝的“文景之治”的政治情况,就不难发现,两者的政治蓝本同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康熙根据世道民心的实际情况,大力提倡孝道,编了一本语录《圣论》,后来叫《圣谕宝训》或《圣谕广训》,拿到民间基层组织中去广为宣传。每月的初一、十五,祠堂里的族长、乡长这些年高德劭、学问好、有声望的人,一定要把族人集中在祠堂中,宣讲《圣谕宝训》,其中写的都是一条条浸透了儒家思想尤其是孝道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里,康熙实际上是在非常巧妙地运用“孝临天下”的统治智谋:他要把每一个青年都训练得听父母的话,那么又有哪一个老头子、老太太会同意自己的下辈去干造反的事?如此一来,康熙的皇位自然不仅可以稳坐无虑了,同时也使人民得到了教化,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