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忘记旧仇不惹新怨

边读边悟论语 作者:东篱子解译


忘记旧仇不惹新怨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公冶长第五

孔子说:“伯夷、叔齐这两兄弟不记过去的仇恨,别人对他们的怨恨也就很少。”

【感悟一点】

我们大概都对这样一句话耳熟能详:“冤冤相报何时了。”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江湖”,更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现实中有一些人,总是计较这样的事:谁曾在过去招惹过我,谁又曾在某时让我下不来台,将来找机会一定要好好整他一顿,出口恶气。其实,这种“恶气”并不来源于别人,正是他自己催生的。可以想像,他倘若在某个时候得到机会去整别人,势必会引起新的怨隙,这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益的事。

释前嫌为自己赢利益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种偏激狭隘的话,不仅能误导人的精神言行,而且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倘若付诸行动,则有可能产生毁己害人的恶果。聪明善良的人,无论从哪种角度出发,都不会采取这种不明智的做法。

班超一行在西域联络了很多国家与汉朝和好,但龟兹恃强不从。

班超便去结交乌孙国。乌孙国王派使者到长安来访问,受到汉朝友好的接待。使者告别返回,汉章帝派卫侯李邑携带不少礼品同行护送。

李邑等人经天山南麓来到于阗,传来龟兹攻打疏勒的消息。李邑害怕,不敢前进,于是上书朝廷,中伤班超只顾在外享福,拥妻抱子,不思中原,还说班超联络乌孙,牵制龟兹的计划根本行不通。

班超知道了李邑从中作梗,叹息说:“我不是曾参,被人家说了坏话,恐怕难免见疑。”他便给朝廷上书申明情由。

汉章帝相信班超的忠诚,下诏责备李邑说:“即使班超拥妻抱子,不思中原,难道跟随他的一千多人都不想回家吗?”诏书命令李邑与班超会合,并受班超的节制。汉章帝又诏令班超收留李邑,与他共事。

李邑接到诏书,无可奈何地去疏勒见了班超。

班超不计前嫌,很好地接待李邑。他改派别人护送乌孙的使者回国,还劝乌孙王派王子去洛阳朝见汉帝。乌孙国王子启程时,班超打算派李邑陪同前往。

有人对班超说:“过去李邑毁谤将军,破坏将军的名誉。这时正可以奉诏把他留下,另派别人执行护送任务,您怎么反倒放他回去呢?”

班超说:“如果把李邑扣下的话,那就气量太小了。正因为他曾经说过我的坏话,所以让他回去。只要一心为朝廷出力,就不怕人说坏话。如果为了自己一时痛快,公报私仇,把他扣留,那就不是忠臣的行为。”

李邑知道后,对班超十分感激,从此尽心竭力地辅佐他。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依靠“不念人旧恶”,才得到众臣的鼎力相助,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的。如李靖曾在隋朝隋炀帝时代任郡丞。而且他最早发现李渊即李世民的父亲有图谋天下之意,并亲自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却极力反对报复,再三恳求父亲说,目前正用人之际,不可念旧恶而滥杀将才;只要李靖甘心归顺,可免除一死。李靖的性命终于保住了。李靖有感于李世民的厚德,竭尽全力,为唐王朝的安邦定国驰骋疆场,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原来是辅佐李渊的长子太子李建成的。魏征早就察觉到李世民不是等闲之辈,不会甘心屈居秦王之爵,为巩固太子的地位,以便日后顺利继位,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这件事李世民耳闻已久,但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同样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为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丰功伟绩。

除以上两人之外,李世民还对许多与他有过冲突的人不计旧怨,一概量才录用,因而成为历史上深受臣民拥护的君主。

明末文人洪应明在其所著《菜根谭》中说:“邀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这是说,释怨的工作比施恩的工作更重要。事实确实如此,一人之怨不及时化解,会影响许多人,甚至会坏了大事。春秋时,宋郑两国交战。宋军主帅华元宰羊犒赏三军,在分羊肉时忘了为华元驾驶战车的羊斟,羊斟因此怨恨华元,华元没有觉察,更谈不上及时做释怨的工作。作战时,羊斟便把华元的战车驾到郑军阵地里,使华元当了俘虏。华元本来想犒赏三军以提高士气,但处事不细反而结怨于羊斟,而羊斟气量又小,导致兵败被俘的后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