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君子有财施于急困

边读边悟论语 作者:东篱子解译


君子有财施于急困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雍也第六

子华替孔子出使到齐国去,冉有为子华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谷子。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有给了她八百石谷子。孔子说:“公西赤(即子华)到齐国去,乘着肥壮的马驾的车子,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救济有紧急需要的穷人,而不应去接济富人。”

【感悟一点】

孔子允许的补助量和冉求的实际发放量差别竟如此之大,并不是显得孔子小气。由于现实秩序的不公,财富的分配往往是损不足以补有余,这在任何有良知的人看来,无疑都是非常不合理的。因此,有德之人所能做到的,就是尽力使财富向拮据、贫困之人倾斜,而对于已经阔绰的富人,即使按规定须予以补助,也须有度。

“涸辙之鲋”最需济助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免不了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需要人助以克服困难,助人为乐,这是为人立世的本分。但这种助人为乐的举动在对象、时机以及接济的具体内容上也很有讲究。孔子在这里告诉他的学生,也是告诉世人一个原则:在济人利物时,应该务实而不应追求虚名,否则,就会有损于自己的道德修养。怎样做到“周急不继富”?区分对象、选准时机、形式恰当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周济对象上,通过花费千金来巴结权贵和纳容贤士,比不上倾尽自己仅有的半瓢去接济那些饥饿者;通过构建豪华的房舍来招待宾客,又哪能比得上用茅草来覆盖那些破漏的茅屋,以庇护天下的那些家世寒微的读书士子呢?在时机选择上,坚持“雪中送炭”,少搞“锦上添花”,因为“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

庄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据说一次因生活贫困去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很吝啬,但又要做面子,便对庄周说:“现在不行,得过些时候收了租,可以多借些给你。”庄周对监河侯的虚情假意很不满意,就用了一则寓言故事来讽刺他。庄子说:

我昨天来你这儿的时候,半路上听见一个喊我的声音。我仔细一看,发现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小鱼。我问它:“小鱼呀,你要什么呀?”小鱼回答说:“我是东海中的一条小鱼,你能不能给我点儿水让我活下去?”我说:“可以,等我到南方去劝说吴国、越国的国君,让他们同意引西江不尽的水来接济你,好吗?”小鱼十分气愤地说:“我离开了常住的东海,没有着落,如今只要得到少量的水便可活下去。照你这样说,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市场上去找我算了。”

庄周听讲的,便是后来流传千年的“涸辙之鲋”的寓言故事。寓言不仅辛辣地讽刺了监河侯的吝啬和虚情假意,而且同样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周济要看准时机,即济人要济急。

战国时期,有一次中山国的君主遇到一位饥寒交迫的人,便主动用水泡剩饭给他吃,这本来是件很小的事情,事后中山君忘得一干二净,可是那人却刻骨铭心,始终对中山君感恩戴德,直到临死之前,还嘱咐他的儿子说:“将来中山君有危难的时候,你们一定要尽力去保护他。”后来,楚国攻打中山国,中山君落难出逃,这人的两个儿子果然紧跟其后,誓死保卫中山君。对此,中山君深有感触,仰天长叹一声说:“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中山国的国君尝到了“济人须济急时无”的甜头。

济人济他急时无,才能解人“倒悬”之危。作为济人者,这是目的,尽管自己只有一瓢米、十文钱,但在别人急需时,分他半瓢,送他五文,以解他燃眉之急,供他一时之需,心里痛快。这才是真正的周济人,诚心的帮助人。相反,作为受济人,在危难之时,受人虽只有“滴水”之恩,但这是一份真情,一颗真心,日后,他定会“涌泉”相报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