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绪论

日本幕末儒者与江户生活 作者:徐川


绪论

寺门静轩的《江户繁昌记》真实还原了日本江户幕府末期的市井人情,其独到的见解和极具批判性的文字赢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从底层的普通“町人”到具有身份地位的“旗本”“大名”等,受众群体相当广泛。静轩良好的汉学功底,使他能从头到尾用汉文来编著这部前后五册的笔记小说。这部作品从微观上分析是把江户幕末繁华光景悉数尽收,作者将各阶层趋炎附势之人的丑恶嘴脸痛快地曝光调侃了一番。从宏观上说,其体现的内涵,是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城市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社会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的集中体现。无论任何时代,人们都向往城市生活。大都市丰富的物质资源无疑支撑了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但另一方面,很多人却迷失在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中,《江户繁昌记》的批判正在于此。本书力求另辟蹊径,通过静轩笔下的繁华城市生活,结合史实考察江户时代儒生们的生存和思想状况,探讨汉学在江户时代的发展状况,由表及里地研究并阐述《江户繁昌记》以及寺门静轩的一系列作品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选题的原因与意义

世代更迭往往是社会思想向前推进的重要时期。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易代”过程中的文人和文学作品都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性。而这其中的笔记小说,尤其是一部分城市文学,在记录人们市井生活的同时,也冲击着禁锢思想的大门。如我国的《东京梦华录》和《西京杂记》等悉数传入日本,催生了《江户繁昌记》与《柳桥新志》等日本幕末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江户繁昌记》受《东京梦华录》影响而作,但其表现内容和写作手法又有着深刻的日本烙印,详细研究日本江户时代的汉文“戏作”小说,能够更全面地把握汉学在日本的影响与贡献,以及汉文笔记小说在日本文学中所处地位。

彼时代的知识分子通过追忆繁华表达哀伤,或记述冶游轶事逃避现实,然而其故事陈述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控诉与讽刺含义,体现出作者的批判精神。中日两国的儒生们在通过文学作品来批评时事上有共鸣,虽都是汉文小说创作,但表达手法却有较大差别。我国文学作品大都不会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江户末期的日本作家却表达得很直接,如在有关冶游的叙事上两国作家就有不同的理念。我国清代余怀的《板桥杂记》虽有大量秦淮河畔妓女的品评,但其是为了之后的故事展开作铺垫。而寺门静轩的《江户繁昌记》中对游女和嫖客的描写似乎更多地只是为了迎合读者,展示吉原一地的风流,是汉文学商业化的表现。尽管作者们身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但笔下的人物鲜活,所描绘的市街生动,读起来使人仿佛置身其中的感觉却相通。由此能深度了解到日本庶民,尤其是城市中“町人”阶层的实际生活状况,把握江户时代知识界的思想动向,为德川幕府中后期的研究提供更翔实的研究资料。可以说寺门静轩不仅打开了一扇通往日本幕末的门,也为中国读者开了一扇能够自我审视的窗。笔者认为对《江户繁昌记》的研究具有高度的社会及文化意义,并且超越了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对于我国的笔记小说研究,国内已经有过不少著述,如《宋代笔记研究》《中国笔记文史》以及《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等,较为详尽地介绍和总结了我国笔记小说的概况,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其发展脉络,在学术研究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我国学界对于日本的城市文学,尤其是日本汉文笔记小说的研究甚少,也未见相关译著。有关江户时代庶民生活方面的介绍也仅限于少数译作,包括《一日江户人》《江户日本》等。其他的学术著作及论文亦由于篇幅等原因,往往只涉及部分相关内容。《江户繁昌记》很早便已传入中国,王晓平教授《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一书中的《寺门静轩和〈江户繁昌记〉》,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对“繁昌记”和静轩及其作品进行分析的文章,较为概括地述说了静轩的背景,以及其笔下对俗儒的嘲讽和当时社会矛盾尖锐的体现。不过由于其篇幅有限,还未及作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

日本方面有不少对《江户繁昌记》的作者寺门静轩以及《柳桥新志》作者成岛柳北的研究著述。日本学者永井启夫所著《寺门静轩》较为详细地考证了寺门静轩的生平,并且较为深入地分析了一部分静轩的文学作品及其思想性。其后的前田爱与山敷和男是研究这类小说成绩最为突出者。前田氏较早的一篇相关论文为发表在《国语和国文学》杂志1973年8月号上的《寺门静轩——无用之人的轨迹》(『寺門靜軒——無用之人の軌迹』);此后,他又有《艳史、传奇的残照》(『艷史·傳奇の殘照』),对明治初期的汉文传奇体小说、章回体才子佳人小说与笔记体花柳风俗小说作了简要精辟的论述,《〈板桥杂记〉与〈柳桥新志〉》(『板橋雜記と柳橋新誌』)一文则首次论证了清代余怀的《板桥杂记》一书对成岛柳北创作《柳桥新志》的影响。

这些前期研究已作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并为古代城市文学中汉文笔记小说的研究作出了探索,为后继研究者在资料和研究方法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仍存在不少有待弥补之处,而且缺乏纵深、明晰的分析和整体把握。

三、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在研究方法上,重视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采用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归纳和总结,笔者已对《江户繁昌记》共五册全文进行整理,展示于本书附录中。在通读原著的基础上,借鉴前贤的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加以分析,开展研究和讨论。注重理论分析与实际作品相结合的原则,以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接受研究、跨文化研究等为基础,对文本加以分析,在实际作品中检验理论、印证理论,使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具备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注重将文学研究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生产力发展情况以及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等相结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考察,使研究结论更具客观性和普遍性。

从内容上讲,笔者要在总体分析和把握笔记小说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在日本的传播、影响后,先通过对寺门静轩身世的研究,来揭示日本幕府时代没落的武士阶级知识分子“儒者”的悲惨命运。然后通过对《江户繁昌记》以及《繁昌后记》内容的详细展示和分析,来着重研究彼时代的繁华都市生活,以及日本江户幕府末期“町人”阶层不问政治的“娱乐心态”。再结合其他旁证资料,更进一步阐释在经济发达、物质丰富的城市生活背后知识分子的心酸,揭示敢于发出自己内心声音的儒者文人,或是勇于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义士们被摧残的灵魂和悲惨的下场。

笔者将在总结和归纳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前人有所涉及但未能深入研究的课题进行充分的发掘和拓展。抓住中日汉文笔记小说关系对比,以及汉学在日本的发展状况这两条主线,采用理论研究与个案分析并举、宏观把握与微观探索并重的研究方法,力求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学术作风做到论点可靠、论证充实。同时努力开创新的研究视野,注重研究视角和研究结论的创新。

四、主要创新点

目前我国对于日本汉文“戏作”小说的研究甚少,在具体作品研究上更缺少专著。对于寺门静轩和《江户繁昌记》的研究仅限于少数论文。所以本书将大量作者背景介绍以及文献内容呈现于此,力求使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更加丰富。

寺门静轩虽是日本儒者,但能从头至尾用汉文著写《江户繁昌记》,并将汉诗文才华和其强烈的个性以及道德观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思想精神层面还是汉文艺术表达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其内容上考究,不光是作者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地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对时事的批判,静轩笔下市井生活中的各色人物栩栩如生,像是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江户风情浮世绘。所以笔者一方面着重从体裁内容、语言文字、诗词引用、歌赋创作等方面对作品的内容加以分析研究,力求将其文学性内涵展示出来,拨云见雾,示精髓之所在;另一方面将对日本江户时代城市文学大体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理清中日古代城市文学与其他文学的关系,探究在古代城市文学中市井生活的描写,以及给其他各类研究带来的影响。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做一定的跨学科研究,大到历史、政治,小到民俗、旅游等分类,使城市文学的研究更加具体、立体和丰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