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任侠放荡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这是一个动乱的时代,也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
汉高祖的九世孙刘秀所建立的东汉王朝是一个由大商人、大地主所统治的王朝,与他的祖宗刘邦所建立的西汉王朝相比,“布衣之士”当官可谓凤毛麟角,大地主不仅拥有大量财产,而且身居高位,发号施令。如贵族地主济南王刘康,有田800顷,奴婢多达1400余人……贫富悬殊不断扩大,普通百姓不断沦为佃农、雇农,社会地位不断下降,甚至成为奴婢。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矛盾日趋激烈。就是在这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形势之下,统治阶级内部仍在进行着十分激烈的斗争。
外戚与宦官一直争权夺利,狗咬狗的斗争愈演愈烈。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他们在当舅子的同时,从不安分守己,总是通过太后、皇后的裙带关系去获取官位,控制朝廷。特别是幼年皇帝登基之后,太后、皇后往往要利用自己的父兄来处理政事,让这些人担任高官,把持军政大权。如果皇帝长大以后同专权的外戚政见不一,那么他就会依靠宦官同外戚进行斗争,这样宦官又开始专权。如此不断轮回,就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的明争暗斗。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出生的时代,外戚与宦官斗争非常激烈,以汉桓帝和汉灵帝时期尤为突出。上层腐败,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全不顾及百姓的生死存亡。上天似乎也和人过不去,在人祸未息的同时,天灾也是不断,真的是民不聊生。
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发生大水灾27次,桓、灵帝时期就有13次,占水灾次数的1/2;东汉时期发生大旱灾17次,桓、灵帝时期就有6次,占旱灾次数的1/3。另外,据不完全统计,桓、灵帝时期发生大蝗灾7次,大风灾2次,大雹灾7次,大疫灾8次,地震十多次。天旱水涝、蝗虫冰雹、瘟疫地震不断发生,普通百姓苦不堪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天灾人祸搞得全国出现了“地广而不得耕,民众而无所食”的凄凉景象,人吃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走投无路的穷苦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桓、灵时期各地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他们自称“皇帝”、“黑帝”、“太上皇帝”……当时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发如韭,
剪复生。
头如鸡,
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
小民从来不可轻。
曹操很幸运,没有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是生在一个钟鸣鼎食之家,并因此得以在20岁时即举孝廉,步入仕途,从此青云直上,最后位至王公,权倾天下。
曹操又很不幸,因为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中常侍曹腾的养子。虽然曹嵩已官至太尉,但毕竟是来自一个宦官家庭,被世人所鄙视。既然是宦官的子孙,曹操理所当然地有了挨骂的资本。生在为人不耻的宦官家庭,尽管他后来当上了魏王,儿子又把魏武帝的桂冠送给了他,但毕竟也没能遮住其爷爷那顶宦官的破帽。何况,曹操的奸诈似乎是来自天性,又喜欢玩弄权术、诈术,从少年时起就给人留下了不少话柄。否则,陈琳为袁绍撰写讨曹檄文的时候,怎么会如此得心应手。
曹操
陈琳未归附曹操时,他这样骂曹操: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丐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狡锋协,好乱乐祸。
这篇檄文,可以算得上是骂人艺术的经典作品。现在有人骂人,动不动就是“祖宗十八代”,这种骂人风格,估计就是陈琳开的先河。就连曹操本人,在横扫袁绍抓获陈琳后,也忍不住问了一句:
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耶?
不过这一骂,倒是治好了曹操的头风病。
然而这一切对曹操来说都算不上什么。人能够选择自己的道路,把不利变为有利,用自己的成功堵住别人的口!
曹操是曹嵩的长子,从小就很机灵,善于随机应变,不太理会封建礼教那一套清规戒律,生活放荡不羁。他一天到晚东游西逛,喜欢游猎、歌舞,有时玩玩飞鹰猎犬,耍枪棒,尤其精通骑术和剑法,经常玩到很晚才回家。不仅如此,他还常常凭着一身武艺到处乱闯,因此口碑一直不太好。
他甚至还触犯过刑律,被县官追究,准备以重罪判处。但县官还不知道祸是曹操闯的,曹操的伙伴夏侯渊便钻了这个空子,出面替曹操承担了罪责。事后,曹操又设法将夏侯渊营救了出来,双双逃脱了惩罚。
寝殿侍奉长官常侍张让,是当时皇帝宠信的宦官,他专权用事,极为跋扈,大小官员都怕他,民愤极大。曹操的父亲曹嵩在京城洛阳做官时,曹操也跟着去了洛阳。有一次,张让正在床上闭目养神,曹操竟然闯进了他的卧室,张让发现有生人闯进来,大叫:“有刺客!”刹那间,卫士们蜂拥而至。可曹操一点也不慌张,他拿着一支手戟,从卧室打到厅堂,从厅堂杀到院墙,卫士们没有一个敢近前,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翻墙而去。
且不说曹操的这种行为是不是表达了他对张让的憎恶,但他的这种放荡不羁,引起许多风言风语。
曹操的叔父对曹操的这些事情一清二楚,担心他将来不成材,就向曹嵩告了一状,让他对曹操严加管教。曹嵩听后,便把曹操叫来,严厉地训斥了一顿。从此曹嵩加强了对曹操的约束和管教。
其实,他叔父告状的目的,也是希望自己的侄儿能够行为端庄,遵纪守法,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是为了曹操的前途考虑。可是这样一来,曹操就不再像从前那样自由了,因而他对叔父很是反感,一心一意想要报复。
一天,曹操像往常一样在街上游逛,又遇到了叔父,他突然计上心来,心想:“老东西,看我怎么收拾你!”于是“哎哟”一声大叫,顺势扑倒在地。
他叔父哪里知道有诈,以为侄儿出了意外,慌忙上前去看。只见曹操张大嘴巴,歪着脖子,脸上肌肉不停地抽搐,直翻白眼。叔父大吃一惊!
“你,你怎么啦?”叔父急忙问。
“唷,唷……”曹操痛苦地哼哼。
叔父见情况不好,急忙跑去告诉曹嵩,说:“快!你儿子中风了!”
曹嵩闻讯匆匆赶去。
曹操躺在地上,老远看到父亲从街角跑来,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曹嵩一看,曹操好端端地站在那里,脖子也不歪,眼也不翻白,神态和往常一样,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觉得很奇怪。
“你不是中风了吗?怎么什么事也没有?”
“谁说我中风了?咒我啊!”
“你叔父跟我说你中风了。”
“我哪里中风?他的话你也信?”曹操委屈地说,“叔父一向讨厌我,老在背后说我的坏话,现在又说我中风,这不是存心咒骂我吗?”
“啊,原来是这样……”
曹操一计得逞!
从此,曹嵩对兄弟诉说儿子的话,不再句句信以为真,曹操也就更加放任自流,无所顾忌,他甚至还伙同袁绍,一起干过“抽刃劫新妇”的勾当。
《世说新语》记载:
曹操小时候,经常和袁绍做一些游侠之事。一次观看新婚典礼,曹操偷偷藏到主人的花园中。夜里大喊:“有小偷!”房里的人都出来看,曹操则乘机钻进新房,拔刀劫持新娘,和袁绍一块儿逃走……
做贼未免心虚,曹操和袁绍只顾逃跑,没想到迷失了方向,竟陷进了荆棘丛,袁绍被荆棘绊住无法动弹,眼看就要被追赶的人发现,曹操急中生智,又大喊一声:“小偷在这里!”袁绍由于害怕,一下就从荆棘里蹿了出来,于是两个人都逃离了险境。
关于曹操的胆量,有这样一个传说。曹操10岁的时候,到谯水洗澡,一条鳄鱼突然向他冲了过来,曹操不但没有躲避,反而与鳄鱼在水中展开激战。在曹操的奋力搏击下,向来以凶狠著称、令人毛骨悚然的鳄鱼,竟灰溜溜地败下阵来,慌慌张张地逃走了。虽然这只是一个无法考证真伪的故事,但曹操无所畏惧的性格也由此可见一斑。
与袁绍相比,曹操除了胆大,还能在危急关头镇定自若,想出脱险的办法,而且是常人绝对想不到的办法,即故意暴露自己的位置,引起袁绍的高度紧张,从而使他不用拉就跳了起来。如果曹操陷到荆棘里动不了,袁绍可能会抓住曹操使劲拉,也可能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决不敢大声喊叫。
另外,曹操当时的情急智生是不是为了摆脱追捕,贼喊捉贼,趁机嫁祸袁绍,好借机会脱身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既然袁绍能被吓得跳出来,从而两人一起逃脱,结果是好的,我们自然也就不好妄自揣测,只能说曹操深知袁绍的心理,用智巧妙,能随机应变。
总的说来,从曹操少年时代的种种行为,倒也可以管窥一斑。那时的曹操,就已经显示出诡谲奸诈的性格,同时也显示出了果断不怕死的精神。但也正是由于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曹操要想进入政治领域,就有了一些困难。
为什么呢?
汉代用人,主要来自公府的征辟和地方的察举。用不用你,主要依据地方上的舆论评议作为鉴定,这种舆论和评议也叫做“清议”。想要步入仕途,只有经过舆论的鉴定,并得到称誉,才有可能成为征辟察举的对象。而清议的标准,大体上以名教为皈依。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熟读经史子集,研习礼乐,修养品行,随时注意修饰自己的言谈风度,这样才有可能得到清议的好评。另外,家世背景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曹操出自宦官之家,深受士人鄙视,年少时又不学无术,生来不喜欢礼教的条条框框,清议要求的那些修养和言谈风度,对他来说,无异于一种高难度的技巧,对他的仕途发展形成一定障碍。
所幸的是,在经学日渐衰微的汉末,才能显示出了越来越多的价值,士人的那一套修为渐渐退到次要地位。曹操的家世品行虽然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才能却非常突出!
由于曹操年轻时四处游荡,行为不羁,不但不经营家庭产业,也不谋求入仕升官。因此,不但多数人都认为他不过是一个顽皮又没有多大出息的孩子,就连他自己也认为“本非岩穴知名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