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在震撼世界的年代

斯大林传 作者:戴隆斌 著


第二章 在震撼世界的年代

对动荡的感悟

俄国二月革命胜利了,流放在遥远的西伯利亚的流放者们终于盼到了希望。当得知对政治犯实行大赦的消息后,流放者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还没得到大赦的正式证件,他们就做好了动身的准备,要去彼得格勒、莫斯科、基辅、第比利斯、巴库及其他革命中心,投身于那熊熊燃起革命火炬的地方。斯大林和穆拉诺夫、加米涅夫等流放者一起,弄到了三等车厢的火车票,上了车,直奔彼得格勒。他贪婪地望着窗外那广阔无垠的西伯利亚雪原,这里曾耗费了他许多年的宝贵时光,这里曾留下了他内心的沮丧和烦恼,但如今他自由了,可以在革命的熔炉中大显身手了。不知不觉,火车到了乌拉尔山,在往西的各个车站上都挤满了喧闹的人群,他们在欢迎这些流放者的归来,到处都响着《马赛曲》的歌声,人们不停地发表演说,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欢快。在路经彼尔姆时,斯大林、加米涅夫和穆拉诺夫三人给远在国外的列宁发了封电报,向这位导师致意,并告诉列宁,他们三人将在3月8日以后12日以前到达彼得格勒。3月12日,他们如期到了目的地。

当时,彼得格勒令人眼花缭乱。二月革命后出现了两个政权,它们都在塔夫利达宫中,并都不停地热火朝天地开会。塔夫利达宫的一侧,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政府中除一人是劳动团分子(即克伦斯基,他在政府中任司法部长)外,其余都是资产阶级分子,其中立宪民主党人占优势。它是主要的政权,拥有各级权力机构,可以发号施令。塔夫利达宫的另一侧是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它得到武装的工农的支持,拥有实权。但领导苏维埃的是孟什维克尼·谢·齐赫泽、马·伊·斯柯别列夫和劳动团分子克伦斯基。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中占少数。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因为在2月以前孟什维克处于合法状态,他们加紧利用了自己的这一有利条件。而布尔什维克党的公认领袖列宁正侨居国外,捷尔任斯基、斯维尔德洛夫、穆拉诺夫、布勃诺夫、鲁祖塔克、斯大林、奥尔忠尼启则等党的领导人都在流放、蹲监狱或服苦役,他们也只是刚刚才开始回到俄国的革命中心。以孟什维克占优势的工兵代表苏维埃自愿把政权让给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说只有利用资产阶级,才能“彻底战胜沙皇制度,在国内夺取和巩固民主制度”,但临时政府将会受到苏维埃的监督。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执委会还设立了一个联络委员会,负责“把政府的意图通报给苏维埃,把革命人民的要求通报政府……以便劝导政府去满足这些要求,并对这些要求的实施进行不间断的监督”。

二月革命

在列宁看来,革命在这个时候已结束了自己的第一阶段,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麻痹了人们的警惕性。改良主义情绪在增长,“汹涌的小资产阶级浪潮吞没了一切,它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思想上压倒了觉悟的无产阶级”。从形式上看,好像全部政权属于临时政府,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只是在干着革命的杂活。实际上,哪一方也掌握不了全部政权,哪一方也取代不了对方的职能。

斯大林刚刚来到彼得格勒,不清楚这些错纵复杂的事态。他一下火车,就提着他那只小小的胶合板箱子,直奔老熟人谢尔盖·阿利卢耶夫家。他被当作家里人受到了热情的接待。这一天,阿利卢耶夫全家人都在:谢尔盖和妻子奥丽加,儿子费多尔和帕维尔,两个女儿安娜和娜佳(娜捷施达·阿利卢耶娃,当时只有16岁)。斯大林给他们讲有关西伯利亚流放地的事,惟妙惟肖地模仿沿途各车站人们欢迎他们的场景,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就在斯大林、穆拉诺夫、加米涅夫回到彼得格勒的3月12日,中央俄国局召开了会议,讨论他们三人的工作安排。会议记录上写道:“下面解决穆拉诺夫、斯大林和加米涅夫同志的问题。关于第一个同志,大家一致同意可以参加会议。关于斯大林,有人报告,1912年他曾是中央的代表,因此最好能参加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但是,因他本人的某些缺点,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提出,他作为列席代表参加。至于加米涅夫,由于他在审讯案中的表现和依据在西伯利亚和俄罗斯所通过的决议,会议决定,他如果愿意干的话,只能作为《真理报》的工作人员参加,但要求他表明态度。他写的文章只能作为资料使用,不能以他的名义发表。”第二天,中央俄国局又开会,在会上宣读了列宁的《给启程回国的布尔什维克的电报》。列宁在电报中强调:“我们的策略是:完全不信任新政府,不给新政府任何支持”,“决不同其他党派接近”。会议通过决议,批准由奥里明斯基、斯大林、叶列梅耶夫、加里宁和玛·伊·乌里扬诺娃组成《真理报》编辑部。斯大林还被批准为中央俄国局正式成员。

《真理报》这份布尔什维克的合法报纸,自1912年创刊后,曾历经坎坷,几次遭沙俄当局查封,而又多次更名出版。最后一次被勒令停刊于1914年7月,直至二月革命后的1917年3月5日才复刊于彼得格勒,由当时不太有名的维·米·莫洛托夫主编。斯大林被安排参加《真理报》编辑部后,他便从阿利卢耶夫家搬了出来,一心扑入了报纸的编辑工作。

3月15日,《真理报》宣布,编辑部成员为斯大林、加米涅夫和穆拉诺夫,中央俄国局前两天宣布的其他成员根本没有提到。为此,中央俄国局于3月17日通过了由奥里明斯基提出的一个决议,决议说:“中央俄国局和彼得格勒委员会抗议强行把加米涅夫拉入编辑部,并将他的这种做法及他参加《真理报》编辑部问题提到近期将召开的党代表会上讨论。”加米涅夫在1917年4月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0月又成为政治局委员。所以关于他参加《真理报》的问题也就不了了之。

本来中央俄罗斯局曾决定不让加米涅夫发表文章,实际上这也没有做到。加米涅夫真是快手,3月14日和15日连续发表两篇文章在《真理报》上,题目是《临时政府和革命的社会民主党》《不要秘密外交》。加米涅夫说,党应当支持临时政府,因为它“真正在同旧制度的残余作斗争”,既然德国军队进行战争,革命的人民就要“坚守岗位,以枪弹对枪弹,以炮弹对炮弹。这是天经地义的”。这显然是同列宁的方针相抵触的。但斯大林支持加米涅夫文章的发表,也没有反击他的这类半孟什维主义的观点。

不仅如此,斯大林自己在3月16日发表在《真理报》上的文章《论战争》中,也说“把一个光秃秃的‘打倒战争!’的口号当作实际方法无疑是完全不适当的”,要停止战争,“出路就在于对临时政府施以压力,要它表示同意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在1917年3月27日至4月2日布尔什维克召开的全俄党的工作者代表会议上,斯大林在他所作的《关于对临时政府的态度》的报告中说:“只要临时政府在采取巩固革命的步骤,那就给予支持,只要它是反革命的,支持临时政府就不能容许。”现在,“临时政府事实上起着把革命人民的成果巩固下来的作用”,因此,要对临时政府采取支持的态度。在会上,斯大林还赞成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两派统一,称布尔什维克“不应当跑得太远和预先提出分歧……我们将在一个党内消除小的分歧”。会议决定与孟什维克举行联席会议,选举斯大林、加米涅夫等四人组成代表团,同孟什维克谈判联合问题。谈判很快便开始了,直到4月列宁从国外回来以后才中断。

在如何对待战争、临时政府以及布尔什维克对孟什维克应采取什么态度方面,斯大林显然与列宁的立场有距离。列宁主张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不和任何派别“订立任何同盟、联盟甚至协议”。斯大林和加米涅夫等人这时还没摸准列宁的思想,他们甚至不同意全部发表列宁在瑞士专门给《真理报》写的一组文章《远方来信》,只同意发表第一封信,其余三封信则被他们拒载。而且,第一封信发表时,被《真理报》编辑部删去了约五分之一,主要删去了列宁在文章中对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首领采取妥协主义立场的批评和对临时政府继续进行战争的君主主义和帝国主义意图的揭露。《真理报》的这种立场,直到列宁回国并参加编辑部后才得以改变。后来,斯大林1924年11月在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共产党党团全会上发表演说时,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说,当时“在和约问题上采取了苏维埃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的政策,而没有决定立刻由无产阶级和农民专政的旧口号迈到苏维埃政权的新口号……这是一个极端错误的立场,因为这种立场滋长了和平主义幻想,帮助了护国主义,阻碍了对群众的革命教育。当时我和党内其他同志赞同这个错误的立场,只是在4月中旬,同意了列宁的提纲后,才完全抛弃了这个立场”。

4月3日晚上9点,列宁、季诺维也夫等人取道德国和瑞典回到了俄国,在别洛奥斯特罗夫车站(俄国境内第一站),列宁一行受到了党中央俄国局委员、彼得格勒委员会委员、《真理报》编辑部代表及彼得格勒工人代表团的欢迎,在欢迎的人中,有加米涅夫、柯伦泰、斯大林、拉斯科尔尼洛夫、施略普尼科夫等人。列宁在车站上作了简短的讲话后,便在欢迎人群的簇拥下前往彼得格勒。在从别洛奥斯特罗夫到彼得格勒的途中,列宁与欢迎他的同志们交谈党内状况,同时对加米涅夫在《真理报》上的文章作了严肃批评,说他在文章中实际上是支持临时政府,而在对战争的看法上则不止一次滑到了护国主义的立场。晚上11时,抵达彼得格勒的芬兰车站,齐赫泽和斯柯别列夫以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正式代表的身份来欢迎列宁。在齐赫泽宣读了简短的欢迎词后,列宁即兴发表了讲话,他向俄国革命无产阶级和革命军队致敬,号召他们为社会主义革命进行斗争。

斯大林在这里,在车站上,就已感到自己在一些问题上有错误,诚如他后来所回忆的,就在4月3日晚上,他感到“许多问题变得清楚多了”。第二天,他在塔夫利达宫聆听了列宁的讲话,即后来著名的《四月提纲》的十点纲要,列宁的这篇演说发表在4月7日的《真理报》上,但4月8日加米涅夫就在《真理报》上撰文,激烈反对列宁的路线。斯大林虽然没有公开说什么,但没有他的支持,《真理报》也不会发表加米涅夫的这类文章。

此时的斯大林正在不断理清心中的头绪,面对眼前的各种主张,他要作出抉择。到4月中旬以后,斯大林逐渐放弃了他的主张,转而支持列宁。他在《给农民土地》(4月15日)和在瓦西里岛交易所广场举行的“五一”群众大会发表的演讲《论临时政府》(4月18日)中,已明确表示反对临时政府,号召“工人和士兵只能支持他们自己选出的工兵代表苏维埃”。在4月24-29日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四月代表会议)上,斯大林发表演说,明确表示支持列宁的《四月提纲》,并在会上作了关于民族问题的报告。在这次会上,正式批准了列宁的路线,斯大林被选入由9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

6月3-24日,在彼得格勒召开了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会上,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占多数。出席大会有表决权的代表共822人,其中布尔什维克105人,社会革命党人285人,孟什维克248人。在大会选出的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孟什维克占123名(包括16名候补委员)、社会革命党人119名(包括18名候补委员),而布尔什维克仅占57名(包括22名候补委员)。斯大林在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正式委员。

在代表大会期间,群众酝酿举行示威游行。6月6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扩大会议研究了这一形势,决定在6月10日下午2点举行游行。斯大林在会上支持列宁关于组织工人和士兵和平游行示威的提议,但彼得格勒苏维埃执委会和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禁止游行。鉴于此,布尔什维克决定从大局出发,取消这一次游行,但斯大林表示不同意,以提出退出中央委员会相抗议。斯大林的这一要求没有被接受。6月18日,彼得格勒50万群众还是拥上街头,打着“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打倒十个资本家部长”等标语牌,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这次游行揭露出临时政府的危机(这已是第二次危机,4月曾出现过一次)。但这次危机被前线的进攻所打断。7月4日,50多万士兵和工人又走上街头,以立宪民主党、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等组成的联合政府从前线调回军队“恢复秩序”,血腥镇压了这次和平示威。临时政府宣布解除首都工人武装,封闭了《真理报》,强行占领了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所在地克舍辛斯卡娅宫,大肆搜捕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并下令通缉列宁。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就此结束。

1917年6月18日彼得格勒大游行

1917年7月5日,彼得格勒群众集会被临时政府军队开枪驱散时的场景

列宁不得不转入地下。7月7日清晨,列宁躲入了阿利卢耶夫家,季诺维也夫也躲在那里。对是否出庭受审,列宁正犹豫不决。傍晚,斯大林和奥尔忠尼启则等人到阿利卢耶夫家,他们在这里开了一次会,讨论如何对待当局要求“出庭受审”的问题。起初大家意见不一,有些人主张可以出庭受审,但要中央执行委员会作出明确的保证。讨论正进行得紧张激烈时,娜捷施达·阿利卢耶娃回到家来,发现屋里有许多不认识的人。参加会议的人问她外面的情况怎么样,她如实地作了回答。她说,大街上都在传说七月事件的肇事者正是德国的奸细,他们已经乘潜艇逃往德国,而其中的罪魁祸首就是列宁。当她知道她讲述的马路新闻的主人公就在她家里时,她满脸通红。人们不再追问她有关外面的情况。会议代表认定,列宁等人出庭受审会受到迫害,因此,列宁必须躲起来。会议决定,让列宁等人离开彼得格勒,藏到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去。

列宁在阿利卢耶夫家住了3天。7月9日,列宁戴上阿利卢耶夫借给他的帽子和一件长衫,看上去像个芬兰农民。斯大林充当理发师,剃掉了列宁的胡须。晚上,斯大林、阿利卢耶夫等人护送列宁和季诺维也夫离开彼得格勒。前面由工人尼·亚·叶梅利亚诺夫带路,列宁和季诺维也夫跟在后面,斯大林和阿利卢耶夫走在最后。他们送列宁等人到滨海车站,上了车,直到看见列宁安全启程才回来。很快,列宁就到了位于拉兹利夫车站附近镇上的工人叶梅利亚诺夫家,不久又搬到叶梅利亚诺夫在拉兹利夫湖附近搭起的窝棚里。

自那以后,布尔什维克党一半处于地下状态,处于合法地位的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成了党的主要领导人。斯大林很忙,成天在为革命事业奔波。斯大林独身一人,行动倒也方便。除了工作,他还经常到阿利卢耶夫家转转,但很少在他们家过夜。阿利卢耶夫一家待他如亲人,斯大林在他们家也很随便。有一次奥丽加·叶甫根尼耶夫娜执意要为斯大林买一身新衣服,斯大林说他没有时间。没几天,奥丽加亲自为斯大林买了一套合身的衣服。在斯大林的请求下,她还给他的上衣缝了一个保暖的里子。斯大林不喜欢带垫肩,系领带,为此,奥丽加还为他特地改制了一件夹克。到阿利卢耶夫家,斯大林总是显得很疲倦,要先睡一会儿,然后再吃饭。他总是躺在床上抽烟斗,有时抽着抽着便睡着了,有一次还把毛毯烧着了。

7月26日至8月3日,斯大林和斯维尔德洛夫主持召开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第六次代表大会。会议是半公开地举行的。列宁、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没有参加会议,列宁通过中央委员会特派员同彼得格勒保持着联系,从而领导了大会的工作。大会选举斯维尔德洛夫、斯大林、奥里明斯基、洛莫夫、尤列涅夫为主席团成员,领导大会工作;由列宁、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托洛茨基、柯伦泰、卢那察尔斯基组成名誉主席团。

托洛茨基当时因被临时逮捕也没有参加大会。他在党内是个名人,不过总是颠来倒去。1905年革命时曾短期任彼得堡苏维埃主席,并提出了其著名的“不断革命论”。此后不久被捕,并于1907年从流放地逃跑后流亡国外,在维也纳出版《真理报》(1908-1912),鼓吹党内各派联合。1912年布拉格会议后,于同年8月组织“八月联盟”,打着“联合”“统一”“非派别”的旗号,同布尔什维克相对抗。1917年5月从美国回到彼得格勒,加入了主张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联合的区联派。但区联派在二月革命之后逐渐放弃了合并的想法,并支持列宁的《四月提纲》。“六大”以前区联派实际上成为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成员,“六大”上正式被接纳为党的成员。

斯大林在大会上作了关于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和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指出七月事件之后,“形势已经根本改变了”,“革命的和平时期已经结束。搏击和爆发的时期已经来到”。党在目前的迫切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资产阶级专政”,“夺取政权”。至于苏维埃,由于被小资产阶级政党所把持和败坏,已经起不到政权机关的作用,因此必须抛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斯大林在报告中还说,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俄国取得胜利,“如果要求俄国在欧洲没有‘开始’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前‘暂缓’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那就是可耻的迂腐之见了。哪个国家有更多的可能,那个国家就先‘开始’”。“很有可能,俄国正是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

斯大林在阿利卢耶夫家住的房间,这个房间和未来妻子阿利卢耶娃的房间是相通的

代表大会遵照列宁的指示,暂时撤回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提出了彻底推翻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由无产阶级同贫苦农民结成联盟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口号。大会选举了中央委员会,列宁得票最多,为133票,其次是季诺维也夫,获132票,加米涅夫和托洛茨基各得131票。此外,当选的还有斯大林、斯维尔德洛夫、布哈林等人。

“六大”在党的历史上是重要的,最重要的一点是确定了依靠工人阶级和贫苦农民、以武装起义的方法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方针。在以后的几个月中,布尔什维克党正是遵循这一方针,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列宁全集》第2版第29卷第154页。

指他1915年受审时谴责列宁的《关于战争问题的提纲》,声明与列宁脱离关系一事。

转引自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上)第19-20页。

《列宁全集》第2版第29卷第8页。

转引自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上)第20页。

《全俄(3月)党的工作者代表会议记录,1917年3月27日——4月2日》,载于《苏共历史问题》1962年第5期。

《列宁全集》第2版第29卷第6页。

《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289页。

《斯大林全集》第3卷第164-165、62、174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