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代地的历史

少年汉文帝 作者:南宫不凡 著


第三章 代地站稳脚,好学立根基

小小年纪,远赴边疆封国,刘恒来到了一个备受战火蹂躏、荒凉破败的国度,这里就是他的封地——代国,面对恶劣的生活条件,陌生的环境,刘恒会不会被困难吓倒?他勤读好学,孝贤有名,在这里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吗?他又会结识哪些人物呢?这些人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第一节 代地的历史

削桐封弟

代地的历史非常悠久,说起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周朝初年,武王去世后成王继位。成王年幼,由周公辅佐朝政。周公尽心竭力,招贤纳士,周朝出现建国后的第一次繁荣景象。周公虽然功勋卓著,却十分谦虚谨慎。他事事处处尊重成王,从来没有越礼和居功自傲的表现。

唐叔虞祠

周公还时时提醒成王,要他注意自己的君主身份。有一次,成王和他的弟弟叔虞读完书后,跑到宫门外玩耍。两个人追逐嬉耍了一会儿,成王说:“那边有棵梧桐树,我们比比看谁先跑到那里。”

叔虞说:“好啊!”

两个人争先恐后地朝梧桐树跑过去。梧桐树高大挺拔,树冠葱郁浓绿,如一顶盛大的华盖伸张开来。树下阴凉干净,成王和叔虞经常在这里玩耍。

成王第一个跑到树下,他高兴地喊道:“我先到了。”

叔虞紧跟着追过来,他不服气地噘着嘴说:“刚才我没有做好准备,要是再比一次,我肯定得第一。”

成王不在乎地说:“那就再比一次。”

兄弟两个人做好准备又比了一次,结果还是成王赢了。成王高兴地说:“服气了吧?还是认输吧!等你长大几岁再跟我比。”

叔虞是个倔脾气,他说:“我还是不服气。”

这时,一片树叶落下来,正好落到成王和叔虞的脚下。成王弯腰捡起树叶,开玩笑说:“叔虞,我封你为王,你拿着王印去上任吧!别再跟我比了。”说着把树叶递给叔虞。

叔虞接过树叶,端详半天,跪下说:“王兄,这是真的王印吗?这不是一片梧桐叶吗?”成王哈哈笑道:“我们游戏,哪里来的真王印。等你长大了,我再封你为王。”

叔虞低下头说:“原来王兄骗我。我要做真国王。”

成王指指叔虞手里的树叶说:“好吧!就以你手里的梧桐叶为证,封你做……”成王没有亲政,对于国事不了解,他一时想不起还有哪些国土没有分封,支吾半天说道:“就封你做唐王吧!”其实成王也不知道唐地在什么地方。

成王和叔虞本来拿梧桐叶开玩笑。不料他们的一席话被路过的周公听到了。周公走过来施礼见过成王,然后小心问道:“刚才听见大王分封唐王,有这样的事吗?”

成王连忙摇手说:“我跟叔虞开玩笑,您别放在心上。”说着拿过叔虞手上的梧桐树叶递给周公,跟他讲明事情的前后经过。

唐叔虞祠

周公双手接过树叶,再次给成王施礼说道:“大王,您贵为一国之主,分封土地这样的事情哪能够儿戏啊,一片梧桐叶不大,可是它关系着大王您的威望。如果您说话不算话,怎么让天下人臣服?”

成王小声争辩道:“这是我跟叔虞开玩笑,怎么关系到天下人了呢?”

周公义正严辞地说:“大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您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天下苍生,怎么能说与天下无关呢?您既然已经册封叔虞为唐王,就应该给他正式的封地和王位。”

成王知道自己做错了,他说:“就依您的意见吧!”

周公将周朝最北边的一片土地划归出来作为叔虞的封地。按照成王的意思,那一片土地命名为“唐”。叔虞长大后,亲临唐地做了国王。他勤政爱民,经过多年的努力,唐地由一个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带,逐渐繁荣起来。

后来,唐地改名为“晋”。公元前497年,晋阳城问世,晋地的大部分疆域划入赵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晋阳改称“太原”,并且设立太原郡。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平定北方叛乱后,将雁北和太原郡划归一处,建立代国,太原又恢复了原先的称呼——晋阳,刘恒被封为代王。这就是代地的历史。

系舟山的传说

削桐封弟的故事流传很广,刘恒来代国之前就听说过。他想,叔虞是成王的弟弟,他做了唐地的国王后,勤政爱民,造福百姓,为后人爱戴。我是皇帝的弟弟,去了以后也要向他学习,好好治理代国。

刘恒来到晋阳不久,听说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叔虞,曾经修建了一座祠堂。他立刻吩咐侍卫准备车辆,他要亲自去叔虞祠拜祭这位先人。

薄昭听说后急忙阻止刘恒:“大王初来晋阳,对这里的情况不熟悉,不要随便出去走动。”

刘恒说:“拜祭先人是遵循礼节的事情,况且叔虞治理此地非常成功,我也应该向他学习。”

薄昭说:“你才八九岁,这些事情就交给大臣们去做吧!”

刘恒不以为然,他说:“项橐七岁就能做孔子的老师,我都八九岁了,身为国王,不应该亲自去叔虞祠拜祭吗?”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在路上遇到了项橐,项橐给他提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回答不出来,于是孔子很谦虚地尊称项橐为老师。这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母亲薄姬知道刘恒的想法后,非常支持他。她对薄昭说:“这是好事,你应该陪同刘恒一起去呀!”

系舟山

薄昭只好带领侍卫护送刘恒去叔虞祠拜祭。

祠堂坐落在晋阳城的北边,历经几世,加上最近战火纷扰,已经有些破败凋零了。刘恒走下车子,看到叔虞祠堂,古柏苍苍,他恭恭敬敬地走进祠堂里面,看到叔虞凛然正气的塑像,连忙施礼下拜。

拜祭完毕,看管祠堂的一位老人走了过来。他有六七十岁了,面目清瘦,身材单薄,目光却很有精神。刘恒看看老人说:“老人家守卫祠堂辛苦了。”

老人忙说:“大王亲自拜祭,让人感动。”

刘恒说:“叔虞治理此地有功,应该受到后人尊敬啊!”

老人说:“大王虽然年轻,却懂得这么多事情,让小人佩服。”

刘恒笑道:“这都是书本上说的。老人家,你可知道关于此地的传说或者其他故事吗?”

老人想了想,躬身说道:“大王,晋阳城的北边有一座系舟山,您听说过吗?”

“系舟山?”

“是啊!”老人说,“说起这系舟山,可有些由来。相传大禹治水时它曾经立过功劳。”系舟山还能立功劳?刘恒好奇地听老人讲解下去。

相传,大禹治水曾来过晋阳城北边的汾水河流域。那时汾水河还是一片湖泊,叫大盂湖,水流湍急,水势凶猛。当大禹的船队行至这里时,已经接近中午时分,逆水行舟,举步维艰。而天空中,骄阳似火,阳光火辣辣地射下来,尤其水面上,又闷又热,让人喘不过气来。大禹看到此情此景,急忙吩咐众人,抛锚靠岸,休息吃饭。但湍急的水流,拍打着船舷,大船在水中飘来荡去,费了好大的劲才把船靠向岸边,船工为了稳妥起见,除了抛下铁锚,还用缆绳把大船紧紧地系在岸边仅有的一块大石上,这样任凭浪急流险,也不担心大船被水流冲走。上岸后,船工师傅忙着安锅稳灶,生火做饭。大禹一人在湖边徘徊沉思良久,最后选了湖边一块较平坦的石头坐了下来。他把双脚伸进凉爽的水里,不停地搅动着河水,一边借流水冲刷双脚以消除连日的疲劳,一边陷入思考,思考着治理浩浩荡荡的大盂湖的奇思妙想。正在他愁眉不展、百思不得其解时,无意中抬头西望,突然看见湖水中央,有个极大的漩涡,波飞浪涌,蔚为壮观。大禹的眉头一下子舒展开来。原来,根据多年的治水经验,他知道,有漩涡的地方,水底一定有暗洞泄水,也就是暗河。这么大的漩涡,暗洞肯定很大,用不了多久,一湖的水就可泻漏殆尽,这样一来,就不用他们费力操心了。大禹的心情一下子高兴起来,吃完饭,他就带领众人,登舟而去。没过多久,大盂湖的水,果然退去,留下一条温顺清澈的河,就是现在的汾水河。而那块系舟的巨石,湖水退去才知是一座大山的山尖,而后人为了纪念大禹,就把这座山称为系舟山,泄水洞称为大禹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