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5.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进口的”,马克思主义怎么会不主张开放?

妙喻连珠:李瑞环著作中的比喻和用典 作者:郭湛,贺耀敏,王宏霞 等著


15.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进口的”,马克思主义怎么会不主张开放?

原文:马克思、恩格斯都是德国人,而他们的活动并不局限在德国。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外国来的,是“进口的”,不是自己国家里生产的。马克思主义怎么会不主张开放?有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僵化保守等同起来,把坚持改革开放与自由化等同起来,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1989年10月14日在会见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刘吉、曲啸、李燕杰、李永田四同志时的谈话,《看法与说法》,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解读:改革与开放是一致的。从不够开放向更加开放的转变,本身也是一种改革。李瑞环旗帜鲜明地说:“马克思主义怎么会不主张开放?”开放同改革一样,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来源不仅是自己的直接实践,如果样样都要自己直接经验,否则就拒不接受,那是狭隘的经验论。正确的态度是,对于在别人那里是直接经验,对于自己而言是间接经验的东西也要加以借鉴。在借鉴别人的经验时,也要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相互印证,加以检验。不仅仅固守自己的经验,也努力接纳别人的经验,这是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和交通把地球缩小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中,人类的任何知识都应当互相借鉴。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社会活动就不只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国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常说自己是“世界公民”,而他们的思想和事业的影响更是世界性的。

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没有科学理论火炬的引导,就只能在黑暗中摸索。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中国“自产”的,而是从国外“进口”的。当然,“进口”的马克思主义也要中国化,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才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以开放的态度接受了来自国外的马克思主义,而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以开放的态度融汇了中国文化和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成功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科学的理论是自觉的实践的指导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就没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我们能够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的指导思想,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思想保证。

科学的理论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一种理论如果采取封闭的态度,一方面会隔断与历史、现实和实践的联系,另一方面会隔断与其他理论、科学、文化的联系。正像一个人把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闭目塞听,拒绝与外界信息的交流,那是不可能有认识的正确性可言的。科学的理论一定是开放性的,放弃开放性就意味着放弃科学性。由此可以说,开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没有开放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封闭与停滞联系在一起,开放与发展联系在一起。只有坚持开放,才能更好地发展。开放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与僵化和保守是不相容的。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把改革开放与自由化混为一谈的人,根本不懂得中国当代发展的必然性,也根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开放和发展的内在本性。

(郭湛)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