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革命喉舌——孙中山的《中国日报》

中山先生的一天 作者:龚铭,张道有 著


革命喉舌——孙中山的《中国日报》

俗话说:“雄笔一支抵万军。”孙中山自领导反清革命以来,一直重视“笔杆子”的力量,他常通过发行小册子、杂志、报纸的方式来宣传革命思想,以达到启发民智,传播“三民主义”的目的。1900年1月25日创办的、被誉为我国“革命机关报之元祖”、兴中会“唯一喉舌”的《中国日报》便是其中的典例。

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媒介——《中国日报》

创办伊始

《中国日报》,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之意,以“大抵以开中国之风气,祛中国人之萎靡颓庸,增中国人兴奋之热心,破中国人之拘泥于旧习,而欲使中国维新之机勃然以兴”为办报宗旨,原址位于香港中环士丹利街24号。它的创办,是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由其革命好友陈少白主持完成的。

陈少白(1870—1934),原名闻韶,字少白,号夔石,广东新会县(今江门市)外海人。他是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的同学,与孙中山、杨鹤龄、尤列并称“四大寇”。兴中会创办之初,陈少白便已加入其中,成为骨干力量,为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国做出了贡献。

1899年秋,为了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保皇派人士进行斗争,宣传反清革命思想,孙中山委派陈少白,以服部二郎为化名,秘密潜入香港,筹备创办《中国日报》相关事宜。

据陈少白后来回忆说:“我在香港,一方面加入三合会和哥老会,一方面筹办报的事,诸事都妥,孙先生代我买的印刷机器和铅字,也都已运到。只是买来的铅字,并未照单采办,缺点甚多,非得亲身回日本跟同采办不可。”“我到了日本,又同着孙先生把印报的铅字配齐。在己亥年十二月下旬,就把《中国日报》出版,与那满清政府公开宣战,拿报馆作为革命的唯一机关。”

报纸特色

《中国日报》自1900年1月25日开办,至1913年8月因“二次革命”失败,被广东都督龙济光查封,前后历时13年又8个月,具有如下特色:

《中国日报》每日出两张,采用日本报纸版式,横行短行,开中国报纸新版之先河。

在内容上,主要是反帝国主义侵略、反清政府封建统治的文章和报道,如《惨哉清廷之弃民》《亡国奴之真相》《俄人又侵略新疆》《日人干涉路权》等。《中国日报》不仅有日报,还有十天出一期的《中国旬报》,主要登载中外重要新闻、名人言论及知识性文章。除在香港地区销售外,《中国日报》三分之二以上销往国内和广大东南亚地区,颇受各地读者重视。

办报者乃精英荟萃,人才济济。《中国日报》历经陈少白、冯自由、谢伯英主持等三个阶段,先后担任编辑的有王质甫、杨少欧、陈春生、郑贯公、廖平庵、卢信、陈诗仲、黄世仲、洪孝衷、陆伯周、王军演、卢少歧、丁雨宸、郭鸿逵、周灵生等人。他们均为一时之风流人物。

《中国日报》既是革命派的宣传阵地,又是革命派在香港的重要活动据点。1900年革命派筹备惠州起义时,组织者、参加者便集中到《中国日报》报馆居住、策划,失败后又回到报馆避难,筹款出走。1902年1月28日至2月4日,被清政府通缉的孙中山也到该报馆避居。

《中国日报》大事记

1899年,秋陈少白以服部二郎为化名,秘密潜入香港,筹备创办《中国日报》相关事宜。

1900年1月25日创刊,以陈少白为创刊人并兼任主编。报社设于香港中环士丹利街24号。

1901年春,社址迁移到永乐街。

1902年1月28日至2月4日,孙中山由日本乘日轮“八幡丸”抵港,避居《中国日报》原报馆。

1903年,由于经济困难,报社与文裕堂印务公司合并,由社址永乐街迁往荷里活道231号。

1906年8月,报社改组,冯自由出任社长兼总编辑。

1906年9月,社址由荷里活道231号迁至上环德辅道301号。

1912年,社址迁移至广州。

1913年8月,被广东都督龙济光查封,最终停办。

参考文献

1.陈少白:《兴中会革命史要》,建国月刊社,1935年。

2.陈锡祺:《孙中山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

3.刘家林:《中国新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

4.何小燕:《兴中会机关报——〈中国日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