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彼得改革时期的文学

插图本俄国文学史 作者:刘文飞 编著


第三节 彼得改革时期的文学

彼得一世(1672—1725),又称彼得大帝,他10岁即位(1682),7年后亲政,是俄国历史上最强势的沙皇之一。他在位期间竭尽全力发展军力,尤其是海军,并通过与土耳其、瑞典等国的战争在亚速、芬兰湾和里加湾等处获得出海口;在国家的发展模式上,他主张一切向西欧看齐,大到国家体制和教育体系,小到语言和服饰,决心让俄国迅速成为一个真正的欧洲强国;他竭力压缩教会的势力,积极发展商业,并在涅瓦河畔创建了新的都城彼得堡,极大地改变了俄国人的生活习惯。所有这些改革,必然会对包括文学在内的俄国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具体地看,彼得时期的文学主要体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首先是文学的“西化”。彼得以西欧为榜样的激进改革,也落实在了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如1700年1月1日采用新历,1703年创办第一份报纸《新闻报》,各类学校的创办,来自各个阶层的青年被派往西欧留学,法语等西欧语言在都市和上层社会中的通行,西欧的各种人才和专家纷纷涌入俄国等等。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俄国的文化开始与西欧文学接轨,无论是就文学创作的内容和形式而言,还是从文学作品的接受方式和社会影响来看,都是这样。西欧的文学作品进入俄国,根据西欧的文学时尚编写的一些教谕小说和轻松诗歌也渐渐步入了大众的阅读视野。

其次是文学的世俗化。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彼得对俄国东正教会实行打压,1721年的教会改革,更是明确地把神权置于君权的控制之下。教会的权力和社会影响的相对缩小,使得一直受到教会压制的世俗文学获得了空前的自由,随着私人印刷所的开办,各种通俗读物大量出现,尤其是其中那些鼓吹进取奋斗、情绪轻松乐观的小说,成为越来越多的贵族和市民茶余饭后阅读和谈论的对象,所谓的“传奇故事”和“爱情小诗”很是流行。世俗诗歌的繁荣,构成了文学世俗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会占据社会统治地位的中世纪,俄国诗歌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直到彼得登基后的17世纪中后期,区别于民间诗歌和教会诗歌的世俗诗歌才获得了真正的发展。在俄国格律诗歌的发展中,西梅翁·波洛茨基(1629—1680)起到了一个奠基性的作用,他借鉴波兰诗歌的格律创建了俄语音节诗体。在彼得改革时期,特列季亚科夫斯基和罗蒙诺索夫又在西梅翁·波洛茨基的音节诗体的基础上加入重音因素,进一步制定出了音节—重音诗体,这一诗体一直被沿用至今。

最后是文学的功利化。文学不再被要求仅仅服务于宗教和教会,而且更要服务于政治和国家,在这一方面,政论体裁的兴盛具有某种代表性,当时最著名的政论作家就是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1681—1736)。毕业于基辅神学院的普罗科波维奇虽然是一位神职人员,却积极赞同彼得的改革,他写的一篇致彼得的欢迎词引起彼得的注意,因此被召到彼得身边,成为学者侍从团的首领,他将彼得改革称为“罗斯的再度受洗”,论证了彼得事业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

需要指出的是,在彼得改革时期,相对于其他领域,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因为,文化的发展不仅需要更多的时间,也需要更为坚实的积累。到彼得一世去世时的1725年,俄国还没有出现真正的文学大家,古典主义也是稍后在18世纪30—40年代才开始兴起的。也就是说,俄国历史上伟大的彼得时代,却并不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伟大时代,直到一百年之后,才由普希金在俄国文学中完成了彼得一世在俄国历史中完成的那种壮举。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