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节 格里鲍耶陀夫

插图本俄国文学史 作者:刘文飞 编著


第三节 格里鲍耶陀夫

文学史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一些作家,他们传世的作品不多,甚至只有一部,然而它却是一部不朽之作。在俄国文学中,格里鲍耶陀夫(1790/1795—1829)就是这样一位“一部作品的作家”,他的不朽之作就是四幕诗体喜剧《聪明误》(又译《智慧的痛苦》)。

格里鲍耶陀夫学识丰富,于1806—1812年间在莫斯科大学的文学、法学和数学等三个系中学习,并获得学位,他精通多门外语,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军人、外交家和政治活动家。他曾在1812年战争期间投笔从戎,1817年进入俄国外交部工作,由于卷入一场决斗,他被安排出使国外,前往波斯。1828年,他以大使的身份再次被派往德黑兰,赴任途中他在梯弗里斯(今第比利斯)逗留,爱上他的朋友、格鲁吉亚诗人恰夫恰瓦泽的女儿尼娜,两人迅速成婚,度完蜜月之后,新郎前往波斯,不久却在波斯人袭击俄国使馆的事件中被打死。格里鲍耶陀夫的遗体被运回俄国,当时随大军前往俄土战争前线的普希金曾与格里鲍耶陀夫的灵柩相遇,并在他的《阿尔兹鲁姆旅行记》中记叙了当时的场景。格里鲍耶陀夫被安葬在第比里斯附近一座山上的修道院里,他的遗孀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样的话:“在俄国的记忆中,你的智慧和事业永垂不朽,可我的爱情为何也比你活得更久?”

格里鲍耶陀夫(版画,作者不详)

《聪明误》的创作大约开始于1822年,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间,格里鲍耶陀夫经常在莫斯科和彼得堡的沙龙里朗诵此剧,并不断修改。这部讽刺现实的戏剧虽然一直无法发表或上演,可它的手抄本却不胫而走,据说多达万余份。《聪明误》写的就是一个“聪明人”在愚蠢的俄国可能遭遇的命运,这部作品的题目很容易让人想起索福克勒斯的《俄狄甫斯》中的那句名言:“当聪明没有用处的时候,做一个聪明人真是可怕啊!”全剧由两个线索交叉而成:一是“聪明人”恰茨基、“蜜糖”莫尔恰林和“女皇”索菲娅之间的三角爱情关系;一是从国外归来的“疯子”恰茨基与俄国庸俗、堕落的上流社会的冲突。格里鲍耶陀夫自己曾说,在他的这部戏剧中,“25个傻瓜在反对一个思维健全的人”。恰茨基在现实中的处处碰壁,折射出了这个现实的恶劣;恰茨基被包括他所爱的索菲娅在内的所有人视为“疯子”,更说明了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残忍;恰茨基最后的愤然离去,则已经在昭示某种变革现实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了。恰茨基的形象是俄国文学中的一个先声,一方面,他是一个为环境所排斥、所不容的“多余人”;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不懈追寻生活真理的赤子,在他之后的奥涅金(普希金的《叶夫盖尼·奥涅金》)、毕巧林(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罗亭(屠格涅夫的《罗亭》)、安德烈公爵(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维尔希洛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少年》)等,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恰茨基的性格基因。

在俄国文学中,格里鲍耶陀夫在《聪明误》中第一个真正地做到了“像说话一样写作”,他的戏剧语言生动传神,富有个性色彩,其中的许多台词都变成了俄国家喻户晓的谚语。

法穆索夫、斯卡洛茹布和恰茨基(《聪明误》插图,卡尔多夫斯基作,1913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