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一 五言古诗

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 作者:蘅塘退士 编;金性尧 注


卷一 五言古诗

张九龄

作者介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长安进士,为右拾遗。开元间拜中书舍人,复迁中书令。后贬荆州长史。他以词臣而为贤相,以正直敢言见称。曾劾安禄山狼子野心,玄宗却说他“误害忠良”;又见忌于李林甫。据《开元天宝遗事》,玄宗欲以李林甫为相,乃召九龄问可否,九龄便直说将来要“祸延宗社”,玄宗因而“不悦”。在罢相之后四年,他就死了。时人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张九龄而相李林甫,是政局治乱的分界。后世谈到他的诗文,也必与他的品节并论。

他的诗劲炼质朴,寄托深远,洗尽六朝铅华,《唐音癸签》评为“首创清淡之派”。对王孟诗派也颇有影响。

感遇 二首

兰叶春葳蕤1,桂华秋皎洁2。欣欣此生意3,自尔为佳节4。谁知林栖者5,闻风坐相悦6。草木有本心7,何求美人折8

1 兰,指兰草,即泽兰,属菊科,花白色,与属兰科之兰不同。葳蕤(ruí),枝叶纷披貌。

2 华,开花。

3 欣欣句,指草木饱含生机。

4 自尔,犹自此,自然地。意谓春秋二季,因兰桂之花叶纷盛,便生意蓬勃,自成佳节。喻贤人和良时关系的密切。

5 林栖者,林中人。

6 闻风,闻到香气。坐,因。悦,指由爱赏而采摘。意谓闻风相悦,实出意料,也嫌多事。

7 本心,天性。

8 草木两句,意谓自己本怀不求虚荣的志趣,希望不要来摧折他的“本心”。美人即上林栖者。

说明

开元二十五年(737),作者贬荆州长史,《感遇》即作于此时,原诗共十二首,此处选了二首,后人常将它与陈子昂的《感遇》并论。他们的时代相近,行径也相类,诗的寓意立境又上接阮籍的《咏怀》。诗中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的襟怀,但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据郑处晦《明皇杂录》记载,张九龄知道李林甫要中伤他,便写了一首《归燕》诗,末两句云:“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李览后“知其必退,恚怒稍解”。他当时的处境不难想见。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1,自有岁寒心2。可以荐嘉客3,奈何阻重深4。运命唯所遇5,循环不可寻6。徒言树桃李7,此木岂无阴8

1 岂伊,岂惟。

2 岁寒,《论语·子罕》,记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往往作为砥砺节操的比喻。前首中的草木之心,也即这里岁寒心之意。

3 荐,进献。嘉客,佳宾。

4 奈何句,喻阻力多重,使抱负无从直达。

5 运命句,意谓只能按着命运随遇而安。

6 循环句,感慨之余,惟有看作周而复始的自然之理一样,其中道理实没法追究。作者本来位至宰相,也得到玄宗的信任,很想在政治上发挥抱负,后因李林甫谗陷而遭排挤。两句当是隐指这段经历。

7 树,种植。《韩诗外传》记赵简子语:“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当是用此典。

8 此木句,意谓橘树难道不会成阴。阴,同“荫”。

说明

橘是嘉木,屈原曾作《橘颂》自喻其志。荆州州治江陵,又是屈原故国楚之郢都。橘产南方,作者也是南人。桃李媚时,丹橘傲冬,诗以此喻邪正自有分别。

李 白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出生于中亚碎叶城(前苏联吉尔吉斯境内,唐属安西都护府)。中年时曾住过山东,故杜甫诗中有“汝与山东李白好”句。天宝元年(742),因友人吴筠之荐,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实是皇家的清客,玄宗度曲,就命他填制新词。后因侮弄宦官高力士,得罪宠妃杨玉环,遂被排斥,离开长安,漫游江湖。

安史乱时,入肃宗弟永王李璘幕。永王被杀,牵连李白,先被囚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狱中,后责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在巫山途中遇赦得释。最后病死于当涂(今属安徽)。元和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曾去访查李白墓及其后人,只访得孙女二人,却已嫁与农家。范氏感怆之余,便依照李白遗愿迁葬于青山之西。“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另一个诗人白居易的这两句诗,更为他前辈的寂寞身后增添了悲凉气氛。

李白的一生是流离失意的一生,却又是曲折离奇的一生,《新唐书》本传中的“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这寥寥数语,多少刻画了他生平的一面。他笔下那些侠客行径,也有着自己的影子。此外,他还求仙炼丹,嗜酒爱游。酒成为他创作生活中一个重要力量。宣城的一个善于酿酒的纪姓老人死了,他就写了“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的诗来哀悼他。他的道家思想,则又与他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有些关系。他参加永王幕,也可以和他爱纵横术联系起来。刘熙载《艺概》也指出:“太白早好纵横,晚学黄老,故诗意每托之以自娱。少陵一生却只在儒家界内。”而纵横与黄老之间又是相互交通的。他憎恶权贵,嘲笑腐儒,蔑视流俗,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却接近下层人民,“穷与鲍生贾,饥从漂母餐”。他率真磊落,并不忌讳曾经受村妪馈食,与商贾共事,反而带着感情怀念他们。这一连串的社会实践,又加浓了他作品的语言色泽和生活气息。他的脚印遍及名山大川,峨嵋夜月、巫峡啼猿、庐山瀑布、齐鲁风沙,这种种似画似梦的景物,又加深了他对吾土吾民的情爱。也正由于这些诗篇,使今天的万千读者,还能够跟着他的笔底山河而神游魂驰。而且,这些诗篇又体现了“语言个性化”的特色,“黄河之水天上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疑是银河落九天”,虽然万变,仍不离宗,一眼看去就是李白写的,就有“非太白不能道”的共同感受。沈德潜谓之“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卷舒,从风变灭”(《说诗晬语》)。

但是,他性格中豪放通脱的深处,却也径通着颓废放荡、玩世不恭的另一端,即轻率多于严谨。以诗的内容而论,反映民生疾苦、社会矛盾,令人感到沉郁苍凉的就不及杜甫之多。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1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2,苍苍横翠微3。相携及田家4, 童稚开荆扉5。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6。欢言得所憩7,美酒聊共挥8。长歌吟松风9,曲尽河星稀10。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11

1 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唐时士人多隐居此山。斛(胡hú)斯山人,当是一个隐士。斛斯,本北朝胡姓。

2 却顾,回望。

3 翠微,青翠的山坡。

4 相携,当是李白下山后路遇斛斯山人,遂相偕至其家。及,到。田家,指斛斯山人家。

5 荆扉,柴门。

6 青萝,此处泛指常自树梢悬垂的植物。行衣,行人的衣服。

7 得所憩(气qì),指留宿置酒。

8 挥,举杯。

9 松风,当指古乐府琴曲之《风入松》。也可作歌声随风而入松林解。

10 河星稀,银河中的星光已经稀微,意谓夜已深了。

11 机,世俗的机心。

说明

平平常常的事物,随随便便地写来,在一座绿色世界中(从碧山到松风),却又有诗人自己的真实感情在里面,故而末句的“陶然共忘机”,就觉得不是一种浮文套语。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1。暂伴月将影2,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3

1 举杯四句,由于月不解饮,影徒随身,就越发显出了孤独感。蘅塘退士评云:“月下独酌,诗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又,陶潜《杂诗》有“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句,李诗即用其意。三人,指作者自己,月,影。

2 将,偕,和。

3 永结两句,其实要倒转来讲,意谓只有将来远至天上,才能永远尽情而游,不再分散。无情,犹尽情,忘情。相期,犹相约。邈,远。云汉,天河,此处指天上。

说明

原诗共四首,这是第一首。影子是“我外之我”,和生命一同存在,一同消失,所以容易唤起敏感的诗人种种遐想,陶渊明就以形影神为题写过三首诗,其中的“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云云,也可能为李白所用,借此倾吐他独酌无亲时的孤傲寂寞心情。

春思

燕草如碧丝1,秦桑低绿枝2。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3。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4

1 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诗中征夫所在地。

2 秦,今陕西。燕地寒冷,生草迟于较暖的秦地,故当燕草还像青丝一般时,秦桑却已茂盛得低垂了。

3 妾,古代妇女自称。这两句是“流水对”,意思是说,当你看到碧草而想还家时,正是我见桑树而断肠。

4 罗帏,丝织的帘帐。

说明

诗写夫妇两人分处异地,一个春光来得早,一个却迟些,但相思的真切却是易地皆然。妻子估计丈夫只要一触及春的气息,一定会急于想归来,正由于她是这样期许丈夫,信任丈夫,所以连春风也不让它吹入罗帏,因为她和春风素不相识。诗是虚构的,却为读者塑造了这样一对忠实相爱的夫妇典型。

杜甫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出生巩县(今属河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自吴越漫游归来,赴东都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取。天宝三载(744),初次遇李白于东都。后又赴长安应征召,因李林甫的把持,与元结一同落第,所以终身未成进士。后曾向玄宗三次献赋,以文干禄,这些赋自然难以写得好。天宝十四载,拒受河西尉,后改任率府参军。幼子即在这一年饿死。安史乱起,辗转兵间,曾任肃宗朝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得罪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而去。经秦州而入蜀,构草堂于成都,从此草堂就和杜甫结合在一起,一同经受怒号的秋风。但他在草堂实际生活的时间不过一年多,因中间曾避居梓州。入剑南节度使严武幕时,曾授检校工部员外郎,世因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打算到郴州去依靠舅父崔伟,不料途中阻水,风痹加剧,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他的绝笔为《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指京都)深。”对于当时的军阀混战,危及京都的动荡局面,他还是十分耽心,最后两句的“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则又写出贫病中已乏炼金之术,无法妥筹家事,善处身后了。

杜甫祖父审言病危时,曾对问病的宋之问等说:“但恨不见替人!”(《新唐书》本传)可是杜甫不但做了他祖父的替人,还自豪地对他儿子宗武说过:“诗是吾家事。”

他死后,家属因无力营葬,只好旅殡于岳州。儿子宗武,后也流落湖湘而死。临终,曾命其子嗣业给杜甫迁葬,也因家贫而未成。直到元和中,才移葬于首阳山下杜审言墓旁。李杜两大诗人的身后,竟凄惨到这样地步。宋人徐介《耒阳杜工部祠堂》诗云:“故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有了杰出的人才而不知道爱护纪念,这就说明当时的时代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

杜甫是一个严肃的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热情的诗人,虽然他参加实际的政治生活时间,总起来不过三年,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却是贯串始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这些都是他三十岁前作品,却已表现出他的政治抱负和创作锋芒。相对说来,李白的出世思想多些,杜甫的入世思想多些,也比较现实些。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使百姓温饱,风俗淳厚;希望有广厦万间来大庇寒士,免得雨漏床头,彻夜不眠。所以他也不大讲究虚幻缥缈的神仙佛道。而他的政治热情和生活态度又较为一致,很少有轻薄的绮艳语句,对妻儿弟妹也有着深挚之爱。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毋宁说,积极的一面多于消极的一面。缺点是拘谨,不像李白那样敢于突破。

历来封建士大夫中,也有不少描写民间疾苦的诗文,除了其中装腔作势、自表“仁爱”外,某些较好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和人民的痛痒隔了一层,多少有些像旁观者似的,杜甫就不同,和人民的距离就少些,好多作品,使人真有相濡以沫、相呴以湿之感。这原因,固然由于他自己也饱经忧患,因而对人民的苦乐也有更深刻敏锐的了解与体会,所谓己饥己溺,也促使他逐渐确立了对人民的态度。然而自安史之乱至唐朝灭亡,类似杜甫那样的出身学养、那样流离困顿的封建士大夫不止一个,为什么他们在创作上不能达到杜甫那样的成就,他们的作品为什么不能使后世的读者那样感动?万方多难、千家野哭的客观历史是人人心中共同感受的,但倾诸纸墨,使读者感到如泣如诉,引起强烈共鸣的却不是人人笔下所有。从这一意义上说,就不能不感到杜甫之难能可贵了。

望岳1

岱宗夫如何2,齐鲁青未了3。造化钟神秀4,阴阳割昏晓5。荡胸生曾云6,决眦入归鸟7。会当凌绝顶8,一览众山小9

1 望岳,杜集中以“望岳”为题的共三首,余二首一写西岳华山(卷六),一写南岳衡山(卷二十二)。

2 岱宗,泰山别名岱,因其居五岳之首,故曰岱宗。夫(扶fú),语助词。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四云:老杜诗凡一篇中皆工拙相半,“《望岳》诗无第二句,而云岱宗夫何如,虽曰乱道可也”。说得很有道理,我们还可举出《咏怀古迹》中的“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两句来。

3 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家名,都在今山东境内。齐在泰山北,鲁在泰山南。未了(liǎo),无穷无尽。意谓泰山横跨齐鲁,故青翠的峰峦望个不尽。明王嗣奭《杜臆》云:“语未必实,而用此状岳之高,真雄盖一世。”

4 造化句,意谓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在泰山了。造化,万物的主人之意。钟,赋予,集中。

5 阴阳,阴指山后(山北),日光不到,故易昏;阳指山前(山南),日光先照,故易晓。在同一山区内,而光线如此幽明不同,足见泰山之高大。割,分划。

6 荡胸句,意谓望着山中云气层起,不觉心胸爽朗,就像云气在胸间波荡一样。曾,通“层”。

7 决,裂开。眦(恣zì),眼眶。入归鸟,山高鸟小,远望归鸟,几乎睁得眼睛也裂开了。这是一种夸张说法,实是“极目”意。入,“入目”之“入”。

8 会当,终当,总有一天。凌,跃上。

9 一览句,用《孟子·尽心》“登泰山而小天下”意。

说明

作者在洛阳下第后,曾探其父杜闲于兖州司马任上,乘便游兖州一带名胜。这诗大约写在这段时间。诗题叫“望岳”,第七句也说“会当凌绝顶”,可见只是瞭望,并未登顶,故也从“望”字上着意,而山的形势和作者抱负,也就毕现于诗中。到大历初,他的《又上后园山脚》一诗中曾云:“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日观为泰山东南岩,似乎后来还是上去。一说即这一次。但他以“望岳”为题的尚有望西岳、南岳二首,皆望而未登。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齐鲁青未了’五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后来惟退之‘荆山已去华山来’七字足以敌之。”

赠卫八处士1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2。今夕复何夕3,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4。访旧半为鬼5,惊呼热中肠6。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7。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8,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9。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10。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11。明日隔山岳12,世事两茫茫。

1 卫八处士,名不详。旧注或以为是卫宾,非。八,排行第八。处士,隐居不仕的人。

2 动,动辄,往往。参(深shēn)与商,参星在西方,商星在东方,当一个上升地面,一个即下沉地平线下,故不相见。

3 今夕句,《诗经·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4 苍,灰白。

5 访,打听。

6 热中肠,内心激动。

7 君子,指卫八处士。

8 怡然,和悦貌。父执,父亲的挚友。执,执友(志同道合的朋友)的省称。

9 间(建jiàn),搀合。黄粱,黄小米。黄粱味香于白粱。

10 累,接连。十觞,犹十杯,极言主人的殷勤。

11 故意,故交的情意。

12 山岳句,意谓明天彼此又要为山岳隔开(指分手)。山岳,指西岳华山。

说明

作者于乾元元年(758)贬华州司功参军,冬末赴洛阳,次年又从洛阳返华州任所,路中遇卫八处士。这时战乱之余,又值荒年,杜甫自己也拾橡栗、掘黄独(土芋)以充饥。一旦逢到二十年不见的老朋友,还殷勤地端出香味浓郁的春韭、黄粱,自然又欣慰又感慨。诗中的“访旧半为鬼”,点出了时代背景;“世事两茫茫”,又耽心着国家前途。以忧患余生(时年四十八)而话家常,故而句句是真情实感。

佳人

绝代有佳人1,幽居在空谷2。自云良家子3,零落依草木4。关中昔丧乱5,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6,不得收骨肉7。世情恶衰歇8,万事随转烛9。夫婿轻薄儿10,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时11,鸳鸯不独宿12。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13。侍婢卖珠回14,牵萝补茅屋15。摘花不插发16,采柏动盈掬17。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18

1 绝代,冠绝当代。汉乐府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此似用其意。

2 空谷,衬托佳人的清寂而孤高。

3 良家子,好人家的儿女。古代女子也叫“子”。

4 零落,飘零沦落之意。

5 关中,当时函谷关以西也称关中。此句实指安禄山陷长安事。

6 官高,应上句的“良家子”。

7 收,聚合。

8 世情句,意谓母家因兵乱而衰败,她自己也被势利的世俗所嫌弃。

9 转烛,烛光随风转动,比喻世态摇摆易转。

10 夫婿,古代妇女也称丈夫为婿。

11 合昏,即夜合花,豆科,因其叶入夜即合而得名,故曰“尚知时”。

12 鸳鸯,水鸟,常雌雄相随。两句自叹不如花鸟。

13 在山两句,诗意着重在上句,意谓由于自己志节坚贞,故能如在山泉水之清,反之就要污浊了。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云:“仇注谓守正清而改节浊也。他说皆未当。”似是。

14 卖珠,喻穷困。

15 萝,此处泛指常自树梢悬垂的植物。

16 摘花句,意谓无心修饰。

17 采柏句,柏常绿不凋,古常以喻妇女的贞节。动,动辄,往往。盈掬,一满把。两手捧取叫“掬”。

18 修竹,长竹,与上句“翠袖”相映照。这两句,从女主人的外形到内心,都给人以“挺立”的感觉。

说明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当是虚构,却自有寄托,也可能偶有此人,又投上诗人自己的影子。因为这时诗人正当贬官后寄居秦州,生活非常艰困。舍此不论,单就全诗本身看,也写出了战乱时代一个出身良家的妇女的不幸遭遇:兄弟被杀害了,丈夫又遗弃她,于是她在社会上也孤立了;然而她始终坚守劲节,决心做清澈的在山泉水。

梦李白 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1。江南瘴疠地2,逐客无消息3。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4。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5。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6。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7?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8。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9

1 死别两句,意谓已为死别而吞声了,如今又为生别而常常悲伤。实写生离死别之痛。吞声,犹泣不成声。

2 江南,意即南方,有别于较高爽的北方。瘴疠地,李白流放的西南地区,因其湿热蒸郁,旧时以为易致疾病。

3 逐客,被流放的人,与下“故人”都指李白。无消息,这时杜甫只知李白遭流放,还不知道他已得赦,故下云“君今在罗网”。

4 明我句,说明这是因我常想念的缘故。明,表明。长相忆,即上“常恻恻”。

5 恐非两句,怀疑李白已死,故魂也不是平常的神魂了。只是道路遥远,真相难明。平生,平素。

6 枫林青,指李白所在。关塞黑,指杜甫所在秦陇地区。两句是设想魂来魂去的景状。

7 君今两句,因为李白既在“罗网”,所以连他神魂往来,也使杜甫发生疑问。语意实甚沉痛。

8 落月两句,这是写梦醒后的幻觉。看到月色,想到梦境,李白的容貌仿佛在月光下还隐约可见。

9 水深两句,李白神魂回去,必须经过江湖,故默祝他平安而归,并提醒他不要落在蛟龙口里。蛟龙,喻恶人。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1。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2。告归常局促3,苦道来不易4。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5。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6。冠盖满京华7,斯人独憔悴8。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9。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10

1 浮云两句,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诗意,意谓只见云浮天空,却不见游子到来。游子,指李白。久不至,李杜于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城东分手后,从此即未曾聚首。

2 三夜两句,这是看作李白自己特意来入梦,故更见情亲。

3 告归,告假归来,时间匆促,所以下文说“来不易”。

4 苦道,竭力说道。

5 楫,船桨,也指船。自“来不易”至“恐失坠”,都作为梦中李白的话。

6 若负句,像是枉抱了一生壮志。

7 冠盖,冠冕和车盖,这里指京城的达官贵人。盖,张在车上的伞。

8 斯人,指李白。憔悴,困苦抑郁。

9 孰云两句,意谓谁说天道公平,像李白这样的人不是还受累含屈。恢恢,宽广貌。《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将老,当时李白五十九岁(比杜甫大十一岁)。

10 千秋两句,意谓千秋万岁之名,也不足偿身后寂寞之悲。但仇兆鳌云:“身累名传,其屈伸亦足相慰。”直到这里,杜甫还是以为李白已经死了。

说明

天宝三载(744),李、杜在洛阳初会后,就渐成深交。杜集中就有十多首为李白而作的诗。“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是李、杜友情的纪实;“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是对李白才能的赏识;“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则是对李白生平的高度评价。

这两首诗是听到李白流放夜郎,积思成梦而作。正因为有这样的友谊,所以当李白入梦后,欣慰之余,却又有着不祥的念头,这正说明他对李白爱护之深,在一些泛泛之交身上是不可能有的。“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从这种殷勤的叮嘱里,又说明李白当时的处境是怎样险恶。虽然当时李白并没有死,可是这两大诗人以后就真的不再相见了。

王维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其父迁家于蒲(今山西永济市),遂为河东人。开元九年(721)进士擢第。天宝末,为给事中。安禄山陷两都,遣人将他送至洛阳,迫授伪职。后禄山张宴于长安凝碧池,召集了当时的梨园子弟,王维闻而悲之,作了一首“万户伤心生野烟”的诗。及乱平,对受伪职的人以六等定罪。王维因曾作此诗,其弟王缙又请求削自己官职以赎兄罪,故得特赦,责授太子中允,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早期很感佩贤相张九龄,政治上也有抱负。后来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正直敢言之士受到打击,他也为此沮丧。四十岁后就隐居蓝田辋川。妻亡无子,孑然一身。他本信佛教,晚年更不吃荤腥,不衣文彩,过着“万事不关心”的生活,成为隐士加居士的人物。安史乱后,政局的大动荡、人民的大痛苦,在他诗篇里就很少反映。

他在十五岁就开始作诗,名篇如《洛阳女儿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十六岁、十七岁时作的。但真正能代表他作品特色的,却是晚年的山水诗,寻常的一点云彩、一片竹林、一道溪流,在他笔下都有鲜明的个性,在当时的诗坛开拓了自己的艺术天地,形成了一种流派。

除了诗,他还擅长书画,精通音乐,这和他的山水诗有互相参通之处,因为两者的把握对象都是自然界。善于捕捉印象,是这位自然界猎手的一大本领。但传世的《画学秘诀》,赵殿成以为系后人托王维名之作。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1

圣代无隐者2,英灵尽来归3。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4。既至金门远5,孰云吾道非6。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7。置酒长安道8,同心与我违9。行当浮桂棹10,未几拂荆扉11。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12,勿谓知音稀13

1 綦毋潜,注见后面“作者介绍”。落第,应试未中。还乡,《唐才子传》说綦毋潜是荆南人。王维另有《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诗。

2 圣代,当代的美称。

3 英灵,犹英才。

4 遂令两句,意谓隐士们皆不再隐居了。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过会稽东山。采薇,指殷末伯夷、叔齐采薇西山事,也是指隐居。

5 既至句,意谓已到长安却没有考中。金门,即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对征召来的优异之士皆令待诏金马门。远,指不能进入金马门。

6 吾道非,《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困于陈蔡时,曾对子贡说:“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

7 江淮两句,指綦毋潜渡江淮时正当寒食节,后因落第而留滞京洛,自缝春衣。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或两天。相传为纪念春秋时晋人介之推之自焚死,这一天就不再举火,故称。实是附会。京洛,指洛阳。

8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

9 同心,犹知己。违,分离。意谓心虽同而行踪却相违。

10 行当,将要。桂棹(照zhào),船之美称。棹,船桨,也指船。《离骚》:“桂棹兮兰枻。”

11 未几句,意谓不久就可回到家园。荆扉,柴门。

12 吾谋句,指文章未被主考采用。《左传·文公十三年》记秦人绕朝曾说:“子无谓秦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13 知音,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伯牙乃许为知音。

说明

这首诗是对落第人的反复劝慰,曲为之譬,实是解嘲。这类诗也确实不容易写得好。

蘅塘退士选这类诗,也许有这样用意:让落第的士子们读读,多少可以得到些安慰,并使他们仍然颂念“圣代”,不非“吾道”,如沈德潜所谓“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也说明编选一个普及性选本,就得照顾到各方面的读者对象。当然,在唐人慰下第者的诗中,王维这一首写得算是较有感情的,以它来“聊备一格”,也是经过了缜密的选择的。

送别

下马饮君酒1,问君何所之2?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3。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4

1 饮君酒,请君饮酒。饮(读去声yìn),使动词,使喝。

2 之,往。

3 南山,终南山,即秦岭,在今陕西西安市南。陲,边。

4 但去两句,沈德潜云:“白云无尽,足以自娱,勿言不得意也。”但,只。

说明

旧注疑是送孟浩然归南山之作。则南山应指襄阳南岘山。若无末两句,诗即毫无意味。

青溪1

言入黄花川2,每逐青溪水3。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4。声喧乱石中5,色静深松里6。漾漾泛菱荇7,澄澄映葭苇8。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9。请留盘石上10,垂钓将已矣11

1 青溪,在今陕西勉县之东。

2 言,发语词,无义。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

3 逐,循,沿。

4 随山两句,意谓自黄花川到青溪,途程虽不到百里,山路却千回万转。趣,通“趋”。

5 声,溪声。

6 色,山色。

7 漾漾,水波动荡貌。菱荇,皆指水草。

8 葭苇,芦苇。

9 澹,安静貌。

10 盘石,大石。

11 将已矣,将以此终其身。有感叹意。

说明

“我心素已闲”两句,是心境也是诗境,即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

渭川田家1

斜阳照墟落2,穷巷牛羊归3。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4。雉麦苗秀5,蚕眠桑叶稀6。田夫荷锄至7,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8,怅然吟《式微》9

1 渭川,渭水。

2 墟落,村庄。

3 穷巷,深巷。

4 荆扉,柴门。

5 雉,野鸡。雊(够gòu),雉鸣曰“雊”。秀,麦子吐华曰“秀”。

6 蚕眠,蚕蜕皮时,不食不动,如睡眠状,故曰“蚕眠”。

7 荷,负。

8 即此句,就是这些情景也觉得闲散之可羡慕了。

9 式微,《诗经·邶风·式微》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语,这里表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说明

这些初夏景色其实都极平常,作者也是随手写去,然而诗意盎然。诗中的野老想念牧童,田夫荷锄相见,纯系白描,不事雕绘,读来故也分外亲切。

西施咏1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2?朝为越溪女3,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4,贵来方悟稀。邀人傅脂粉5,不自著罗衣6。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7。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8。持谢邻家子9,效颦安可希10

1 西施,即西子。相传是春秋时越国美女,本苎萝山下卖柴人家女儿。后为越王句践所得,献与吴王夫差,颇受宠爱,最后吴国就为越国所灭。传说如此,实则吴之灭亡另有原因。

2 艳色两句,意谓西施既有此艳色,又怎会永远微贱下去。宁,岂。

3 越溪,指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传为西施浣纱处。一说在苎萝山下,苎萝山又有在诸暨、在萧山二说。

4 岂殊众,难道与众不同。

5 傅,通“敷”,抹。

6 罗,丝织品。

7 怜,爱怜。

8 当时两句,因为西施已选到吴国去了,所以就不会再和当时浣纱的女伴同车而归了。唐汝询在《唐诗解》中则以为“惟恐同列之侔己,畴肯载浣纱之伴与同归乎”。

9 持谢,奉告。邻家子,指传说中的东施,西施的东邻。古代女子也叫“子”。

10 效颦句,相传西施因病捧心而颦,当地的丑女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结果大家都避开丑女。见《庄子·天运》。意思是说,没有西施那样美貌,单是效颦只能令人讨厌。颦,皱眉。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说明

这诗借西施的故事,感慨世情之无常。“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实是一些借机缘而骤贵的幸运儿的写照,而他们受到厚宠的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说明君主无是非之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

孟浩然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年轻时曾隐居家乡鹿门山,以诗自娱。后往长安,应进士试,不第,又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曾入其幕,但时间不长。后病疽死。终身是个布衣。

他的一生,多半在襄阳度过,他的诗歌,也很多以襄阳为题材,故张祜有“襄阳属浩然”之句。

他原来也想有一番建树,“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田园作》)、“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临洞庭上张丞相》)。从这些诗篇看,欲为世用的意愿是很明显的。

愿望落空后,最后还是退隐家园。这在中国的封建士大夫中,这种达与隐的起伏,说是矛盾其实也是统一的,因为这都是儒家立身的两个方面。

他的诗五言最多,也以五言为长。前人曾说盛唐诗人,李杜之外,当推王孟。王孟之诗虽不尽相同,但在描写山水、田园上,自有异中之同,形成一种流派。

秋登兰山寄张五1

北山白云里2,隐者自怡悦3。相望试登高4,心随雁飞灭5。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6。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7。天边树若荠8,江畔洲如月9。何当载酒来10,共醉重阳节11

1 兰山,《孟襄阳集》作万山。兰山在山东临沂或四川旧庆符县,孟浩然皆未到过,应是万山,在今湖北襄阳。诗题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又作《秋登万山寄张文儃》。张五,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以为是张諲,官刑部员外郎,擅书画。张子容则为张八,浩然乡人,两不相蒙。

2 北山,指万山。

3 隐者,指作者自己。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此两句当是用其意。

4 相望句,意谓为了瞻望远人,且试着登上高处。

5 心随句,因登高而见雁飞。

6 兴,指秋兴。

7 时见两句,指归村人由沙滩行来而在渡口歇脚。

8 荠,一种野菜,形容远望中天边树木的细小。

9 洲,水中可居之地。

10 何当,何时能够。载酒,具酒。

11 重阳节,旧以阴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风俗。参见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注。

说明

此诗写秋天登山怀友,希望到重阳那天同来登高饮酒。日暮归雁,唤起愁心;清秋发兴,因引出结句共醉重阳之望。

夏日南亭怀辛大1

山光忽西落2,池月渐东上3。散发乘夕凉4,开轩卧闲敞5。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6。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1 辛大,名未详。大,排行第一。

2 山光,山上的日光。

3 池月,池边的月色。

4 散发,古人平时都束发戴帽,散发表示闲适自在,不受簪冠拘束。

5 轩,这里指窗。卧闲敞,朝幽静宽畅的地方躺着。

6 知音,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伯牙乃许为知音。

说明

孟集中还有几首与辛大有关的诗,另一首是辛大和张七到南亭来找作者一同喝酒。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1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2。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3。之子期宿来4,孤琴候萝径5

1 业师,名叫业的僧人。师,对僧人的尊称。山房,这里指僧舍。丁大,作者另有《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一诗,若为一人,则其人名凤,排行第一。

2 壑,山谷。倏(舒shū),忽然。暝,昏暗。

3 烟鸟,暮烟中的归鸟。

4 之子句,作者原与丁大相约过一天就来,因此抱琴而待,结果却没有来。之子,这个人。宿,隔夜。

5 萝,此处泛指常自树梢悬垂的植物。

说明

诗写待人不至。末句虽未明说,其实没有等着。

王昌龄

作者介绍

王昌龄(690?—757?),字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新唐书》作江宁(今属江苏)人。开元进士,任校书郎,后举博学宏词科。曾一贬江宁丞,再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安史乱起,往江宁,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后晓因贻误军机,河南节度使张镐将戮之,晓哀求曰:“有亲,乞贷馀命。”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晓默然。

他的诗以七绝最好。在同时诗人中,可以和李白七绝争胜的,只有王昌龄。明李攀龙推他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七绝的体制本易为读者吟诵欣赏,通过他的流畅的语言、明快的节奏、蕴藉的词意,这一诗体更显出它的特色。似乎也可以说,没有这些七绝,他在盛唐诗坛上不可能享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盛名。

薛用弱的《集异记》,记开元中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饮于旗亭,令伶人唱曲,于王诗就唱“寒雨连江”和“奉帚平明”二诗。这记载虽不可靠,但说明这两首诗在当时已风行于社会。

他的七绝,多写边塞哀愁和闺中幽怨,后者也包括宫怨。在封建社会中,民间也好,宫廷也好,妇女们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难言的苦痛。王昌龄就以同情的态度、奇特的构思揭开了她们的灵魂世界,让她们有一个倾吐的机会。这种题材,如果抒情上没有本领,就很难写得好。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1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2。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3。荏苒几盈虚4,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5,是夜越吟苦6。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7

1 从弟,堂弟。《全唐诗》“弟”字下有“销”字。斋,书室。山阴,在今浙江绍兴市。少府,官名,这里指县尉,主缉捕盗贼。唐代科第出身的士人也任之。

2 帷,帘帐。

3 清辉两句,指水木之光影在月下交映窗户。澹、演漾,皆水摇荡貌。

4 荏苒(染rǎn),同“冉冉”,指时间的推移。几盈虚,经过几次的月圆月缺。

5 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慕的人。这里指崔少府。

6 越吟,楚国庄舃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这是以越切山阴,意谓想必在越中苦吟诗篇。

7 千里两句,意谓崔少府的名声到处皆知,就像兰杜的香气,虽隔千里也会随风吹来。共,一作“其”。兰杜,兰花和杜若,都是香草。

说明

孟浩然有《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及《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后一首中有云:“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王士禛《唐贤三昧集》以王昌龄诗中之山阴少府,即孟诗中之崔国辅。国辅,《唐才子传》作山阴人,《全唐诗》作吴郡人。开元时曾应县令举,授许昌令。唐殷璠《河岳英灵集》收有他《渡浙江问舟中人》,末云:“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本诗中的山阴崔少府可能就是崔国辅。

丘为

作者介绍

丘为,嘉兴(今属浙江)人。天宝进士,官至太子右庶子。约生于武则天长安初年。《唐诗纪事》说他活了九十六岁。与王维、刘长卿等相友善。

他的“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题农父庐舍》),比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说在前头。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1,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2,窥室惟案几。若非巾柴车3,应是钓秋水4。差池不相见5,黾勉空仰止6。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7。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8,何必待之子9

1 茅茨(词cí),茅屋。

2 扣关,同“叩关”,敲门。

3 巾柴车,这里是乘车出游之意。巾,作动词用,指戴幅巾。柴车,粗劣的车子,这里指隐士之车。

4 钓秋水,用《庄子·秋水》篇中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典。

5 差(雌cī)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是此来彼往,交叉而过之意。

6 黾(敏mǐn)勉句,意谓原是殷勤而来,却不得见,所以徒兴仰望之思。黾勉,这里是殷勤的意思。仰止,仰望。止,语助词。

7 及兹两句,意谓对着这雨中草色,窗里松声的幽雅景物,自足荡涤心胸。契,惬合。

8 兴尽句,晋王徽之(字子猷)居山阴时,曾于雪夜乘舟至剡溪访戴逵(字安道)。既临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见《世说新语·任诞》。

9 之子,这个人,指隐者。

说明

作者原以为主人在山上,等走到茅屋,才知不在,未免有些怅惘,但周围的草色松声,却使他有“看竹何须问主人”之感,也给人以“客中见主”的意味。末了的两句,只是说明两人未晤面,并非真像王徽之那样存心不想碰到戴逵。

綦毋潜

作者介绍

綦(其qí)毋(复姓)潜,字季通,一作孝通,《唐才子传》作荆南人。荆南,唐方镇名,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县。开元进士。由宜寿尉入为集贤待制,迁右拾遗,终著作郎。后见兵乱,遂归隐江东别业。他落第时,王维曾有诗慰之,已见本书。韦应物诗称其“满城怜傲吏,终日赋新诗”。李颀诗称其“夫子大名下,家无钟石储”。他的为人,可于此约略知之。

他的诗清丽幽秀,又善写方外之情,《题灵隐寺山顶禅院》中“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两句,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推为“历代未有”。

春泛若耶溪1

幽意无断绝2,此去随所偶3。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4,隔山望南斗5。潭烟飞溶溶6,林月低向后7。生事且弥漫8,愿为持竿叟9

1 若耶溪,注见本卷王维《西施咏》。

2 幽意句,意谓隐居之念一直不曾中断。

3 随所偶,即随遇而安之意。偶,遇。刘熙《释名·释亲属》:“二人相对遇也。”

4 际夜,至夜。壑,山沟。

5 南斗,即斗宿,因就北斗来说其位置在南。

6 潭烟,水气。溶溶,浓密貌。

7 林月句,夜深月沉,舟泛于前,故觉月低而向后。

8 生事句,意谓看到溪水而兴世事茫茫之感。生事,人事,世事。且,尚。弥漫,渺茫无尽。

9 愿为句,意谓愿终老于水乡。竿,指钓竿。

说明

船乘晚风吹入溪口,就此放乎中流,转西壑而望南斗;这种随遇而安的行程,似乎也象征作者这时的心情。

常建

作者介绍

常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今属江苏)尉。一生仕宦颇不得意,终于一尉,遂浪迹山水,最后移家隐居鄂渚。诗也多写山水田园,间有边塞之作。

殷璠《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并称为“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像《题破山寺后禅院》之类,大概就是旨远兴僻之作。

常建的籍贯,《全唐诗》未书。《唐才子传》作长安人。但他的《落第长安》诗有“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语,则似非长安人。说见傅璇琮先生《谈新编本〈唐诗选〉的一些问题》(《文学评论丛刊》第三期)。

宿王昌龄隐居1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2,药院滋苔纹3。余亦谢时去4,西山鸾鹤群5

1 王昌龄,见本卷的“作者介绍”。

2 宿,喻夜静时花影如眠。

3 药院,种芍药的庭院。滋,繁衍。

4 谢时,辞去世俗之累。

5 鸾鹤群,与鸾鹤为伍。鸾鹤,古常指仙人的禽鸟。

说明

据《唐才子传》,常建于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登科,后寓鄂渚(今湖北武昌),招王昌龄、张偾同隐。此诗之“隐居”,不知是否指在鄂渚者。他另有一首五古《西山》,中云:“林昏楚色来,岸远荆门闭。”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注诗题“西山”为武昌西的樊山,则本篇“西山鸾鹤群”之“西山”当即其地。

岑参

作者介绍

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父亲岑植,曾两任刺史,但在岑参少时即死去,乃从兄受学,刻苦读书。天宝进士。初为小官,后充安西节度使府掌书记及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大历初任嘉州刺史,后又罢官。卒于成都旅舍。新旧《唐书》都无传,其生平略见于杜确的《岑嘉州集序》。

他少经孤寒,早具怀抱,“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西馆》),已可见其志概。两赴边塞之后,他的意气固然舒发了,诗歌也有了新的生命。西北的大沙漠、大风雪、大战役,一齐进入他的眼底,出现他的笔端。他在边塞的时间虽然不长,可是边塞却成为这位沙漠歌手创作生活的沃土。同时,他又以豪迈乐观的气概,歌颂了那些在艰苦荒凉的环境中,镇守着祖国西北的将士们。唐室的“军威”也通过他的诗流传发扬。旧时诗文评中有所谓“阳刚”的境界,正好用在岑参的边塞诗上。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翁方纲说岑诗奇峭为入唐以来所未有,但这种悲壮奇峭,却又是在语言的明朗、音节的浏亮的基础上形成的。杜确序中说:“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所以能够深入社会的下层,以至当时的少数民族,这种既奇峭又通俗的特色,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1

塔势如涌出2,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3,蹬道盘虚空4。突兀压神州5,峥嵘如鬼工6。四角碍白日7,七层摩苍穹8。下窥指高鸟9,俯听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10。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11,万古青12。净理了可悟13,胜因夙所宗14。誓将挂冠去15,觉道资无穷16

1 高适,见卷四“作者介绍”。薛据,荆南人。《唐诗纪事》作河中宝鼎人。开元进士,终水部郎中。晚年终老终南山下别业。慈恩寺,在今陕西西安市。本唐高宗为太子时纪念其母文德皇后而建,故曰慈恩。浮图,本是梵文佛陀的音译,这里指佛塔。慈恩寺塔,即大雁塔,高宗永徽三年(652)僧玄奘建,今为西安名胜。

2 塔势句,《妙法莲华经·宝塔品》谓佛前有七宝塔,从地涌出。此用其语,意谓突起于平地。

3 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

4 蹬道,塔的石级。

5 突兀,高耸貌。神州,犹中国。

6 峥嵘,也是高耸貌。鬼工,意谓非人力所能建成。

7 四角句,意谓塔高到挡住了太阳。四角,塔的四周。

8 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摩苍穹(穷qióng),可与青天相摩擦。

9 下窥句,对飞鸟本应仰看,这里却是下窥,其塔之高可知。

10 宫观(贯guàn)句,从上下三句东西北看,这宫观当在南面。宫观,犹宫阙。玲珑,灵巧。

11 五陵,本指汉代五个皇帝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皆在长安北面。这里指长安附近地带。

12 濛濛,苍润貌。

13 净理,指佛理。净土之净。了,了然,明白。

14 胜因,善缘。夙,素来。

15 挂冠,辞官。

16 觉道,佛道。梵文“佛”的原意本为“觉者”。资,应用。

说明

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秋。题目中举了高适、薛据,实际同登的还有杜甫和储光羲。五人皆有诗,惟薛诗已佚。沈德潜以为“登慈恩寺塔,少陵下应推此作,高达夫、储太祝皆不及也”。杜诗的“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云云,确是压倒余子。

诗极写佛塔之高。四面眺望,又各有胜处,东面是群峰,南面是离宫,西面是秦关,北面是五陵。也因为是佛塔,故于登览之余,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恐也是旧文人摇笔即来的积习,未必真是心里这么想,其实可以“万古青濛濛”句作结。

元结

作者介绍

元结(719—772),字次山。鲁山(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安史乱起,曾逃难入猗玗洞。后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颇立战功。代宗时,任道州刺史。终容管经略使。

他在政治上实行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对当时的民生疾苦,通过实际措施予以关心同情,如替当地人民营舍给田,轻徭薄赋,因而流亡归者万余人。在创作上则实践了他的诗歌必须有助于现实,反对“拘限声病,喜状形似”(《箧中集》序)的倾向,所以他自己写的诗也朴质通俗,不剪不伐,甚至令人感到枯拙。

他的《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就是他对人民态度和创作态度的具体表现。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次山诗令人想见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其疾官邪,轻爵禄,意皆起于恻怛为民,不独《舂陵行》及《贼退示官吏》作,足使杜陵感喟也。”这话还是符合元结生平的。

贼退示官吏1有序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2,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郡,不犯此州边鄙而退3。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昔年逢太平,山林二十年4。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5。井税有常期6,日晏犹得眠7。忽然遭世变8,数岁亲戎旃9。今来典斯郡10,山夷又纷然11。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12。使臣将王命13,岂不如贼焉。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14。思欲委符节15,引竿自刺船16。将家就鱼麦17,归老江湖边。

1 贼,旧时也贬称抗官起事者。

2 西原,在今广西境。道州,今湖南道县。

3 永,指永州(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区)。郡,应作“邵”,指邵州(今湖南邵阳市)。两处皆近道州。边鄙,边境。

4 山林句,指隐居时。

5 壑,山谷。

6 井税,井,原指所谓“井田”。据说古代将九百亩地分为九区,中为公田,余为八家私田,八家又共耕公田。因其形如“井”字,故名。这里借指赋税。

7 晏,晚。

8 世变,指安史之变以来的战乱。

9 亲戎旃,参加军事生活。指作者于肃宗乾元二年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参与对叛军之战。戎旃,军帐。旃,通“毡”。

10 典,治理。斯郡,指道州。

11 山夷,指“西原蛮”,实即当时山居的少数民族。

12 见全,指道州未受进攻而得保全。

13 使臣,指朝廷派遣的催征官员。将,奉。

14 谁能两句,意谓怎能绝了人民生计而犹作时世的贤臣,也即欲为时世贤者即不能绝人命。谁能,犹怎能,岂能。

15 委符节,意即弃官而去。委,弃。符节,古使臣出行持符节以示信,唐代刺史也加号持节。他的《舂陵行》中也说:“安人天子命,符节我所持。”

16 刺船,撑船。

17 将,带领。

说明

代宗广德元年(763)癸卯十二月,“西原蛮”攻陷道州城。次年五月,元结到道州刺史任。七月,“西原蛮”攻永州,破邵州,却不再犯道州,因作此诗。他另外还写过一首《舂陵行》,也是记述此次变乱。两诗的主旨,实是说官比“贼”凶。当时的老百姓已经到了“大乡无十家,大族无单羸。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舂陵行》)的地步,可是官吏们还要勒索;勒索不得,鞭挞随之而下。故他之褒“贼”,正是为了贬官。

两诗朴质平实,没有矫饰作态地方。说明好诗必然是真实的,好官也应当是爱民的。

施补华《岘佣说诗》云:“诗忌拙直,然如元次山《舂陵行》《贼退示官吏》诸诗,愈拙直愈可爱。盖以仁心结为真气,发为愤词,字字悲痛,《小雅》之哀音也。”

韦应物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他一生的经历极为复杂。十五岁时即为玄宗侍卫。其《温泉行》之“北风惨惨投温泉,忽忆先皇巡幸年。身骑厩马引天仗,直至华清列御前”,即指此。在《逢杨开府》一诗中,对他年轻时的放浪生活曾有很坦率的陈述。因遭人轻视,便折节读书。后任洛阳丞,军士中有倚恃宦官势力专横虐民的,曾被他扑打,治之以法。其后任鄠县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终苏州刺史。大约德宗贞元七、八年间卒于苏州,惟已罢任。

他有意学陶,写了许多山水田园诗,但他又身经玄宗至德宗四朝,目睹安史之乱后,继之以藩镇骄横,郡县残破,流民遍地,因而也写了一些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如《观田家》《采玉行》《答崔都水》等。刘熙载《艺概》曾将元(结)韦并提,因两人皆学陶,而“忧民之意”又有相似处,并以韦之《高陵书情》与元之《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相比。但在艺术上,韦却胜过元。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1

兵卫森画戟2,燕寝凝清香3。海上风雨至4,消遥池阁凉5。烦疴近消散6,嘉宾复满堂7。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8。理会是非遣9,性达形迹忘10。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11。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12。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吴中盛文史13,群彦今汪洋14。方知大藩地15,岂曰财赋强?

1 郡斋,指苏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燕,通“宴”。

2 森,森列。画戟,官署的一种仪仗。戟,一种能直刺横击的兵器。

3 燕寝,本指休息安寝的地方,这里指私室,即上“郡斋”。此燕字也通“宴”,但义为休息。清香,室中所焚之香。唐李肇《国史补》云:“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在焚香扫地而坐。”

4 海上,东南近海。

5 消遥,通“逍遥”。

6 烦疴,这里是烦躁的意思。疴,本指疾病。近消散,就即消散。

7 嘉宾,佳客。

8 康,安乐。

9 理会句,意谓事物的道理,如能参悟,是非就消释了。

10 达,旷达。形迹,这里指世俗的礼节。

11 鲜肥两句,旧时因禁屠不吃荤腥,故只好吃些蔬菜。幸,希望,这里是谦词。

12 聆,听。金玉章,指客人们的诗篇。

13 吴中,这里指苏州地区。

14 群彦,犹群英。汪洋,众多。

15 藩,本指王侯封地,这里指大郡。

说明

诗为德宗贞元五年(789)在苏州刺史任上作。这时顾况贬饶州司户,途经苏州,韦应物设宴接待,顾况也作了和诗。开头二句,颇为白居易所赞赏。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1

凄凄去亲爱2,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3,残钟广陵树4。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5

1 初发,启程。扬子,渡口名,在今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南,近瓜洲。元大,未详。大,排行第一。校书,唐秘书省及弘文馆均置校书郎,掌校勘书籍。

2 亲爱,指好友。

3 棹(照zhào),船桨,也指船。

4 残钟句,意谓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广陵,今江苏扬州市。

5 沿洄,指处境的顺逆。沿,顺流。洄,逆流。

说明

此诗可能是罢官时作。末二句即景生情,以舟行的颠簸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覆,难以自主。

寄全椒山中道士1

今朝郡斋冷2,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3,归来煮白石4。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5

1 全椒,今属安徽,唐属滁州。王象之《舆地记胜》云:“神山在全椒县西三十里,有洞极深。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此即道士所居也。”

2 郡斋,指滁州刺史官署中的斋舍。

3 涧,山沟。荆薪,柴草。

4 白石,葛洪《神仙传》卷二《白石先生》条,记白石先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这里借喻全椒道士,实是说他生活的清苦。

5 末四句是说,本欲持酒往访,又恐寻不到,故而以诗寄之。瓢,原指剖瓠(葫芦)做成的舀水器。

说明

德宗建中四年(783)夏,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此诗当为次年秋天作。以刺史而欲访一孤寂的全椒山中道士,可见作者还不脱书生本色。

长安遇冯著1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2。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3。冥冥花正开4燕新乳5。昨别今已春6,鬓丝生几缕7

1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

2 灞陵,即霸陵,旧县名,因汉文帝霸陵而得名。

3 采山句,指冯著有归隐山林之意。

4 冥冥,雨貌。《楚辞·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

5 飏飏,通“扬扬”,飞翔貌。燕新乳,意谓燕初生。

6 昨别句,意谓去年一别,今又已春至。昨,也泛指过去。

7 鬓丝,两鬓白发。

说明

韦应物送冯著(河间人,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以为即冯十七)的诗共有四首,其《送冯著受李广州署为录事》一首,有“送君灞陵岸,纠郡南海湄”句。据傅璇琮先生《韦应物系年考证》所考(载《文史》第五辑),冯著曾应广州刺史李勉之邀入幕为录事。此外,卢纶与李端也有涉及冯著的诗,并推得他曾任著作郎及洛阳、缑氏等县尉。其人浮沉下僚,不甚得意,这时大概倦于行役,回到长安,有归隐之意。第七句之“昨别”,或指冯赴广州时在灞陵送别那一回。

《全唐诗》存冯著诗四首。

夕次盱眙县1

落帆逗淮镇2,停舫临孤驿3。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4,雁下芦洲白5。独夜忆秦关6,听钟未眠客7

1 次,停泊。盱眙(虚怡xū yí),唐属临淮郡,今属江苏。地临淮水南岸。

2 落帆,卸帆。逗,停留。淮镇,淮水边的市镇。

3 驿,供邮传人和官员旅宿的处所。

4 人归句,意谓日落城暗,人也回到休息处所去了。

5 芦洲,这里指芦苇丛生的水泽。

6 独夜,孤独之夜。忆秦关,韦应物是长安人,这里实是思乡。秦,今陕西一带。

7 客,指韦应物自己。

说明

韦应物于德宗建中四年(783)夏离长安,秋至滁州,此诗可能是这时作。

诗中写泊岸时已是日暮,因思乡而不能成眠。

东郊

吏舍终年1,出郊旷清曙2。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3。依丛适自憩4,缘涧还复去5。微雨霭芳原6,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7。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8

1 跼,拘束。

2 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3 澹,澄静。虑,思绪。

4 丛,树林。憩(气qì),休息。

5 缘,沿着。涧,山沟。还复去,徘徊往来。

6 霭,迷蒙貌。

7 乐幽两句,意谓自己颇爱这地方的幽静想住下来,却又几次中止,就因公事在身,行迹上还是显得很匆忙。

8 终罢两句,意谓终当辞官在此筑室,平生敬慕陶潜的愿望,到这时就可以接近了。慕陶,指归隐。直,就。庶,庶几,差不多。

说明

韦应物对滁州西涧极为爱赏,屡有题咏。从此诗中的“缘涧”云云及其心情看,似是在滁州刺史任上作。

送杨氏女1

永日方戚戚2,出行复3。女子今有行4,大江溯轻舟5。尔辈苦无恃6,抚念益慈柔7。幼为长所育8,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9。自小阙内训10,事姑贻我忧11。赖兹托令门12,任恤庶无尤13。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14。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15。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16?居闲始自遣17,临感忽难收18。归来视幼女19,零泪缘缨流20

1 杨氏女,指嫁给杨家的女儿。

2 永日,整天。方,正。戚戚,悲伤貌。

3 悠悠,遥远貌。

4 女子句,用《诗经·邶风·泉水》“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意。行,指出嫁。

5 溯,逆流而行。

6 尔辈,你等。无恃,无母。韦妻死于作者在长安任职时,韦集有《伤逝》诗十余首。

7 抚念句,意谓想到此女无母,便益发对她慈爱。

8 幼为句,作者自注云:“幼女为杨氏所抚育。”

9 义往句,意谓既到出嫁年龄,自难留家。

10 阙内训,指自小得不到母亲的训诲。阙,通“缺”。

11 贻,带来。

12 托,依仗。令门,对其夫家的尊称。令,佳。

13 任,信任。一作“仁”。恤,体惜。庶,差不多。尤,过失。

14 资从,嫁妆。周,周到,完备。

15 容止,这里是一举一动的意思。猷,规矩。

16 何秋,何年。

17 居闲,平日。始,才。自遣,自己譬解着。

18 临感,临别伤感。

19 归来句,作者伤逝诗的《出还》中有云:“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施补华《岘佣说诗》评此二句云:“以淡笔写之,而悲痛更甚。”

20 零泪,流泪。缘,沿。缨,系在下巴下的帽带。

说明

在滁州时作。是一首好诗。

女儿要出嫁了,本来应该高高兴兴,即使有些伤感,做父亲的也和母亲不同些。可是因为两女从小丧母,作者对他亡妻的情爱又很深挚,不禁又想起她们在地下的母亲来。大江轻舟,女子有行,感情上也更容易触动。一面又以父亲的身分,严正而恳切地叮嘱着。其次,韦氏虽做了多年的官,却还过着贫俭生活,连女儿的嫁妆也不丰厚。从韦氏一生为人看,可以相信他说的是实话。

诗中的“尔辈苦无恃”是全诗关节。通篇质朴无华,语重心长,结末尤其沉痛。

柳宗元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市)人。德宗贞元进士。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宪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受到打击而失败。他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又改柳州刺史。在地方上还是惓惓以民间疾苦为念,如将抵押中的穷苦百姓,设法赎取,免得沦为奴隶。四年后,死于柳州,柳州人民因而很怀念他。

他以名进士而为御史,很想有所建树,也为王叔文所赏识。失败后,两贬边州,对他思想上创作上都起过激发作用。当他将贬柳州时,刘禹锡也将贬播州(今贵州遵义市),他因与禹锡是同年及第,又看到刘母在堂,一去势将母子永诀,便要求对调。后来大臣也为禹锡申请,遂改任连州。仅此一举,其人足传。《新唐书》本传中故特加记述,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对此也记述得颇有声色。刘禹锡《重祭柳员外文》中故有“千哀万恨,寄以一声”语。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将,又是杰出的思想家、政论家。知识极为渊博。他的诗,刻画山水,反映现实,朴茂奇崛,各有风貌。山水诗如《渔翁》《江雪》诸篇,尤其有性格化的特色。但诗文相比,则诗不如文。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1

汲井漱寒齿2,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3,步出东斋读。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4。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5。道人庭宇静6,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7。澹然离言说8,悟悦心自足9

1 诣(意yì),到。超师,名叫超的僧人。师,对僧人的尊称。禅经,佛经,凡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多加“禅”字。

2 汲井句,漱井水是为了清心。

3 贝叶书,古印度人多用贝多罗树的叶子写佛经,故佛经也称贝叶经。

4 真源两句,意谓世俗对佛经中的真正本意实毫不领悟,却去追求虚妄的事迹。了,全然。逐,追求。

5 遗言两句,意谓佛家的遗言原也希望能够暗合,只是我秉性如此,又如何得到精通。实是说儒、释两家不相通。冥,暗合。缮,修持。

6 道人,指超师。

7 日出两句,意谓日出之后,青松在雾露余光中,就像上过油脂一样。膏沐,本指润发的油脂。

8 澹然句,意谓此时对着庭院景物,只觉心地宁静,难以言说。澹然,宁静貌。

9 悟悦,悟道之乐。

说明

在永州时作。实以儒家思想讽世俗之佞佛。下半段是说,他对佛学精义原不甚在意,倒是道人的庭院景物,使他流连赏玩,到了忘言的境界。

溪居1

久为簪组束2,幸此南夷谪3。闲依农圃邻4,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5。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6

1 溪居,指零陵(永州的治所)愚溪,柳宗元曾筑室于溪之东南。

2 簪组,犹簪缨,古代官吏的冠饰,这里是做官的意思。束,束缚。

3 幸此句,实是反话正说。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谪,流放

4 农圃,犹农田。

5 夜榜(榜bàng),夜航。榜,本指摇船用具。

6 楚天,永州古属楚地。

说明

谪居时作。首尾四句,实隐含牢骚意,沈德潜所谓“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